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林泉忠公衆號 2021-03-23 10:14:15
作者:林泉忠
拜登上台后中美两国外交高层在阿拉斯加的首场对话,以破纪录的90分钟开场白以及不顾媒体在场的激烈交锋,成为国际舆论的热议话题。诚然,这场罕见的“外交互飙剧”,戏剧效果十足,主角们全情演出,无疑将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重要一页。在阿拉斯加“撕破脸”之后,国际舆论关注的,是作为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中美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否已无回旋余地,今后的国际秩序又将何去何从?
阿拉斯加对话的指标性意义
其实,这场阿拉斯加的中美对话,堪称未演先轰动,早就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因为中美关系烽烟四起的特朗普时代落幕,如今迎来得以重新设定两国关系的拜登时代,全世界都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华盛顿将如何以新的方式来回应中国的“挑战”。毋庸置疑,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而言,这场阿拉斯加的对话,亦都深具指标性意义。然而,要廓清这场会议的背景、意义、目的、目标,及其影响,不应将该会议单独来看,而应放在拜登已醖酿成熟、且正在出炉的整个外交政策的框架及所部署的脉络中来理解。
就华盛顿的视角观之,中国政策是拜登1月20日入主白宫后所重新制定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主轴,然而如此重大的政策如何推出,则需讲究时间、场合、层级、方法,以及设定各个步骤的目标,以达至最好的效果。经过一番醖酿以及缜密的部署之后,拜登政府选择在上台不到两个月后的三月中旬逐一“出击”,在短短八天内短兵相接地开完举世瞩目的“四国峰会”(3月12日)、“美日2+2”(两国外长、防长联席会议,3月16日)、“美韩2+2”(3月17日),以及阿拉斯加这场“中美外交高层2+2对话”(3月18日)。
这四场会议目标各异,却各具战略意义,巧妙的次序安排,前后连接起来,恰好组成拜登新政府一幅方向明确、重点清晰、气势逼人的外交序幕。首先,首次召开的“四国峰会”由拜登亲自坐镇,副总统及各外交与国安首长一字排开,其设定的效果是先声夺人,所要发出的信号则有三:其一,强调美国仍是引领世界及稳定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其二,展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整体框架,凸显应对中国是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其二,强化美国告别特朗普单边主义、积极重新“联合民主阵营”,以应对世界变局的姿态。
“美日2+2” 日本全面倒向美国
出席“美日2+2会议”,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上任后的首次外访,凸显日本在美国应对中国战略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此时,正是日本因刚生效的《中国海警法》而极度恼火之际,因此美日一拍即合。呈现在“美日2+2联合声明”里面的,是指名道姓点名批评中国所谓“无视国际法,企图以实力一步步改变东海、台海、南海的现状”,甚至极为罕见地表明所谓“对香港及新疆人权问题的忧虑”。
相对于“美日2+2”,“美韩2+2”则被赋予“顺道而来”的印象。美国本来就对文在寅总统任内推行的对美中“等距外交”、因历史问题与日本闹翻、不放弃对朝鲜的“阳光政策”有所微词,不过此次也算拉住了南韩,达成了继续应对朝鲜核武、强化美日韩合作关系的共识。
经过了两步骤的铺陈,即率先稳住美国主导的、以印太四国为基本框架的区域大环境,继而进一步成功拉拢中国主要邻国,尤其是美国在亚太第一盟国日本之后,拜登遂安排了阿拉斯加这场与中国袒胸以对的“中美2+2对话”。布林肯在开场白就开门见山地从“维护人权以及区域和平”的视角,严厉批评中国就“香港、新疆、台湾”的政策、“以经济制裁的恫吓手段处理对外关系”,以及持续在南海“不符合国际法”的作为。如此的政策宣示,拜登政府所要凸显的,是将中美之间的对立,从单纯的两国国家利益的层面抽出,提升到所谓“民主自由”与“专制极权”两种不共戴天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所折射出的制度之争的层面。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这些“伎俩”自然是见惯不怪,因此也一早就表明对这场中美对话“并无期待”。然而,在领教了特朗普后期彭佩奥以“乱棍挥舞”来“敲打中国”之后,北京自然是期待拜登上台后与美国的关系可以重新设定。因此,派出了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与外长王毅双双赴会,并将此次会议定位为“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彰显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与期待。
组建国际联盟 北京的“软肋”
与主场的美方所设定的目标相异的是,中方越洋赴会,显然并非只是为了表达中方立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希望美国取消对中国的诸多制裁与限制。既然是高层级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空手而回,因此即使长达90分钟开场的“互飙剧”精彩绝伦,也不可能让这场中美对话以“失败”告终。因此,会议一结束,双方的评价自然是“坦率、具建设性”。不止于此,即使在“美日2+2”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狠批日本“背信弃义”、“令人不耻”、与美国“狼狈为奸”,然而中方仍留有余地,并未立即中止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的天津行程,召回北京抗议。显然,还未到要与美国、日本全面摊牌的阶段。
无可否认,在拜登政府这一连串高调“联手国际力量”的外交出击下,中方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目前仍未能组建起比美方更有效的国际团队来与之对抗。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即使人强马壮,然而对中国治理下的香港、新疆的影响力本身十分有限,对中国在东海、南海有效的积极作为,亦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制衡能力。不止于此,拜登也多次表明不会与中国完全“对决”,在应对气候变迁、朝鲜核武等议题上仍会寻求与中国合作,如此也使中国成功地保有得以喘息的空间及寻求翻转战局的“突围口”。
2021年将是中美日三角关系重新设定的转折点。拜登时代中美对峙的新局面才刚揭开序幕,在日本“全面倒向美国”之后,中日关系也面临重新设定的压力。不过,要断定中国Vs西方全盘战局的走向,仍为时过早。中国与拜登政府下一轮的“交锋”场合,将会是4月22日地球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拜登上台以来与习近平的首次视频会晤,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火花”,无疑将再度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
原题《“互飙”背后 中美日三角关系重新设定》
来源:林泉忠公衆號 2021-03-23 10:14:15
作者:林泉忠
拜登上台后中美两国外交高层在阿拉斯加的首场对话,以破纪录的90分钟开场白以及不顾媒体在场的激烈交锋,成为国际舆论的热议话题。诚然,这场罕见的“外交互飙剧”,戏剧效果十足,主角们全情演出,无疑将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重要一页。在阿拉斯加“撕破脸”之后,国际舆论关注的,是作为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中美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否已无回旋余地,今后的国际秩序又将何去何从?
阿拉斯加对话的指标性意义
其实,这场阿拉斯加的中美对话,堪称未演先轰动,早就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因为中美关系烽烟四起的特朗普时代落幕,如今迎来得以重新设定两国关系的拜登时代,全世界都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华盛顿将如何以新的方式来回应中国的“挑战”。毋庸置疑,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而言,这场阿拉斯加的对话,亦都深具指标性意义。然而,要廓清这场会议的背景、意义、目的、目标,及其影响,不应将该会议单独来看,而应放在拜登已醖酿成熟、且正在出炉的整个外交政策的框架及所部署的脉络中来理解。
就华盛顿的视角观之,中国政策是拜登1月20日入主白宫后所重新制定的一系列外交政策的主轴,然而如此重大的政策如何推出,则需讲究时间、场合、层级、方法,以及设定各个步骤的目标,以达至最好的效果。经过一番醖酿以及缜密的部署之后,拜登政府选择在上台不到两个月后的三月中旬逐一“出击”,在短短八天内短兵相接地开完举世瞩目的“四国峰会”(3月12日)、“美日2+2”(两国外长、防长联席会议,3月16日)、“美韩2+2”(3月17日),以及阿拉斯加这场“中美外交高层2+2对话”(3月18日)。
这四场会议目标各异,却各具战略意义,巧妙的次序安排,前后连接起来,恰好组成拜登新政府一幅方向明确、重点清晰、气势逼人的外交序幕。首先,首次召开的“四国峰会”由拜登亲自坐镇,副总统及各外交与国安首长一字排开,其设定的效果是先声夺人,所要发出的信号则有三:其一,强调美国仍是引领世界及稳定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其二,展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整体框架,凸显应对中国是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其二,强化美国告别特朗普单边主义、积极重新“联合民主阵营”,以应对世界变局的姿态。
“美日2+2” 日本全面倒向美国
出席“美日2+2会议”,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国防部长奥斯汀上任后的首次外访,凸显日本在美国应对中国战略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此时,正是日本因刚生效的《中国海警法》而极度恼火之际,因此美日一拍即合。呈现在“美日2+2联合声明”里面的,是指名道姓点名批评中国所谓“无视国际法,企图以实力一步步改变东海、台海、南海的现状”,甚至极为罕见地表明所谓“对香港及新疆人权问题的忧虑”。
相对于“美日2+2”,“美韩2+2”则被赋予“顺道而来”的印象。美国本来就对文在寅总统任内推行的对美中“等距外交”、因历史问题与日本闹翻、不放弃对朝鲜的“阳光政策”有所微词,不过此次也算拉住了南韩,达成了继续应对朝鲜核武、强化美日韩合作关系的共识。
经过了两步骤的铺陈,即率先稳住美国主导的、以印太四国为基本框架的区域大环境,继而进一步成功拉拢中国主要邻国,尤其是美国在亚太第一盟国日本之后,拜登遂安排了阿拉斯加这场与中国袒胸以对的“中美2+2对话”。布林肯在开场白就开门见山地从“维护人权以及区域和平”的视角,严厉批评中国就“香港、新疆、台湾”的政策、“以经济制裁的恫吓手段处理对外关系”,以及持续在南海“不符合国际法”的作为。如此的政策宣示,拜登政府所要凸显的,是将中美之间的对立,从单纯的两国国家利益的层面抽出,提升到所谓“民主自由”与“专制极权”两种不共戴天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所折射出的制度之争的层面。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这些“伎俩”自然是见惯不怪,因此也一早就表明对这场中美对话“并无期待”。然而,在领教了特朗普后期彭佩奥以“乱棍挥舞”来“敲打中国”之后,北京自然是期待拜登上台后与美国的关系可以重新设定。因此,派出了政治局委员杨洁篪与外长王毅双双赴会,并将此次会议定位为“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彰显对此次会议的重视与期待。
组建国际联盟 北京的“软肋”
与主场的美方所设定的目标相异的是,中方越洋赴会,显然并非只是为了表达中方立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希望美国取消对中国的诸多制裁与限制。既然是高层级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空手而回,因此即使长达90分钟开场的“互飙剧”精彩绝伦,也不可能让这场中美对话以“失败”告终。因此,会议一结束,双方的评价自然是“坦率、具建设性”。不止于此,即使在“美日2+2”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狠批日本“背信弃义”、“令人不耻”、与美国“狼狈为奸”,然而中方仍留有余地,并未立即中止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的天津行程,召回北京抗议。显然,还未到要与美国、日本全面摊牌的阶段。
无可否认,在拜登政府这一连串高调“联手国际力量”的外交出击下,中方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目前仍未能组建起比美方更有效的国际团队来与之对抗。不过话说回来,美国即使人强马壮,然而对中国治理下的香港、新疆的影响力本身十分有限,对中国在东海、南海有效的积极作为,亦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制衡能力。不止于此,拜登也多次表明不会与中国完全“对决”,在应对气候变迁、朝鲜核武等议题上仍会寻求与中国合作,如此也使中国成功地保有得以喘息的空间及寻求翻转战局的“突围口”。
2021年将是中美日三角关系重新设定的转折点。拜登时代中美对峙的新局面才刚揭开序幕,在日本“全面倒向美国”之后,中日关系也面临重新设定的压力。不过,要断定中国Vs西方全盘战局的走向,仍为时过早。中国与拜登政府下一轮的“交锋”场合,将会是4月22日地球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拜登上台以来与习近平的首次视频会晤,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火花”,无疑将再度成为国际媒体的关注焦点。
原题《“互飙”背后 中美日三角关系重新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