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郑永年:中美的“冷战”潜力正浮现,中国要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应对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来源:联合早报 2019-12-17 10:20:14

郑永年:中美的“冷战”潜力正浮现,中国要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应对

作者:郑永年

一旦中美发生冲突,诚如基辛格博士所言,结果会比一战和二战更为糟糕,全世界都会遭殃。一战、二战起源于欧洲,主战场也在欧洲,但今天中美两国的影响已经遍布整个世界,两国间冲突的影响必然会是世界性的。对这一点,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尽管两国间并没有爆发一场全面贸易战,但越来越多国家已经深受贸易战的影响。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

  美国官员早已经强调,应付中国必须是“全政府的”和“全社会的”,而通过联盟战略,美国意图在世界范围内应付中国。美苏冷战结束以来,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敌人,美国和其同盟之间的关系的确在失去方向,但美国如果想通过把中国塑造成敌人的方法,再次强化和其同盟的关系,西方的确会再次陷入一战和二战的逻辑。

  一旦中美发生冲突,诚如基辛格博士所言,结果会比一战和二战更为糟糕,全世界都会遭殃。一战、二战起源于欧洲,主战场也在欧洲,但今天中美两国的影响已经遍布整个世界,两国间冲突的影响必然会是世界性的。对这一点,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尽管两国间并没有爆发一场全面贸易战,但越来越多国家已经深受贸易战的影响。

  不过,不管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有三点是非常清楚的。第一,美国(或者西方)内部矛盾“外在化”不仅解决不了其内部问题,而且会加深和恶化这些问题。美国声称西方自由民主受到了来自中国等威权主义体制的影响,甚至威胁,但这只是美国因为国内诸多严峻问题而失去了信心的表现。实际上,除了那些具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没有多少美国人会这样认为。

  西方自由民主所受到的威胁来自西方内部,并非外部。从经济上说,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福特工厂时代的工业经济,帮助美国把工人阶层转化成为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个中产阶层便是美国民主稳定的产物。如今,以苹果手机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则造成了美国内部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平等和社会的高度分化,社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正义。更为严峻的是,中产阶层大大缩小,民粹主义乘机崛起。

  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随着中产的萎缩,两党政治已经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基础。从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充当了两党“共识”的社会基础,因为不管哪一个政党,如果要执政,就必须照顾到中产阶层的利益。现在,当中产不足一半的时候,社会分化加重,两党“共识”的社会基础不再,反对党为了反对而反对,成为了“否决党”。民意碎片化,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自然崛起。

  党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不能形成一个有效政府。当一个社会面临如此严峻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有效政府就变得非常重要。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失衡,可说是市场失败的产物。市场失败了,政府就必须有所作为,但党争意味着有效政府的不可能,意味着政府的失败。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方)内部的情况只会继续恶化。

  也没有人会认为,美国能够通过内部矛盾“外部化”解决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历史上,西方国家的确经常向国际社会转嫁内部矛盾,但每次转嫁的结果是国家间的战争;国家间的战争导致了互相摧毁,互相摧毁之后,便是各国的重建。不过,国家间的关系如果进入了这个逻辑,重建的代价也太大了。

  美国今天把矛盾往外转嫁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下,选票便是权力的基础,也是唯一的合法性来源,政治人物不敢得罪任何社会群体,更不敢得罪具有影响力的既得利益。内部改革维艰,甚至改革不动,只好向外输出矛盾。不过,在全球化状态下,各国之间已经形成高度的依赖关系,向外输出矛盾变得很不容易,经常导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尽管美国的各类强硬派不断在中国问题上喧嚣,但没有人去质问:这种喧嚣的理性是什么?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更没有人去问:这样做到底能否解决美国的问题?

  第二,美国针对中国的作为可以拖慢中国的现代化,但阻碍和中断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简单地说,中国的崛起有其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化状态下展开的,中国也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要依赖美国和西方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中国老百姓努力的产物,也是国家开放的产物。

  即使中美之间发生了冷战,中国的现代化仍会继续。中国已经形成自身基于文明之上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尽管还在改进之中,但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需。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市场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等项目的推进,中国市场正在急速拓展其外延。

  就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经济体在早期发展阶段,都会依靠从发达经济体转移扩散而来的技术,在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会转向创新阶段,就会出现诸多原创性技术。中国走的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在加速度增加。因为环境变化(主要是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压力,这一过程只会快。

  第三,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不会任人摆布,而是具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制美国(西方)的诱惑,不会被拖入冷战。一战和二战都是起源于欧洲,波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今天美国强硬派要对中国发动冷战,中国是否有能力抵制?

  首先,中国不想主动发动冷战,也不想陷入冷战陷阱的主观意图是明确坚定的。在领导层面,从早期的“永不称霸”“和平崛起”到后来的“新型大国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政策目标都表明了这种坚定性。

  其次,中国具备足够的能力防卫和保卫国家利益。晚清之后,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今天,这种情形难以想象。同时,中国也有能力抵制“大国政治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中国已经是国际大家庭的内在一分子,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变成中国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美国(和西方)没有任何可能性想把中国孤立起来。

  再次,正因为开放,西方在中国问题上也不再是铁板一块。由于中国利益的庞大,美国的“放弃”只是意味着“转让”,即美国把其中国利益转让给其他西方国家。当然,美国“放弃”中国的意图只体现在强硬派身上,因为“放弃”中国只是行政和政治逻辑,而非华尔街的资本逻辑。

  一句话,尽管中美关系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两国的“冷战”潜力也浮现上来,但只要中国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应对之,中美关系并不会如美国的强硬派所愿。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原题《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责任编辑: 昀舒

郑永年:中美的“冷战”潜力正浮现,中国要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应对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来源:联合早报 2019-12-17 10:20:14

郑永年:中美的“冷战”潜力正浮现,中国要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应对

作者:郑永年

一旦中美发生冲突,诚如基辛格博士所言,结果会比一战和二战更为糟糕,全世界都会遭殃。一战、二战起源于欧洲,主战场也在欧洲,但今天中美两国的影响已经遍布整个世界,两国间冲突的影响必然会是世界性的。对这一点,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尽管两国间并没有爆发一场全面贸易战,但越来越多国家已经深受贸易战的影响。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这无疑是当今世界不得不直面,也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基辛格博士最近两次就中美关系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警告,或者说,同一个警告说了两次。一次是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年度晚宴上的讲话;另一次是在北京召开的由彭博社主办的新经济论坛上。基辛格强调了相关的两点:第一,中美正行走在冷战的山脚下;第二,中美一旦发生冲突,将比摧毁了欧洲文明的两次世界大战更为糟糕。

  无独有偶,《纽约时报》发表了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署名文章,认为中美之间的冷战已经在2019年开始了。这不是弗格森表达类似观点的第一次,他已经在多个场合表达过这个观点。

  弗格森是几年前“中美国”(Chimerica)概念的炮制者,他以这一概念来形容中美之间的高度互相依赖关系,言下之意就是中美两国不可能发生冲突。但没有多长时间,弗格森180度大转弯。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抱有这种悲观情绪者绝非少数,而是普遍存在。当然,在中国,持这种看法的人也大有人在,只不过不好表达罢了。

TIM截图20191217102405.jpg

  中美关系三个主要“陷阱”

  这种观点也并非空穴来风;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些经验观察之上的。在很多人看来,自贸易战爆发以来,在学术界和政策界一直流行有关中美关系的三个主要“陷阱”,似乎在一一浮上台面。第一个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即认为崛起中的中国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美国;而美国也必然惧于自己的霸权地位会被中国所取代,从而发生战争。

  尽管中国方面一直强调中国不会因为“国强而霸”,但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恐惧变得越来越显性。尽管没有多少人认为今天的美国有能力围堵中国,但中国方面也惧于被美国围堵。两大国之间的这种互动似乎已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两国能够逃避这个恶性循环。如果这样,最终的冲突就会不可避免。

  再者,两大国之间的这种恶性互动来源于第二个陷阱,即“塔西陀陷阱”(Tacitus Trap),即两国之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缺少基本的信任。人们注意到贸易战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只是因为双方没有信任度而得不到解决,而不是不能得到解决。更为糟糕的是,现在双方尤其在官僚层面,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情绪化,缺少理性。当双方的关系被情绪所主导时,就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沟通,甚至没有了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信任度无从谈起。

  第三个“陷阱”即所谓的“金德尔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认为当今世界秩序危机并不在于中美之间的争霸,而在于中美两国不能合作提供维持国际秩序的足够的“国际公共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在一些学者看来,美国和其盟友已经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国际公共品,但中国或者没有意愿,或者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替代美国提供这样的公共品。

  不过,问题并非如此。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有能力独自提供国际秩序所需要的公共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如果中美不能合作,国际公共品的缺失是必然的。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并非没有意愿和能力来提供这样的公共品;恰恰相反,中国具有强烈的意愿和强大的能力来这样做,问题是,每当中国这样做的时候(例如“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被美国(和西方)视为是对现存国际秩序的威胁。

  美国需要中国提供的是美国所定义的国际公共品,在美国的权力构架内以美国认可的方式来提供。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本身对国际公共品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提供方式,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定义和规定的方式来提供。这种不同不仅阻碍了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上的合作,更容易导向两者之间的冲突。这种不同又可归因于两国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

  不管人们以何种“陷阱”来描绘今天的中美关系,实质上都是在指向日益恶化的双边关系,及其对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两国之间的贸易战显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摩擦,而是很快从贸易领域向其他领域延伸,包括技术、军事、意识形态等。

  美国各方面对中国的批评、攻击,甚至妖魔化,也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程度,无论在香港问题还是在新疆问题上,美国无所不用其极。可以预见,美国在其他很多方面也会制造新的问题,例如台湾和南海问题。美国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盟国和它站在一起应付中国。因此,有人声称,北约因为中国重新找到了方向。自然,北约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

  美国官员早已经强调,应付中国必须是“全政府的”和“全社会的”,而通过联盟战略,美国意图在世界范围内应付中国。美苏冷战结束以来,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敌人,美国和其同盟之间的关系的确在失去方向,但美国如果想通过把中国塑造成敌人的方法,再次强化和其同盟的关系,西方的确会再次陷入一战和二战的逻辑。

  一旦中美发生冲突,诚如基辛格博士所言,结果会比一战和二战更为糟糕,全世界都会遭殃。一战、二战起源于欧洲,主战场也在欧洲,但今天中美两国的影响已经遍布整个世界,两国间冲突的影响必然会是世界性的。对这一点,没有多少人会怀疑。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尽管两国间并没有爆发一场全面贸易战,但越来越多国家已经深受贸易战的影响。

  不过,不管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有三点是非常清楚的。第一,美国(或者西方)内部矛盾“外在化”不仅解决不了其内部问题,而且会加深和恶化这些问题。美国声称西方自由民主受到了来自中国等威权主义体制的影响,甚至威胁,但这只是美国因为国内诸多严峻问题而失去了信心的表现。实际上,除了那些具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没有多少美国人会这样认为。

  西方自由民主所受到的威胁来自西方内部,并非外部。从经济上说,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福特工厂时代的工业经济,帮助美国把工人阶层转化成为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个中产阶层便是美国民主稳定的产物。如今,以苹果手机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则造成了美国内部收入分配的高度不平等和社会的高度分化,社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正义。更为严峻的是,中产阶层大大缩小,民粹主义乘机崛起。

  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随着中产的萎缩,两党政治已经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基础。从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充当了两党“共识”的社会基础,因为不管哪一个政党,如果要执政,就必须照顾到中产阶层的利益。现在,当中产不足一半的时候,社会分化加重,两党“共识”的社会基础不再,反对党为了反对而反对,成为了“否决党”。民意碎片化,各种形式的民粹主义自然崛起。

  党争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不能形成一个有效政府。当一个社会面临如此严峻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有效政府就变得非常重要。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或者说经济结构失衡,可说是市场失败的产物。市场失败了,政府就必须有所作为,但党争意味着有效政府的不可能,意味着政府的失败。在市场和政府双重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方)内部的情况只会继续恶化。

  也没有人会认为,美国能够通过内部矛盾“外部化”解决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历史上,西方国家的确经常向国际社会转嫁内部矛盾,但每次转嫁的结果是国家间的战争;国家间的战争导致了互相摧毁,互相摧毁之后,便是各国的重建。不过,国家间的关系如果进入了这个逻辑,重建的代价也太大了。

  美国今天把矛盾往外转嫁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下,选票便是权力的基础,也是唯一的合法性来源,政治人物不敢得罪任何社会群体,更不敢得罪具有影响力的既得利益。内部改革维艰,甚至改革不动,只好向外输出矛盾。不过,在全球化状态下,各国之间已经形成高度的依赖关系,向外输出矛盾变得很不容易,经常导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尽管美国的各类强硬派不断在中国问题上喧嚣,但没有人去质问:这种喧嚣的理性是什么?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更没有人去问:这样做到底能否解决美国的问题?

  第二,美国针对中国的作为可以拖慢中国的现代化,但阻碍和中断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简单地说,中国的崛起有其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化状态下展开的,中国也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要依赖美国和西方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中国老百姓努力的产物,也是国家开放的产物。

  即使中美之间发生了冷战,中国的现代化仍会继续。中国已经形成自身基于文明之上的政治经济制度,这套制度尽管还在改进之中,但已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是内需。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市场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等项目的推进,中国市场正在急速拓展其外延。

  就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经济体在早期发展阶段,都会依靠从发达经济体转移扩散而来的技术,在这个阶段过去之后,就会转向创新阶段,就会出现诸多原创性技术。中国走的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投入研发的资金在加速度增加。因为环境变化(主要是中美贸易战)所带来的压力,这一过程只会快。

  第三,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不会任人摆布,而是具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制美国(西方)的诱惑,不会被拖入冷战。一战和二战都是起源于欧洲,波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今天美国强硬派要对中国发动冷战,中国是否有能力抵制?

  首先,中国不想主动发动冷战,也不想陷入冷战陷阱的主观意图是明确坚定的。在领导层面,从早期的“永不称霸”“和平崛起”到后来的“新型大国关系”、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政策目标都表明了这种坚定性。

  其次,中国具备足够的能力防卫和保卫国家利益。晚清之后,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今天,这种情形难以想象。同时,中国也有能力抵制“大国政治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中国已经是国际大家庭的内在一分子,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放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变成中国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美国(和西方)没有任何可能性想把中国孤立起来。

  再次,正因为开放,西方在中国问题上也不再是铁板一块。由于中国利益的庞大,美国的“放弃”只是意味着“转让”,即美国把其中国利益转让给其他西方国家。当然,美国“放弃”中国的意图只体现在强硬派身上,因为“放弃”中国只是行政和政治逻辑,而非华尔街的资本逻辑。

  一句话,尽管中美关系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两国的“冷战”潜力也浮现上来,但只要中国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应对之,中美关系并不会如美国的强硬派所愿。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原题《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