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美关系
来源:新周说 2024-09-02 16:24:15
作者:周志兴
经过20个小时的奔波,我回到了华盛顿。
游走于北京和华盛顿这两个城市,似乎能更真切地感受中美关系的变化。
刚刚到华府,就看到有朋友转给一篇写董云裳的文章,在“寻找基辛格”的总标题之下,他们似乎要写一个系列。
我知道,最近,不断有所谓“智库”和媒体提出“寻找基辛格”的话题或者是“研究课题”,有媒体这样概括:
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挥起了砸破中美坚冰的第一镐。50多年后,基辛格这个名字似乎已成为了“中国通”、“知华派”、中美间“桥梁”的代名词,当然对此也存在一些不同视角的争议。如今,斯人已去,中美关系也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即使无法再回到过去,中美之间也依然需要如基辛格那样,坚持不懈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或者说,中美关系越是艰难,越需要有更多的“基辛格”来努力维系中美之间各领域的交流不绝如缕。
当然,他们也说:
也许,当下的中美两国间是否还能出现“基辛格”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抑或“寻找‘基辛格’”的探索和努力将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和讨论中美关系的一个切入视角。
他们推出的一个人选是董云裳。
据报道,2024年7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旧金山峰会后的中美关系”分论坛上,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提出,中美应加强对话,避免冲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在中美战略互信缺失、认知错位、利益碰撞加剧的情况下,对话与合作非常重要,但这却不是华盛顿的主流共识。
2024年7月,董云裳(前排坐者左三)参加世界和平论坛
当前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进行,美国战略界激辩选后对华政策趋向,对“换汤不换药”的看法趋近一致,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更谈不上乐观。而董云裳在会上表示“总体来说我对中美关系在长期的发展充满信心”。该媒体强调,董云裳的观点独树一帜。
我知道,还有一些人选已经浮出水面,其中有桑顿、苏世民、克里、纽森、斯坦伯格等人。
因为我看到了写董云裳这篇,就以她为例说说我的看法: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美国有不少有识之士深为担忧。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等上百名美国的亚洲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给特朗普写了一封信《中国不是敌人》,以表达对美中关系恶化的担忧,指出这不符合美国或全球利益。董云裳也在其中。
记得,那一段时间,也名列其中的基辛格研究所的主任戴博和我见面,说到基辛格当时也很担心,他用“覆水难收”来表达他对美中关系的担忧,“两国能达成共识的人越来越少,可能很难回到2013年之前两国的那种关系了”。
这其实是“回不到从前”的出处。
在回不到从前的时候去找从前的人,那该有多难?
我认为,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当年基辛格的出现,不只是“知华”“友华”的结果,而主要是出自世界战略格局的考量,主要的力量也不是来自基辛格一个人,而是有尼克松总统的因素,有美苏关系持续恶化的因素,也有中苏关系容得下一个更大的楔子的因素。
现在要改变中美关系,也需要合力而不是某个人。
目前,美国的很多机构和学者在反思当年中美关系转变的历史,不少人认为,有不少事情美国做错了,对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不无批评,有的批评声音还很强烈,甚至有人认为,基辛格牺牲了美国的利益,而且他自己利用这一点获取了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时候,寻找基辛格是合适的吗?
在诸多已经相当“友华知华”的美国人士中公开选出新的“基辛格”有必要吗?你不选,他们也在那里!选的结果就是给他们贴标签,让他们在美国大众的聚光灯下,对他们和对中国有好处吗?
其实,基辛格不是寻找出来的,而是时势造出来的!这个时势也不是美国人单方造出来的,也需要中国,需要世界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基辛格”现在大概率不在中国智库和媒体的名单上,而在于年轻一代美国官员、议员和学者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了解和耕耘,比“寻找”更有意义也更有成效。
所以我说,“寻找基辛格”是一个伪命题。
关键词: 中美关系
来源:新周说 2024-09-02 16:24:15
作者:周志兴
经过20个小时的奔波,我回到了华盛顿。
游走于北京和华盛顿这两个城市,似乎能更真切地感受中美关系的变化。
刚刚到华府,就看到有朋友转给一篇写董云裳的文章,在“寻找基辛格”的总标题之下,他们似乎要写一个系列。
我知道,最近,不断有所谓“智库”和媒体提出“寻找基辛格”的话题或者是“研究课题”,有媒体这样概括:
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挥起了砸破中美坚冰的第一镐。50多年后,基辛格这个名字似乎已成为了“中国通”、“知华派”、中美间“桥梁”的代名词,当然对此也存在一些不同视角的争议。如今,斯人已去,中美关系也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即使无法再回到过去,中美之间也依然需要如基辛格那样,坚持不懈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或者说,中美关系越是艰难,越需要有更多的“基辛格”来努力维系中美之间各领域的交流不绝如缕。
当然,他们也说:
也许,当下的中美两国间是否还能出现“基辛格”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抑或“寻找‘基辛格’”的探索和努力将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和讨论中美关系的一个切入视角。
他们推出的一个人选是董云裳。
据报道,2024年7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旧金山峰会后的中美关系”分论坛上,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提出,中美应加强对话,避免冲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在中美战略互信缺失、认知错位、利益碰撞加剧的情况下,对话与合作非常重要,但这却不是华盛顿的主流共识。
2024年7月,董云裳(前排坐者左三)参加世界和平论坛
当前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进行,美国战略界激辩选后对华政策趋向,对“换汤不换药”的看法趋近一致,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更谈不上乐观。而董云裳在会上表示“总体来说我对中美关系在长期的发展充满信心”。该媒体强调,董云裳的观点独树一帜。
我知道,还有一些人选已经浮出水面,其中有桑顿、苏世民、克里、纽森、斯坦伯格等人。
因为我看到了写董云裳这篇,就以她为例说说我的看法: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美国有不少有识之士深为担忧。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等上百名美国的亚洲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给特朗普写了一封信《中国不是敌人》,以表达对美中关系恶化的担忧,指出这不符合美国或全球利益。董云裳也在其中。
记得,那一段时间,也名列其中的基辛格研究所的主任戴博和我见面,说到基辛格当时也很担心,他用“覆水难收”来表达他对美中关系的担忧,“两国能达成共识的人越来越少,可能很难回到2013年之前两国的那种关系了”。
这其实是“回不到从前”的出处。
在回不到从前的时候去找从前的人,那该有多难?
我认为,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当年基辛格的出现,不只是“知华”“友华”的结果,而主要是出自世界战略格局的考量,主要的力量也不是来自基辛格一个人,而是有尼克松总统的因素,有美苏关系持续恶化的因素,也有中苏关系容得下一个更大的楔子的因素。
现在要改变中美关系,也需要合力而不是某个人。
目前,美国的很多机构和学者在反思当年中美关系转变的历史,不少人认为,有不少事情美国做错了,对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不无批评,有的批评声音还很强烈,甚至有人认为,基辛格牺牲了美国的利益,而且他自己利用这一点获取了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时候,寻找基辛格是合适的吗?
在诸多已经相当“友华知华”的美国人士中公开选出新的“基辛格”有必要吗?你不选,他们也在那里!选的结果就是给他们贴标签,让他们在美国大众的聚光灯下,对他们和对中国有好处吗?
其实,基辛格不是寻找出来的,而是时势造出来的!这个时势也不是美国人单方造出来的,也需要中国,需要世界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基辛格”现在大概率不在中国智库和媒体的名单上,而在于年轻一代美国官员、议员和学者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了解和耕耘,比“寻找”更有意义也更有成效。
所以我说,“寻找基辛格”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