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美聚焦 2021-11-01 11:23:55
作者:詹姆斯·H·诺尔特
在和平时期,有各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战争的风险,然而,大多数学者的关注重点却是语言和表面行为。语言和姿态并不值钱,它们既是外交工具,也是一种国内政治通货。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南海和台湾海峡是挑衅者,而按中国的说法,倒似乎是美国及其盟友急于在中国沿海的这两个地区开战。大多数西方媒体都认定中国是煽动者,中国媒体则把西方穿越“中国的”海域视为前所未有的挑衅。出于国内政治目的,双方都在夸大威胁。但这是无事生非。
很多报道都声称,中国大陆“挑衅性地侵犯”台湾的“防空识别区”,仿佛那是某个国际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而实际上,它只是台湾山顶雷达的扫描区域,其中相当一部分覆盖的是国际水域,那在里各国可以自由航行和飞越——正如美国及其盟友常常宣称的那样。这个“防空识别区”还有一大部分覆盖中国大陆管区。如此一来,中国的例行训练飞行可以是“侵犯”,而西方海空军在中国周边的类似活动却被说成对中国的合理“遏制”。事实上,双方的行动都是由来已久的惯例,其他的不过是文字游戏。
美国和中国都不会轻易让战争发生,客观原因双方却很少阐明。首先,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仍承诺建设相互依存的全球贸易投资网络。到目前为止,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哪怕是一场有限的武装冲突也会摧毁两国经济,更别提全面战争了。
虽然美国自从二战以来打过很多场战争,但美中两国现在的口角完全不同于美国与前苏联的冷战,更不用说热战了。真正的冷战涉及贸易中断,那场冲突开始减弱,也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贸易的恢复。冲突最终结束,是由于苏联在全球经济中利益增大,这加速了它的崩溃,尤其是面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波动。此外,自从冷战开始以来,美国的战争都发生在对全球经济无足轻重的国家。事实上,这些战争甚至鼓励了美国企业中的所谓军工联合体(MIC)——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在他的著名演讲中告诫人们警惕军工联合体的影响力。
今天,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促进和平,因为大多数现代产品都需要庞大的全球供应链所提供的物品。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能够经得起贸易大中断,而不会出现灾难性的生产瓶颈、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新冠疫情带来的破坏已经凸显了这一教训。目前生产瓶颈问题正通过电子电路、航运、纸制品等各行各业挤压着全球经济,而与中国开战将产生更大的破坏性。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最大份额,它本身也依赖大量重要物资的不间断输入,其中包括电路、石油和天然气、铁矿石、煤炭、铜,甚至粮食。西方媒体常把南海和台湾海峡称作重要的国际航道,但这种“重要”是对谁而言呢?美国经由这片水域的大部分贸易都流向中国自己,而日本和韩国等美国盟友的贸易路线可以在战争期间绕到菲律宾以东。但是,如果这些路线被战争封锁,中国自己的海洋通道就会严重受阻。而且中国大部分贸易是与美国及其盟友进行的,不管怎样它都有可能遭到禁运。一个面对这种脆弱性的国家是不太可能破坏贸易体系的,这一体系曾让它摆脱贫困,并跻身全球经济前列。
美国及其盟友拥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拥有无与伦比的海空力量,似乎是,它们更有能力对抗中国,而不是中国要反对它们。但美国由金钱驱动的政治受两党的大企业金主支配,这些大企业又依赖中国这桩买卖。当然,从全球武器销售中获利的军工联合体企业因为口水战而发财,这对它们来说是极好的广告。尤其是,最近美国从阿富汗和其他战争中撤出,如果没有“中国威胁论”,武器销售就可能萎缩。这种想法很可能是最近宣布澳英美安全协议(AUKUS)的动因,通过该协议,美国和英国将向澳大利亚提供它们的核潜艇技术。
但在另一边,是更强大的美国金融和工业企业游说团体,它们与中国有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在华美国企业销售的产品比美国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多好几倍,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赚取的利润比在本国还要多,一旦利润丰厚的中国业务中断,它们将蒙受巨大损失。虽然世界上许多媒体反复强调所谓的中国侵略威胁,但华尔街仍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扩大准入这一前景垂涎三尺。美国企业大亨们不会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投资,他们与太平洋两岸的政客都有密切接触,故而也许比普通民众更了解和平经商的因由。
此外,如果中国真如二战前的日本和德国那样计划发动一场侵略,那它的武装速度也远远没有达到所必需的程度。中国武器开支占GDP的比例低于美国,也远低于冷战期间任何一个大国。尽管如此,中国仍是世界上军费开支第二大的国家,但要挑战世界超级大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还要考虑到其他主要工业强国都是美国的长期军事盟友。与美国和它的许多盟友相比,中国受过军事培训的人口比例也要小得多,近年它在这方面的支出和培训都没有加大加快。在其他文章中,我分析过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的难度。如果现在这种情况下都困难重重的话,那么“中国威胁论”又从何说起?就目前来说,那只是一堆空话罢了。
作者系纽约大学客座教授
来源:中美聚焦 2021-11-01 11:23:55
作者:詹姆斯·H·诺尔特
在和平时期,有各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战争的风险,然而,大多数学者的关注重点却是语言和表面行为。语言和姿态并不值钱,它们既是外交工具,也是一种国内政治通货。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南海和台湾海峡是挑衅者,而按中国的说法,倒似乎是美国及其盟友急于在中国沿海的这两个地区开战。大多数西方媒体都认定中国是煽动者,中国媒体则把西方穿越“中国的”海域视为前所未有的挑衅。出于国内政治目的,双方都在夸大威胁。但这是无事生非。
很多报道都声称,中国大陆“挑衅性地侵犯”台湾的“防空识别区”,仿佛那是某个国际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界。而实际上,它只是台湾山顶雷达的扫描区域,其中相当一部分覆盖的是国际水域,那在里各国可以自由航行和飞越——正如美国及其盟友常常宣称的那样。这个“防空识别区”还有一大部分覆盖中国大陆管区。如此一来,中国的例行训练飞行可以是“侵犯”,而西方海空军在中国周边的类似活动却被说成对中国的合理“遏制”。事实上,双方的行动都是由来已久的惯例,其他的不过是文字游戏。
美国和中国都不会轻易让战争发生,客观原因双方却很少阐明。首先,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仍承诺建设相互依存的全球贸易投资网络。到目前为止,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哪怕是一场有限的武装冲突也会摧毁两国经济,更别提全面战争了。
虽然美国自从二战以来打过很多场战争,但美中两国现在的口角完全不同于美国与前苏联的冷战,更不用说热战了。真正的冷战涉及贸易中断,那场冲突开始减弱,也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贸易的恢复。冲突最终结束,是由于苏联在全球经济中利益增大,这加速了它的崩溃,尤其是面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波动。此外,自从冷战开始以来,美国的战争都发生在对全球经济无足轻重的国家。事实上,这些战争甚至鼓励了美国企业中的所谓军工联合体(MIC)——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在他的著名演讲中告诫人们警惕军工联合体的影响力。
今天,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促进和平,因为大多数现代产品都需要庞大的全球供应链所提供的物品。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能够经得起贸易大中断,而不会出现灾难性的生产瓶颈、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新冠疫情带来的破坏已经凸显了这一教训。目前生产瓶颈问题正通过电子电路、航运、纸制品等各行各业挤压着全球经济,而与中国开战将产生更大的破坏性。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最大份额,它本身也依赖大量重要物资的不间断输入,其中包括电路、石油和天然气、铁矿石、煤炭、铜,甚至粮食。西方媒体常把南海和台湾海峡称作重要的国际航道,但这种“重要”是对谁而言呢?美国经由这片水域的大部分贸易都流向中国自己,而日本和韩国等美国盟友的贸易路线可以在战争期间绕到菲律宾以东。但是,如果这些路线被战争封锁,中国自己的海洋通道就会严重受阻。而且中国大部分贸易是与美国及其盟友进行的,不管怎样它都有可能遭到禁运。一个面对这种脆弱性的国家是不太可能破坏贸易体系的,这一体系曾让它摆脱贫困,并跻身全球经济前列。
美国及其盟友拥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网,拥有无与伦比的海空力量,似乎是,它们更有能力对抗中国,而不是中国要反对它们。但美国由金钱驱动的政治受两党的大企业金主支配,这些大企业又依赖中国这桩买卖。当然,从全球武器销售中获利的军工联合体企业因为口水战而发财,这对它们来说是极好的广告。尤其是,最近美国从阿富汗和其他战争中撤出,如果没有“中国威胁论”,武器销售就可能萎缩。这种想法很可能是最近宣布澳英美安全协议(AUKUS)的动因,通过该协议,美国和英国将向澳大利亚提供它们的核潜艇技术。
但在另一边,是更强大的美国金融和工业企业游说团体,它们与中国有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在华美国企业销售的产品比美国公司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多好几倍,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赚取的利润比在本国还要多,一旦利润丰厚的中国业务中断,它们将蒙受巨大损失。虽然世界上许多媒体反复强调所谓的中国侵略威胁,但华尔街仍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扩大准入这一前景垂涎三尺。美国企业大亨们不会在战争迫在眉睫之际投资,他们与太平洋两岸的政客都有密切接触,故而也许比普通民众更了解和平经商的因由。
此外,如果中国真如二战前的日本和德国那样计划发动一场侵略,那它的武装速度也远远没有达到所必需的程度。中国武器开支占GDP的比例低于美国,也远低于冷战期间任何一个大国。尽管如此,中国仍是世界上军费开支第二大的国家,但要挑战世界超级大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还要考虑到其他主要工业强国都是美国的长期军事盟友。与美国和它的许多盟友相比,中国受过军事培训的人口比例也要小得多,近年它在这方面的支出和培训都没有加大加快。在其他文章中,我分析过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的难度。如果现在这种情况下都困难重重的话,那么“中国威胁论”又从何说起?就目前来说,那只是一堆空话罢了。
作者系纽约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