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王晋:如何改变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文化

来源:联合早报 2021-06-23 15:33:14

王晋:如何改变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

作者:王晋

在国际层面,中国经常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在5G网络建设、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推行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给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平添了阻力。

  中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象建构难题。在一些敏感议题如疫情、民族关系、政治体制、外交战略等,中国经常遭到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无端指责、怀疑和批评。

  在国际层面,中国经常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在5G网络建设、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推行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给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平添了阻力。

72969143A5C74AC3B48A2D2A075A2FCC.jpg

  国际形象建构的必要性

  中国一直重视国际形象建设。中国希望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路径的引领者。在20世纪,中国从一个受到列强欺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独立自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既源于执政党的政治优势,也源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诸多特征。中国希望自己独立和发展的历史,能够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榜样。

  中国希望引领国际舆论,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模式、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仍然十分陌生。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在宗教、文化、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出现各类误解和矛盾。这些矛盾和误解,常常影响到中国产品、品牌和项目的国际推广。

  近些年来,中国的海外形象建设,逐渐成为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体量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增加,中国与世界各个区域和国家的交往日渐增多,中国在其他文明和国家的形象,由抽象化走向具体化。

  中国形象的展现层面,由过去的书籍、画面和口号,转变为日常的民众交往、交流对话和朝夕相处。中国形象展示渠道的多样化,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一体化和国际通信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形象仍处于“被描述”状态。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仍然缺少中国自己的因素。中国形象的传播,仍然由不同的国际和地区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半岛电视台等塑造和影响。这些国际媒体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夹杂自身的政治观念和偏见,对中国进行诋毁和抨击,给中国在海外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国际形象建构的努力和误区

  中国为了推动国际形象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中国推动了媒体资源的整合,期待“做大做强”。中国将形象建设的主要任务,交给国内的宣传系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宣传体系复杂且庞大,中央与地方、部门与机构,都有各自的宣传策略和宣传产品,导致效率较低,且互相冲突。中国近些年逐渐理顺了宣传工作的管理关系,整合了宣传资源,并且推出了新的外宣平台,旨在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

  其次,中国鼓励各领域的中外交流活动。中国愈发重视通过各领域的交流,组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中外交流活动,尤其注意将外国代表团请到中国,以参观访问座谈的形式,改善对于中国的印象。比如中国和外国政党的交流机制、媒体交流机制、学术交流机制、青少年交流活动等等。这些交流活动,有助其他国家全方位认识中国,改善中国的海外形象。

  最后,中国努力构建新的政治话语体系。近些年,中国越来越重视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话语体系,努力开创有别于现有的、以西方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中国认为,现有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知识话语体系,体现西方主导的话语霸权,且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发展的经验,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变更。

  中国重视国际形象的建构,但在实践当中,有一些误区和错误认知。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形象的负面效应都归咎于西方媒体。在中国的各类主要媒体上,往往将亚非拉国家政府和民间对华的某些敌视言论,归咎于美国媒体、欧洲媒体撺掇。这种一刀切的认知模式,潜在的前提是西方世界掌控一切,包括非西方国家的认知。其实,非西方国家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传统,也存在源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误解。单纯的“中国—西方”对立,其实是对这个世界极端简单化的认知,忽视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复杂性。

  其次,国际形象建构的关键,在于“实力超越美国”。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只要在硬实力层面超越美国,必然会迎来“万国来朝”的国际威望。这种观点也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国反对西方中心论,但是这种超越美国之后一切搞定的观点,暗含“西方决定一切”的前提,这本身就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错误思想。

  第三,国际形象建构的实践,在于制作精美的宣传品。中国的一些对外宣传措施,往往热衷于翻译成多种文字,通过书籍、音频、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却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对不同外宣机构工作成绩测评,看“数量”往往更容易,看“质量”往往难以判别。因此,宣传品往往越来越精美,且随意赠送,但是真正有内涵、受欢迎的宣传成果却相对较少。

  最后,国际形象建构成败,在于口径一致。在形象构建的实践中,一些宣传主管机构希望整齐划一,反感多样性和不受掌控。其实,形象建构的路径,必然是不可能把控的;形象建构的感知实践,也必然是多渠道多样式的。单纯突出口径一致、整齐划一,只可能增添受众的疑惑和反感,阻碍构建效果的实现。

  国际形象建构须长期努力

  国际形象的建构,须区分国内和国际两种规律。中国的体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在国际形象建构层面,中国往往容易忽视国际资讯传播的规律,将国内的管理经验套用到国际传播领域。

  国际传播是激烈的话语竞争场域,中国必须勇敢地宣传自己,主动出击,面对一些敏感议题也应该主动地反驳和争论,而不是被动地躲避,坐视主动权被他国占据;国际传播需要专业的国际化人才,推崇和信任那些外语优秀、能够以他国文化逻辑行事的专业人才,设立专门的资金予以帮助和鼓励。尊重不同宣传领域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在海外构建中国形象。

  国际形象的建构,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交流并不必然消除矛盾,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分歧。中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难以通过短期的运动、活动来实现突破。宣传和塑造中国在海外的形象,涉及教育、外交、文艺等多领域多部门,须在专业指导下长期实践,不能只争一朝一夕之功。

  建构国际形象,必须习惯他国的批评和怀疑。在历史上,即使是最强大的西方国家如英国和美国,也不可能在全世界都享有正面形象;即使美国在很多地区和国家兴建了数额巨大的公共项目,投入巨额援助,也难以避免当地民间和政府对美国的批评。中国必须习惯来自于他国的抨击和批评,坚定地走好改革开放的战略道路。

  国际形象的建构,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人文社会科学是一切形象建构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信任和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鼓励学者参与国际科研领域的竞争。

  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不在国际核心期刊发文阐述,必然会有他国学者阐述,随后出现对中国不利的词汇和概念。中国须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重要性。

  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建构,是改善中国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发展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难题。

  作者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原题《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的责任与建议》

责任编辑: 昀舒

王晋:如何改变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国文化

来源:联合早报 2021-06-23 15:33:14

王晋:如何改变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

作者:王晋

在国际层面,中国经常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在5G网络建设、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推行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给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平添了阻力。

  中国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形象建构难题。在一些敏感议题如疫情、民族关系、政治体制、外交战略等,中国经常遭到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无端指责、怀疑和批评。

  在国际层面,中国经常面临“有话讲不出”和“说话没人信”的尴尬局面。在5G网络建设、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推行等方面,中国国际形象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给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平添了阻力。

72969143A5C74AC3B48A2D2A075A2FCC.jpg

  国际形象建构的必要性

  中国一直重视国际形象建设。中国希望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路径的引领者。在20世纪,中国从一个受到列强欺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独立自强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成功经验,既源于执政党的政治优势,也源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诸多特征。中国希望自己独立和发展的历史,能够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榜样。

  中国希望引领国际舆论,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模式、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仍然十分陌生。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容易在宗教、文化、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出现各类误解和矛盾。这些矛盾和误解,常常影响到中国产品、品牌和项目的国际推广。

  近些年来,中国的海外形象建设,逐渐成为一个敏感且重要的话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体量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增加,中国与世界各个区域和国家的交往日渐增多,中国在其他文明和国家的形象,由抽象化走向具体化。

  中国形象的展现层面,由过去的书籍、画面和口号,转变为日常的民众交往、交流对话和朝夕相处。中国形象展示渠道的多样化,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一体化和国际通信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形象仍处于“被描述”状态。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仍然缺少中国自己的因素。中国形象的传播,仍然由不同的国际和地区媒体,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半岛电视台等塑造和影响。这些国际媒体在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时,往往有意或无意夹杂自身的政治观念和偏见,对中国进行诋毁和抨击,给中国在海外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国际形象建构的努力和误区

  中国为了推动国际形象建设,做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中国推动了媒体资源的整合,期待“做大做强”。中国将形象建设的主要任务,交给国内的宣传系统。长期以来,中国的宣传体系复杂且庞大,中央与地方、部门与机构,都有各自的宣传策略和宣传产品,导致效率较低,且互相冲突。中国近些年逐渐理顺了宣传工作的管理关系,整合了宣传资源,并且推出了新的外宣平台,旨在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

  其次,中国鼓励各领域的中外交流活动。中国愈发重视通过各领域的交流,组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中外交流活动,尤其注意将外国代表团请到中国,以参观访问座谈的形式,改善对于中国的印象。比如中国和外国政党的交流机制、媒体交流机制、学术交流机制、青少年交流活动等等。这些交流活动,有助其他国家全方位认识中国,改善中国的海外形象。

  最后,中国努力构建新的政治话语体系。近些年,中国越来越重视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话语体系,努力开创有别于现有的、以西方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中国认为,现有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知识话语体系,体现西方主导的话语霸权,且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发展的经验,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和变更。

  中国重视国际形象的建构,但在实践当中,有一些误区和错误认知。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形象的负面效应都归咎于西方媒体。在中国的各类主要媒体上,往往将亚非拉国家政府和民间对华的某些敌视言论,归咎于美国媒体、欧洲媒体撺掇。这种一刀切的认知模式,潜在的前提是西方世界掌控一切,包括非西方国家的认知。其实,非西方国家有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传统,也存在源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误解。单纯的“中国—西方”对立,其实是对这个世界极端简单化的认知,忽视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复杂性。

  其次,国际形象建构的关键,在于“实力超越美国”。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只要在硬实力层面超越美国,必然会迎来“万国来朝”的国际威望。这种观点也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国反对西方中心论,但是这种超越美国之后一切搞定的观点,暗含“西方决定一切”的前提,这本身就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错误思想。

  第三,国际形象建构的实践,在于制作精美的宣传品。中国的一些对外宣传措施,往往热衷于翻译成多种文字,通过书籍、音频、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却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对不同外宣机构工作成绩测评,看“数量”往往更容易,看“质量”往往难以判别。因此,宣传品往往越来越精美,且随意赠送,但是真正有内涵、受欢迎的宣传成果却相对较少。

  最后,国际形象建构成败,在于口径一致。在形象构建的实践中,一些宣传主管机构希望整齐划一,反感多样性和不受掌控。其实,形象建构的路径,必然是不可能把控的;形象建构的感知实践,也必然是多渠道多样式的。单纯突出口径一致、整齐划一,只可能增添受众的疑惑和反感,阻碍构建效果的实现。

  国际形象建构须长期努力

  国际形象的建构,须区分国内和国际两种规律。中国的体制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在国际形象建构层面,中国往往容易忽视国际资讯传播的规律,将国内的管理经验套用到国际传播领域。

  国际传播是激烈的话语竞争场域,中国必须勇敢地宣传自己,主动出击,面对一些敏感议题也应该主动地反驳和争论,而不是被动地躲避,坐视主动权被他国占据;国际传播需要专业的国际化人才,推崇和信任那些外语优秀、能够以他国文化逻辑行事的专业人才,设立专门的资金予以帮助和鼓励。尊重不同宣传领域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在海外构建中国形象。

  国际形象的建构,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交流并不必然消除矛盾,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分歧。中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难以通过短期的运动、活动来实现突破。宣传和塑造中国在海外的形象,涉及教育、外交、文艺等多领域多部门,须在专业指导下长期实践,不能只争一朝一夕之功。

  建构国际形象,必须习惯他国的批评和怀疑。在历史上,即使是最强大的西方国家如英国和美国,也不可能在全世界都享有正面形象;即使美国在很多地区和国家兴建了数额巨大的公共项目,投入巨额援助,也难以避免当地民间和政府对美国的批评。中国必须习惯来自于他国的抨击和批评,坚定地走好改革开放的战略道路。

  国际形象的建构,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人文社会科学是一切形象建构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信任和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鼓励学者参与国际科研领域的竞争。

  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国学者不在国际核心期刊发文阐述,必然会有他国学者阐述,随后出现对中国不利的词汇和概念。中国须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重要性。

  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建构,是改善中国国际环境、促进中国发展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难题。

  作者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原题《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的责任与建议》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