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美聚焦 2019-05-19 10:15:40
作者:汉娜·菲尔德舒
教育交流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关系牢固的时候热热闹闹,关系动荡时则被忽视。尽管中国有越来越多面向国际学生的教育项目,但中国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并不是首选的留学目的地。相比之下,美国学校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层面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生。这种不平衡,对于两国民众了解中美两国有着微妙而各异的影响。中美教育交流的质量和数量并没有跟随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依存同步提升。在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下,这种脱节很可能继续,并不断扩大。有些人可能以为,在外交和商业存在摩擦的情况下教育交流无关紧要。然而,人员交流对两国对彼此的看法有着无形却深远的影响,因此值得做个评估。
美国是中国学生赴海外的首选目的地,也是所有国际学生的主要目的地。2018年,有36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比2013至2014年增加了大约25%。中国学生占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的31%,更占到2003年以来新增国际学生入学总人数的2/3。对于许多美国学校来说,中国学生入学率的上升在填补资金缺口、贴补奖学金或改善校园设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就在中国学生仍偏爱美国院校的同时,2018年只有大约1.2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大多不是修习有学位的课程,而是参加短期的语言学习。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学生都在各个学科领域努力争取着本科或硕士学位。
认识到这种失衡和亲身积累对中国集体认知的必要性,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1月宣布了“十万强”计划。后来该计划变成一个独立的基金,重点是提高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水平,以及增加到中国高校留学的机会。虽然这一计划旨在增加美国在华学生的数量和多样性,但事实证明,它在扩大就学人数方面并不怎么成功。推动在中国学习的现有奖学金项目包括“关键语言奖学金”和“国家青少年安全语言行动计划”,两个项目均由国务院资助,为的是促进汉语学习,因为它是保护美国利益所必需的“关键语言”。
而中国政府正在支持各种各样的举措,在美国的学生中推广汉语学习,并提升中国大学作为美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目的地的形象。这些目标是通过中国境内境外的教学计划来实现的。在设在美国的机构中,备受争议的孔子学院提供语言和文化教学。孔子学院的课程经常遭到美国院校的抵制,认为其课程过多地受到中国政府的干预影响。美国学生可以利用获得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习语言或接受高等教育,不过,一直存在着对教学质量和课程多样化的抱怨。最后结果是,虽然付出显而易见的努力和资源提高中国在美国学生中的教育形象,但收效甚微。
学生规模和构成的差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获得的东西会大不相同。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正在多个领域努力获取基于技能的证书,他们利用美国学校的学位,即使在海外就业市场也脱颖而出。美国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中国,无论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还是政治制度。
此外,由于入学人数不平衡,美国留学生的本国学生团体规模可能较小,因此他们会更重视跨文化交流。美国学生的优势也许是更专心于互动,而中国学生则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有关美国的经验和知识。结果是,从中国回来的美国学生或许对东道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过人数少之又少。考虑到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和反华言论,这种趋势似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美教育交流质量和互惠关系的恶化会产生明显的后果。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这一概念之下是个人的联系,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商业领袖,也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对对方的文化、政治结构和行为规范了解不足,会实实在在地直接影响双方如何看待对方。接触太少或缺少真正的交流,有可能让偏见或僵化的观点更加根深蒂固。即使对美国最鹰派的中国问题观察人士来说,也应该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前景。对两种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缺乏了解,意味着政策会在最糟糕、最外行的情况下被制定出来,最起码也是基于过时的信息。
来源:中美聚焦 2019-05-19 10:15:40
作者:汉娜·菲尔德舒
教育交流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关系牢固的时候热热闹闹,关系动荡时则被忽视。尽管中国有越来越多面向国际学生的教育项目,但中国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来说并不是首选的留学目的地。相比之下,美国学校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层面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学生。这种不平衡,对于两国民众了解中美两国有着微妙而各异的影响。中美教育交流的质量和数量并没有跟随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依存同步提升。在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下,这种脱节很可能继续,并不断扩大。有些人可能以为,在外交和商业存在摩擦的情况下教育交流无关紧要。然而,人员交流对两国对彼此的看法有着无形却深远的影响,因此值得做个评估。
美国是中国学生赴海外的首选目的地,也是所有国际学生的主要目的地。2018年,有36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比2013至2014年增加了大约25%。中国学生占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的31%,更占到2003年以来新增国际学生入学总人数的2/3。对于许多美国学校来说,中国学生入学率的上升在填补资金缺口、贴补奖学金或改善校园设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就在中国学生仍偏爱美国院校的同时,2018年只有大约1.2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这些学生大多不是修习有学位的课程,而是参加短期的语言学习。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学生都在各个学科领域努力争取着本科或硕士学位。
认识到这种失衡和亲身积累对中国集体认知的必要性,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1月宣布了“十万强”计划。后来该计划变成一个独立的基金,重点是提高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水平,以及增加到中国高校留学的机会。虽然这一计划旨在增加美国在华学生的数量和多样性,但事实证明,它在扩大就学人数方面并不怎么成功。推动在中国学习的现有奖学金项目包括“关键语言奖学金”和“国家青少年安全语言行动计划”,两个项目均由国务院资助,为的是促进汉语学习,因为它是保护美国利益所必需的“关键语言”。
而中国政府正在支持各种各样的举措,在美国的学生中推广汉语学习,并提升中国大学作为美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目的地的形象。这些目标是通过中国境内境外的教学计划来实现的。在设在美国的机构中,备受争议的孔子学院提供语言和文化教学。孔子学院的课程经常遭到美国院校的抵制,认为其课程过多地受到中国政府的干预影响。美国学生可以利用获得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学习语言或接受高等教育,不过,一直存在着对教学质量和课程多样化的抱怨。最后结果是,虽然付出显而易见的努力和资源提高中国在美国学生中的教育形象,但收效甚微。
学生规模和构成的差异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获得的东西会大不相同。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正在多个领域努力获取基于技能的证书,他们利用美国学校的学位,即使在海外就业市场也脱颖而出。美国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中国,无论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还是政治制度。
此外,由于入学人数不平衡,美国留学生的本国学生团体规模可能较小,因此他们会更重视跨文化交流。美国学生的优势也许是更专心于互动,而中国学生则在更大范围内获得有关美国的经验和知识。结果是,从中国回来的美国学生或许对东道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不过人数少之又少。考虑到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和反华言论,这种趋势似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美教育交流质量和互惠关系的恶化会产生明显的后果。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这一概念之下是个人的联系,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商业领袖,也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对对方的文化、政治结构和行为规范了解不足,会实实在在地直接影响双方如何看待对方。接触太少或缺少真正的交流,有可能让偏见或僵化的观点更加根深蒂固。即使对美国最鹰派的中国问题观察人士来说,也应该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前景。对两种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缺乏了解,意味着政策会在最糟糕、最外行的情况下被制定出来,最起码也是基于过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