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丁咚:美国会推动对华政策新法案,暴露其真实意图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来源:亚欧视点 2021-04-12 16:58:20

丁咚:美国会推动对华政策新法案,暴露其真实意图

作者:丁咚

美国国会两党匆忙推动新的“战略竞争法案”,体现了其牵制拜登·贺锦丽政府,要求其按照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既定方针”办,继续深化和推进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以及强化弱势的拜登·贺锦丽政府的对华政策态势的意图。

  拜登政府成立不足三个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急不可待地提出了一项长达283页的重大法案的草案,即《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

  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梅嫩德斯在4月8日为该法案所发布的声明中,明确将其指称为“全面的中国立法”。法案要求拜登政府采取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政策,以保护和促进美国“重要利益和价值观”。

  其矛头所对昭然。

_114721056_hi063212277.jpg

  这一法案引起国际舆论哗然。

  彭博社在一份报道中认为,该法案的出台,意味着美国参议院对抗中国的战略正式“公之于众”。路透社和《南华早报》都以“大规模、全面广泛”对其予以描述,声称它反映了国会两党在对华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这项法案的草案将于本月14日付诸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表决。梅嫩德斯的声明,强调了这一法案代表了“前所未有的两党合作”,“两党承诺相互信任和真诚妥协”是美国应对中国挑战的唯一途径,呼吁两党和拜登政府平衡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共同致力于最终解决“美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正因如此,在国会两党中拥有雄厚的支持基础的“全面的中国立法”,有望在拜登政府任期的前两年获得正式通过,成为美国正式法律。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此回应称,“中方对有关议员提出的相关法案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在中美关系以及经贸、涉疆、涉港、涉台等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愿重申中方致力于同美方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美方有关人士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停止推进有关消极议案。”

  《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美国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涉及的领域包括“在国家和国际力量的所有方面”,强调要动员美国所有的战略、经济和外交工具,在未来数年发展“重点战略方向和能力”,实现“印太战略”,使美国能够真正面对中国对我们国家和经济安全构成的挑战。

  法案草案呼吁政府“提出对华外交战略”,重申美国对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承诺,并重申美国在国际组织和其他多边国际论坛中的领导地位,呼吁政府投资普世价值,授权一系列“人权和公民社会”措施,对抗中国“掠夺性的国际经济行为”,加强与盟国在军控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享军事和防务信息,应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军事扩张”。

  总而言之,该方案全面厘定了美国在外交、经贸、军事、安全、科技、价值观等各领域与中国战略竞争的的思路、原则和措施,对美国政府处理涉台、涉疆、涉港等诸多中国内部事务作出全面要求,是两国全面战略竞争进入新阶段的一份关键性战略文件。

  这份法案的出台有两大重要背景。

  背景之一是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对华战略从建设性接触到全面战略竞争,完成了转型,并在后期朝着次冷战的方向进一步演进。

  特朗普在执政最后一年,史无前例地提前将其政府一份高度机密的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政策文件,公之于众,并出台了《对华战略方针》,作为其制订的《2017国家安全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固化其政府的对华政策。

  背景之二是,拜登担任新一届总统,施政未足百天,一方面表现出弱势,其对外政策强度受到质疑,一方面其对华战略和政策尚未全面展开,但其已传达出继续推进竞争和对抗,但同时强调合作,恢复美中建设性接触关系的意愿。

  美国国会两党匆忙推动新的“战略竞争法案”,体现了其牵制拜登·贺锦丽政府,要求其按照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既定方针”办,继续深化和推进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以及强化弱势的拜登·贺锦丽政府的对华政策态势的意图。

  另一方面,对于外界舆论指出,美国国会的新法案是对全面战略竞争对华政策的进一步升级,美中关系将进一步从竞争走向对抗的判断,可能有些言过其实。

  这一法案是从立法层面固化前政府的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政策,为美国政府提供立法依据及保障的一个推进动作。

  它们意味着全面战略竞争已经从行政层面全面过渡到美国立法层面,是该政策制度化、法制化和长期化的一个关键步骤,美国未来的任何一届政府都将受其约束,无法脱离其轨道,自行其是,或者改弦更张。

  因此,因应并抗衡美国全面战略竞争的挑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有效管控双边关系,避免使其滑入全面对抗乃至敌对的深渊,也将是一个持久的课题。

责任编辑: 昀舒

丁咚:美国会推动对华政策新法案,暴露其真实意图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来源:亚欧视点 2021-04-12 16:58:20

丁咚:美国会推动对华政策新法案,暴露其真实意图

作者:丁咚

美国国会两党匆忙推动新的“战略竞争法案”,体现了其牵制拜登·贺锦丽政府,要求其按照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既定方针”办,继续深化和推进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以及强化弱势的拜登·贺锦丽政府的对华政策态势的意图。

  拜登政府成立不足三个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急不可待地提出了一项长达283页的重大法案的草案,即《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

  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梅嫩德斯在4月8日为该法案所发布的声明中,明确将其指称为“全面的中国立法”。法案要求拜登政府采取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政策,以保护和促进美国“重要利益和价值观”。

  其矛头所对昭然。

_114721056_hi063212277.jpg

  这一法案引起国际舆论哗然。

  彭博社在一份报道中认为,该法案的出台,意味着美国参议院对抗中国的战略正式“公之于众”。路透社和《南华早报》都以“大规模、全面广泛”对其予以描述,声称它反映了国会两党在对华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这项法案的草案将于本月14日付诸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表决。梅嫩德斯的声明,强调了这一法案代表了“前所未有的两党合作”,“两党承诺相互信任和真诚妥协”是美国应对中国挑战的唯一途径,呼吁两党和拜登政府平衡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共同致力于最终解决“美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正因如此,在国会两党中拥有雄厚的支持基础的“全面的中国立法”,有望在拜登政府任期的前两年获得正式通过,成为美国正式法律。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此回应称,“中方对有关议员提出的相关法案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在中美关系以及经贸、涉疆、涉港、涉台等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愿重申中方致力于同美方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美方有关人士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停止推进有关消极议案。”

  《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美国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涉及的领域包括“在国家和国际力量的所有方面”,强调要动员美国所有的战略、经济和外交工具,在未来数年发展“重点战略方向和能力”,实现“印太战略”,使美国能够真正面对中国对我们国家和经济安全构成的挑战。

  法案草案呼吁政府“提出对华外交战略”,重申美国对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承诺,并重申美国在国际组织和其他多边国际论坛中的领导地位,呼吁政府投资普世价值,授权一系列“人权和公民社会”措施,对抗中国“掠夺性的国际经济行为”,加强与盟国在军控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享军事和防务信息,应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军事扩张”。

  总而言之,该方案全面厘定了美国在外交、经贸、军事、安全、科技、价值观等各领域与中国战略竞争的的思路、原则和措施,对美国政府处理涉台、涉疆、涉港等诸多中国内部事务作出全面要求,是两国全面战略竞争进入新阶段的一份关键性战略文件。

  这份法案的出台有两大重要背景。

  背景之一是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对华战略从建设性接触到全面战略竞争,完成了转型,并在后期朝着次冷战的方向进一步演进。

  特朗普在执政最后一年,史无前例地提前将其政府一份高度机密的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政策文件,公之于众,并出台了《对华战略方针》,作为其制订的《2017国家安全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固化其政府的对华政策。

  背景之二是,拜登担任新一届总统,施政未足百天,一方面表现出弱势,其对外政策强度受到质疑,一方面其对华战略和政策尚未全面展开,但其已传达出继续推进竞争和对抗,但同时强调合作,恢复美中建设性接触关系的意愿。

  美国国会两党匆忙推动新的“战略竞争法案”,体现了其牵制拜登·贺锦丽政府,要求其按照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的“既定方针”办,继续深化和推进与中国的全面战略竞争,以及强化弱势的拜登·贺锦丽政府的对华政策态势的意图。

  另一方面,对于外界舆论指出,美国国会的新法案是对全面战略竞争对华政策的进一步升级,美中关系将进一步从竞争走向对抗的判断,可能有些言过其实。

  这一法案是从立法层面固化前政府的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政策,为美国政府提供立法依据及保障的一个推进动作。

  它们意味着全面战略竞争已经从行政层面全面过渡到美国立法层面,是该政策制度化、法制化和长期化的一个关键步骤,美国未来的任何一届政府都将受其约束,无法脱离其轨道,自行其是,或者改弦更张。

  因此,因应并抗衡美国全面战略竞争的挑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有效管控双边关系,避免使其滑入全面对抗乃至敌对的深渊,也将是一个持久的课题。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