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赵灵敏:“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变了吗?

关键词: 缅甸 东南亚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9-12-26 11:38:40

赵灵敏:“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变了吗?

作者:赵灵敏

历史和现实已经多次告诉昂山素季,军方的合作对其至关重要,因此她一旦在罗兴亚问题上开罪军方,就等于预告了执政的提前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缅甸民主进程的功亏一篑。这是现实政治的权谋考虑。

  12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审理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指控,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亲自出席进行答辩,为缅甸军方辩护,认为一切起源于“罗兴亚救赎军”2016年开始的恐怖袭击,军方只是在还击时使用了“不相称的武力”,远远构不成种族灭绝。

  此前,多个国际组织指控,自2017年以来,缅甸军方对境内的罗兴亚人展开了一场种族灭绝行动,超过74万罗兴亚人逃亡孟加拉国。幸存者说,他们遭受了包括轮奸、屠杀、酷刑在内的多种残酷暴行。据此,西非国家冈比亚代表伊斯兰合作组织的57个成员国,在11月向国际法庭状告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群情汹涌之下,缅甸军方屠杀罗兴亚人几乎成了西方舆论的共识,只等“民主斗士”昂山素季进行最后的确认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然而,昂山素季选择站在军方一边,这让很多人大失所望。联合国缅甸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李亮喜(Yanghee Lee)的表态就很有代表性,她认为昂山素季自2015年上台以来一直在“唱着另一首歌”,“缅甸有两个昂山素季,2015年大选前的和2015大选后的,而我们在海牙看到的是后者。”

  李亮喜的观察反映的是西方舆论的视角和需要,长期以来,它们只是希望昂山素季扮演“民主斗士”的角色,因此有意识强化和突出了她言论中与此契合的那部分,而忽略遮蔽了不喜欢的另一部分。说白了,昂山素季的形象是它们塑造出来的,和本人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西方对昂山素季的愤怒,更多恐怕来自于人设落空后的后悔和不甘。2017年11月,《纽约时报》就曾刊登文章《圣人的坠落:世界是否看错了昂山素季》,认为昂山素季的西方支持者似乎忽略了她可能根本不是自由民主价值观典范的一些迹象,比如她早在2013年接受BBC采访时就驳斥了罗兴亚人遭到迫害的说法。

  而真实的昂山素季要更复杂多面,她当年反军方,是因为军方镇压学生运动、垄断权力,但她的反抗更多是通过读书、弹琴、思考等无声的方式来实现,而非通过激烈的声讨和对抗,她多次声称“从未对他们怀有恶意”。而军方只是将其软禁,并没有投入监狱,也没有耍弄手段让她不明不白地死去,说明其行为是有底线的。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2011年的民主化是军方主动后退的结果,他们和昂山素季同台竞争,并在2015年大选后接受了失去权力的现实。但军方在缅甸执政半个世纪以上,影响力盘根错节,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人才储备不足,因此缅甸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至今仍然主要来自军方,国家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也都有军方的身影。而且,军方占据了国会1/4的议席,要修宪、去除宪法中限制昂山素季参选的规定,都离不开军方的合作。

  历史上,昂山素季也曾经试图采取硬碰硬的做法来和军方对抗,结果适得其反。1990年民盟在大选中获胜,昂山素季感觉自己已经大权在握,公开宣布要在执政后清洗缅军将校级以上军官,引起军政府的愤怒,导致大选结果被取缔。1995年,军政府解除了对昂山素季的第一次软禁,希望双方能在国民大会制宪进程中合作,但获得自由后的昂山素季要求军方立即无条件地根据1990年大选结果向民盟移交政权,目标没有达成后即宣布民盟退出国民大会,呼吁西方采取更严厉的制裁措施,这导致她再次遭到软禁。

TIM截图20191226113945.jpg

  11月2日,泰国曼谷,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中左)出席第35届东盟峰会全体会议

  可以说,历史和现实已经多次告诉昂山素季,军方的合作对其至关重要,因此她一旦在罗兴亚问题上开罪军方,就等于预告了执政的提前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缅甸民主进程的功亏一篑。这是现实政治的权谋考虑。

  再从民意来看,昂山素季和民盟是缅甸人选出来的,不是世界政府,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缅甸人的意见。尽管西方认为身为穆斯林的罗兴亚人遭到了以佛教徒为主的缅甸主流社会的打压,但缅甸社会的主流民意却与此完全相反。

  罗兴亚人是居住在缅甸若开邦临近孟加拉国的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在缅甸居住,言下之意是缅甸的土著。但缅甸社会的主流看法是,罗兴亚人主要是19世纪英国控制缅甸之后,作为英国殖民当局“以夷制夷”的帮凶移居到缅甸的南亚人与缅甸当地土著融合后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后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逃入缅甸的孟加拉国难民,因此是外来者,不是真正的缅甸人。

  罗兴亚人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剧了缅甸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和对抗心理。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以昂山将军为首的抵抗力量选择和日本人结盟,而英国人则以战后允许自治为诱饵武装了罗兴亚人,因此罗兴亚人对缅甸佛教徒做了不少烧杀抢掠烧庙宇的事情,双方积怨很深。缅甸独立后,罗兴亚人则一直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主义倾向。在1948-1962年间,缅甸吴努政府曾给予罗兴亚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缅甸议会中有罗兴亚人的代表,也有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但是由于伊斯兰分离主义在罗兴亚人中间的兴起,从1962年执政至今的缅甸政府一直不承认罗兴亚人,在缅甸的135个民族中也并没有罗兴亚人的名字。

  近年来,罗兴亚问题有国际化的趋势,罗兴亚人的极端组织“罗兴亚救赎军”接受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武装分子的训练,有暴力化的趋势。2016年10月,“罗兴亚救赎军”袭击了靠近孟加拉国边境的缅甸警察局,导致9名警察和一百多名平民死亡,68件武器和数千发弹药被盗。缅甸军队予以强力镇压,随即出现了种族灭绝的指控。

  而近年来缅甸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也在抬头,一些僧人卷入其间,声称佛教在缅甸的存在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威胁,因此必须行动起来。宗教因素参与其间,使得冲突日益变得暴烈。2012年5月28日,一名若开族妇女遭抢劫强暴和杀害,当地若开族居民认定凶手是罗兴亚人。6月4日,大约300名若开族人误以为凶手藏身一辆长途客车,把10名罗兴亚族乘客强行拉下车,活活打死,大客车遭焚毁。之后,罗兴亚人和若开人进行了多轮的报复和反报复,酿成了骚乱,上百人死亡,几万人无家可归。

  事到如今,双方谁对谁错已经难以厘清,但缅甸主流民意认为罗兴亚人不是缅甸人、普遍同意军方对罗兴亚人的打压行动,这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昂山素季从海牙回国后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就是明证。

  然而,西方舆论对此却漠不关心,罔顾现实地要求昂山素季站在缅甸民意和政治现实的对立面,继续扮演“民主斗士”的角色,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却完全不顾及一旦昂山素季这么做之后的安危进退。与此同时,尽管口头上慷慨激昂,但真正向罗兴亚人伸出援手的国家却几乎没有。2015年5月,有8000名逃离缅甸的罗兴亚偷渡难民漂流在东南亚海上长达几个月,处境凄惨,但临近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拒绝接收。所以,有多少人真的关心罗兴亚人?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 昀舒

赵灵敏:“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变了吗?

关键词: 缅甸 东南亚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9-12-26 11:38:40

赵灵敏:“民主斗士”昂山素季变了吗?

作者:赵灵敏

历史和现实已经多次告诉昂山素季,军方的合作对其至关重要,因此她一旦在罗兴亚问题上开罪军方,就等于预告了执政的提前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缅甸民主进程的功亏一篑。这是现实政治的权谋考虑。

  12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审理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指控,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亲自出席进行答辩,为缅甸军方辩护,认为一切起源于“罗兴亚救赎军”2016年开始的恐怖袭击,军方只是在还击时使用了“不相称的武力”,远远构不成种族灭绝。

  此前,多个国际组织指控,自2017年以来,缅甸军方对境内的罗兴亚人展开了一场种族灭绝行动,超过74万罗兴亚人逃亡孟加拉国。幸存者说,他们遭受了包括轮奸、屠杀、酷刑在内的多种残酷暴行。据此,西非国家冈比亚代表伊斯兰合作组织的57个成员国,在11月向国际法庭状告缅甸军方对罗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群情汹涌之下,缅甸军方屠杀罗兴亚人几乎成了西方舆论的共识,只等“民主斗士”昂山素季进行最后的确认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然而,昂山素季选择站在军方一边,这让很多人大失所望。联合国缅甸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李亮喜(Yanghee Lee)的表态就很有代表性,她认为昂山素季自2015年上台以来一直在“唱着另一首歌”,“缅甸有两个昂山素季,2015年大选前的和2015大选后的,而我们在海牙看到的是后者。”

  李亮喜的观察反映的是西方舆论的视角和需要,长期以来,它们只是希望昂山素季扮演“民主斗士”的角色,因此有意识强化和突出了她言论中与此契合的那部分,而忽略遮蔽了不喜欢的另一部分。说白了,昂山素季的形象是它们塑造出来的,和本人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西方对昂山素季的愤怒,更多恐怕来自于人设落空后的后悔和不甘。2017年11月,《纽约时报》就曾刊登文章《圣人的坠落:世界是否看错了昂山素季》,认为昂山素季的西方支持者似乎忽略了她可能根本不是自由民主价值观典范的一些迹象,比如她早在2013年接受BBC采访时就驳斥了罗兴亚人遭到迫害的说法。

  而真实的昂山素季要更复杂多面,她当年反军方,是因为军方镇压学生运动、垄断权力,但她的反抗更多是通过读书、弹琴、思考等无声的方式来实现,而非通过激烈的声讨和对抗,她多次声称“从未对他们怀有恶意”。而军方只是将其软禁,并没有投入监狱,也没有耍弄手段让她不明不白地死去,说明其行为是有底线的。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2011年的民主化是军方主动后退的结果,他们和昂山素季同台竞争,并在2015年大选后接受了失去权力的现实。但军方在缅甸执政半个世纪以上,影响力盘根错节,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人才储备不足,因此缅甸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至今仍然主要来自军方,国家经济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也都有军方的身影。而且,军方占据了国会1/4的议席,要修宪、去除宪法中限制昂山素季参选的规定,都离不开军方的合作。

  历史上,昂山素季也曾经试图采取硬碰硬的做法来和军方对抗,结果适得其反。1990年民盟在大选中获胜,昂山素季感觉自己已经大权在握,公开宣布要在执政后清洗缅军将校级以上军官,引起军政府的愤怒,导致大选结果被取缔。1995年,军政府解除了对昂山素季的第一次软禁,希望双方能在国民大会制宪进程中合作,但获得自由后的昂山素季要求军方立即无条件地根据1990年大选结果向民盟移交政权,目标没有达成后即宣布民盟退出国民大会,呼吁西方采取更严厉的制裁措施,这导致她再次遭到软禁。

TIM截图20191226113945.jpg

  11月2日,泰国曼谷,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中左)出席第35届东盟峰会全体会议

  可以说,历史和现实已经多次告诉昂山素季,军方的合作对其至关重要,因此她一旦在罗兴亚问题上开罪军方,就等于预告了执政的提前失败,甚至可能导致缅甸民主进程的功亏一篑。这是现实政治的权谋考虑。

  再从民意来看,昂山素季和民盟是缅甸人选出来的,不是世界政府,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缅甸人的意见。尽管西方认为身为穆斯林的罗兴亚人遭到了以佛教徒为主的缅甸主流社会的打压,但缅甸社会的主流民意却与此完全相反。

  罗兴亚人是居住在缅甸若开邦临近孟加拉国的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自称是古代到孟加拉湾经商的阿拉伯人后代,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在缅甸居住,言下之意是缅甸的土著。但缅甸社会的主流看法是,罗兴亚人主要是19世纪英国控制缅甸之后,作为英国殖民当局“以夷制夷”的帮凶移居到缅甸的南亚人与缅甸当地土著融合后形成的混血民族,此后又融入了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逃入缅甸的孟加拉国难民,因此是外来者,不是真正的缅甸人。

  罗兴亚人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剧了缅甸社会对他们的排斥和对抗心理。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以昂山将军为首的抵抗力量选择和日本人结盟,而英国人则以战后允许自治为诱饵武装了罗兴亚人,因此罗兴亚人对缅甸佛教徒做了不少烧杀抢掠烧庙宇的事情,双方积怨很深。缅甸独立后,罗兴亚人则一直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主义倾向。在1948-1962年间,缅甸吴努政府曾给予罗兴亚人一定的政治地位,缅甸议会中有罗兴亚人的代表,也有罗兴亚人在政府任职。但是由于伊斯兰分离主义在罗兴亚人中间的兴起,从1962年执政至今的缅甸政府一直不承认罗兴亚人,在缅甸的135个民族中也并没有罗兴亚人的名字。

  近年来,罗兴亚问题有国际化的趋势,罗兴亚人的极端组织“罗兴亚救赎军”接受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武装分子的训练,有暴力化的趋势。2016年10月,“罗兴亚救赎军”袭击了靠近孟加拉国边境的缅甸警察局,导致9名警察和一百多名平民死亡,68件武器和数千发弹药被盗。缅甸军队予以强力镇压,随即出现了种族灭绝的指控。

  而近年来缅甸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也在抬头,一些僧人卷入其间,声称佛教在缅甸的存在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威胁,因此必须行动起来。宗教因素参与其间,使得冲突日益变得暴烈。2012年5月28日,一名若开族妇女遭抢劫强暴和杀害,当地若开族居民认定凶手是罗兴亚人。6月4日,大约300名若开族人误以为凶手藏身一辆长途客车,把10名罗兴亚族乘客强行拉下车,活活打死,大客车遭焚毁。之后,罗兴亚人和若开人进行了多轮的报复和反报复,酿成了骚乱,上百人死亡,几万人无家可归。

  事到如今,双方谁对谁错已经难以厘清,但缅甸主流民意认为罗兴亚人不是缅甸人、普遍同意军方对罗兴亚人的打压行动,这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昂山素季从海牙回国后受到民众夹道欢迎,就是明证。

  然而,西方舆论对此却漠不关心,罔顾现实地要求昂山素季站在缅甸民意和政治现实的对立面,继续扮演“民主斗士”的角色,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却完全不顾及一旦昂山素季这么做之后的安危进退。与此同时,尽管口头上慷慨激昂,但真正向罗兴亚人伸出援手的国家却几乎没有。2015年5月,有8000名逃离缅甸的罗兴亚偷渡难民漂流在东南亚海上长达几个月,处境凄惨,但临近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拒绝接收。所以,有多少人真的关心罗兴亚人?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