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钝角网 2018-11-22 10:13:41
作者:马云根
中国是否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 国际舆论对此言之凿凿,相信者众多,不少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非洲一些国家,均出现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的相关质疑。许多中国学者纷纷站出来,对此说法进行详细而有力的驳斥,但事与愿违,可以看到的是这些学者的论述,只能让中国社会自己相信,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效果。
中国与世界的其他国家,并不存在相同的理解能力,中国认识世界的方式独一无二。如果,任何人想获得中国社会上下的赞许,从中渔利却极为容易。
其一、中国没有逻辑,只认输赢。所以只要证明中国能赢,几乎都是媒体的宠儿。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状态下尤为严重,以至于任何要纠正这一状态的人,常常会狼狈不堪、四面楚歌。
中国为何没有逻辑,中国语言文字是关键。
中国是象形文字,语言即事实,非黑即白。人们在生活中为了不至于引发冲突,中国社会常常是用极为模糊的话语交流,以至于根本就无法理解叙述者的真实意图,可以左右逢源任意解释。这被众多的中国文化学者称为智慧,也就必然失去求真的逻辑意义。
西方则是字母拼写,语言即批判。其为了能够表达解释清楚,需要应用逻辑推理使之严谨,其辩论为家常便饭,达到求真。
中国成为有文字狱传统的国度,就在于此,这也是在中国社会只要识字人人都可以成为捕手的原因,也令文字的表达支离破碎,需要连蒙带猜。
其二、中国与西方对政治家认识相反
西方社会认为,政治家不会对,中国社会却是认为,政治家不会错,中国传统上就有十全老人,颂圣也是历朝历代名士所热衷。西方国家的执政者,就要在被不断的批判中去修正错误,中国则不行,因任何的批评与质疑都是对执政者不言自明的攻击。
其三、投机者利用中国社会的认识缺陷
事实胜于雄辩,是中国社会认识缺陷中最大的一个。不但没有逻辑,更被语言即事实所挟持。
相互关联不是因果关系。各历史事实之间是存在着众多的相互关联,但绝对不存在辩解关系。许多学者常常利用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相互关联,将其解读为辩解关系,令中国社会的民众落入其设好的陷阱。比如,一个知名的中国专家,常常在媒体上声称,美国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中国,以此来证明中国执政的成就。
中国是否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许多学者是采用详尽债务数据来反驳西方质疑。这样令人看似正确,说服中国社会没有障碍,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却毫无效果。关键在于,债务危机不是数据罗列比较的问题,而是契约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契约的债务能够使负债者出现违约的概率是否太大,而不是债务数额,债务危机是谁放了最后一根稻草问题。
中国社会并不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世界上众多小国、弱国“独立自主”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独立自主”,只能成为他国的殖民地。
中国普遍的“独立自主”观,可是与当下以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独立自主”观完全不同。
中国社会普遍的“独立自主”观是吃遍产业链,如此一来,才能够获得安全感。而这对于众多的小国、弱国来说,就是天大的灾难。中国这一“独立自主”观,会使许多的小国、弱国失去了获得财富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可能,沦为别国的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所携带的是中国式的“独立自主”观,肩负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战略。中国以极大的热情与强悍推进“一带一路”,却对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茫然不知。
中国认为美国及其西方在围堵中国,阻碍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对西方化的全球化抱有极大的怀疑。任何与西方达成的协议,都用权宜之计解读,这样用阴谋论来论述西方国家的学者们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
美国与西方建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提供小国、弱国“独立自主”的保证。其原理是小国、弱国能够利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获得购买所需商品的财富,而不用依附于某一个大国、强国成为殖民地。
中国在世界上推行“一带一路”,用了一个非常中式的思维“换位思考”,这令中国陷入了思维的困境。因为强调与遵守规则是不能够用“换位思考”,一旦“换位思考”,规则也就消失了。
“换位思考”迎合了中国“赢”,令中国常常是用替别国着想,设定的赢家却是中国。
规则的前提则是正义如果不能在他人身上实现,就不可能自己独享正义。这是西方国家的观点,而这是与“换位思考”相反。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最为关键的是分析社会是从生产方式入手,而不是市场交换入手,只能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世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是以财富的可交换的正义为基础,市场经济是与所有制形式无关,自主、平等、竞争、开放。
中国的许多人是看不懂缺乏阶级斗争观点的文章,而有阶级斗争观点的文章,却令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成为其攻击的对象。
来源:钝角网 2018-11-22 10:13:41
作者:马云根
中国是否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 国际舆论对此言之凿凿,相信者众多,不少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非洲一些国家,均出现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的相关质疑。许多中国学者纷纷站出来,对此说法进行详细而有力的驳斥,但事与愿违,可以看到的是这些学者的论述,只能让中国社会自己相信,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效果。
中国与世界的其他国家,并不存在相同的理解能力,中国认识世界的方式独一无二。如果,任何人想获得中国社会上下的赞许,从中渔利却极为容易。
其一、中国没有逻辑,只认输赢。所以只要证明中国能赢,几乎都是媒体的宠儿。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在中国社会的现实状态下尤为严重,以至于任何要纠正这一状态的人,常常会狼狈不堪、四面楚歌。
中国为何没有逻辑,中国语言文字是关键。
中国是象形文字,语言即事实,非黑即白。人们在生活中为了不至于引发冲突,中国社会常常是用极为模糊的话语交流,以至于根本就无法理解叙述者的真实意图,可以左右逢源任意解释。这被众多的中国文化学者称为智慧,也就必然失去求真的逻辑意义。
西方则是字母拼写,语言即批判。其为了能够表达解释清楚,需要应用逻辑推理使之严谨,其辩论为家常便饭,达到求真。
中国成为有文字狱传统的国度,就在于此,这也是在中国社会只要识字人人都可以成为捕手的原因,也令文字的表达支离破碎,需要连蒙带猜。
其二、中国与西方对政治家认识相反
西方社会认为,政治家不会对,中国社会却是认为,政治家不会错,中国传统上就有十全老人,颂圣也是历朝历代名士所热衷。西方国家的执政者,就要在被不断的批判中去修正错误,中国则不行,因任何的批评与质疑都是对执政者不言自明的攻击。
其三、投机者利用中国社会的认识缺陷
事实胜于雄辩,是中国社会认识缺陷中最大的一个。不但没有逻辑,更被语言即事实所挟持。
相互关联不是因果关系。各历史事实之间是存在着众多的相互关联,但绝对不存在辩解关系。许多学者常常利用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相互关联,将其解读为辩解关系,令中国社会的民众落入其设好的陷阱。比如,一个知名的中国专家,常常在媒体上声称,美国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中国,以此来证明中国执政的成就。
中国是否通过“一带一路”推行“债务外交”,许多学者是采用详尽债务数据来反驳西方质疑。这样令人看似正确,说服中国社会没有障碍,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却毫无效果。关键在于,债务危机不是数据罗列比较的问题,而是契约问题。换而言之,就是契约的债务能够使负债者出现违约的概率是否太大,而不是债务数额,债务危机是谁放了最后一根稻草问题。
中国社会并不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世界上众多小国、弱国“独立自主”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独立自主”,只能成为他国的殖民地。
中国普遍的“独立自主”观,可是与当下以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带来的“独立自主”观完全不同。
中国社会普遍的“独立自主”观是吃遍产业链,如此一来,才能够获得安全感。而这对于众多的小国、弱国来说,就是天大的灾难。中国这一“独立自主”观,会使许多的小国、弱国失去了获得财富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可能,沦为别国的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所携带的是中国式的“独立自主”观,肩负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战略。中国以极大的热情与强悍推进“一带一路”,却对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茫然不知。
中国认为美国及其西方在围堵中国,阻碍中国的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对西方化的全球化抱有极大的怀疑。任何与西方达成的协议,都用权宜之计解读,这样用阴谋论来论述西方国家的学者们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
美国与西方建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是提供小国、弱国“独立自主”的保证。其原理是小国、弱国能够利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获得购买所需商品的财富,而不用依附于某一个大国、强国成为殖民地。
中国在世界上推行“一带一路”,用了一个非常中式的思维“换位思考”,这令中国陷入了思维的困境。因为强调与遵守规则是不能够用“换位思考”,一旦“换位思考”,规则也就消失了。
“换位思考”迎合了中国“赢”,令中国常常是用替别国着想,设定的赢家却是中国。
规则的前提则是正义如果不能在他人身上实现,就不可能自己独享正义。这是西方国家的观点,而这是与“换位思考”相反。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最为关键的是分析社会是从生产方式入手,而不是市场交换入手,只能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认识世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是以财富的可交换的正义为基础,市场经济是与所有制形式无关,自主、平等、竞争、开放。
中国的许多人是看不懂缺乏阶级斗争观点的文章,而有阶级斗争观点的文章,却令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成为其攻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