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安倍将访华:从安倍对华外交的两面性看中美关系变局中的中日未来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国外交 日本文化 日本

来源:海外看世界 2018-10-15 11:04:13

安倍将访华:从安倍对华外交的两面性看中美关系变局中的中日未来

作者:张望、朱建荣、熊达云

放眼当今世界仍然是美国一极超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此后一段不会太短的时期内,美国将会继续采取一切软硬兼施的手段打压围堵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从最大化其自身利益出发,很可能与超强美国采取同一步调,对中国上下其手。因此笔者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始终在保持一种阴晴不定的局面,直至中国的综合国力被日本认可为世界第一。

  安倍晋三首相正式访华能否带来中日关系第二春

  熊达云(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

  10月25-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任首相5年后,首次实现的对华正式国事访问,将对近十年来长期处于阴晴不定的中日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两国政府的发言人都相继给出了相向而行的信号,坊间以及各界亦对之寄予很高的期待。

  但是,笔者认为,社会对此不应给予过高的预期。理由有三。

  第一,日本经济在“失去二十年”的过程中,政治上经过多次洗牌和混战,日本社会整体上向右倾斜,政治上的右倾化现象明显并逐渐被日本多数民众所接受。据日本政治学家中野晃一分析,日本政治已经右倾化,并日趋严重。对于右倾化在日本社会的表现,他认为,社会经济政策方面表现为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化,使日本出现了“格差社会”,形成了赢者通吃,输者剥光的“两极分化”。在政治上则是民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各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国家的权威和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在外交安全保障政策方面,更是脱离原来立足日美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坚持专守防卫的和平主义、与中韩等亚洲邻国实行和解的政策,使历史修正主义成为政策的主流,将日本变成一个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区参与战争的国家。中野还认为,日本右倾化是由社会精英主导推进的,而这些所谓精英又以新右派的形式在选民的簇拥下纷纷进入统治层的金字塔顶。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新右派在日本政治中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主导权。

  近十年来日本的对华政策之所以一直对中国保持某种程度的紧张,实际上是日本政府推行历史修正主义对外政策的需要。受此影响,近十年以来日本民众在对华观感上始终坚持一种消极甚至负面的看法。即使在最近公布的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于2017年12月共同实施的第十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中,相对于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整体印象持“非常好”和“比较好”态度的比例为31.5%,日本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持相同态度的比例却只有11.5%,比2016年(8%)仅仅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只要日本社会右倾化的现状不能彻底改变,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警戒乃至敌对情绪很难发生根本转变,因此我们更不可能指望新右派领袖安倍的一次对华访问会使中日关系出现一片艳阳天。

  第二,日本历史上有不安于现状,以小博大的前科。唐朝建立不久,于公元663年至666年发生的白江口(日本称白村江)之战、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两次万历朝鲜之役(又称壬辰倭乱,1592年—1598年),就是日本以小博大的典型事件。这两次战争,日本都是以卵击石。白江口之战在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唐朝和明朝的强力反击下,日本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此换来了后来整个唐朝日本以中国为师的和平时期。万历朝鲜之役后,丰臣秀吉郁郁病死,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中日之间总体上实现了和平相处。但是,历史教训并没有改变日本血液中以小博大的遗传基因。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清朝的没落,中国的国力整体下降,但仍然超越日本。目睹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的局面,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不久的日本以小博大的基因再次蠢蠢欲动。明治政府经过累次小试锋芒得手之后,毅然冒险发动甲午战争,居然第一次大获全胜。受此鼓舞,日本就没有停止染指直至占领中国的脚步,终于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人算不如天算,日本虽然得意于一时,最终落得个战败国地位。

  现在的中国虽然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上升时期,国力指标之一的GDP也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但日本是否能够抑制住以小博大的冲动,端赖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如果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得不到有效管控从而擦出星星火花,保不住日本统治层血液中以小博大的基因再次活跃起来,借助外部力量阻滞中国复兴的脚步。

  第三,日本有以强为师,与强结盟,借力打力的传统。历史上,唐朝强大,经过白江口一役,日本品尝到了唐朝的厉害,于是从唐朝的挑衅者丕变为崇拜者,法律,经济、政治制度乃至社会文化都全盘照搬唐朝。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冠绝全球,尤其当清朝政府与西洋各国屡战屡败之后,日本德川幕府以及随后的明治政府迅即将眼光由中国转向西方,全面引进西洋各国的各项制度以自强,并与西方强国尤其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吉利结成同盟,借力打力,以实现自己称霸亚洲的野心。与清朝的甲午战争和与俄国的日俄战争,日本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皆因背后站着一只大老虎为其助威。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称霸世界的战略之所以最终失败,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军阀看走了眼,错把德国法西斯看成世界第一强权而与其结盟,贸然与中美英苏为敌,结果被当时后起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为中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所击败。战败后,日本总结这一沉重的历史教训,紧紧地跟随美国,迅速实现了从战败中的复兴,并在短期内成功地在经济领域跻身于世界老二地地位。

  2011年,日本世界老二的经济地位被中国超越,为此日本至今很不适应,对于中国取代其老二的地位耿耿于怀。安倍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印太战略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PPT),其根本意图都在于围堵中国。

  美国特朗普总统推行的美国优先外交虽然打乱了安倍政权极力推行的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但特朗普对中国推行的极限施压以解决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进而打击“中国制造2025”的措施,又给了日本制衡中国的一线希望。

  鉴于以上分析,安倍晋三对华的正式国事访问,或将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利用缓和与中国紧张关系的筹码博取美国放缓施压日本改善对美贸易黑字的压力;向中国伸出在一带一路方面与中国开展第三方合作的橄榄枝,换取中国政府对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实行更具实质性的优惠和方便;利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坚持的自由贸易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做出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换取中国对日本商品的更加全面的开放,从而使日本利益最大化。

  但是,只要安倍政府推行的历史修正主义政策没有根本改变,被日本国有化的钓鱼岛得不到有效解决,海峡两岸的统一没有实现,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安倍访华后中日关系即使能够暂时出现小阳春,也不可能迎来中日友好的第二个春天。放眼当今世界仍然是美国一极超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此后一段不会太短的时期内,美国将会继续采取一切软硬兼施的手段打压围堵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从最大化其自身利益出发,很可能与超强美国采取同一步调,对中国上下其手。因此笔者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始终在保持一种阴晴不定的局面,直至中国的综合国力被日本认可为世界第一。当然,中国也可以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尽可能争取日本国内一切希望中日关系根本好转的力量,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中日关系保持一种晴间多云的理想局面。

责任编辑: 昀舒

安倍将访华:从安倍对华外交的两面性看中美关系变局中的中日未来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中国外交 日本文化 日本

来源:海外看世界 2018-10-15 11:04:13

安倍将访华:从安倍对华外交的两面性看中美关系变局中的中日未来

作者:张望、朱建荣、熊达云

放眼当今世界仍然是美国一极超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此后一段不会太短的时期内,美国将会继续采取一切软硬兼施的手段打压围堵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从最大化其自身利益出发,很可能与超强美国采取同一步调,对中国上下其手。因此笔者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始终在保持一种阴晴不定的局面,直至中国的综合国力被日本认可为世界第一。

   日本对华接近的本质:避险平衡战略

  张望(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副教授)

  10月14日,东京发生了两件大事,深具象征意义。一是首相安倍晋三在首都陆自朝霞基地提早举行自卫队阅兵式(観阅式)。阅兵式展示了近两年军方引进的大量离岛防御新装备(包括F-35A美制隐形战机,16式机动战斗车,AAV7美制两栖战车),针对中国意图明显。二是由日本“言论NPO”主办的第14次“北京-东京论坛”在东京开幕。中日政学传媒各界精英齐聚一堂,对话探讨改善中日关系之道。一是阅兵,二是对话,似乎正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防范与合作并存”的复杂特征。

微信图片_20181015110728.jpg

  照片由作者在阅兵式现场拍摄

  安倍目前的战略判断,是典型的避险(hedging)策略,即寻求在中美两强之间的平衡点,以图将日本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国家。面对中国崛起,一方面为图自保而强化国防,通过拉拢美国防范可能来自中国的扩张。但另一方面,安倍也了解中国势起,不可忽视。和中国加强经济交往,既有利与日本经济复苏,同时也可防止万一美国力有未逮,仍可和北京言和。对安倍来说,过去一年的对美外交,苦多甜少。在美国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向坚持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且在朝核危机中掌握主动的中国实施战术接近,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如何争取日本这个中间国家的支持,长远来看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意义重大。面对安倍对华外交的两面性,中国一方面应认识到把日本这个传统亲美国家融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通过构建经济与文化软实力,把日本拉入中国发起的相互依存共同体,徐徐改变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为即将到来的全球层面的中美角力主动布局。

  欢迎“两个安倍”访华

  朱建荣(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

  2012年底再任首相的安倍晋三终于正式访华了。中国人对其印象普遍不好,主要基于其历史观和前几年的对华强硬立场。因此,对于近一两年安倍与中国走近、说了一些重视中国的话,仍然抱有根深蒂固的怀疑乃至警惕。

  安倍的确有明显的两面性。其思维方式受战后被远东国际法庭列为甲级战犯的外祖父岸信介的影响较大,思想确实很右,曾否定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问题责任,参拜靖国神社,积极推进修改 “和平宪法”、扩军,等等。

  不过,还有“另一个安倍”。2006年当选首相后首选中国为出访之地,被誉为“破冰之旅”;参拜靖国神社后遭中韩反对、美国政府也表示了“失望”后,没有再去;对历史责任躲躲闪闪,但毕竟不敢公开翻案叫板;去年6月,首次表示愿意“有条件”地参加“一带一路”。从他这些注重现实、善变、顺应大势、“不撞南墙”的举动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任官房长官、外务大臣等要职)的影子。

  本月下旬安倍访华基本定局。综合日本国内一些专家观点,认为安倍政权外交上目前重视改善与中国关系还是主线,但同时还是要安抚一下其国内的基本支持力量(右翼、保守派),也让美国相对安心(显示仍在配合其军事战略),是在两面下注。其在南海行为需要警惕,但其做法毕竟与美英法等有所区别,还不敢直面挑战(中国有在“冲之鸟礁”等反制的选项),在台湾问题的表态,至少公开场合变得更加谨慎。

  应该注意到安倍在处理思想和现实两者之间矛盾时的两个特点:一是永远摇摆,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二则又有“撞到南墙愿回头”的现实主义倾向。要以平常心准备他今后仍有反复,但要告知他南墙何在。

  今后安倍内阁将如何推进“修宪”?与中国、美国关系将如何演变?还是既要看其“本质”,又要看现实形势、内外大势对其的制约。不要简单地再用冷战时代的模式来套现在,毕竟今日的日本领导人已经没有了当年发动侵略的本钱和心劲,一些摇摆反复更多地反映了他们对中日实力对比逆转的心理不适应,是对于中美两强格局出现后日本需要花几年时间做缓慢调整的“大转弯中的小反复”。

  所以,我们还是要真诚地欢迎安倍访华,明知道有两个安倍,还是要拉着、推着他向合作共赢互利的方向走。放眼长远,埋头做好自己的事,经济上尽快赶上美国,“一带一路”尽快成形,才为万事之本。

  安倍晋三首相正式访华能否带来中日关系第二春

  熊达云(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教授)

  10月25-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任首相5年后,首次实现的对华正式国事访问,将对近十年来长期处于阴晴不定的中日关系产生什么影响,两国政府的发言人都相继给出了相向而行的信号,坊间以及各界亦对之寄予很高的期待。

  但是,笔者认为,社会对此不应给予过高的预期。理由有三。

  第一,日本经济在“失去二十年”的过程中,政治上经过多次洗牌和混战,日本社会整体上向右倾斜,政治上的右倾化现象明显并逐渐被日本多数民众所接受。据日本政治学家中野晃一分析,日本政治已经右倾化,并日趋严重。对于右倾化在日本社会的表现,他认为,社会经济政策方面表现为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化,使日本出现了“格差社会”,形成了赢者通吃,输者剥光的“两极分化”。在政治上则是民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各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国家的权威和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张。在外交安全保障政策方面,更是脱离原来立足日美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坚持专守防卫的和平主义、与中韩等亚洲邻国实行和解的政策,使历史修正主义成为政策的主流,将日本变成一个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区参与战争的国家。中野还认为,日本右倾化是由社会精英主导推进的,而这些所谓精英又以新右派的形式在选民的簇拥下纷纷进入统治层的金字塔顶。可以说现在日本的新右派在日本政治中已经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主导权。

  近十年来日本的对华政策之所以一直对中国保持某种程度的紧张,实际上是日本政府推行历史修正主义对外政策的需要。受此影响,近十年以来日本民众在对华观感上始终坚持一种消极甚至负面的看法。即使在最近公布的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于2017年12月共同实施的第十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中,相对于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整体印象持“非常好”和“比较好”态度的比例为31.5%,日本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持相同态度的比例却只有11.5%,比2016年(8%)仅仅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只要日本社会右倾化的现状不能彻底改变,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警戒乃至敌对情绪很难发生根本转变,因此我们更不可能指望新右派领袖安倍的一次对华访问会使中日关系出现一片艳阳天。

  第二,日本历史上有不安于现状,以小博大的前科。唐朝建立不久,于公元663年至666年发生的白江口(日本称白村江)之战、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两次万历朝鲜之役(又称壬辰倭乱,1592年—1598年),就是日本以小博大的典型事件。这两次战争,日本都是以卵击石。白江口之战在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唐朝和明朝的强力反击下,日本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此换来了后来整个唐朝日本以中国为师的和平时期。万历朝鲜之役后,丰臣秀吉郁郁病死,日本进入德川幕府时代,中日之间总体上实现了和平相处。但是,历史教训并没有改变日本血液中以小博大的遗传基因。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清朝的没落,中国的国力整体下降,但仍然超越日本。目睹清朝统治摇摇欲坠的局面,通过明治维新崛起不久的日本以小博大的基因再次蠢蠢欲动。明治政府经过累次小试锋芒得手之后,毅然冒险发动甲午战争,居然第一次大获全胜。受此鼓舞,日本就没有停止染指直至占领中国的脚步,终于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人算不如天算,日本虽然得意于一时,最终落得个战败国地位。

  现在的中国虽然处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上升时期,国力指标之一的GDP也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但日本是否能够抑制住以小博大的冲动,端赖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如果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得不到有效管控从而擦出星星火花,保不住日本统治层血液中以小博大的基因再次活跃起来,借助外部力量阻滞中国复兴的脚步。

  第三,日本有以强为师,与强结盟,借力打力的传统。历史上,唐朝强大,经过白江口一役,日本品尝到了唐朝的厉害,于是从唐朝的挑衅者丕变为崇拜者,法律,经济、政治制度乃至社会文化都全盘照搬唐朝。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冠绝全球,尤其当清朝政府与西洋各国屡战屡败之后,日本德川幕府以及随后的明治政府迅即将眼光由中国转向西方,全面引进西洋各国的各项制度以自强,并与西方强国尤其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吉利结成同盟,借力打力,以实现自己称霸亚洲的野心。与清朝的甲午战争和与俄国的日俄战争,日本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皆因背后站着一只大老虎为其助威。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称霸世界的战略之所以最终失败,一个根本原因是日本军阀看走了眼,错把德国法西斯看成世界第一强权而与其结盟,贸然与中美英苏为敌,结果被当时后起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为中心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所击败。战败后,日本总结这一沉重的历史教训,紧紧地跟随美国,迅速实现了从战败中的复兴,并在短期内成功地在经济领域跻身于世界老二地地位。

  2011年,日本世界老二的经济地位被中国超越,为此日本至今很不适应,对于中国取代其老二的地位耿耿于怀。安倍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所谓“俯瞰地球仪外交”、印太战略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PPT),其根本意图都在于围堵中国。

  美国特朗普总统推行的美国优先外交虽然打乱了安倍政权极力推行的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但特朗普对中国推行的极限施压以解决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进而打击“中国制造2025”的措施,又给了日本制衡中国的一线希望。

  鉴于以上分析,安倍晋三对华的正式国事访问,或将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利用缓和与中国紧张关系的筹码博取美国放缓施压日本改善对美贸易黑字的压力;向中国伸出在一带一路方面与中国开展第三方合作的橄榄枝,换取中国政府对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实行更具实质性的优惠和方便;利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坚持的自由贸易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做出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换取中国对日本商品的更加全面的开放,从而使日本利益最大化。

  但是,只要安倍政府推行的历史修正主义政策没有根本改变,被日本国有化的钓鱼岛得不到有效解决,海峡两岸的统一没有实现,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安倍访华后中日关系即使能够暂时出现小阳春,也不可能迎来中日友好的第二个春天。放眼当今世界仍然是美国一极超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此后一段不会太短的时期内,美国将会继续采取一切软硬兼施的手段打压围堵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从最大化其自身利益出发,很可能与超强美国采取同一步调,对中国上下其手。因此笔者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始终在保持一种阴晴不定的局面,直至中国的综合国力被日本认可为世界第一。当然,中国也可以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尽可能争取日本国内一切希望中日关系根本好转的力量,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中日关系保持一种晴间多云的理想局面。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