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郭建龙: 我对比11国, 意外发现中国的运气与软肋

关键词:

来源:《文化纵横》 2021-06-17 10:43:27

郭建龙: 我对比11国, 意外发现中国的运气与软肋

作者:郭建龙

在战后体系中,依然是那些善于与前宗主国搞好关系,或者能够在国际秩序中找到位置的国家走得最顺利。中国也恰好是找到了这样的夹缝,采取低调的发展态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到现在,我们必须认清,在短期内中国依然没有挑战世界秩序的能力。如果认不清这个现实,在未来是有可能吃亏的。

   ▍三个国家的今昔对比:现代化改革并不一定成功

  我在过去的十年里走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亚洲、中东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样的走访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探寻中国——特别是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问题。关于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后面还会提到,但在这里,首先分享的是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三个国家。

  在大约100年前,在现代的中东和中亚地区,有三个比邻的国家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在各自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试图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步调。这三个国家在近代都吃过大亏,所以才会采取坚决的态度走现代化之路。而在西方,虽然对这些东方国家带着点不屑,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发展是认真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三个国家就是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

  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三个国家的状况,但在100年前,他们的确是传统国家进行现代化的代表,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伊朗的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电话,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已经接近了西方水平。阿富汗相对落后一些,但是,在西方的认知中,阿富汗的改革难度虽然更大,但领导层的改革更加务实,也更加令人尊敬。事实上,我之所以把这三个国家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确是有联系的,或者说,在现代化问题上,它们有着很强的竞争关系,你争我赶,试图证明自己才是最坚决的现代化主义者。

  但是,从发动改革一百年后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从新闻中也已经知道,其中土耳其正在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去土耳其时,人民币与里拉的比值是3:1,到了2017年第二次去,就已经变成了2:1,而现在,已经变成了1块人民币换1.25里拉。在世俗化上,土耳其也在退步。但是,土耳其依然是三个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女人不需要戴头巾和面纱就可以出行。伊朗退回到了头巾时代,女人不需要戴面纱,却需要戴头巾。而阿富汗的退步最彻底。这里我可以多分享一点阿富汗的感受。

QQ截图20210617105352.jpg

  在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国界线是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国界。我曾经从阿富汗的海拉屯穿过阿姆河上的界桥前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木兹。在阿富汗一侧是军阀杜斯塔姆的地盘,这里处处都有军阀武装的盘查,人们都带着惊恐的神色,街上看不到女人,就算偶尔又出来的,也是全部罩在黑色或者蓝色的袍子里,甚至连眼睛都不敢露。在眼睛部位,使用蕾丝加上网纱遮起来的,她们能看到外面,外面却看不见她们。可是,一旦渡过了那条河流进入了乌兹别克斯坦,虽然这个国家也有着无数的问题,但是,当我看到人们悠闲地在街头散步,少女们穿着美丽的裙子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突然间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但在几十年前,乌兹别克斯坦一直是阿富汗嘲笑的对象,因为乌兹别克斯坦在沙俄的占领下,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保守最死寂的地方,阿富汗却充满了改革的活力。但现在,一切都出现了反转,因为阿富汗已经万劫不复了。

  在这里,我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当年生机勃勃、锐意现代化的国家,到头来一切成空,反而坠入了深渊?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从稳定到混乱,往往有一个不归点,也就是说,跨过了这一个点,未来不管怎么做,都很难再把这个国家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因为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不可能恢复到过去的状态了。那么,这些国家的那个不归点在哪里呢?在这三国中,土耳其虽然也在倒退,但由于他前期成果更加扎实,到现在也还没有退回到不归点之后,在这里是作为对比出现的。而我主要集中讨论伊朗和阿富汗问题。

  也许人们会认为,伊朗的不归点在霍梅尼革命,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而阿富汗的不归点在苏联的入侵,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最初也是这么看的,但随着对它们的历史更加了解,特别是去到那里和人们谈话,我发现,两国的不归点要早得多。

  其中,伊朗的不归点不在革命,而在于石油。伊朗是最早发现石油的中东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大油田之一。按照我们惯常的认知,那么伊朗也必然是第一批受益的国家。但事实却与之相反。

  不幸的是,在伊朗发现石油的时候,由于太早,世界油田的定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伊朗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靠近伊拉克的湖泽斯坦地区。伊朗其他地方是高原和山地,而这里是一片平原,但这里也是半荒漠地带,气候非常炎热。古代的波斯帝国主要分布在这里以北的扎格罗斯山地带和扎格罗斯山的东面和北面,对南面的这片荒漠并不重视。

  公元1901年,英国澳大利亚人达西从波斯国王手中买下了波斯60年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代价只是2万英镑,另外,如果真的开采出石油的话,伊朗只能分到16%的收益权。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签订的时候,又的确是双方自愿的。这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全世界的石油和油田定价体系还没有形成,作为先行者的伊朗不可能知道石油和油田的价值,当时只要能卖出去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伊朗被用最低价,将全国石油锁死了60年。在这60年里彻底丧失了对全国最大资源的话语权。

  到了1913年,达西又把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拉入局中,英国海军成了大股东。我们都说,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人在对待殖民地上是最绅士的,但我们忽视了另一点,英国人在对待对自己有利的合同上也是最固执的,哪怕这个合同显失公平也绝不松口。

  这件事的整个结果是,英国海军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廉价石油,不仅价格便宜到跟水一样,而且由于他们掌握了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还拥有着对价格动手脚的权利,故意将原油的价格压低,将制成品油的价格抬高,导致伊朗国内反而必须用高价油,英国人用最便宜的油,同时由于压低了原油价格,伊朗国王能够获得16%收入是非常有限的。

  而伊朗的邻国沙特由于发现石油更晚,又是和美国签署的协议,当时定价体系已经形成了,所以,沙特能够分到石油收入的50%,而且原油价格更高。

  我们不去考虑谁对谁错的问题,只讨论形势:在国王最需要钱进行改革的时候,国内最重要的资源却被锁死在一份显失公平的长期合同之中。而邻国却借助这种资源发了大财,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合同受益的一方由于将国运(海军)绑在了这份合同上,寸步不让,而且他们还更强大。想要打破合同,会被英国掐死,不打破合同是被困死,这就是伊朗的不归点所在。

  之后伊朗的历史就是这样被决定:首先,不合理的合同掐死了伊朗的经济发展潜力,国王为了获得资金发展,不得不挑起了合同争端。但这样做,导致英国主导的世界对伊朗的封杀,甚至废除了伊朗的一位国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美国人帮助伊朗争取到了一份更加合理的合同,但国内的民族情绪在前面的对抗中已经被激发出来,到这时很多人认为,发展已经不是第一要务,救亡才是,这导致伊朗最后走向了与世界对抗的道路。

  那么,阿富汗的不归点又在什么地方呢?阿富汗的不归点不是在苏联入侵的时候,而是在更早的印度独立的时候。

  这要从阿富汗的地形说起。在前殖民时代,在阿富汗、波斯和现在的巴基斯坦之间,一直通往海边有着大片的荒漠,这些荒漠没有人占领。当时的领土观念和现在不同,不管是哪里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些荒漠到达海边。

  英国人到来后,采取了后来形成的更加明确的领土观,将这些荒漠都算在了英属印度的名下,这就在无意中将阿富汗变成了不靠海的内陆国。与此同时,英国人还霸占了不少属于普什图人的土地,普什图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之一,这些土地本来是从属于阿富汗的土地,但英国人将它并入了英印,构成了现在的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地区。当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由于这些土地归属了巴基斯坦,就必然让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发生冲突,这就无形之间给阿富汗制造了一个永恒的敌人。

  阿富汗作为世界之墙,是英国和俄国大博弈的边界,一直采取中立的明智态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争霸时期,阿富汗也采取了这个态度,这对于阿富汗的现代化是有利的,因为一个小国只有在大国间腾挪,才更能获得生存的资格。

  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对阿富汗不利的是,它失去了出海口之后必须依靠巴基斯坦才能到达海边。而国家发展必须依靠海洋。这在英国控制时期不成问题,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必然让阿富汗使用港口,可是一旦巴基斯坦独立,加之关系不好,巴基斯坦慢慢地对阿富汗采取了封锁的态度,导致它无法通过南方与世界联系了。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当时巴基斯坦属于美国阵营,美国对阿富汗的困局并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没有用处的偏远国家去得罪一位盟友。结果,阿富汗一直维持的中立政策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伸出援手的是争霸的另一方。苏联在北方不仅给阿富汗提供通道,还提供了不少资金。阿富汗即便不想只依靠一方,也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这样做。

  我们认为这就是阿富汗的不归点。之后的情况变成了:由于美国拒绝帮助阿富汗,导致阿富汗国内对西方对立情绪的积累;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的帮助,让一部分青年人转向了极端教条的左倾。到最后,这种情绪导致了极端派的政变,把温和派的改革政府推翻了。政变后,美国突然又发现了阿富汗的价值,可以拖住竞争对手苏联,于是不惜一切手段将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堆满了武器,制造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另一个国家沙特也以帮助的名义送来了另一种极端思想。阿富汗就这样从曾经欣欣向荣满心现代化的国家,变成了世界泥潭。在阿富汗,人们总是说,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见过和平,只有70岁以上的人才受到过完整的教育,说明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四十多年,就连战争的参与方都换了好几茬了。战争甚至拖住了两个超级大国,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对监狱的需求。这个监狱是我在飞机上拍摄的,已经用了几十年,曾经是塔利班杀人的地方,现在美国人在使用,扩建过很多次了。

微信图片_20210617110719.jpg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的事件加长,必然会在外界遭受到一定的挫折,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即便遭受一些挫折也能挺过去,但对许多中型和小型国家却更加艰难,往往外界的刺激会让他们做出动物式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反应最后转化成内在的闭锁和保守倾向,甚至激发出整个社会的抵制情绪,从而改变人心,完成整个社会的再一次闭关锁国。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什么事件会成为不归点,只知道一旦触发了不归点,是无法再回到过去的,只能顺着惯性走到闭关锁国的极致,将之前的所有的成果废掉。就像清末的义和团事件一样,在它发生之前可能不会被认为是大事,但是,出现之后却可以制造惊天灾难。

  事实证明,只有少数幸运的国家才能顺利融入到国际秩序之中,其中就有我们提到的土耳其。前面我说到过,土耳其至少现在还在不归点之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改革之前刚刚经历了灭国之痛。在19世纪,它还是足以和中国、印度媲美的大帝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它的土地全部输光,甚至连现在所拥有的地中海沿岸土地也差点拿不回来,正是这种灭国之痛让土耳其意识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放低身架全力去现代化,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即便现在的土耳其开始走一些回头路,但依然无法将原来的成就完全废除。

  ▍中国不是多灾多难,而是最幸运的国度

  说到这里,我可以回归到今天的主题,这里首先从一个大家可能想过、却没有仔细考虑过的问题入手,这个问题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成就过于显著,掩盖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世界上大部分传统国家的现代化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其中许多失败了,剩下的也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果。

  我们把一个现代化改革的成熟框架定义为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即在世界中的位置)几部分,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世俗化。这四个方面定义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改革的成败。很多国家一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某一个方面比如外交关系,还有许多国家是世俗化问题没有解决,导致了整体的回潮,又将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拱手让出了。

  除了日本、韩国和如新加坡这样的港口国家之外,以及完成了一部分的泰国、马来西亚,也包括半个土耳其,剩下的大部分国家空有现代化之心,却并没有能力建立起现代化的成熟框架。

QQ截图20210617105440.jpg

  那么,为什么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获得巨大的成就,而大多数国家却在这里或者那里卡壳了呢?我们接下来就分析中国成功的经验,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要知道,中国虽然更接近转型成功,但依然是在路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在总结经验之外,在未来,世界的教训也会在我们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避免我们走弯路。

  在拿中国与世界作对比之前,我必须给大家灌输一个新的观念。在最近一百多年里,由于中国面临着世界的挑战,我们渐渐相信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实际上,中国却是整个旧大陆上最幸运的国家。多灾多难这个概念可以鼓励人们救亡,但也容易产生出另一个副作用:将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如果放长历史的视界,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条件是多么得天独厚。像伊朗、阿富汗那样的国家虽然有心现代化,却受制于外部环境,难有自主选择,可是中国自古及今就把选择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说我们是幸运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一张外国地图。对一个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地理。一个文明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主要的粮食产区而产生的,比如埃及,它之所以成为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于尼罗河谷地,尼罗河谷地有多大呢?在最北端是一片不大的三角洲,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而在南方,只是尼罗河一线,所谓一线,它的长度不超过几公里,最窄处,河岸上就已经是沙漠了。再这样逼仄的环境中,竟然产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617112433.jpg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类文明所依托的核心区域都只有几万平方公里。但是中国却是个例外。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依托的是庞大的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还包括长江中游的两湖盆地和赣江谷地,这么大区域都是连通在一起的,在历史上秦朝之后,就已经没有障碍能够阻止人们在这么大范围内迁移了。加上有通道可以通往陕西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使得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达到了数百万平方公里。这些连通的区域如同一块巨大的经济磁石,产生了天然的统一市场和统一的国家。就算是强行将这个国家分裂,它也会在短时期(当然是历史尺度的)内通过合并再次统一。

  更幸运的是,在这片低地的外围,恰好构成了一个连续的防御体系。从南方东南亚的丛林开始,直到青藏高原巨大的地理障碍,再到西北地区的山脉和荒漠,北方的阴山和燕山山脉,然后是海洋,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地理是非常难于突破的,因此,对于生活在这个圈内的人来说,享受着无以伦比的安全性。

  虽然中国也有过五胡乱华、女真和蒙古的侵袭,这些事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安全的,击不透的,人们可以享受和平和安宁,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中国统一王朝大都是寿终正寝的,也就是说,由于内部政治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古代王朝也是有寿命的,它天然的寿命在三百年左右就会因为财政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原因而死亡,像汉唐明清这样的大王朝大都可以算作寿终正寝。

  如果只说中国还看不到它的优势的话,我们还可以做一下对比,这是西欧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欧的地理破碎性,在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等山脉的阻隔下,西欧被分割成了许多小区域,天然不利于统一,而北方虽然更加平坦,却由于太靠北,已经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了。这就造成了欧洲从古及今缺乏统一、支离破碎的局面。

  再看印度,印度作为一个文明与中国等量齐观,但是,印度的地理由于东西高止山和德干高原的存在,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文明。另外,印度虽然貌似在一个大半岛上,但由于隔开印度与阿富汗中亚的开伯尔山口不够高,事实上给北方民族留下了一条非常便捷的通道,使得印度更加容易受到入侵的影响,历史上也是分裂大于统一的。关于印度的问题后面还会再谈到,这里只是点到为止。

  在地理条件上,唯一能够和中国相媲美的是新世界的美国,但它在旧世界时期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使得中国在数千年里享受了旧世界最得天独厚的环境。

  人类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统一市场,统一市场又包括了三个资源要素,人力、物资和资本。要想经济发展,人们唯一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市场,再让人力物资和资本三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要做到了这一点,社会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由于统一市场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内出现,最后的问题也就变成了这个国家有多大。对于其他地区的效果而言,显然没有这个天然的巨型国家更有优势。

  在这里,我们可以去探讨一个现代人常常提及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对比,有的人称为龙象之争,还有人专门将两国的英文名称拼在一起,创造了Chindia这个词汇。两国人口相当,印度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中国的沙漠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如果只算耕地面积,印度比中国的还大得多。另外,印度虽然地形上不利于统一,但地理位置处于旧世界海上运输带的正中间,贸易条件比中国好得多。

QQ截图20210617105512.jpg

  可是,在现实的发展中,至少到今天为止,印度的速度显然不如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会有多种答案。但大都是从制度层面作对比,将之归结为某种意识形态色彩,但事实上,中印两国的对比更多要从历史上寻找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就是印度的地理是破碎的,它不是一个文明,而是好几个次文明的叠加,从地图上也可看到,除了恒河平原代表的北方次区域之外,在巴基斯坦有印度河平原。此外,在印度的西南部和东南沿海还有两个次文明区域。还有更小的拉贾斯坦和羯陵伽区域,另外,古吉拉特的半岛地区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次区域。

  由于地理上的缺陷,印度的人口一直无法完全融合。到今天,如果有心观察,就会发现印度的南部和北部的人种是不一样的,北方人种雅利安人占比非常高,他们大都带着印欧人的特征,另一个特征是比较独特的,就是黑眼圈,眼圈周围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暗斑。但南方人大都是暗皮肤的,看上去更像是缅甸人,他们自称为达罗毗荼人。这张照片就摄于南部的海得拉巴,可以看出从血统上就更加接近南方血统。这部分人更接近印度河文明的更古老的人种,在数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侵时,将印度河文明赶往了南方,雅利安人占据的主要是北方的恒河平原。这导致南北方的差异非常巨大。

  如果放在中国,由于地理的局凑性,民族融合早就发生了,但在印度,几千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完成融合,反而又加上了拒绝融合的种姓枷锁。这种合而不融的特点,导致印度不像是一个国家,而长期是一个地理名词。

  由于这样的特征,印度在历史上是合少而分多。近三千年来,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次统一王朝的循环,但是印度只有四次统一王朝,前三次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分别对应于中国的战国和秦、汉和魏晋时代,其中贵霜王朝由于是来自中国甘肃地区的大月氏人(或者是他们的属民)建立的,还不被印度承认。而第四次莫卧儿帝国则已经到了一千年后的明王朝时代,在这期间的一千年则是巨大的分裂。

QQ截图20210617105532.jpg

  就算是印度所谓统一的时候,也达不到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大部分“统一”只包括了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而南印度从来没有被“统一”。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把南印度(具体说是东海岸)称为注辇、东离(现在成为朱罗),长期不知道它和北印度处于同一片次大陆上。去注辇要走海路,而去印度要走陆路。

  印度的这种分裂状态,造成英国人接手的印度其实是一地碎片。可以说,印度之所以从地理名词变成政治实体,是英国人打造的结果。但英国人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印度除了一部分英印直辖地区之外,还包括数百个小邦国,这些小邦国都有土邦邦主,行使着一定的日常管理权。所以,印度1947年独立后,首先不是谋求发展,而是谋求整合,剥夺土邦的权利建立统一的国家。

QQ截图20210617105550.jpg

  加上复杂的宗教问题,印度的整合难度一直很大。前几十年,印度实际上是在完成一个中国自古就完成的任务:打造统一的国家实体,在社会中推行统一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也陷入了计划经济泥沼,更增加了困难,这点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印度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始于1991年,印度随着两个叫甘地的总理先后被刺杀,已经跌入了低点,一个不起眼的政治家拉奥临危受命,担任了不那么受欢迎的总理,他却开始了一次拉奥革命,将印度带入了改革的轨道。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了十几年。

  除了印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依然在遭受整合之苦,特别是非洲那些前殖民地国家,我曾经详细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民族界限是如何被打乱和重新组合,又如何给现在带来了一个个巨大的伤疤的。而中国幸运地避开了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改革能够迅速启动的先天性原因。

  ▍关于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中国还做对了什么

  那么,除了先天的优势保证中国更容易将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而不用担心整合问题之外,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做对了什么呢?

  一个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优势是,中国天然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仅有的一点宗教残留,也在49年之后被粉碎了。从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察来看,世俗化,也就是法制独立于宗教信仰,人们拥有信和不信的权利,才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请注意的是,世俗化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不受强迫。

  这一点,在埃及2011年的革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年,原本独裁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推翻后,人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实行了公平公正的大选,选择了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这本来是符合民主原则的一件大好事。但不幸的是,由于这位总统代表着保守的宗教势力,他上台后的首要方向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回归宗教,导致埃及的社会经济都出现了更大的倒退。由于埃及社会没有世俗化,导致民主也挽救不了社会,因为人们只要选举,就会选择宗教保守势力上台,而宗教保守势力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选举废除民主制,回归神权社会。

  一年后,人们为了保住世俗化成果,不得不再次支持军方将这个民选总统推翻,当通过公平公正选举上台的总统倒台后,人们甚至为军方鼓掌,并欢迎另一个独裁者的上台。

QQ截图20210617105616.jpg

  这个例子也适用于许多未完成世俗化的国家。在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将社会彻底世俗化,当时的领袖阿塔图尔克不惜以独裁作为手段,将整个社会强行扭入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轨道。直到他死后,才在他死前的授意下重新实行了民主化。从后来的结果看,他做得非常成功,现在的土耳其领导人埃尔多安总是想回归宗教,但由于前面的世俗化很彻底,他的回潮再怎么做也是有限的。

  我前面还提到了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对比,在100年前,改革开放的阿富汗嘲笑落后保守的乌兹别克斯坦。但在苏维埃手中,乌兹别克采取了强力的世俗化策略。如今苏维埃不在了,但这个地方的世俗化成果却保留了下来,避免了重归保守和完全闭锁之中。

  除了世俗化推进之外,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独树一帜的。这里需要破解大家的一个误区,即计划经济只是现代意识形态的产物。但事实上,计划经济是自古就有的产物,也是大部分新兴国家首先采取的方法。

  或者说,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反射性选择,也是第一选择。以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为例,当获得了独立之后,他的领导人恩克鲁玛从一个小人物突然成了领导全世界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充满了豪情,认为接下来就是要领导加纳建设成一个天堂国家,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可是,怎么建立天堂呢?由于是他领导大家获得了独立,因此一定也是他领导大家走向富裕。这句话中,就隐藏着强烈的政府指导和分配意图。

  新兴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往往都相信自己的力量,从而必然采取计划经济的做法。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中东的埃及、利比亚,亚洲的印度莫不如此。印度之所以走上计划经济之路,也和他的开国者尼赫鲁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同时又迷信自己的权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便像土耳其这种在现代化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的国家,也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所以说,中国最初走计划经济之路,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新兴国家都会采取的方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伟大,在于能够及时勇敢地放弃计划经济的全盘控制,以各种名义将市场找回来。

  但是,任何国家都很难将所有的政府管制全都放弃。以印度为例,印度在1991年之后也采取了放松管制、引入市场的方法,但是由于放松管制的不彻底,印度到了2010年之后已经又进入了另一个瓶颈,积重难返。之后,富有改革精神的总理莫迪上台,进行了以自由化为特征的二次改革,又获得了几年的发展,但从现在来看,到底能够多大程度上解除管制,依然有待观察。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随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松动,让位给了更多的后现代议题,事实上舆论潮流是朝着有利于加强管制的方向回归的。能否再次突破这个瓶颈,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议题。

  从我的观察来看,未来经济松绑的底线依然是:土地公有制不放弃,国有企业不放弃,金融控制不放松,除了这三个底线之外,其余的都可以谈。那么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可以从这三个底线上有一个估计。

QQ截图20210617105635.jpg

  中国的另一个经验在教育上。在我对世界的观察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政治制度上采取过社会主义,而现在又回归到市场轨道上的国家,往往会出现一个超预期发展的时期,并且他的人民更加团结,也更加进取。不管是亚洲的中国、越南,还是非洲的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都可以看到这个现象。我将之归结为教育因素。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最初在计划经济上会吃亏,却更加注重教育,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读书,大量减少了文盲。一旦这些国家重新回归市场经济,人们都识字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一个人是否识字,决定了他是可以进入工厂,还是只能在田间地头度过终生的一个分界线。这一点,中国在不经意之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此外,在国际关系上,发展较为顺利的国家往往遵循了一个原则:不去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韬光养晦。由于发展中国家大都在近代收到过殖民或者侵略,独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地位,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非洲刚果金为例,刚果在独立之前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在世界上所有的殖民地中,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是最悲惨的事件,英国和法国等国还会搞一些建设,试图让殖民地心甘情愿地接受管理,但是比利时殖民地却是敲骨吸髓地压榨和赤裸裸的杀害。

  也是因为这种压迫,刚果独立时国内的中学生都不超过一百人,大学生更是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建设国家,依靠与世界搞好关系,特别是宗主国搞好关系,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但由于比利时压榨太深,激起了刚果人的普遍反感,刚果采取了驱赶比利时,完全独立的方针。结果比利时利用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有利地位支持刚果国内的叛乱,从而肢解了刚果,甚至杀死了刚果总理。至今,刚果依然是非洲最悲剧的国家之一。

  在这里,人们研究国际政治有一个误区,认为国际秩序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但事实上,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实然的问题。哪怕刚果再占理,但对抗都只会让它的地位更糟。

  在战后体系中,依然是那些善于与前宗主国搞好关系,或者能够在国际秩序中找到位置的国家走得最顺利。中国也恰好是找到了这样的夹缝,采取低调的发展态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到现在,我们必须认清,在短期内中国依然没有挑战世界秩序的能力。如果认不清这个现实,在未来是有可能吃亏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战争。不管是从历史的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战争都是很可能导致一个政府入不敷出从而影响了经济格局的大事情。

  在中国古代,一场战争的成本可以相当于数年的财政收入。唐代的安史之乱更是战争高成本的直接反应,因为皇帝已经出不起打仗的钱,只好设立节度使,这个职务不仅负责打仗,还负责收税,从而破坏了唐代的官僚制衡体系,让节度使变成了土皇帝。

QQ截图20210617105656.jpg

  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长期无法发展经济,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独立之后,留下了四个巨大的伤疤,必须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来保持秩序。为了养兵,必须收取过高的税收,从而让民间经济失血过于严重,无法获得发展。巴基斯坦挣扎了几十年后,依然无法摆脱养兵的重负,进入发展的轨道。

QQ截图20210617105710.jpg

  不管是历史还是横向的世界比较,我们会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旦战争开局,接下来的失控很有可能让国家的发展毁于一旦。维持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智慧,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警醒。

  ▍除了优势,还必须克服优越条件带来的劣势

  天然的聚合式地理结构和巨大的统一市场,文化上天然的世俗化特性。邓小平成功的不站边、不争霸、不与强权发动战争的韬光养晦策略,社会主义带来的教育优势,加上迅速地从计划轨道向市场轨道的转型,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展顺利。这些看似普通的结论,却让大部分国家都无法将这几个条件凑齐,他们或者有着先天的缺陷导致领土支离破碎、纷争不断,或者陷入了计划经济的泥沼无法回头,或者与宗主国和世界强权起了冲突,或者由于国内的民族情绪而陷入了自动收缩的闭锁,或者由于教育的不充分,人们无法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轨道。正是其他国家的不幸,让中国成了脱颖而出的选择。

  但我们也不应该过于骄傲。刚才我们提到,中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造就了旧大陆最幸运的国家。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得天独厚的条件带来的一些劣势。

  最大的问题是,当本土的条件太好时,人们容易养成恋家的习惯,缺乏闯劲儿和创新性。这里,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对比,也就是用我们最具有开拓性的汉族人朝代唐朝做一个对比。

  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中华民族最对外开放的时期,唐代继承的制度基础来自有游牧基因的北魏和隋代,也是最愿意接受中亚和海洋国家的物品和生活方式的朝代,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但是,如果我们把唐代与当时世界上另一个巨型国家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新的问题。这个巨型国家就是刚刚崛起的阿拉伯帝国。

  唐代最辉煌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贞观之治,另一个是所谓的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唐朝都有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也是扩张最盛的时候。到了天宝变乱之后,唐代就已经自顾不暇,连新疆都守不住了。

QQ截图20210617110048.jpg

  但是,即便是这两个盛世时期,依然与同时期西方的阿拉伯帝国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元627年太宗时代的僧人玄奘去往印度,这时候还是没有阿拉伯帝国的。可是,当玄奘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回国的时候,在西面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它的国土从北非经过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一直延伸到波斯边界。玄奘回国没几年,阿拉伯就连波斯也拿下了,甚至连玄奘走过的地方阿富汗也陷入了战争之中。这样的扩张速度只有之前的亚历山大和后来的蒙古人可以与之媲美。到了玄宗开元初期,就连中亚和西班牙也归属了阿拉伯帝国。

  更说明问题的是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由于唐代占据了现代的新疆设立了安西四镇,直达楚河流域的碎叶,我们可以说,中亚的河中地区已经是近在咫尺,算是在家门口。但是,到达河中的不是唐朝的军队,反而是更加遥远的阿拉伯人。事实上,中亚也是中国人开拓精神的试金石,不管是在秦汉时期还是在唐代,都是更加遥远的西方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到达了中亚,而中国势力没有到。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带来了幸运,也带来了惰性。中国的文化基因中本身就带着一定的闭关锁国的倾向,即便是最开放的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起来,依然带着很强的保守性。

  也正因为这样,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才需要更加警惕。因为一但我们遭到了挫折,或者在世界上受到了委屈,很可能不是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是试图缩回到自己的甲壳之中。事实上,许多传统国家都有类似的毛病。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波斯的例子,在非洲,还有一个同样充满了光荣的国家叫埃塞俄比亚,同样是最典型的事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依然存在的基督教国家,可以追溯到西罗马的末期,它还是非洲少有的没有受到过殖民的国家,也是非洲独立和不屈的象征,正因为是一面旗帜,它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还是非洲联盟的总部所在地。但由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太辉煌,导致到了近代,它不是想着通过现代化去追上世界,而总是希望退回到壳中去寻找光荣,这也让埃塞俄比亚在近代历史上成了最悲剧的国家之一。

QQ截图20210617110114.jpg

  除了国家层面之外,在企业层面上也必须防范向国内的内卷。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有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企业,仅仅靠国内市场是不足以支撑起开放重任的。在现在,中国企业普遍受到打压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人们遭受打击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缩回去,但如果这样做了,就证明对方打击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常常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所以还有救赎,一个很大的方面是他们企业对外的成功,利用对外投资和外贸市场挽救了低迷的国内市场,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海外企业,并把海外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补贴国内。

  在我的旅行中发现,中国的崛起在世界上影响整体上是非常正面。以非洲为例,我不去对它们在基础设施上的帮助,仅仅从正常贸易的角度讲,也可以看出,在亚洲商品进入非洲之前,非洲不得不将自己的原材料以低价卖给欧洲,再用高昂的价格从欧洲进口制成品,即便是独立后,也无力改变这种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但现在,亚洲商品所到之处,剪刀差立刻消失,导致非洲的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贸易促进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但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的小商品虽然占据了全世界,但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能够排得上品牌还是少之又少。目前真正称得上全球性的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一家,我去过的几乎所有国家,不管是处于发展之中还是战乱之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华为的存在。华为不仅是进军海外,还派遣了大量的人员去往海外,甚至将干部的提升与海外经验联系了起来,这使得华为在未来可以充当中国企业出海的黄埔军校的角色。

  除此之外,小米、头条等也有全球化的冲动。在未来,只有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才能让中国更加融入世界,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达到繁荣的彼岸。

责任编辑:

郭建龙: 我对比11国, 意外发现中国的运气与软肋

关键词:

来源:《文化纵横》 2021-06-17 10:43:27

郭建龙: 我对比11国, 意外发现中国的运气与软肋

作者:郭建龙

在战后体系中,依然是那些善于与前宗主国搞好关系,或者能够在国际秩序中找到位置的国家走得最顺利。中国也恰好是找到了这样的夹缝,采取低调的发展态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到现在,我们必须认清,在短期内中国依然没有挑战世界秩序的能力。如果认不清这个现实,在未来是有可能吃亏的。

   ▍三个国家的今昔对比:现代化改革并不一定成功

  我在过去的十年里走访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部分都集中在亚洲、中东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样的走访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探寻中国——特别是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问题。关于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后面还会提到,但在这里,首先分享的是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三个国家。

  在大约100年前,在现代的中东和中亚地区,有三个比邻的国家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在各自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试图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步调。这三个国家在近代都吃过大亏,所以才会采取坚决的态度走现代化之路。而在西方,虽然对这些东方国家带着点不屑,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发展是认真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三个国家就是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

  我们都知道现在这三个国家的状况,但在100年前,他们的确是传统国家进行现代化的代表,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伊朗的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电话,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已经接近了西方水平。阿富汗相对落后一些,但是,在西方的认知中,阿富汗的改革难度虽然更大,但领导层的改革更加务实,也更加令人尊敬。事实上,我之所以把这三个国家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确是有联系的,或者说,在现代化问题上,它们有着很强的竞争关系,你争我赶,试图证明自己才是最坚决的现代化主义者。

  但是,从发动改革一百年后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从新闻中也已经知道,其中土耳其正在经历着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我2014年第一次去土耳其时,人民币与里拉的比值是3:1,到了2017年第二次去,就已经变成了2:1,而现在,已经变成了1块人民币换1.25里拉。在世俗化上,土耳其也在退步。但是,土耳其依然是三个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因为这个国家的女人不需要戴头巾和面纱就可以出行。伊朗退回到了头巾时代,女人不需要戴面纱,却需要戴头巾。而阿富汗的退步最彻底。这里我可以多分享一点阿富汗的感受。

QQ截图20210617105352.jpg

  在世界上,最令人震惊的国界线是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国界。我曾经从阿富汗的海拉屯穿过阿姆河上的界桥前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木兹。在阿富汗一侧是军阀杜斯塔姆的地盘,这里处处都有军阀武装的盘查,人们都带着惊恐的神色,街上看不到女人,就算偶尔又出来的,也是全部罩在黑色或者蓝色的袍子里,甚至连眼睛都不敢露。在眼睛部位,使用蕾丝加上网纱遮起来的,她们能看到外面,外面却看不见她们。可是,一旦渡过了那条河流进入了乌兹别克斯坦,虽然这个国家也有着无数的问题,但是,当我看到人们悠闲地在街头散步,少女们穿着美丽的裙子在外面玩耍的时候,突然间以为自己到了天堂。但在几十年前,乌兹别克斯坦一直是阿富汗嘲笑的对象,因为乌兹别克斯坦在沙俄的占领下,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保守最死寂的地方,阿富汗却充满了改革的活力。但现在,一切都出现了反转,因为阿富汗已经万劫不复了。

  在这里,我也在思考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当年生机勃勃、锐意现代化的国家,到头来一切成空,反而坠入了深渊?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从稳定到混乱,往往有一个不归点,也就是说,跨过了这一个点,未来不管怎么做,都很难再把这个国家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因为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不可能恢复到过去的状态了。那么,这些国家的那个不归点在哪里呢?在这三国中,土耳其虽然也在倒退,但由于他前期成果更加扎实,到现在也还没有退回到不归点之后,在这里是作为对比出现的。而我主要集中讨论伊朗和阿富汗问题。

  也许人们会认为,伊朗的不归点在霍梅尼革命,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而阿富汗的不归点在苏联的入侵,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最初也是这么看的,但随着对它们的历史更加了解,特别是去到那里和人们谈话,我发现,两国的不归点要早得多。

  其中,伊朗的不归点不在革命,而在于石油。伊朗是最早发现石油的中东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大油田之一。按照我们惯常的认知,那么伊朗也必然是第一批受益的国家。但事实却与之相反。

  不幸的是,在伊朗发现石油的时候,由于太早,世界油田的定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伊朗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靠近伊拉克的湖泽斯坦地区。伊朗其他地方是高原和山地,而这里是一片平原,但这里也是半荒漠地带,气候非常炎热。古代的波斯帝国主要分布在这里以北的扎格罗斯山地带和扎格罗斯山的东面和北面,对南面的这片荒漠并不重视。

  公元1901年,英国澳大利亚人达西从波斯国王手中买下了波斯60年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代价只是2万英镑,另外,如果真的开采出石油的话,伊朗只能分到16%的收益权。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签订的时候,又的确是双方自愿的。这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全世界的石油和油田定价体系还没有形成,作为先行者的伊朗不可能知道石油和油田的价值,当时只要能卖出去就可以了。这就导致伊朗被用最低价,将全国石油锁死了60年。在这60年里彻底丧失了对全国最大资源的话语权。

  到了1913年,达西又把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拉入局中,英国海军成了大股东。我们都说,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人在对待殖民地上是最绅士的,但我们忽视了另一点,英国人在对待对自己有利的合同上也是最固执的,哪怕这个合同显失公平也绝不松口。

  这件事的整个结果是,英国海军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廉价石油,不仅价格便宜到跟水一样,而且由于他们掌握了石油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还拥有着对价格动手脚的权利,故意将原油的价格压低,将制成品油的价格抬高,导致伊朗国内反而必须用高价油,英国人用最便宜的油,同时由于压低了原油价格,伊朗国王能够获得16%收入是非常有限的。

  而伊朗的邻国沙特由于发现石油更晚,又是和美国签署的协议,当时定价体系已经形成了,所以,沙特能够分到石油收入的50%,而且原油价格更高。

  我们不去考虑谁对谁错的问题,只讨论形势:在国王最需要钱进行改革的时候,国内最重要的资源却被锁死在一份显失公平的长期合同之中。而邻国却借助这种资源发了大财,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合同受益的一方由于将国运(海军)绑在了这份合同上,寸步不让,而且他们还更强大。想要打破合同,会被英国掐死,不打破合同是被困死,这就是伊朗的不归点所在。

  之后伊朗的历史就是这样被决定:首先,不合理的合同掐死了伊朗的经济发展潜力,国王为了获得资金发展,不得不挑起了合同争端。但这样做,导致英国主导的世界对伊朗的封杀,甚至废除了伊朗的一位国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美国人帮助伊朗争取到了一份更加合理的合同,但国内的民族情绪在前面的对抗中已经被激发出来,到这时很多人认为,发展已经不是第一要务,救亡才是,这导致伊朗最后走向了与世界对抗的道路。

  那么,阿富汗的不归点又在什么地方呢?阿富汗的不归点不是在苏联入侵的时候,而是在更早的印度独立的时候。

  这要从阿富汗的地形说起。在前殖民时代,在阿富汗、波斯和现在的巴基斯坦之间,一直通往海边有着大片的荒漠,这些荒漠没有人占领。当时的领土观念和现在不同,不管是哪里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些荒漠到达海边。

  英国人到来后,采取了后来形成的更加明确的领土观,将这些荒漠都算在了英属印度的名下,这就在无意中将阿富汗变成了不靠海的内陆国。与此同时,英国人还霸占了不少属于普什图人的土地,普什图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之一,这些土地本来是从属于阿富汗的土地,但英国人将它并入了英印,构成了现在的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地区。当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由于这些土地归属了巴基斯坦,就必然让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发生冲突,这就无形之间给阿富汗制造了一个永恒的敌人。

  阿富汗作为世界之墙,是英国和俄国大博弈的边界,一直采取中立的明智态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争霸时期,阿富汗也采取了这个态度,这对于阿富汗的现代化是有利的,因为一个小国只有在大国间腾挪,才更能获得生存的资格。

  但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对阿富汗不利的是,它失去了出海口之后必须依靠巴基斯坦才能到达海边。而国家发展必须依靠海洋。这在英国控制时期不成问题,英国为了对抗俄国必然让阿富汗使用港口,可是一旦巴基斯坦独立,加之关系不好,巴基斯坦慢慢地对阿富汗采取了封锁的态度,导致它无法通过南方与世界联系了。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当时巴基斯坦属于美国阵营,美国对阿富汗的困局并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没有用处的偏远国家去得罪一位盟友。结果,阿富汗一直维持的中立政策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时伸出援手的是争霸的另一方。苏联在北方不仅给阿富汗提供通道,还提供了不少资金。阿富汗即便不想只依靠一方,也在形势的逼迫下不得不这样做。

  我们认为这就是阿富汗的不归点。之后的情况变成了:由于美国拒绝帮助阿富汗,导致阿富汗国内对西方对立情绪的积累;由于苏联对阿富汗的帮助,让一部分青年人转向了极端教条的左倾。到最后,这种情绪导致了极端派的政变,把温和派的改革政府推翻了。政变后,美国突然又发现了阿富汗的价值,可以拖住竞争对手苏联,于是不惜一切手段将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堆满了武器,制造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而另一个国家沙特也以帮助的名义送来了另一种极端思想。阿富汗就这样从曾经欣欣向荣满心现代化的国家,变成了世界泥潭。在阿富汗,人们总是说,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见过和平,只有70岁以上的人才受到过完整的教育,说明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四十多年,就连战争的参与方都换了好几茬了。战争甚至拖住了两个超级大国,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对监狱的需求。这个监狱是我在飞机上拍摄的,已经用了几十年,曾经是塔利班杀人的地方,现在美国人在使用,扩建过很多次了。

微信图片_20210617110719.jpg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的事件加长,必然会在外界遭受到一定的挫折,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即便遭受一些挫折也能挺过去,但对许多中型和小型国家却更加艰难,往往外界的刺激会让他们做出动物式的收缩反应。这种收缩反应最后转化成内在的闭锁和保守倾向,甚至激发出整个社会的抵制情绪,从而改变人心,完成整个社会的再一次闭关锁国。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什么事件会成为不归点,只知道一旦触发了不归点,是无法再回到过去的,只能顺着惯性走到闭关锁国的极致,将之前的所有的成果废掉。就像清末的义和团事件一样,在它发生之前可能不会被认为是大事,但是,出现之后却可以制造惊天灾难。

  事实证明,只有少数幸运的国家才能顺利融入到国际秩序之中,其中就有我们提到的土耳其。前面我说到过,土耳其至少现在还在不归点之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改革之前刚刚经历了灭国之痛。在19世纪,它还是足以和中国、印度媲美的大帝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它的土地全部输光,甚至连现在所拥有的地中海沿岸土地也差点拿不回来,正是这种灭国之痛让土耳其意识到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放低身架全力去现代化,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即便现在的土耳其开始走一些回头路,但依然无法将原来的成就完全废除。

  ▍中国不是多灾多难,而是最幸运的国度

  说到这里,我可以回归到今天的主题,这里首先从一个大家可能想过、却没有仔细考虑过的问题入手,这个问题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成就过于显著,掩盖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世界上大部分传统国家的现代化努力都是不成功的。其中许多失败了,剩下的也没有取得太好的成果。

  我们把一个现代化改革的成熟框架定义为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即在世界中的位置)几部分,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世俗化。这四个方面定义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改革的成败。很多国家一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某一个方面比如外交关系,还有许多国家是世俗化问题没有解决,导致了整体的回潮,又将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拱手让出了。

  除了日本、韩国和如新加坡这样的港口国家之外,以及完成了一部分的泰国、马来西亚,也包括半个土耳其,剩下的大部分国家空有现代化之心,却并没有能力建立起现代化的成熟框架。

QQ截图20210617105440.jpg

  那么,为什么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获得巨大的成就,而大多数国家却在这里或者那里卡壳了呢?我们接下来就分析中国成功的经验,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教训。要知道,中国虽然更接近转型成功,但依然是在路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在总结经验之外,在未来,世界的教训也会在我们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避免我们走弯路。

  在拿中国与世界作对比之前,我必须给大家灌输一个新的观念。在最近一百多年里,由于中国面临着世界的挑战,我们渐渐相信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实际上,中国却是整个旧大陆上最幸运的国家。多灾多难这个概念可以鼓励人们救亡,但也容易产生出另一个副作用:将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如果放长历史的视界,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条件是多么得天独厚。像伊朗、阿富汗那样的国家虽然有心现代化,却受制于外部环境,难有自主选择,可是中国自古及今就把选择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说我们是幸运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一张外国地图。对一个文明的先决条件是地理。一个文明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主要的粮食产区而产生的,比如埃及,它之所以成为文明的摇篮之一,在于尼罗河谷地,尼罗河谷地有多大呢?在最北端是一片不大的三角洲,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而在南方,只是尼罗河一线,所谓一线,它的长度不超过几公里,最窄处,河岸上就已经是沙漠了。再这样逼仄的环境中,竟然产生了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

微信图片_20210617112433.jpg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类文明所依托的核心区域都只有几万平方公里。但是中国却是个例外。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依托的是庞大的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还包括长江中游的两湖盆地和赣江谷地,这么大区域都是连通在一起的,在历史上秦朝之后,就已经没有障碍能够阻止人们在这么大范围内迁移了。加上有通道可以通往陕西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使得中国的文明核心区域达到了数百万平方公里。这些连通的区域如同一块巨大的经济磁石,产生了天然的统一市场和统一的国家。就算是强行将这个国家分裂,它也会在短时期(当然是历史尺度的)内通过合并再次统一。

  更幸运的是,在这片低地的外围,恰好构成了一个连续的防御体系。从南方东南亚的丛林开始,直到青藏高原巨大的地理障碍,再到西北地区的山脉和荒漠,北方的阴山和燕山山脉,然后是海洋,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地理是非常难于突破的,因此,对于生活在这个圈内的人来说,享受着无以伦比的安全性。

  虽然中国也有过五胡乱华、女真和蒙古的侵袭,这些事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是安全的,击不透的,人们可以享受和平和安宁,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中国统一王朝大都是寿终正寝的,也就是说,由于内部政治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古代王朝也是有寿命的,它天然的寿命在三百年左右就会因为财政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原因而死亡,像汉唐明清这样的大王朝大都可以算作寿终正寝。

  如果只说中国还看不到它的优势的话,我们还可以做一下对比,这是西欧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欧的地理破碎性,在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等山脉的阻隔下,西欧被分割成了许多小区域,天然不利于统一,而北方虽然更加平坦,却由于太靠北,已经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了。这就造成了欧洲从古及今缺乏统一、支离破碎的局面。

  再看印度,印度作为一个文明与中国等量齐观,但是,印度的地理由于东西高止山和德干高原的存在,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文明。另外,印度虽然貌似在一个大半岛上,但由于隔开印度与阿富汗中亚的开伯尔山口不够高,事实上给北方民族留下了一条非常便捷的通道,使得印度更加容易受到入侵的影响,历史上也是分裂大于统一的。关于印度的问题后面还会再谈到,这里只是点到为止。

  在地理条件上,唯一能够和中国相媲美的是新世界的美国,但它在旧世界时期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使得中国在数千年里享受了旧世界最得天独厚的环境。

  人类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统一市场,统一市场又包括了三个资源要素,人力、物资和资本。要想经济发展,人们唯一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市场,再让人力物资和资本三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要做到了这一点,社会经济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由于统一市场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内出现,最后的问题也就变成了这个国家有多大。对于其他地区的效果而言,显然没有这个天然的巨型国家更有优势。

  在这里,我们可以去探讨一个现代人常常提及的问题,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对比,有的人称为龙象之争,还有人专门将两国的英文名称拼在一起,创造了Chindia这个词汇。两国人口相当,印度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中国的沙漠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如果只算耕地面积,印度比中国的还大得多。另外,印度虽然地形上不利于统一,但地理位置处于旧世界海上运输带的正中间,贸易条件比中国好得多。

QQ截图20210617105512.jpg

  可是,在现实的发展中,至少到今天为止,印度的速度显然不如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会有多种答案。但大都是从制度层面作对比,将之归结为某种意识形态色彩,但事实上,中印两国的对比更多要从历史上寻找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就是印度的地理是破碎的,它不是一个文明,而是好几个次文明的叠加,从地图上也可看到,除了恒河平原代表的北方次区域之外,在巴基斯坦有印度河平原。此外,在印度的西南部和东南沿海还有两个次文明区域。还有更小的拉贾斯坦和羯陵伽区域,另外,古吉拉特的半岛地区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次区域。

  由于地理上的缺陷,印度的人口一直无法完全融合。到今天,如果有心观察,就会发现印度的南部和北部的人种是不一样的,北方人种雅利安人占比非常高,他们大都带着印欧人的特征,另一个特征是比较独特的,就是黑眼圈,眼圈周围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暗斑。但南方人大都是暗皮肤的,看上去更像是缅甸人,他们自称为达罗毗荼人。这张照片就摄于南部的海得拉巴,可以看出从血统上就更加接近南方血统。这部分人更接近印度河文明的更古老的人种,在数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侵时,将印度河文明赶往了南方,雅利安人占据的主要是北方的恒河平原。这导致南北方的差异非常巨大。

  如果放在中国,由于地理的局凑性,民族融合早就发生了,但在印度,几千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完成融合,反而又加上了拒绝融合的种姓枷锁。这种合而不融的特点,导致印度不像是一个国家,而长期是一个地理名词。

  由于这样的特征,印度在历史上是合少而分多。近三千年来,中国已经经历了许多次统一王朝的循环,但是印度只有四次统一王朝,前三次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分别对应于中国的战国和秦、汉和魏晋时代,其中贵霜王朝由于是来自中国甘肃地区的大月氏人(或者是他们的属民)建立的,还不被印度承认。而第四次莫卧儿帝国则已经到了一千年后的明王朝时代,在这期间的一千年则是巨大的分裂。

QQ截图20210617105532.jpg

  就算是印度所谓统一的时候,也达不到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大部分“统一”只包括了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而南印度从来没有被“统一”。这里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把南印度(具体说是东海岸)称为注辇、东离(现在成为朱罗),长期不知道它和北印度处于同一片次大陆上。去注辇要走海路,而去印度要走陆路。

  印度的这种分裂状态,造成英国人接手的印度其实是一地碎片。可以说,印度之所以从地理名词变成政治实体,是英国人打造的结果。但英国人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印度除了一部分英印直辖地区之外,还包括数百个小邦国,这些小邦国都有土邦邦主,行使着一定的日常管理权。所以,印度1947年独立后,首先不是谋求发展,而是谋求整合,剥夺土邦的权利建立统一的国家。

QQ截图20210617105550.jpg

  加上复杂的宗教问题,印度的整合难度一直很大。前几十年,印度实际上是在完成一个中国自古就完成的任务:打造统一的国家实体,在社会中推行统一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印度也陷入了计划经济泥沼,更增加了困难,这点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印度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始于1991年,印度随着两个叫甘地的总理先后被刺杀,已经跌入了低点,一个不起眼的政治家拉奥临危受命,担任了不那么受欢迎的总理,他却开始了一次拉奥革命,将印度带入了改革的轨道。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的改革开放比中国晚了十几年。

  除了印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依然在遭受整合之苦,特别是非洲那些前殖民地国家,我曾经详细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民族界限是如何被打乱和重新组合,又如何给现在带来了一个个巨大的伤疤的。而中国幸运地避开了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改革能够迅速启动的先天性原因。

  ▍关于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中国还做对了什么

  那么,除了先天的优势保证中国更容易将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而不用担心整合问题之外,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做对了什么呢?

  一个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的优势是,中国天然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仅有的一点宗教残留,也在49年之后被粉碎了。从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察来看,世俗化,也就是法制独立于宗教信仰,人们拥有信和不信的权利,才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请注意的是,世俗化并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不受强迫。

  这一点,在埃及2011年的革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年,原本独裁的穆巴拉克总统被推翻后,人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实行了公平公正的大选,选择了一位真正的民选总统。这本来是符合民主原则的一件大好事。但不幸的是,由于这位总统代表着保守的宗教势力,他上台后的首要方向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回归宗教,导致埃及的社会经济都出现了更大的倒退。由于埃及社会没有世俗化,导致民主也挽救不了社会,因为人们只要选举,就会选择宗教保守势力上台,而宗教保守势力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选举废除民主制,回归神权社会。

  一年后,人们为了保住世俗化成果,不得不再次支持军方将这个民选总统推翻,当通过公平公正选举上台的总统倒台后,人们甚至为军方鼓掌,并欢迎另一个独裁者的上台。

QQ截图20210617105616.jpg

  这个例子也适用于许多未完成世俗化的国家。在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将社会彻底世俗化,当时的领袖阿塔图尔克不惜以独裁作为手段,将整个社会强行扭入了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轨道。直到他死后,才在他死前的授意下重新实行了民主化。从后来的结果看,他做得非常成功,现在的土耳其领导人埃尔多安总是想回归宗教,但由于前面的世俗化很彻底,他的回潮再怎么做也是有限的。

  我前面还提到了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对比,在100年前,改革开放的阿富汗嘲笑落后保守的乌兹别克斯坦。但在苏维埃手中,乌兹别克采取了强力的世俗化策略。如今苏维埃不在了,但这个地方的世俗化成果却保留了下来,避免了重归保守和完全闭锁之中。

  除了世俗化推进之外,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独树一帜的。这里需要破解大家的一个误区,即计划经济只是现代意识形态的产物。但事实上,计划经济是自古就有的产物,也是大部分新兴国家首先采取的方法。

  或者说,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反射性选择,也是第一选择。以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加纳为例,当获得了独立之后,他的领导人恩克鲁玛从一个小人物突然成了领导全世界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充满了豪情,认为接下来就是要领导加纳建设成一个天堂国家,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可是,怎么建立天堂呢?由于是他领导大家获得了独立,因此一定也是他领导大家走向富裕。这句话中,就隐藏着强烈的政府指导和分配意图。

  新兴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往往都相信自己的力量,从而必然采取计划经济的做法。非洲的加纳、坦桑尼亚,中东的埃及、利比亚,亚洲的印度莫不如此。印度之所以走上计划经济之路,也和他的开国者尼赫鲁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同时又迷信自己的权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便像土耳其这种在现代化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的国家,也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做法。

  所以说,中国最初走计划经济之路,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新兴国家都会采取的方式。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伟大,在于能够及时勇敢地放弃计划经济的全盘控制,以各种名义将市场找回来。

  但是,任何国家都很难将所有的政府管制全都放弃。以印度为例,印度在1991年之后也采取了放松管制、引入市场的方法,但是由于放松管制的不彻底,印度到了2010年之后已经又进入了另一个瓶颈,积重难返。之后,富有改革精神的总理莫迪上台,进行了以自由化为特征的二次改革,又获得了几年的发展,但从现在来看,到底能够多大程度上解除管制,依然有待观察。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随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松动,让位给了更多的后现代议题,事实上舆论潮流是朝着有利于加强管制的方向回归的。能否再次突破这个瓶颈,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议题。

  从我的观察来看,未来经济松绑的底线依然是:土地公有制不放弃,国有企业不放弃,金融控制不放松,除了这三个底线之外,其余的都可以谈。那么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可以从这三个底线上有一个估计。

QQ截图20210617105635.jpg

  中国的另一个经验在教育上。在我对世界的观察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在政治制度上采取过社会主义,而现在又回归到市场轨道上的国家,往往会出现一个超预期发展的时期,并且他的人民更加团结,也更加进取。不管是亚洲的中国、越南,还是非洲的坦桑尼亚、布基纳法索,都可以看到这个现象。我将之归结为教育因素。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最初在计划经济上会吃亏,却更加注重教育,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须读书,大量减少了文盲。一旦这些国家重新回归市场经济,人们都识字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一个人是否识字,决定了他是可以进入工厂,还是只能在田间地头度过终生的一个分界线。这一点,中国在不经意之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此外,在国际关系上,发展较为顺利的国家往往遵循了一个原则:不去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韬光养晦。由于发展中国家大都在近代收到过殖民或者侵略,独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地位,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非洲刚果金为例,刚果在独立之前是比利时的殖民地,在世界上所有的殖民地中,成为比利时的殖民地是最悲惨的事件,英国和法国等国还会搞一些建设,试图让殖民地心甘情愿地接受管理,但是比利时殖民地却是敲骨吸髓地压榨和赤裸裸的杀害。

  也是因为这种压迫,刚果独立时国内的中学生都不超过一百人,大学生更是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建设国家,依靠与世界搞好关系,特别是宗主国搞好关系,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但由于比利时压榨太深,激起了刚果人的普遍反感,刚果采取了驱赶比利时,完全独立的方针。结果比利时利用自己在国际秩序中的有利地位支持刚果国内的叛乱,从而肢解了刚果,甚至杀死了刚果总理。至今,刚果依然是非洲最悲剧的国家之一。

  在这里,人们研究国际政治有一个误区,认为国际秩序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但事实上,国际政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实然的问题。哪怕刚果再占理,但对抗都只会让它的地位更糟。

  在战后体系中,依然是那些善于与前宗主国搞好关系,或者能够在国际秩序中找到位置的国家走得最顺利。中国也恰好是找到了这样的夹缝,采取低调的发展态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即便到现在,我们必须认清,在短期内中国依然没有挑战世界秩序的能力。如果认不清这个现实,在未来是有可能吃亏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战争。不管是从历史的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战争都是很可能导致一个政府入不敷出从而影响了经济格局的大事情。

  在中国古代,一场战争的成本可以相当于数年的财政收入。唐代的安史之乱更是战争高成本的直接反应,因为皇帝已经出不起打仗的钱,只好设立节度使,这个职务不仅负责打仗,还负责收税,从而破坏了唐代的官僚制衡体系,让节度使变成了土皇帝。

QQ截图20210617105656.jpg

  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长期无法发展经济,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独立之后,留下了四个巨大的伤疤,必须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来保持秩序。为了养兵,必须收取过高的税收,从而让民间经济失血过于严重,无法获得发展。巴基斯坦挣扎了几十年后,依然无法摆脱养兵的重负,进入发展的轨道。

QQ截图20210617105710.jpg

  不管是历史还是横向的世界比较,我们会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旦战争开局,接下来的失控很有可能让国家的发展毁于一旦。维持和平是中国发展的智慧,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警醒。

  ▍除了优势,还必须克服优越条件带来的劣势

  天然的聚合式地理结构和巨大的统一市场,文化上天然的世俗化特性。邓小平成功的不站边、不争霸、不与强权发动战争的韬光养晦策略,社会主义带来的教育优势,加上迅速地从计划轨道向市场轨道的转型,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展顺利。这些看似普通的结论,却让大部分国家都无法将这几个条件凑齐,他们或者有着先天的缺陷导致领土支离破碎、纷争不断,或者陷入了计划经济的泥沼无法回头,或者与宗主国和世界强权起了冲突,或者由于国内的民族情绪而陷入了自动收缩的闭锁,或者由于教育的不充分,人们无法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轨道。正是其他国家的不幸,让中国成了脱颖而出的选择。

  但我们也不应该过于骄傲。刚才我们提到,中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造就了旧大陆最幸运的国家。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得天独厚的条件带来的一些劣势。

  最大的问题是,当本土的条件太好时,人们容易养成恋家的习惯,缺乏闯劲儿和创新性。这里,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对比,也就是用我们最具有开拓性的汉族人朝代唐朝做一个对比。

  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中华民族最对外开放的时期,唐代继承的制度基础来自有游牧基因的北魏和隋代,也是最愿意接受中亚和海洋国家的物品和生活方式的朝代,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但是,如果我们把唐代与当时世界上另一个巨型国家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新的问题。这个巨型国家就是刚刚崛起的阿拉伯帝国。

  唐代最辉煌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贞观之治,另一个是所谓的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唐朝都有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也是扩张最盛的时候。到了天宝变乱之后,唐代就已经自顾不暇,连新疆都守不住了。

QQ截图20210617110048.jpg

  但是,即便是这两个盛世时期,依然与同时期西方的阿拉伯帝国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元627年太宗时代的僧人玄奘去往印度,这时候还是没有阿拉伯帝国的。可是,当玄奘在印度呆了十几年,回国的时候,在西面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它的国土从北非经过埃及、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一直延伸到波斯边界。玄奘回国没几年,阿拉伯就连波斯也拿下了,甚至连玄奘走过的地方阿富汗也陷入了战争之中。这样的扩张速度只有之前的亚历山大和后来的蒙古人可以与之媲美。到了玄宗开元初期,就连中亚和西班牙也归属了阿拉伯帝国。

  更说明问题的是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由于唐代占据了现代的新疆设立了安西四镇,直达楚河流域的碎叶,我们可以说,中亚的河中地区已经是近在咫尺,算是在家门口。但是,到达河中的不是唐朝的军队,反而是更加遥远的阿拉伯人。事实上,中亚也是中国人开拓精神的试金石,不管是在秦汉时期还是在唐代,都是更加遥远的西方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到达了中亚,而中国势力没有到。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带来了幸运,也带来了惰性。中国的文化基因中本身就带着一定的闭关锁国的倾向,即便是最开放的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起来,依然带着很强的保守性。

  也正因为这样,在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才需要更加警惕。因为一但我们遭到了挫折,或者在世界上受到了委屈,很可能不是以开诚布公的态度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是试图缩回到自己的甲壳之中。事实上,许多传统国家都有类似的毛病。前面我们已经提过波斯的例子,在非洲,还有一个同样充满了光荣的国家叫埃塞俄比亚,同样是最典型的事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依然存在的基督教国家,可以追溯到西罗马的末期,它还是非洲少有的没有受到过殖民的国家,也是非洲独立和不屈的象征,正因为是一面旗帜,它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还是非洲联盟的总部所在地。但由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太辉煌,导致到了近代,它不是想着通过现代化去追上世界,而总是希望退回到壳中去寻找光荣,这也让埃塞俄比亚在近代历史上成了最悲剧的国家之一。

QQ截图20210617110114.jpg

  除了国家层面之外,在企业层面上也必须防范向国内的内卷。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有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的企业,仅仅靠国内市场是不足以支撑起开放重任的。在现在,中国企业普遍受到打压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人们遭受打击之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缩回去,但如果这样做了,就证明对方打击的目的达到了。

  我们常常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所以还有救赎,一个很大的方面是他们企业对外的成功,利用对外投资和外贸市场挽救了低迷的国内市场,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海外企业,并把海外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补贴国内。

  在我的旅行中发现,中国的崛起在世界上影响整体上是非常正面。以非洲为例,我不去对它们在基础设施上的帮助,仅仅从正常贸易的角度讲,也可以看出,在亚洲商品进入非洲之前,非洲不得不将自己的原材料以低价卖给欧洲,再用高昂的价格从欧洲进口制成品,即便是独立后,也无力改变这种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但现在,亚洲商品所到之处,剪刀差立刻消失,导致非洲的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贸易促进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但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中国的小商品虽然占据了全世界,但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能够排得上品牌还是少之又少。目前真正称得上全球性的中国企业只有华为一家,我去过的几乎所有国家,不管是处于发展之中还是战乱之中,每一个国家都有华为的存在。华为不仅是进军海外,还派遣了大量的人员去往海外,甚至将干部的提升与海外经验联系了起来,这使得华为在未来可以充当中国企业出海的黄埔军校的角色。

  除此之外,小米、头条等也有全球化的冲动。在未来,只有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才能让中国更加融入世界,从而保持发展的势头,达到繁荣的彼岸。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