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爱思想 2017-12-03 07:45:39
作者:牛军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如果中国还坚持苏联模式,很难说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会像朝鲜那样。
一、中美关系实情到底是怎样的?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两次结盟。一次结盟是建国不久1950年2月14日的中苏同盟;第二次结盟是1979年与美国,这次没有正式同盟,外交史上严格称是中美建交,但说结盟也没错,学术界基本上把80年代的中美关系界定为是一种准同盟关系。
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号到2月5号访美,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开始,第一次见卡特总统,两个人就有一段很简短的对话,双方都表达了这样的态度:即双方不结盟,但可以进行密切的战略合作,有没有同盟这种形式,并不妨碍我们在战略层次的合作。
从80年代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看,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是极为密切的,延续到1989年6月。根据国外学者研究,这种密切程度可以做这样的评价:第一,中美军事合作可以称之为同盟,更精确说叫准同盟,根据解密档案,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有关苏联的战略和军事情报,特别是涉及苏联在亚洲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活动情报质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给其传统盟友北约的情报。
第二个例子也能说明。1958年苏联想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与其太平洋远洋舰队联络,毛泽东勃然大怒,认为这是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成为谴责赫鲁晓夫的重要依据。但是80年代,美国在中苏边界建立了七个情报站,主要负责收集电子情报,这是中美军事上的密切合作,也包括美国向中国提供先进军事装备,帮助中国改装苏式军用飞机。
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军事上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今天通过新闻看不到的。所以我说80年代中美之间也是一场结盟。中国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国公民如实讲述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而不要总是把中美关系中的负面因素作为爱国主义素材。
二、两场战争与两次同盟
两场战争是什么?第一是伴随着中苏结盟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世界学术界称它为朝鲜战争。
另外一场战争,就是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回来后,2月17号开始的对越战争。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只有27天,后来边界断断续续的军事冲突一直持续到1990年。中越关系正常化是从1990年开始,通过秘密谈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彻底结束边界军事冲突。
国内一般不太谈边界问题,我看过越南某位外交部副部长的文章,他说陆路边界双方最后查明有分歧的地段就两公里多一点,这场冲突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称其为亚洲的一场局部战争,傅高义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讲到,这场战争在中国是不能被讨论的,在中国可以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来看,这是到现在为止的最后一场战争。中越关系也是很复杂的问题。
我为什么强调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打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这场战争可以看出邓小平本人有什么样的特点?接下来我会讲。
这两场战争分别由两个人决定,中苏结盟到破裂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中美建交战略关系维持到现在,与邓小平联系在一起。我们内部在中美关系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争论到现在也没有结束。中美的准结盟与邓小平有关系,我觉得邓小平是靠着他自己的政治威望在向前推进中美关系。
举个例子,1979年11月,北京市团委召开了一次会议,请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做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中美建交是策略性的,是为了反对苏联的临时结盟。然后,邓小平在1980年春天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当时就回答,中美关系是战略性的长期关系,不是策略性关系,非常明确。三天以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自己主动讲起来,说中美就是战略关系。
后来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讲话稿呈给邓小平,邓小平在上面批了一些字,大意说报告总体还是不错,但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是错误的,这点要讲清楚,中美关系是战略性关系,不是策略性关系。
现在我们把中俄关系说得这么好,可在中国这么多双边关系中,有哪一对双边关系能经得起中美间这么大的风浪?与哪个国家出现了类似中美关系这样的冲突还能维持现在的?我们没有一对双边关系像中美这样能够承受如此多的冲击,这是事实。
回过头从更长远目标看,中美关系是最经得起冲撞的关系。我总觉得邓小平心目中有一个图景,中美关系一开始是涓涓细流,但他认为最终要成为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最后中美一定要汇入全球化的海洋中去。邓小平对中美关系的理解,用特别形象的说法,他就像一代宗师,把内功一代一代往下传,实际上至今中美关系中,仍然能够感觉到邓小平强大的影响力。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同选择
我选这两个历史人物是基于研究历史的体会,历史就是历史人物的宿命,研究历史离不开这些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命中注定要有一种担当,在关键时刻他们必须要代替很多人做出选择,当然,也就要承受非常苛责的检讨,这就是历史人物的命运。批评也罢,欣赏也罢,总归非常严苛,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的存在,他们会把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灌输到国家战略中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把两个人做一个比较,我觉得很有意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真的是同一代人,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想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世界一流国家。不同的是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路径选择与冷战有很大的关系。
把冷战所有复杂的细节去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世界上只有两个超级大国。这在冷战之前没有过,当时很多列强竞争,但冷战只有两个国家竞争,力量是两个极,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两种现代化途径,而且,这两个国家都认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是普世的。
美国认为的核心理念就是现在国内主流报纸总是反对的核心价值,不搞西方那一套等。这一次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明确了其实我们经常批判的那些代名词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立不起来。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历史人物作出了两种选择。邓小平跟美国结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把毛泽东和苏联的结盟当镜子。当时有很多在苏联留学的人,建议中苏应该改善关系,向苏联派学生,邓小平的回答非常清楚,你们看留学生去苏联干什么,都是走上死路了。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如果中国还坚持苏联模式,很难说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是现在这样。如果我们坚持毛泽东结盟时的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可能会像北朝鲜那样,而且可能性极大,北朝鲜现在每天都在游行,抗议美国侵略,我们文革期间每天就是这样,一般是50万到100万的游行规模,抗议美国,生活在愤怒之中。
关键词:
来源:爱思想 2017-12-03 07:45:39
作者:牛军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如果中国还坚持苏联模式,很难说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的精神面貌,可能会像朝鲜那样。
一、中美关系实情到底是怎样的?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两次结盟。一次结盟是建国不久1950年2月14日的中苏同盟;第二次结盟是1979年与美国,这次没有正式同盟,外交史上严格称是中美建交,但说结盟也没错,学术界基本上把80年代的中美关系界定为是一种准同盟关系。
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号到2月5号访美,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开始,第一次见卡特总统,两个人就有一段很简短的对话,双方都表达了这样的态度:即双方不结盟,但可以进行密切的战略合作,有没有同盟这种形式,并不妨碍我们在战略层次的合作。
从80年代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看,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是极为密切的,延续到1989年6月。根据国外学者研究,这种密切程度可以做这样的评价:第一,中美军事合作可以称之为同盟,更精确说叫准同盟,根据解密档案,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有关苏联的战略和军事情报,特别是涉及苏联在亚洲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活动情报质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给其传统盟友北约的情报。
第二个例子也能说明。1958年苏联想要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与其太平洋远洋舰队联络,毛泽东勃然大怒,认为这是侵犯中国的主权,并成为谴责赫鲁晓夫的重要依据。但是80年代,美国在中苏边界建立了七个情报站,主要负责收集电子情报,这是中美军事上的密切合作,也包括美国向中国提供先进军事装备,帮助中国改装苏式军用飞机。
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军事上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今天通过新闻看不到的。所以我说80年代中美之间也是一场结盟。中国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国公民如实讲述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而不要总是把中美关系中的负面因素作为爱国主义素材。
二、两场战争与两次同盟
两场战争是什么?第一是伴随着中苏结盟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世界学术界称它为朝鲜战争。
另外一场战争,就是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回来后,2月17号开始的对越战争。战争持续时间不长,只有27天,后来边界断断续续的军事冲突一直持续到1990年。中越关系正常化是从1990年开始,通过秘密谈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彻底结束边界军事冲突。
国内一般不太谈边界问题,我看过越南某位外交部副部长的文章,他说陆路边界双方最后查明有分歧的地段就两公里多一点,这场冲突到底是因为什么?我们称其为亚洲的一场局部战争,傅高义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讲到,这场战争在中国是不能被讨论的,在中国可以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来看,这是到现在为止的最后一场战争。中越关系也是很复杂的问题。
我为什么强调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打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的影响是什么?通过这场战争可以看出邓小平本人有什么样的特点?接下来我会讲。
这两场战争分别由两个人决定,中苏结盟到破裂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中美建交战略关系维持到现在,与邓小平联系在一起。我们内部在中美关系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争论到现在也没有结束。中美的准结盟与邓小平有关系,我觉得邓小平是靠着他自己的政治威望在向前推进中美关系。
举个例子,1979年11月,北京市团委召开了一次会议,请清华大学一位副校长做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中美建交是策略性的,是为了反对苏联的临时结盟。然后,邓小平在1980年春天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被问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当时就回答,中美关系是战略性的长期关系,不是策略性关系,非常明确。三天以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自己主动讲起来,说中美就是战略关系。
后来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讲话稿呈给邓小平,邓小平在上面批了一些字,大意说报告总体还是不错,但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是错误的,这点要讲清楚,中美关系是战略性关系,不是策略性关系。
现在我们把中俄关系说得这么好,可在中国这么多双边关系中,有哪一对双边关系能经得起中美间这么大的风浪?与哪个国家出现了类似中美关系这样的冲突还能维持现在的?我们没有一对双边关系像中美这样能够承受如此多的冲击,这是事实。
回过头从更长远目标看,中美关系是最经得起冲撞的关系。我总觉得邓小平心目中有一个图景,中美关系一开始是涓涓细流,但他认为最终要成为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最后中美一定要汇入全球化的海洋中去。邓小平对中美关系的理解,用特别形象的说法,他就像一代宗师,把内功一代一代往下传,实际上至今中美关系中,仍然能够感觉到邓小平强大的影响力。
三、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同选择
我选这两个历史人物是基于研究历史的体会,历史就是历史人物的宿命,研究历史离不开这些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命中注定要有一种担当,在关键时刻他们必须要代替很多人做出选择,当然,也就要承受非常苛责的检讨,这就是历史人物的命运。批评也罢,欣赏也罢,总归非常严苛,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的存在,他们会把自己的个性和气质灌输到国家战略中去。
所以从这个角度把两个人做一个比较,我觉得很有意思。毛泽东和邓小平真的是同一代人,他们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想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世界一流国家。不同的是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路径选择与冷战有很大的关系。
把冷战所有复杂的细节去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世界上只有两个超级大国。这在冷战之前没有过,当时很多列强竞争,但冷战只有两个国家竞争,力量是两个极,代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两种现代化途径,而且,这两个国家都认为自己的意识形态是普世的。
美国认为的核心理念就是现在国内主流报纸总是反对的核心价值,不搞西方那一套等。这一次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明确了其实我们经常批判的那些代名词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立不起来。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历史人物作出了两种选择。邓小平跟美国结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把毛泽东和苏联的结盟当镜子。当时有很多在苏联留学的人,建议中苏应该改善关系,向苏联派学生,邓小平的回答非常清楚,你们看留学生去苏联干什么,都是走上死路了。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如果中国还坚持苏联模式,很难说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是现在这样。如果我们坚持毛泽东结盟时的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可能会像北朝鲜那样,而且可能性极大,北朝鲜现在每天都在游行,抗议美国侵略,我们文革期间每天就是这样,一般是50万到100万的游行规模,抗议美国,生活在愤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