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赵雪:中美贸易僵局根源在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

关键词: 美国 美国大选 美国经济 美国外交

来源:FT中文网 2019-05-13 09:58:47

赵雪:中美贸易僵局根源在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

作者:赵雪

不论本次贸易谈判能否或者何时达成协议,只要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不改变,未来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摩擦和争端将不可避免的常态化、长期化。或许美国政府的更替或者一两位政治人物的个人喜好,就能够轻易的引起类似目前的中美贸易僵局,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金融市场。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和长期的挑战。

  最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周五美方正式将从中国进口的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而中国商务部则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从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谈判本无太多新内容,因为所有涉及到的议题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是中美两国磋商的重点。两国历届政府对彼此的立场和谈判底线都了然于心,就连两国谈判代表也诸多熟面孔。但即便如此,本次谈判进展之艰难、过程之戏剧化、陷入僵局次数之多,仍让中美观察人士大呼意外。

75a839d55a5a1bb20155c3e75fd7014b.jpg

  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两国综合实力对比出现显著变化、美国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特朗普总统标志性的任性多变等。然而,以笔者看来,美国内部各阵营的根本分歧和不同诉求,才是本次贸易谈判迟迟无果的背后推手。换言之,本次谈判表面上是在中美两国两国之间举行,而实际上则更多的受制于美国内部多方角力、各种观点难以统一的约束。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美国内部各阵营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美方谈判代表里的鹰派和鸽派。根据笔者的观察,美方内部阵营的观点差异存在时间久、来源复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对最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看法。长期以来,学界、政界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应如何进行经济转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全面复制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方面推行快速国企私有化、贸易投资自由化,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就能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以及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保护措施必不可少,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两种看法的分歧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之争,在实践中逐渐演变成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辩论。

  这种分歧也影响了美国学界、政界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阵营反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不满国企改革过慢。而另一个阵营则对相关政策持更加积极的态度,理解中国实行的渐进式存量改革的做法。

  第二,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走势的不同预期。过去三十年里,美国主流的声音是,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和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中国经济长期会不可避免的融入全球贸易和资本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竞争力较强、民众技能水平较高,将受益匪浅,无疑是互惠双赢的局面。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一直存在,即全球化会损害美国的低技能、低教育阶层的利益。中国蓝领阶层的体量大、成本低,相对其他类似的国家(例如墨西哥、越南),会更突出的导致美国的低端工作机会流失。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逐渐损害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不是繁荣机会,而是长期损失。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声音逐很快演变成为新的政治正确。

  第三,应对中国的不同政策主张。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应该是外生还是内生,美国内部也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应从外部推动中国经济向美国最有利的方向前进。在此过程中,需要强硬的使用经济或者政策手段来施加压力,甚至不惜与中国正面对抗。类似的政策也是美国对待其他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做法,包括此前在救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时附加的各种强制性、前提性的政治经济改革条件等。

  美国内部另外的阵营则认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经济体量大、文化迥异、经济结构复杂。因此,更好的方法是保持接触、耐心沟通,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中国经济能自主的走上持续繁荣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释放的善意,也最终能够转化为美国经济的收益。一味的对华强硬反而会使得中国成为长期头痛的问题,可谓得不偿失。

  从以上三个维度可以看出,同样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优先,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美国内部存在意识形态、诉求和对策迥异的各种声音。具体来说,国家产业政策还是私企自由竞争,协商共赢还是美国利益之上,激进式变革还是渐进式进步,耐心接触还是强硬施压,美国内部各方在这些对华问题上的辩论始终没有停息。某种看法或许会在某些时点占上风,但从长期来看,往往呈周期性的反复。这也符合过去几十年中美或敌或友、亦敌亦友的关系。

  本次中美贸易谈判历程是最好的例子。在过去一年里,美国贸易谈判团的前任和现任成员,不论鹰派鸽派,其主张和诉求屡屡显得较为混乱,或多或少都是由上述的多维度认知差异所导致。

  不仅如此,当前美国国内日益加深的政治对立,以及忽略真相、不顾事实的后真相政治现象(post-truth politics),更显著增加了美国内部各阵营在对华经贸关系方面达成可持续、可操作的共识的难度。

  前者导致对华经贸议题被各政治派别优先用来追求其政治目的,而不一定侧重于就事论事、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后者则使得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事实无关紧要,政治人物可以毫无忌惮的撒谎,欺骗目标民众并巩固其政治偏见。而罔顾事实的政治偏见,反过来会进一步加深美国内部对华主张的分歧。

  也正因为如此,不论本次贸易谈判能否或者何时达成协议,只要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不改变,未来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摩擦和争端将不可避免的常态化、长期化。或许美国政府的更替或者一两位政治人物的个人喜好,就能够轻易的引起类似目前的中美贸易僵局,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金融市场。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和长期的挑战。

  原题《谁是中美贸易僵局背后推手?》

责任编辑: 昀舒

赵雪:中美贸易僵局根源在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

关键词: 美国 美国大选 美国经济 美国外交

来源:FT中文网 2019-05-13 09:58:47

赵雪:中美贸易僵局根源在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

作者:赵雪

不论本次贸易谈判能否或者何时达成协议,只要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不改变,未来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摩擦和争端将不可避免的常态化、长期化。或许美国政府的更替或者一两位政治人物的个人喜好,就能够轻易的引起类似目前的中美贸易僵局,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金融市场。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和长期的挑战。

  最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周五美方正式将从中国进口的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而中国商务部则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从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谈判本无太多新内容,因为所有涉及到的议题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是中美两国磋商的重点。两国历届政府对彼此的立场和谈判底线都了然于心,就连两国谈判代表也诸多熟面孔。但即便如此,本次谈判进展之艰难、过程之戏剧化、陷入僵局次数之多,仍让中美观察人士大呼意外。

75a839d55a5a1bb20155c3e75fd7014b.jpg

  究其原因,固然离不开两国综合实力对比出现显著变化、美国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特朗普总统标志性的任性多变等。然而,以笔者看来,美国内部各阵营的根本分歧和不同诉求,才是本次贸易谈判迟迟无果的背后推手。换言之,本次谈判表面上是在中美两国两国之间举行,而实际上则更多的受制于美国内部多方角力、各种观点难以统一的约束。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美国内部各阵营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美方谈判代表里的鹰派和鸽派。根据笔者的观察,美方内部阵营的观点差异存在时间久、来源复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对最优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看法。长期以来,学界、政界长期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应如何进行经济转型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全面复制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方面推行快速国企私有化、贸易投资自由化,那么这些国家的经济就能逐渐追赶上发达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和干预、以及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保护措施必不可少,可以更好的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两种看法的分歧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之争,在实践中逐渐演变成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辩论。

  这种分歧也影响了美国学界、政界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阵营反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不满国企改革过慢。而另一个阵营则对相关政策持更加积极的态度,理解中国实行的渐进式存量改革的做法。

  第二,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走势的不同预期。过去三十年里,美国主流的声音是,随着全球化的大潮和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中国经济长期会不可避免的融入全球贸易和资本链。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企业竞争力较强、民众技能水平较高,将受益匪浅,无疑是互惠双赢的局面。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一直存在,即全球化会损害美国的低技能、低教育阶层的利益。中国蓝领阶层的体量大、成本低,相对其他类似的国家(例如墨西哥、越南),会更突出的导致美国的低端工作机会流失。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也会逐渐损害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因此,中国经济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不是繁荣机会,而是长期损失。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这种声音逐很快演变成为新的政治正确。

  第三,应对中国的不同政策主张。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应该是外生还是内生,美国内部也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应从外部推动中国经济向美国最有利的方向前进。在此过程中,需要强硬的使用经济或者政策手段来施加压力,甚至不惜与中国正面对抗。类似的政策也是美国对待其他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做法,包括此前在救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时附加的各种强制性、前提性的政治经济改革条件等。

  美国内部另外的阵营则认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经济体量大、文化迥异、经济结构复杂。因此,更好的方法是保持接触、耐心沟通,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中国经济能自主的走上持续繁荣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释放的善意,也最终能够转化为美国经济的收益。一味的对华强硬反而会使得中国成为长期头痛的问题,可谓得不偿失。

  从以上三个维度可以看出,同样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优先,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美国内部存在意识形态、诉求和对策迥异的各种声音。具体来说,国家产业政策还是私企自由竞争,协商共赢还是美国利益之上,激进式变革还是渐进式进步,耐心接触还是强硬施压,美国内部各方在这些对华问题上的辩论始终没有停息。某种看法或许会在某些时点占上风,但从长期来看,往往呈周期性的反复。这也符合过去几十年中美或敌或友、亦敌亦友的关系。

  本次中美贸易谈判历程是最好的例子。在过去一年里,美国贸易谈判团的前任和现任成员,不论鹰派鸽派,其主张和诉求屡屡显得较为混乱,或多或少都是由上述的多维度认知差异所导致。

  不仅如此,当前美国国内日益加深的政治对立,以及忽略真相、不顾事实的后真相政治现象(post-truth politics),更显著增加了美国内部各阵营在对华经贸关系方面达成可持续、可操作的共识的难度。

  前者导致对华经贸议题被各政治派别优先用来追求其政治目的,而不一定侧重于就事论事、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案。后者则使得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事实无关紧要,政治人物可以毫无忌惮的撒谎,欺骗目标民众并巩固其政治偏见。而罔顾事实的政治偏见,反过来会进一步加深美国内部对华主张的分歧。

  也正因为如此,不论本次贸易谈判能否或者何时达成协议,只要美国国内政治对立和后真实政治现象不改变,未来中美在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等方面的摩擦和争端将不可避免的常态化、长期化。或许美国政府的更替或者一两位政治人物的个人喜好,就能够轻易的引起类似目前的中美贸易僵局,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和金融市场。对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和长期的挑战。

  原题《谁是中美贸易僵局背后推手?》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