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朝鲜平壤国际电影节是如何“讲政治”的?

关键词:

来源:大公网 2019-02-12 15:20:31

朝鲜平壤国际电影节是如何“讲政治”的?

作者:木春山

有西方媒体曾揶揄平壤电影节的“政治色彩”,称金家在朝鲜的统治其实就类似一个巨大人力支撑的电影摄制组,他们负责每天给人们呈现各种所需的政治情节,而外面的世界也会由此看出,朝鲜伟大的领导人拥有多么难得的导演天赋。

   朝鲜处处都要“讲政治”,两年一届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也不例外。对朝鲜普通人而言,这是一次文化盛宴,会让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他们过一把“眼瘾”;对朝鲜官方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与西方世界打交道的机会。

  一

  平壤国际电影节的产生就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金正日被确定为接班人后的政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其早年发迹部分得益于主管文化艺术,曾写过艺术指导著作《电影艺术论》,至今都是朝鲜电影界的圭臬。

yGsb-fxvqqsk4752405.jpg

平壤国际电影节

  在金正日指导下拍摄的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朝鲜电影的“不朽之作”,一部是《血海》(1968),另一部是《卖花姑娘》(1972),两部作品都是基于大力歌颂金日成的革命业绩,哄得老爹开心的金正日,由此成功PK掉了低调叔叔金英柱和木讷哥哥金平日,成为“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可以说,艺术是助金正日登上政治高峰的利器。

0 (1).jpg

《卖花姑娘》

  其实,金正日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据说藏有2万部CD。他的最大特长就是把兴趣爱好和政治斗争完美结合。甚至为了拍部好电影,还用绑架+诱拐的方式,将韩国导演申相玉和妻子弄到朝鲜为其拍摄宣传片。1986年申相玉夫妇赴瑞士参加活动时逃跑。据说申相玉将吻戏镜头首次带入朝鲜,这显然也得到了金正日同志的肯定。

  1987年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创设,满足了金正日试图把自己在朝鲜电影领域的成绩推向世界的“政治雄心”。何况当时朝鲜电影产量是史上最好的时期,金家父子有资本把自己精心培育的“价值观”向全球推广。从电影节名称——“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国际电影节”——就能看出,朝鲜欲与西方试比高的“小国大雄心”。

  当然平壤电影节创立的另一个原因是迎接政治风气透明开放的趋势。彼时朝鲜外交支柱之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吹改革之风,这股风自然也波及到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在社会主义国家掀起“向西方学习”、“对西方开放”浪潮下,朝鲜也跟着潮流展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电影节于是应运而生。

  二

  纵观最近几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能够发现一个隐含的脉络——无论是金正日还是金正恩,都在逐步探索电影节开放与朝鲜社会开放的契合点。

  早期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影片选取是很有限的,来源几乎都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对朝鲜政权有象征性意义的叙利亚、利比亚等“伙伴国”。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变换,电影节的选片范围也日益扩大,西方电影逐步成为电影节上的一个“亮点”。

  比如上届电影节,朝鲜首次上映了与外界合拍的两部电影,分别是中朝合拍的电影《平壤之约》和英朝合拍的《飞吧,金同志》。后者由于有英国因素,因而关注度更高。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煤矿女工转变为杂技演员的奋斗故事,语言诙谐,情景幽默。尼古拉斯·邦纳和金光汉通过此片,一举夺得了“最佳导演奖”。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改变了那种朝鲜人不苟言笑、眼神冰冷的“刻板印象”。难怪有影评家认为,这其实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政治外宣作品”。

  据说这是2010年金正日时代就开拍的电影,主创人员和演员几乎都是朝鲜人。可以说这部电影体现了金正日这位专业导演和影迷,对朝鲜电影国际化和开放化的探索之路。

  除了《飞吧,金同志》之外,风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曾在2012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播出过,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曾透露英国外交部花费280英镑购从制片商处买下了在朝鲜的放映权,英方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为朝鲜展现不一样的世界,鼓励其作出改变。

  但朝鲜人显然不愿意这么公开承认。组委会多次表示,朝鲜电影和外界电影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朝鲜电影突出了“教育意义”。外国电影来这里只是交流而已。这也看作是朝鲜电影节“讲政治”的一个细节。

  纵观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会发现朝鲜人似乎对英国电影“偏执地垂青”。这也是有理由的。由于美国和朝鲜尚无外交关系,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和朝鲜建交,所以文化交流也无障碍;此外西方电影界,除了美国的好莱坞之外,欧洲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的影响力颇大。所以朝鲜电影节“厚英薄美”也在情理之中。

  在朝鲜继续愿意与西方打开关系大门的背景下,今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西方电影依然抢眼。英国的《憨豆先生》、法国的《帝企鹅日记》等都被搬上了朝鲜荧幕。延续了这种文化促进政治的宣传脉络。

  三

  当然,相比金正日时代的朝鲜电影节,金正恩时代还是有某些特别之处。这其实也反映出金正恩的个人风格。

  金正恩同志上台2年多来,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对权力高度垄断的政治强人形象,也能感受到这位30岁的年轻人给朝鲜政治带来的新风。他几次邀请“偶像”罗德曼来平壤看球打球、经常带着美貌夫人李雪主出席公共集会,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都体现出金正恩时代的朝鲜“推陈出新”的鲜明特征。

  2012年以前的电影节,中国影片几乎充斥电影节的各大奖项;但2012年的电影节是金正恩时代的首届电影节,里面的外国元素更多,影片样式也更丰满。例如最佳影片被德国电影《宏愿》获得,国际评委会特别奖授予了埃及影片。2014年的电影节上,评委会的主席则是俄罗斯人。

  笔者观察到,平壤电影节的官网上着力宣传的痕迹虽然很明显,但也体现出一些差异化内容。从展示照片上可以看到,在2012年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有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朝文主持,以及搭配穿斜肩桃红短裙的英文主持。在2014年电影节的开幕式上,也搭配了双语主持,并且女主持的短裙似乎很“拉风”。场地背景则是LED大屏幕和璀璨的灯光“组合拳”,形式显得活泼多样。

  不过,从电影节开幕式的录像中来看,台上台下没有西方电影节的那种知名影星齐聚的强大阵容,更没有粉丝和助威团,观众席上坐的几乎都是身穿军装的老干部和着装朴素的老百姓。他们无意中展示出了朝鲜电影节的独特政治品格。

  其实,电影节的政治意涵比比皆是。开幕剧院“烽火剧场”的名字就很有政治气息和战斗意味,这个剧院就类似很多中国城市的“工人文化宫”,作为平时开联欢会和放映电影使用。而不是一个专业的演播大厅。

  当然剧院里的设施显得比较古旧,虽然灯光很亮,但过于明艳的粉红色、亮绿色给人感觉有一种别样的“俗气”。尽管舞台向观众席上延长出一条T台通道,供表演者“深入”群众区互动,不过由于观众席的座位设计式样,都是临时摆放的、面朝舞台的靠背椅,不能旋转,也没有“立席”,所以明显能感觉到观众很难与演员有诸如握手、拥抱等真正的互动。与其说观众参与电影节,不如说是买票来看一场“国际联欢会”。

  四

  基本可以判断,朝鲜利用电影节来“对外开放”的尺度拿捏得很准,一个迹象是,外国记者到朝鲜报道电影节需要遵守“政治和安全第一”的原则。

  西方记者詹姆斯·贝尔在采访后在美国媒体上撰稿称:“飞机从平壤顺安机场一降落,手机就被告知被暂时保管。笔记本电脑倒是可以被带进入入境,但是有人和我们说,无法连外网。”

  因而在很多曾在朝鲜生活工作的专家学者看来,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内宣意义”其实大于其“外宣意义”就不足为奇了。

  朝鲜官方的一个隐含的政治宣示是——通过电影节对外界展示,朝鲜并没有被外界孤立,有包括西方在内的众多国家来给朝鲜“捧场”。所以有专家认为,平壤国际电影节从某种意义上加深了朝鲜人“生活在幸福中”的错觉。

  即使如此,电影节对朝鲜普通人而言,确实也是一次文化饕餮。除电影节之外,朝鲜人差不多只能从一个名叫“万景台”的周末电视频道里才能看到一些外国的影视剧。这对于渴望新事物的朝鲜人来说,当然远远不够。

  前几年一部名叫《我爱贝克汉姆》的喜剧电影曾于在“万景台”播出,该片是第一部在朝鲜电视上播出的西方影片。据说影片的播出是英国大使加强与朝鲜联系的产物。但朝鲜官方会解释说,这部剧里的内容和别的英国电影相比“比较健康”,才会引入。

  笔者了解到,朝鲜一直试图把电影节打造成一个“非政治化”的榜样,但政治性却始终伴随始终。比如平壤电影节的奖项设置。

  和世界其他电影节一样,平壤国际电影节也设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最高的奖项叫“金火炬奖”,毫无疑问,这也是电影节的一个政治表征,因为平壤乃至朝鲜最著名的一座建筑就是“主题思想塔”——用来歌颂金日成的思想体系——塔顶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炬。显然“金火炬奖”得名来源于此。

  对外国人而言,完全不知道平壤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喜好和“筛选主题”,所以也似乎没有外国影评杂志有兴趣“预测”哪部影片会在平壤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一些西方人看不太懂的电影往往能获奖,很多表现出的哀戚氛围的电影也会获得评委的青睐。或许这很符合评委的“政治口味”。当然,一些喜闻乐见,又不带贬低朝鲜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影评同样是平壤电影节的重点推荐。比如讲述中共打败国民党统治的《集结号》就在2008年电影节上成为开幕影片,并最终被评为最佳影片奖。外界认为,这或许是朝鲜的一种政治暗示。

  有西方媒体曾揶揄平壤电影节的“政治色彩”,称金家在朝鲜的统治其实就类似一个巨大人力支撑的电影摄制组,他们负责每天给人们呈现各种所需的政治情节,而外面的世界也会由此看出,朝鲜伟大的领导人拥有多么难得的导演天赋。

责任编辑:

朝鲜平壤国际电影节是如何“讲政治”的?

关键词:

来源:大公网 2019-02-12 15:20:31

朝鲜平壤国际电影节是如何“讲政治”的?

作者:木春山

有西方媒体曾揶揄平壤电影节的“政治色彩”,称金家在朝鲜的统治其实就类似一个巨大人力支撑的电影摄制组,他们负责每天给人们呈现各种所需的政治情节,而外面的世界也会由此看出,朝鲜伟大的领导人拥有多么难得的导演天赋。

   朝鲜处处都要“讲政治”,两年一届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也不例外。对朝鲜普通人而言,这是一次文化盛宴,会让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外界的他们过一把“眼瘾”;对朝鲜官方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与西方世界打交道的机会。

  一

  平壤国际电影节的产生就和政治有着不解之缘。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金正日被确定为接班人后的政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其早年发迹部分得益于主管文化艺术,曾写过艺术指导著作《电影艺术论》,至今都是朝鲜电影界的圭臬。

yGsb-fxvqqsk4752405.jpg

平壤国际电影节

  在金正日指导下拍摄的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朝鲜电影的“不朽之作”,一部是《血海》(1968),另一部是《卖花姑娘》(1972),两部作品都是基于大力歌颂金日成的革命业绩,哄得老爹开心的金正日,由此成功PK掉了低调叔叔金英柱和木讷哥哥金平日,成为“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可以说,艺术是助金正日登上政治高峰的利器。

0 (1).jpg

《卖花姑娘》

  其实,金正日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据说藏有2万部CD。他的最大特长就是把兴趣爱好和政治斗争完美结合。甚至为了拍部好电影,还用绑架+诱拐的方式,将韩国导演申相玉和妻子弄到朝鲜为其拍摄宣传片。1986年申相玉夫妇赴瑞士参加活动时逃跑。据说申相玉将吻戏镜头首次带入朝鲜,这显然也得到了金正日同志的肯定。

  1987年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创设,满足了金正日试图把自己在朝鲜电影领域的成绩推向世界的“政治雄心”。何况当时朝鲜电影产量是史上最好的时期,金家父子有资本把自己精心培育的“价值观”向全球推广。从电影节名称——“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国际电影节”——就能看出,朝鲜欲与西方试比高的“小国大雄心”。

  当然平壤电影节创立的另一个原因是迎接政治风气透明开放的趋势。彼时朝鲜外交支柱之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吹改革之风,这股风自然也波及到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在社会主义国家掀起“向西方学习”、“对西方开放”浪潮下,朝鲜也跟着潮流展示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电影节于是应运而生。

  二

  纵观最近几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能够发现一个隐含的脉络——无论是金正日还是金正恩,都在逐步探索电影节开放与朝鲜社会开放的契合点。

  早期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影片选取是很有限的,来源几乎都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对朝鲜政权有象征性意义的叙利亚、利比亚等“伙伴国”。随着苏联解体、国际局势变换,电影节的选片范围也日益扩大,西方电影逐步成为电影节上的一个“亮点”。

  比如上届电影节,朝鲜首次上映了与外界合拍的两部电影,分别是中朝合拍的电影《平壤之约》和英朝合拍的《飞吧,金同志》。后者由于有英国因素,因而关注度更高。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煤矿女工转变为杂技演员的奋斗故事,语言诙谐,情景幽默。尼古拉斯·邦纳和金光汉通过此片,一举夺得了“最佳导演奖”。不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改变了那种朝鲜人不苟言笑、眼神冰冷的“刻板印象”。难怪有影评家认为,这其实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政治外宣作品”。

  据说这是2010年金正日时代就开拍的电影,主创人员和演员几乎都是朝鲜人。可以说这部电影体现了金正日这位专业导演和影迷,对朝鲜电影国际化和开放化的探索之路。

  除了《飞吧,金同志》之外,风靡全球的《神探夏洛克》曾在2012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播出过,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曾透露英国外交部花费280英镑购从制片商处买下了在朝鲜的放映权,英方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为朝鲜展现不一样的世界,鼓励其作出改变。

  但朝鲜人显然不愿意这么公开承认。组委会多次表示,朝鲜电影和外界电影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朝鲜电影突出了“教育意义”。外国电影来这里只是交流而已。这也看作是朝鲜电影节“讲政治”的一个细节。

  纵观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会发现朝鲜人似乎对英国电影“偏执地垂青”。这也是有理由的。由于美国和朝鲜尚无外交关系,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和朝鲜建交,所以文化交流也无障碍;此外西方电影界,除了美国的好莱坞之外,欧洲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的影响力颇大。所以朝鲜电影节“厚英薄美”也在情理之中。

  在朝鲜继续愿意与西方打开关系大门的背景下,今年的平壤国际电影节上,西方电影依然抢眼。英国的《憨豆先生》、法国的《帝企鹅日记》等都被搬上了朝鲜荧幕。延续了这种文化促进政治的宣传脉络。

  三

  当然,相比金正日时代的朝鲜电影节,金正恩时代还是有某些特别之处。这其实也反映出金正恩的个人风格。

  金正恩同志上台2年多来,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对权力高度垄断的政治强人形象,也能感受到这位30岁的年轻人给朝鲜政治带来的新风。他几次邀请“偶像”罗德曼来平壤看球打球、经常带着美貌夫人李雪主出席公共集会,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都体现出金正恩时代的朝鲜“推陈出新”的鲜明特征。

  2012年以前的电影节,中国影片几乎充斥电影节的各大奖项;但2012年的电影节是金正恩时代的首届电影节,里面的外国元素更多,影片样式也更丰满。例如最佳影片被德国电影《宏愿》获得,国际评委会特别奖授予了埃及影片。2014年的电影节上,评委会的主席则是俄罗斯人。

  笔者观察到,平壤电影节的官网上着力宣传的痕迹虽然很明显,但也体现出一些差异化内容。从展示照片上可以看到,在2012年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有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朝文主持,以及搭配穿斜肩桃红短裙的英文主持。在2014年电影节的开幕式上,也搭配了双语主持,并且女主持的短裙似乎很“拉风”。场地背景则是LED大屏幕和璀璨的灯光“组合拳”,形式显得活泼多样。

  不过,从电影节开幕式的录像中来看,台上台下没有西方电影节的那种知名影星齐聚的强大阵容,更没有粉丝和助威团,观众席上坐的几乎都是身穿军装的老干部和着装朴素的老百姓。他们无意中展示出了朝鲜电影节的独特政治品格。

  其实,电影节的政治意涵比比皆是。开幕剧院“烽火剧场”的名字就很有政治气息和战斗意味,这个剧院就类似很多中国城市的“工人文化宫”,作为平时开联欢会和放映电影使用。而不是一个专业的演播大厅。

  当然剧院里的设施显得比较古旧,虽然灯光很亮,但过于明艳的粉红色、亮绿色给人感觉有一种别样的“俗气”。尽管舞台向观众席上延长出一条T台通道,供表演者“深入”群众区互动,不过由于观众席的座位设计式样,都是临时摆放的、面朝舞台的靠背椅,不能旋转,也没有“立席”,所以明显能感觉到观众很难与演员有诸如握手、拥抱等真正的互动。与其说观众参与电影节,不如说是买票来看一场“国际联欢会”。

  四

  基本可以判断,朝鲜利用电影节来“对外开放”的尺度拿捏得很准,一个迹象是,外国记者到朝鲜报道电影节需要遵守“政治和安全第一”的原则。

  西方记者詹姆斯·贝尔在采访后在美国媒体上撰稿称:“飞机从平壤顺安机场一降落,手机就被告知被暂时保管。笔记本电脑倒是可以被带进入入境,但是有人和我们说,无法连外网。”

  因而在很多曾在朝鲜生活工作的专家学者看来,平壤国际电影节的“内宣意义”其实大于其“外宣意义”就不足为奇了。

  朝鲜官方的一个隐含的政治宣示是——通过电影节对外界展示,朝鲜并没有被外界孤立,有包括西方在内的众多国家来给朝鲜“捧场”。所以有专家认为,平壤国际电影节从某种意义上加深了朝鲜人“生活在幸福中”的错觉。

  即使如此,电影节对朝鲜普通人而言,确实也是一次文化饕餮。除电影节之外,朝鲜人差不多只能从一个名叫“万景台”的周末电视频道里才能看到一些外国的影视剧。这对于渴望新事物的朝鲜人来说,当然远远不够。

  前几年一部名叫《我爱贝克汉姆》的喜剧电影曾于在“万景台”播出,该片是第一部在朝鲜电视上播出的西方影片。据说影片的播出是英国大使加强与朝鲜联系的产物。但朝鲜官方会解释说,这部剧里的内容和别的英国电影相比“比较健康”,才会引入。

  笔者了解到,朝鲜一直试图把电影节打造成一个“非政治化”的榜样,但政治性却始终伴随始终。比如平壤电影节的奖项设置。

  和世界其他电影节一样,平壤国际电影节也设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最高的奖项叫“金火炬奖”,毫无疑问,这也是电影节的一个政治表征,因为平壤乃至朝鲜最著名的一座建筑就是“主题思想塔”——用来歌颂金日成的思想体系——塔顶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炬。显然“金火炬奖”得名来源于此。

  对外国人而言,完全不知道平壤国际电影节评委的喜好和“筛选主题”,所以也似乎没有外国影评杂志有兴趣“预测”哪部影片会在平壤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一些西方人看不太懂的电影往往能获奖,很多表现出的哀戚氛围的电影也会获得评委的青睐。或许这很符合评委的“政治口味”。当然,一些喜闻乐见,又不带贬低朝鲜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影评同样是平壤电影节的重点推荐。比如讲述中共打败国民党统治的《集结号》就在2008年电影节上成为开幕影片,并最终被评为最佳影片奖。外界认为,这或许是朝鲜的一种政治暗示。

  有西方媒体曾揶揄平壤电影节的“政治色彩”,称金家在朝鲜的统治其实就类似一个巨大人力支撑的电影摄制组,他们负责每天给人们呈现各种所需的政治情节,而外面的世界也会由此看出,朝鲜伟大的领导人拥有多么难得的导演天赋。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