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曹辛:共同关切中国问题,拜登正联合西方国家构筑对华“统一战线”?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美关系 中国-欧盟关系

来源:远见经纬 2021-02-22 11:14:15

曹辛:共同关切中国问题,拜登正联合西方国家构筑对华“统一战线”?

作者:曹辛

经过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四年,加上新冠疫情给美国带来的深刻冲击,美国也面临一个重新挽回世界老大形象、再给世界以信心的问题;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正在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不过,能就中国问题重新将盟国聚集起来并取得共识,本身就反映了两点:美国在世界仍有号召力以及中国崛起对西方的巨大冲击。

  上周,共有三场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有意思的是,它们全部都和中国有关,分别是:慕尼黑安全会议、西方7国的G7峰会以及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议。这一切构成了上周国际舆论的一个聚焦重点,因为它们反映了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

  在这其中,美国无疑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这是其世界地位使然。但是另一方面,事情又在起变化:经过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四年,加上新冠疫情给美国带来的深刻冲击,美国也面临一个重新挽回世界老大形象、再给世界以信心的问题;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正在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不过,能就中国问题重新将盟国聚集起来并取得共识,本身就反映了两点:美国在世界仍有号召力以及中国崛起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中国下一步的前景,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中国在国际上如何行事,以及未来中美欧三方的关系如何平衡。

e678f506634344dbbf9471a27068bd48.jpg

拜登出席慕尼黑会议

  拜登对华战略:划底线、抓人权

  自拜登就职以来至今,他的对华政策实际上可以形容为底线原则,一是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划定行为底线,明确中国不可逾越的界线;二是在经济上设立对中国的底线,即在高新科技领域必须绝对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继而维持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身份。此外在民主、人权议题上,拜登同样不会放弃,例如中国新疆、西藏和中国国内的穆斯林问题,还有香港议题。

  就地缘政治而言,正如笔者多次指出的,台湾议题、南海议题是美国绝对不会退让的底线。观察拜登就职以来对中国采取的多次军事行动,尤其是近期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围绕台海和南海进行的,都与这两个议题和区域有关,美国为此不惜出动军机和多艘航母舰队同中国军队博弈,在行为上表现出绝不退让的姿态。这一切的目的是:不许中国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在行动上绝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

  同样,作为民主党的总统,拜登对民主和人权议题一样高度重视。2月19日的国际媒体广泛报道了一条信息,称拜登当地时间19日就中国人权议题强硬表示:要让中国因为侵犯人权而“承担后果”。中国国内有舆论认为,这可能涉及制裁中国将于明年举办的冬奥会。

  笔者的多条消息来源也显示:以宗教和民族问题为由头,美国可能在明年中国冬季奥运会议题上对中国采取行动。不仅如此,笔者的消息来源还透露: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可能把中国的人权问题与其对华投资、进出口问题挂钩。据了解,因为新疆维吾尔族人问题,德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据此已经停止对新疆的投资和发生进出口关系,而且已经把中国的这些相关事务提高到和本国法律挂钩的层面,例如强迫劳动的地方,德国和欧洲国家一律不投资当地,也不进口相关产品。这实际上已经是经济封锁。

  因为拉民主大旗是民主党的特点,奥运又是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话题,在政治上,对新当选总统的拜登利益巨大。还有,这一话题同样有利于拜登树立美国在盟国面前的形象,尤其是非常重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欧洲盟友。这就是国际媒体上周透露的,拜登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的由来。

  在经济上,拜登同样要保持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尤其是关键性的高新科技方面。当然拜登非常清楚: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美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这是美国必须坚持的,否则中国经济不久就会超越美国,而且这和中美两国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

  为此,美国五角大楼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中国实施高科技封锁和遏制,据上周国际媒体报道,美国在G7峰会上交易,主要采取被称为“双遏制”的政策,即:不向中国出口先进技术和零部件;对中国的先进产品,例如5G,则阻止其进入西方市场。在上述计划的实施上,美国计划以G7国家为骨干,再提高到12个国家,即G12。

  实际上这就是特朗普时代就有意执行的政策,当时特朗普的计划是把G7发展到G10,对中国采取上述双遏制政策。根据笔者当时了解:在对中国禁止出口高新科技技术和产品问题上,美国及其盟国意见相对比较一致。而现在,不向中国出口高科技相对容易,因为这是利害问题;而后者则相对较难,这同样是利害问题。

  上周,拜登在CNN的节目上谈到中国的近代历史上遭受外部势力欺辱,暗示中国的国家统一立场可以理解,他特别在文化层次上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必须要遵守的规范,给人的印象是他对当今中国的一些行为表示理解。但是,这一切都是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前提之下的。

  同样也是在上周,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线上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做好与中国长期竞争的准备。与中国的竞争将是严酷的”,但他对此表示欢迎,因为美国有广大的盟国体系,他还反对中国在经济上的“不当与胁迫”行为。他强调,中国必须遵守规则。这一切同样也是特朗普政府高度强调和重视的。这很难让人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产生乐观。

  中国如何处理上述问题,将对未来中国的前景产生深刻的影响。

  德国还能挺多久?

  然而在上周的会议上,拜登的联欧反华似乎并不完全成功。虽然在人权、经济“规则”、“非市场实践”等不少领域,美国的观点在会议期间得到不少盟国的强烈共鸣,但在G7峰会的最后公报上,仅有一次提到了中国,而且表述方式居然是:“为支持对所有人均有利的公正和互利的全球经济体系,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尤其是G20国家,其中包括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相互协作”;在遵守经济“规则”、“非市场实践”方面,七国元首只承认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没有点名中国。这种“相互协作”的提法使得上周的会议有点夹生饭的味道。

  在这里,德国起到了核心的平衡作用。在这次西方G7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一个核心立场是:制定对华议程是非常复杂的任务,尽管中国是欧洲的系统性对手,但没有中国,很多全球性问题无法解决,比如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这对上述峰会公报最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默克尔即将于今年下半年退休,于是问题就是:当前德国在涉华问题上的立场还能挺多久?

  目前德国正处于欧洲领头羊的地位,可国内政坛在野党力量围绕中国新疆、西藏、穆斯林和香港等问题,反华力量非常强大,事实上,反华的“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的总部就设在德国慕尼黑,以至于有舆论说:德国现在是除了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反华中心。据了解,届时中德关系客观上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

  不过中国外交学院教授熊玮对当前德国的一个判断很有意思。熊玮认为:德国其实是将中美“对抗”、美国推行与中国“脱钩”的政策视为德国“崛起”的契机,德国因而有机会在西方世界填补美国出让的局部领导权真空。为此,德国需要一方面代表西方与中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划清界限,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所谓“体制性挑战者”,但另一方面又要替代美国对中国实施接触政策以保持现有体系的稳定。这就意味着,德国将从局部接管美国的领导权和防范中国对西方的挑战这两方面同时着手,以成为西方价值观以及规范体系的首要代言人和西方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从而实现崛起。

  从理论上讲,若实现上述前景,德国未来必须在将中国定位为“体制性挑战者”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时又与中国保持密切接触,如此,方能填补美国因为与中国“脱钩”而出让的领导权。而这种与中国的密切接触,当然在相当程度上要与中国合作,否则这种关系就无法维系,德国就不能填补美国出让的领导权,更谈不上“崛起”了。问题是,德国如何实现与中国既斗争又合作的平衡?这在操作上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更是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中美欧三方并立格局的关键。这样的领导人,德国诞生了吗?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

   原题《西方合作遏制中国的一周?》

责任编辑: 昀舒

曹辛:共同关切中国问题,拜登正联合西方国家构筑对华“统一战线”?

关键词: 中国外交 中美关系 中国-欧盟关系

来源:远见经纬 2021-02-22 11:14:15

曹辛:共同关切中国问题,拜登正联合西方国家构筑对华“统一战线”?

作者:曹辛

经过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四年,加上新冠疫情给美国带来的深刻冲击,美国也面临一个重新挽回世界老大形象、再给世界以信心的问题;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正在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不过,能就中国问题重新将盟国聚集起来并取得共识,本身就反映了两点:美国在世界仍有号召力以及中国崛起对西方的巨大冲击。

  上周,共有三场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有意思的是,它们全部都和中国有关,分别是:慕尼黑安全会议、西方7国的G7峰会以及美日印澳四国外长会议。这一切构成了上周国际舆论的一个聚焦重点,因为它们反映了当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

  在这其中,美国无疑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这是其世界地位使然。但是另一方面,事情又在起变化:经过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四年,加上新冠疫情给美国带来的深刻冲击,美国也面临一个重新挽回世界老大形象、再给世界以信心的问题;尤其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正在增强其对美国的独立性。不过,能就中国问题重新将盟国聚集起来并取得共识,本身就反映了两点:美国在世界仍有号召力以及中国崛起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中国下一步的前景,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中国在国际上如何行事,以及未来中美欧三方的关系如何平衡。

e678f506634344dbbf9471a27068bd48.jpg

拜登出席慕尼黑会议

  拜登对华战略:划底线、抓人权

  自拜登就职以来至今,他的对华政策实际上可以形容为底线原则,一是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划定行为底线,明确中国不可逾越的界线;二是在经济上设立对中国的底线,即在高新科技领域必须绝对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继而维持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身份。此外在民主、人权议题上,拜登同样不会放弃,例如中国新疆、西藏和中国国内的穆斯林问题,还有香港议题。

  就地缘政治而言,正如笔者多次指出的,台湾议题、南海议题是美国绝对不会退让的底线。观察拜登就职以来对中国采取的多次军事行动,尤其是近期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围绕台海和南海进行的,都与这两个议题和区域有关,美国为此不惜出动军机和多艘航母舰队同中国军队博弈,在行为上表现出绝不退让的姿态。这一切的目的是:不许中国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在行动上绝不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

  同样,作为民主党的总统,拜登对民主和人权议题一样高度重视。2月19日的国际媒体广泛报道了一条信息,称拜登当地时间19日就中国人权议题强硬表示:要让中国因为侵犯人权而“承担后果”。中国国内有舆论认为,这可能涉及制裁中国将于明年举办的冬奥会。

  笔者的多条消息来源也显示:以宗教和民族问题为由头,美国可能在明年中国冬季奥运会议题上对中国采取行动。不仅如此,笔者的消息来源还透露: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可能把中国的人权问题与其对华投资、进出口问题挂钩。据了解,因为新疆维吾尔族人问题,德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据此已经停止对新疆的投资和发生进出口关系,而且已经把中国的这些相关事务提高到和本国法律挂钩的层面,例如强迫劳动的地方,德国和欧洲国家一律不投资当地,也不进口相关产品。这实际上已经是经济封锁。

  因为拉民主大旗是民主党的特点,奥运又是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的话题,在政治上,对新当选总统的拜登利益巨大。还有,这一话题同样有利于拜登树立美国在盟国面前的形象,尤其是非常重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欧洲盟友。这就是国际媒体上周透露的,拜登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的由来。

  在经济上,拜登同样要保持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尤其是关键性的高新科技方面。当然拜登非常清楚: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美国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这是美国必须坚持的,否则中国经济不久就会超越美国,而且这和中美两国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

  为此,美国五角大楼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对中国实施高科技封锁和遏制,据上周国际媒体报道,美国在G7峰会上交易,主要采取被称为“双遏制”的政策,即:不向中国出口先进技术和零部件;对中国的先进产品,例如5G,则阻止其进入西方市场。在上述计划的实施上,美国计划以G7国家为骨干,再提高到12个国家,即G12。

  实际上这就是特朗普时代就有意执行的政策,当时特朗普的计划是把G7发展到G10,对中国采取上述双遏制政策。根据笔者当时了解:在对中国禁止出口高新科技技术和产品问题上,美国及其盟国意见相对比较一致。而现在,不向中国出口高科技相对容易,因为这是利害问题;而后者则相对较难,这同样是利害问题。

  上周,拜登在CNN的节目上谈到中国的近代历史上遭受外部势力欺辱,暗示中国的国家统一立场可以理解,他特别在文化层次上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必须要遵守的规范,给人的印象是他对当今中国的一些行为表示理解。但是,这一切都是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前提之下的。

  同样也是在上周,拜登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线上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做好与中国长期竞争的准备。与中国的竞争将是严酷的”,但他对此表示欢迎,因为美国有广大的盟国体系,他还反对中国在经济上的“不当与胁迫”行为。他强调,中国必须遵守规则。这一切同样也是特朗普政府高度强调和重视的。这很难让人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产生乐观。

  中国如何处理上述问题,将对未来中国的前景产生深刻的影响。

  德国还能挺多久?

  然而在上周的会议上,拜登的联欧反华似乎并不完全成功。虽然在人权、经济“规则”、“非市场实践”等不少领域,美国的观点在会议期间得到不少盟国的强烈共鸣,但在G7峰会的最后公报上,仅有一次提到了中国,而且表述方式居然是:“为支持对所有人均有利的公正和互利的全球经济体系,我们应该与其他国家、尤其是G20国家,其中包括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相互协作”;在遵守经济“规则”、“非市场实践”方面,七国元首只承认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没有点名中国。这种“相互协作”的提法使得上周的会议有点夹生饭的味道。

  在这里,德国起到了核心的平衡作用。在这次西方G7峰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一个核心立场是:制定对华议程是非常复杂的任务,尽管中国是欧洲的系统性对手,但没有中国,很多全球性问题无法解决,比如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这对上述峰会公报最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默克尔即将于今年下半年退休,于是问题就是:当前德国在涉华问题上的立场还能挺多久?

  目前德国正处于欧洲领头羊的地位,可国内政坛在野党力量围绕中国新疆、西藏、穆斯林和香港等问题,反华力量非常强大,事实上,反华的“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的总部就设在德国慕尼黑,以至于有舆论说:德国现在是除了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反华中心。据了解,届时中德关系客观上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

  不过中国外交学院教授熊玮对当前德国的一个判断很有意思。熊玮认为:德国其实是将中美“对抗”、美国推行与中国“脱钩”的政策视为德国“崛起”的契机,德国因而有机会在西方世界填补美国出让的局部领导权真空。为此,德国需要一方面代表西方与中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划清界限,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所谓“体制性挑战者”,但另一方面又要替代美国对中国实施接触政策以保持现有体系的稳定。这就意味着,德国将从局部接管美国的领导权和防范中国对西方的挑战这两方面同时着手,以成为西方价值观以及规范体系的首要代言人和西方国际秩序的主要维护者,从而实现崛起。

  从理论上讲,若实现上述前景,德国未来必须在将中国定位为“体制性挑战者”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时又与中国保持密切接触,如此,方能填补美国因为与中国“脱钩”而出让的领导权。而这种与中国的密切接触,当然在相当程度上要与中国合作,否则这种关系就无法维系,德国就不能填补美国出让的领导权,更谈不上“崛起”了。问题是,德国如何实现与中国既斗争又合作的平衡?这在操作上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更是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中美欧三方并立格局的关键。这样的领导人,德国诞生了吗?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

   原题《西方合作遏制中国的一周?》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