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原文发于《丝路瞭望》杂志创刊号 2017-04-27 10:16:07
作者:薛力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薛力
如何看待2016年8月1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的总结讲话释放出哪些信息?讲话对下一阶段“一带一路”的实施会有哪些影响?言人人殊。作为“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可以从“总结既往、回应外界、布局未来”三个视角剖析上述问题。
总结既往
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现在面对的背景是:一带一路概念已经广泛传播,成为外界观察与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一带一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近期甚至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是否继续有意愿与能力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备受关注。在中国,大的发展规划通常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常言曰: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对于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周期目标,无疑是必要的。
会议邀请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相关部委的负责人,新疆、陕西、福建、广东等重点省区负责人,中交建设、华立集团等代表性企业领导,以及负责规划“一带一路”路线的智库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情况,并谈了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与会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参与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已达100多个,中国已经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还与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世界银行、海湾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中国发起或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合作机制成立并开展项目合作,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万份,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达52个,同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的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
在一些重点沿线国,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融资,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顺利推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快速进行,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乌境内)竣工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贯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加快建设,雅万高铁启动先导段建设,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境内玉溪—磨憨铁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塔公路二期、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中国与塞尔维亚双方签署贝尔格莱德 – 布达佩斯高铁段现代化建设协议。
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媒体在报道此次座谈会时没有提供相关信息,可研究者多清楚,实施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如作为标志性工程的中巴经济走廊整体进度落后于预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事实上停顿,高铁走出去不大顺利(大半项目难以落实、已落实项目多看不到经济效益),泛亚铁路中线项目中泰铁路贯通无期,与俄罗斯的合作难以改变“政热经不热”的状况,在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的一些项目成为日印全力狙击的目标,等等。出状况的原因大多不在中方,但中方依然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以确定下一步的应对方略。
回应外界
与中国崛起相伴随的是“中国威胁论”,而与“一带一路”推进相伴随的则是“一带一路威胁论”,这种声音近期在一些国家有放大的倾向,如认为中国是在转移落后的过剩产能,一些项目可能影响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习俗,中国籍此推行经济帝国主义并对一些地区搞分而治之,中国试图输出自己的成功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从而复活朝贡体系。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给现有的国际体系带来某种不确定性,何况历史上崛起国通常以武力手段改变现状。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做法已经窒碍难行,中国也没有这种意图并反复声明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谋划的和平崛起实现途径。历史地看,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需要中国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这需要相当长时期,遇到一些怀疑乃至质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中国的态度与行动。以行动消除疑虑需要时间,因此,通过权威声明不断表明态度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而由最高领导人在专项座谈会上通过列举数据的方式说明相关情况,并做出明确的表态,说服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为海外受众接受。而且,这种表态对内也具有较强的拘束力。
因此,习近平在讲话中除了复述“五通”之外,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创建多元、新型、互利的合作方式,并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为此,有必要做好一批示范性项目,还要多搞一点早期收获,从而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三个大的发展战略,而张高丽也提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一带一路是战略而非倡议,而且是三大战略中唯一的对外战略,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关于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而且,无论有没有“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所体现的精神、在此名义下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崛起中的中国所应该做的,而且应长期做下去。崛起的大国需要立信。这些共同决定了中国政府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可持续、能为沿线国所接受的方式,并不时总结反思。
布局未来
面对一带一路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挑战,中方至少可以有三种选择:缩小规划、减小力度;继续坚持、务求成效;扩大规模、加大力度。中国的选择是第二项。证据是: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对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的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促进了国家强盛,目前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坐二望一,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增量的最大贡献者。为此,中国经济虽然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统筹两个大局的方针不能变。而“一带一路”建设将提高有效供给以催生新的需求,助力世界经济再平衡。就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提出了八点要求,其中一些提法具有新意: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精准发力,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安全保障上,从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环节建立健全机制,细化方案,确保有关部署和举措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执行单位和企业。
几点思考
对研究人员来说,政策已取得的成果并非关注的重点,存在的问题才是。习近平的八点要求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但对过去三年中所出现的的一些不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沿线国家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中国已经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那么,应该由沿线国来决定是否参与这一建设进程。要建设什么项目,原则上应该由沿线国来提议。中国所应该做的,是对沿线国提议的项目进行合理性、可行性的审核,有选择地接受一部分。中国提议修建的项目应该尽可能少。“中国自己规划出几条线路,确定一批重点项目,找沿线国家协商推进”的做法,有“主宾颠倒”之嫌,将让沿线国觉得,这是中国要做的项目,未必符合自己的需要,进而导致合作上的不够积极,甚至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合作条件。
对于市场机制的强调不够。一带一路不完全是经济行为,但绝不是无偿援助,因此操作上应该基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由企业来判断是否可行,政府仅仅在少量情况下基于一些政策与财务支持。真正让企业做主,企业完全知道如何行事。中铁建设对中泰铁路的态度“条件太苛刻宁愿不做”,中铁总公司对雅万铁路的态度则是“亏本也要拿下雅万铁路”,出现这种差别的一大原因是后者还不是真正的企业。显然前者的行为值得提倡,因为,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情况下做到了企业唱戏,大量情况则是“政府唱戏、企业敲边鼓”,典型例子是越开越多的中欧货运班列,由于运价高、货源不足、回程几乎空车等原因,基本上都是靠政府补贴在支撑,包括运行最好的渝新欧班列。这种财务上“把国际货运班列当作城市地铁来运营”的模式已经到了调整的时候。
中方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必须推进,但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构想,或者叫对外方略。“抓一批关键项目落地”,不等于那些项目非做成不可。没有任何国家是中国离不了,也没有任何项目是中国非做不可的。对于沿线国家积极性不足或要价太高的项目,宁愿缓一缓,或者干脆不做。中国等得起、也耗得起。
总之,这次座谈会在总结既往、推进工作上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但是,结合既往的经验,下一步推进时有必要强调几点:不过度用力、不急于求成、不喧宾夺主,有重点、有节奏地实施。
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原文发于《丝路瞭望》杂志创刊号 2017-04-27 10:16:07
作者:薛力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薛力
如何看待2016年8月1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的总结讲话释放出哪些信息?讲话对下一阶段“一带一路”的实施会有哪些影响?言人人殊。作为“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可以从“总结既往、回应外界、布局未来”三个视角剖析上述问题。
总结既往
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现在面对的背景是:一带一路概念已经广泛传播,成为外界观察与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一带一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近期甚至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是否继续有意愿与能力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备受关注。在中国,大的发展规划通常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常言曰: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对于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周期目标,无疑是必要的。
会议邀请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相关部委的负责人,新疆、陕西、福建、广东等重点省区负责人,中交建设、华立集团等代表性企业领导,以及负责规划“一带一路”路线的智库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情况,并谈了意见和建议。这有助于与会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参与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已达100多个,中国已经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还与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世界银行、海湾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中国发起或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合作机制成立并开展项目合作,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已达511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万份,累计合同额279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达52个,同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为东道国创造了9亿美元的税收和近7万个就业岗位。
在一些重点沿线国,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融资,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顺利推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快速进行,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乌境内)竣工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贯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加快建设,雅万高铁启动先导段建设,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境内玉溪—磨憨铁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塔公路二期、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中国与塞尔维亚双方签署贝尔格莱德 – 布达佩斯高铁段现代化建设协议。
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虽然媒体在报道此次座谈会时没有提供相关信息,可研究者多清楚,实施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困难与挑战,如作为标志性工程的中巴经济走廊整体进度落后于预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事实上停顿,高铁走出去不大顺利(大半项目难以落实、已落实项目多看不到经济效益),泛亚铁路中线项目中泰铁路贯通无期,与俄罗斯的合作难以改变“政热经不热”的状况,在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的一些项目成为日印全力狙击的目标,等等。出状况的原因大多不在中方,但中方依然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以确定下一步的应对方略。
回应外界
与中国崛起相伴随的是“中国威胁论”,而与“一带一路”推进相伴随的则是“一带一路威胁论”,这种声音近期在一些国家有放大的倾向,如认为中国是在转移落后的过剩产能,一些项目可能影响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习俗,中国籍此推行经济帝国主义并对一些地区搞分而治之,中国试图输出自己的成功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从而复活朝贡体系。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给现有的国际体系带来某种不确定性,何况历史上崛起国通常以武力手段改变现状。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以武力改变现状”的做法已经窒碍难行,中国也没有这种意图并反复声明将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谋划的和平崛起实现途径。历史地看,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需要中国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这需要相当长时期,遇到一些怀疑乃至质疑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中国的态度与行动。以行动消除疑虑需要时间,因此,通过权威声明不断表明态度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而由最高领导人在专项座谈会上通过列举数据的方式说明相关情况,并做出明确的表态,说服力比较强,也比较容易为海外受众接受。而且,这种表态对内也具有较强的拘束力。
因此,习近平在讲话中除了复述“五通”之外,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创建多元、新型、互利的合作方式,并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为此,有必要做好一批示范性项目,还要多搞一点早期收获,从而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习近平明确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三个大的发展战略,而张高丽也提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一带一路是战略而非倡议,而且是三大战略中唯一的对外战略,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关于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而且,无论有没有“一带一路”战略,这一战略所体现的精神、在此名义下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崛起中的中国所应该做的,而且应长期做下去。崛起的大国需要立信。这些共同决定了中国政府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可持续、能为沿线国所接受的方式,并不时总结反思。
布局未来
面对一带一路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挑战,中方至少可以有三种选择:缩小规划、减小力度;继续坚持、务求成效;扩大规模、加大力度。中国的选择是第二项。证据是: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对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的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促进了国家强盛,目前的经济总量在全球坐二望一,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增量的最大贡献者。为此,中国经济虽然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统筹两个大局的方针不能变。而“一带一路”建设将提高有效供给以催生新的需求,助力世界经济再平衡。就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提出了八点要求,其中一些提法具有新意: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支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精准发力,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安全保障上,从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环节建立健全机制,细化方案,确保有关部署和举措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项目执行单位和企业。
几点思考
对研究人员来说,政策已取得的成果并非关注的重点,存在的问题才是。习近平的八点要求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但对过去三年中所出现的的一些不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沿线国家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中国已经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那么,应该由沿线国来决定是否参与这一建设进程。要建设什么项目,原则上应该由沿线国来提议。中国所应该做的,是对沿线国提议的项目进行合理性、可行性的审核,有选择地接受一部分。中国提议修建的项目应该尽可能少。“中国自己规划出几条线路,确定一批重点项目,找沿线国家协商推进”的做法,有“主宾颠倒”之嫌,将让沿线国觉得,这是中国要做的项目,未必符合自己的需要,进而导致合作上的不够积极,甚至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合作条件。
对于市场机制的强调不够。一带一路不完全是经济行为,但绝不是无偿援助,因此操作上应该基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由企业来判断是否可行,政府仅仅在少量情况下基于一些政策与财务支持。真正让企业做主,企业完全知道如何行事。中铁建设对中泰铁路的态度“条件太苛刻宁愿不做”,中铁总公司对雅万铁路的态度则是“亏本也要拿下雅万铁路”,出现这种差别的一大原因是后者还不是真正的企业。显然前者的行为值得提倡,因为,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情况下做到了企业唱戏,大量情况则是“政府唱戏、企业敲边鼓”,典型例子是越开越多的中欧货运班列,由于运价高、货源不足、回程几乎空车等原因,基本上都是靠政府补贴在支撑,包括运行最好的渝新欧班列。这种财务上“把国际货运班列当作城市地铁来运营”的模式已经到了调整的时候。
中方存在急于求成的心态。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必须推进,但这是一项长期战略构想,或者叫对外方略。“抓一批关键项目落地”,不等于那些项目非做成不可。没有任何国家是中国离不了,也没有任何项目是中国非做不可的。对于沿线国家积极性不足或要价太高的项目,宁愿缓一缓,或者干脆不做。中国等得起、也耗得起。
总之,这次座谈会在总结既往、推进工作上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但是,结合既往的经验,下一步推进时有必要强调几点:不过度用力、不急于求成、不喧宾夺主,有重点、有节奏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