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作为中国“巴铁”与印度宿敌的巴基斯坦:从印巴分治到“龙象之争”

关键词: 中印关系 中国外交 印度 巴基斯坦

来源:钝角网综编 2017-08-25 09:27:04

作为中国“巴铁”与印度宿敌的巴基斯坦:从印巴分治到“龙象之争”

作者:昀舒

国际学者越来越关注被称为“龙象之争”的中印两国全方位竞争。中国和巴基斯坦半个世纪以来保持着“全天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友好合作关系。中巴关系被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国家间关系典范”。印度对中巴关系以及中国与其它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保持戒心……

印巴两国边境军人换岗仪式:气势比武.jpg

印巴两国边境军人换岗仪式

  三、分治70年的印巴发展:两国显露出的缺陷如出一辙

  1947年8月15日,印度第一届总理尼赫鲁发表了印度独立宣言。今年8月15日是印度独立70周年纪念日。在这70年中,印度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发展为目前的新兴工业国家。印度拥有核武器,并在谋求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但印度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3年孟买发生的骚乱夺去了近一千人的生命。1969年及2002年发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两次野蛮暴行使几百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为牺牲品。不过,大体上印度各宗教派别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印度社会的主要问题还有巨大的贫富差别。在孟买或新德里这样的大都市里摩天大楼林立,但快速发展的经济没有给有着55万个村庄的印度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印度相比,巴基斯坦的发展显得更为坎坷。尽管巴基斯坦也在经历着诸多巨变:以电视为首的媒体私有化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国内民主进程,尽管大众媒体商业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不过,巴基斯坦社会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旧是民主与独裁,贫穷与富裕,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矛盾。

  与尼赫鲁及其家族成员在印度长期执政不同,巴基斯坦的建国元勋穆罕莫德.阿里.真纳在国家独立后不久就去世了。50年代,军队就首次发动政变,而印度则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贫富差距也是巴基斯坦社会的一大问题,与印度相比,巴基斯坦农村带有更明显的封建大地主制度的印记。

  印巴两国将自己视为完全不同的国家,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两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克什米尔冲突使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难分难解,印度和巴基斯坦投入了核军备竞赛——现在两国各自拥有至少100枚核弹头。两国都不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这意味着很难通过外部干预来控制它们的行动。

时至今日,印巴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仍时有武装冲突。图为印军士兵.jpg

时至今日,印巴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仍时有武装冲突。图为印军士兵

  两国贸易额仅仅是20亿美元左右。两国显露出的缺陷却如出一辙:大面积的腐败;王朝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健康、教育和基础卫生方面的长期缺陷;社会极度不平等(印度13亿人口中的四分之一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尽管曾经选举出女性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两人最后都遇刺身亡——但两国在妇女地位方面的记录都令人失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女性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并且仍然是二等公民。

  无可辩驳的是,印度正崛起为一支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印度将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消费经济体。然而,印度的这种成功只会引起巴基斯坦的怀疑和紧张。

  印巴分治导致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之一。由于担心印度的优势地位,巴基斯坦不断插手邻国阿富汗的事务,使阿富汗面临日益加剧的武装叛乱。现在巴基斯坦正逐渐转向为其提供巨额贸易与投资的中国。中国在南亚的势力扩大,正引起印度的忧虑。

责任编辑: 昀舒

作为中国“巴铁”与印度宿敌的巴基斯坦:从印巴分治到“龙象之争”

关键词: 中印关系 中国外交 印度 巴基斯坦

来源:钝角网综编 2017-08-25 09:27:04

作为中国“巴铁”与印度宿敌的巴基斯坦:从印巴分治到“龙象之争”

作者:昀舒

国际学者越来越关注被称为“龙象之争”的中印两国全方位竞争。中国和巴基斯坦半个世纪以来保持着“全天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友好合作关系。中巴关系被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国家间关系典范”。印度对中巴关系以及中国与其它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保持戒心……

  一、中国“巴铁”:被印度视为最具有危险性的国家

  中印对峙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实,中印两国在经济与安全的矛盾才是此次对峙难解的深层次原因,两国关系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与中国交好而与印度关系紧张的巴基斯坦。

  此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访巴基斯坦出席其独立70周年纪念活动,强调两国战略关系的同时均指出要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中深化合作,有媒体分析,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印度隔空喊话。

8月14日,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右)在伊斯兰堡.jpg

8月14日,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右)在伊斯兰堡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莱曾于今年三月份说到中巴经济走廊时,称其为“所谓的中巴经济走廊”,这样的用词,在印度官方谈到中巴经济走廊时,是相对罕见的,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中巴关系密切发展的警惕。

  俄罗斯《生意人报》在题为《中印站在战争边缘》的文章中称,印度最担心的是连接北京与伊斯兰堡的中巴经济走廊。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印度的调查显示,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69%受访者认为构成了印度的威胁,其中48%的受访者认为是非常严重的威胁,另外21%则认为某种程度上算是种威胁。

  从民调就看得出来,在印度精英眼中, 巴基斯坦一直是对印度最具有危险性的国家。所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令印度内心十分焦虑。那么,印巴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印巴关系又将怎样影响中印关系,这要从70年前的印巴分治说起。

  二、印巴分治:铺垫了之后70年里的新仇旧恨

  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但因为复杂的历史、宗教、种族、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比如历史上受到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蒙古帝国等入侵征服,曾有很多次民族融合分化,因此形成多达两千多种类的多元文化,语言数百种,为后来试图以大一统方式治理南亚的历代帝国统治者留下似乎无法破解的难题。

  70年前南亚次大陆在暴力和流血中分裂为印巴两大国家,两个国家从此成为宿敌。当年的英属殖民地南亚次大陆,究竟是如何分裂的?

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左)与甘地.jpg

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左)与甘地

  1、英国殖民统治末期印度独立运动的分化

  从1757年开始,印度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90年。英属印度的行政区划由11个直辖省和565个相对独立的土邦组成。到了1947年,受到二战摧毁性冲击、国内问题堆积如山的大英帝国在南亚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

  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人物圣雄甘地,将独立、统一的印度次大陆作为毕生的梦想,他一直致力于印度独立。然而,印度独立运动大部分时候笼罩在(少数派的)穆斯林教徒与(多数的)印度教徒间的敌对与不信任情绪之下。

  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通称“国大党”)领袖甘地主张建立统一的印度,并将统一语言文字、民族感情、民族团结,视为统一印度的三个阶梯。

  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主张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源于波斯语,意为“圣洁的土地”或“清真之国”)。

  印度民族主义最先以有组织的形式在1885年的孟买萌芽。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印度国大党)的成立--甘地和尼赫鲁都出身于该党派。在1885年国大党大会上,73名代表中有54人是印度教徒,只有2人是穆斯林。这种特有的悬殊力量对比使得穆斯林联盟在1906年达卡的首次集会上,将保护和推进穆斯林的政治权利与利益作为其目标。当时的穆斯林联盟还宣布效忠于英国政府,反对当时大规模抵制英货运动。

  在之后的几十年,以甘地为首的印度国大党与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曾多次尝试建立兄弟友谊。然而分歧一直没有消除。

  1940年,在一次穆斯林联盟的集会上,该联盟首次提出了在新印度宪法中划出以穆斯林为主的独立领土的要求。媒体将之称为“巴基斯坦决议”,虽然那时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还完全没有出炉。在1946年的选举中,穆斯林联盟成为了可以与印度教徒匹敌的政治力量。这时候,生活在次大陆上的穆斯林开始完全朝着成立自己国家的道路上迈进。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艾德礼政府开始就印度独立与国大党以及穆斯林联盟展开谈判。谈判中,各方无法就建立一个新的联邦制印度达成一致。与此同时,宗教与民族矛盾猛烈爆发。

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巴基斯坦“国父”真纳.jpg

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巴基斯坦“国父”真纳

  2、蒙巴顿方案

  1946年6月,印度国大党取得了执政权,穆斯林联盟对此极度不满,拒绝参加政府,决意建立巴基斯坦。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数千人在冲突中死亡。1947年初在旁遮普邦,鉴于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之间仇恨升级,当地政府下台,内战一触即发。英国驻印度新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意识到,一个新的单一国家的幻景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在这一紧张形势下,蒙巴顿于1947年6月3日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通称“蒙巴顿方案”):(1)英属印度根据居民及其宗教信仰分成均作为自治领的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国家;(2)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3)各土邦可选择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也可保持同英国的关系而不享有自治领地位。

  穆斯林联盟、国大党、锡克教派和伦敦政府共同批准了所谓的“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9日,此前从来没有访问过南亚、来自伦敦的律师拉德克利夫勋爵领导的划界小组在5周内潦草划出国界。5天后(14日),以穆斯林为主导的巴基斯坦独立当天,国界线对外宣布,次日,印度宣布独立。

  在“蒙巴顿方案”下,多数土邦并入印度。在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两大民族混居区,走了以下步骤:第一步,当地以穆斯林为主的议会投票支持退出印度;第二步,穆斯林代表和非穆斯林代表在一次单独表决中决定,支持该地区分成几部分。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因此被切割,如今部分属于印度,部分属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孟加拉国1971年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相比之下,有关以穆斯林民众为主的信德省、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份的决定则更容易。这些地区自然地成为了后来的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当时,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的目标是内外和平。我们希望与我们的邻居,在和平与真诚的友谊中生活。”

  然而,这一愿景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碎。

1947年3月,阿姆利则市要求该市加入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和要求该市加入印度的印度和锡克教徒发生严重的暴力冲突,城市很多地方沦为断垣残壁.jpg

1947年3月,阿姆利则市要求该市加入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和要求该市加入印度的印度和锡克教徒发生严重的暴力冲突,城市很多地方沦为断垣残壁

  3、分治后的冲突: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人道灾难之一

  匆忙潦草的分治计划没有给南亚带来和平与稳定。相反,重重旧账,又被狂热的民族主义新仇点燃,把南亚次大陆投入一片刀山火海。

  分治宣布前后,特别是在旁遮普等地爆发了印度教、锡克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疯狂攻击和大屠杀,难以计数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在内的人民被杀戮、绑架、强奸、攻击,无数的房屋财产被焚毁。人们纷纷逃往和自己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区。目击者称,一些载满难民的火车半路被截停,等火车抵达目的地,车上除司机外已经没有生存者。加之饥荒、疫病等,造成约百万人口死亡,数百万人受伤,一些地方尸横遍野,断垣残壁,惨绝人寰。

  大约1450万人逃过突然宣布的国界,成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难民迁移。这些难民很多聚集到大都市附近,形成巨大的贫民窟,继续给两国各自造成严重社会隐患。在此之后的10年里,这些难民中多数才逐渐得到安置。

  印巴分治让主张分治的人士和团体认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但惨痛的经历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带来了无法忘却的惨痛回忆,仇恨的种子在无数人心中撒下,铺垫了之后70年里的新仇旧恨,不断释放动荡的力量。

  印巴分治也并未解决新独立的两个国家间的边境和领土争议,两国最大的争议在于接壤中国的克什米尔地区。

  克什米尔全称是查谟-克什米尔,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77%的居民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还有少数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在印巴分治时,以穆斯林民众为主、拥有400万人口的克什米尔土邦表示要保持“独立”。

  面对“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的大君、印度教徒哈利·辛格陷入于两难境地:如果加入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民众不答应,如果加入巴基斯坦,作为印度教徒,他的地位难保。因此,他选择两边都不加入,继续保持同英国的关系。但是,这一决定遭到穆斯林反对,引发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1947年10月26日,克什米尔大君决定加入印度。第二天,印度宣布“接受克什米尔邦加入印度自治领的要求。”10月30日,巴基斯坦政府声明,强调克什米尔邦加入印度是“基于欺骗和暴力,因此是不能承认的”,随后进军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因此爆发。最后,在联合国斡旋下,双方按军队实际控制区域划分,将克什米尔划分为印度占3/5的“印控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占2/5的“巴控克什米尔”。

  1964年12月,印度政府决定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作为一个邦并入印度,引起当地居民骚乱和与巴基斯坦的冲突,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1966年1月,双方在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但是,冲突并未平息。

  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于1971年11月至1971年12月。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作为“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国宣告成立。1947年印巴分治时,巴基斯坦由位于印度东西两侧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西巴基斯坦始终掌握中央政权并打压东巴基斯坦政治势力。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 汗宣布取缔东巴基斯坦由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致使其大批成员逃亡印度,并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政府”。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打着“孟加拉人民解放军”的旗号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引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占了东巴基斯坦的政治中心达卡,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随后从加尔各答迁往达卡。1972年1月,孟加拉国正式宣告成立。1974年2月,巴基斯坦也宣布承认孟加拉国。

  直至今日,克什米尔地区仍然是印巴之间的遗留问题和争执焦点,也是两国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两国首都虽然相距并不远,但即使到今天,新德里和伊斯兰堡之间也没有直达的航班飞机。

印巴两国边境军人换岗仪式:气势比武.jpg

印巴两国边境军人换岗仪式

  三、分治70年的印巴发展:两国显露出的缺陷如出一辙

  1947年8月15日,印度第一届总理尼赫鲁发表了印度独立宣言。今年8月15日是印度独立70周年纪念日。在这70年中,印度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发展为目前的新兴工业国家。印度拥有核武器,并在谋求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但印度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3年孟买发生的骚乱夺去了近一千人的生命。1969年及2002年发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两次野蛮暴行使几百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为牺牲品。不过,大体上印度各宗教派别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印度社会的主要问题还有巨大的贫富差别。在孟买或新德里这样的大都市里摩天大楼林立,但快速发展的经济没有给有着55万个村庄的印度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印度相比,巴基斯坦的发展显得更为坎坷。尽管巴基斯坦也在经历着诸多巨变:以电视为首的媒体私有化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国内民主进程,尽管大众媒体商业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不过,巴基斯坦社会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旧是民主与独裁,贫穷与富裕,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矛盾。

  与尼赫鲁及其家族成员在印度长期执政不同,巴基斯坦的建国元勋穆罕莫德.阿里.真纳在国家独立后不久就去世了。50年代,军队就首次发动政变,而印度则从未发生过军事政变。贫富差距也是巴基斯坦社会的一大问题,与印度相比,巴基斯坦农村带有更明显的封建大地主制度的印记。

  印巴两国将自己视为完全不同的国家,尽管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两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克什米尔冲突使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难分难解,印度和巴基斯坦投入了核军备竞赛——现在两国各自拥有至少100枚核弹头。两国都不是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国,这意味着很难通过外部干预来控制它们的行动。

时至今日,印巴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仍时有武装冲突。图为印军士兵.jpg

时至今日,印巴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仍时有武装冲突。图为印军士兵

  两国贸易额仅仅是20亿美元左右。两国显露出的缺陷却如出一辙:大面积的腐败;王朝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健康、教育和基础卫生方面的长期缺陷;社会极度不平等(印度13亿人口中的四分之一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尽管曾经选举出女性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两人最后都遇刺身亡——但两国在妇女地位方面的记录都令人失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女性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并且仍然是二等公民。

  无可辩驳的是,印度正崛起为一支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印度将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消费经济体。然而,印度的这种成功只会引起巴基斯坦的怀疑和紧张。

  印巴分治导致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之一。由于担心印度的优势地位,巴基斯坦不断插手邻国阿富汗的事务,使阿富汗面临日益加剧的武装叛乱。现在巴基斯坦正逐渐转向为其提供巨额贸易与投资的中国。中国在南亚的势力扩大,正引起印度的忧虑。

  四、中巴印关系未来:“龙象之争”下“巴铁”依旧?

  从中国方面讲,中国和印巴分治无直接关系,因为1947年中国正陷入二战结束后逐渐开始的国共大规模内战,无暇南顾。但中国和南亚的历史文化联系却无法割断,特别是对南亚的文化、语言等有千丝万缕联系、和南亚多国直接接壤的西藏地区。

  印巴分治对中国客观上产生的效果是:无论如何,中国都不再会在南方次大陆上面对一个更巨大的敌对国家的可能性了。

印度-巴基斯坦.jpg

  不过,长期以来南亚次大陆和中国之间的模糊划界问题,包括清政府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合约与分歧,也在印巴分治以后、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新时期凸现出来。这就造成了印巴分别的外交行动影响了中国的外交走向。

  50年代初,巴基斯坦还是美国在亚洲反共军事同盟国成员,印度和中国却同在倡导发展中国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口号下立场更为接近。不过,中国对分治后的两国均未敌视,中国1950年同印度建交,1951年即与巴基斯坦建交,巴基斯坦也是和中国建交的第一个穆斯林国家。

  但西藏问题和流亡海外藏人的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出走得到印度收留,使得与美苏均开始交恶的北京感觉得到美苏支持的尼赫鲁治下的印度“企图干涉中国内政”。特别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与美苏交恶、台湾威胁反攻大陆、国内经济陷入困境之际,北京认为印度在中印边界划分问题上步步进逼、毫无谈判妥协的姿态和边境的敌对行动更让中国倍感威胁外,台湾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与印度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后)的秘密往来使北京难以容忍。

  于此同时,巴基斯坦则不满美国和苏联在巴印、巴阿(阿富汗)争端等问题上巴方认为偏袒印度的态度,在与印度的长期敌对状态下的巴基斯坦和与印度爆发边境战争的中国迅速接近。中国则依靠巴基斯坦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牵线搭桥,打破外交孤立,与美国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在21世纪,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际,印度近年来也开始进入迅速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同被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属“金砖国家”、“新兴市场”。国际学者越来越关注被称为“龙象之争”的中印两国全方位竞争。中国和巴基斯坦半个世纪以来保持着“全天候”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友好合作关系。中巴关系被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国家间关系典范”。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jpg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近年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得到巴基斯坦的积极响应。连接新疆和瓜达尔的“中巴经济走廊”开建,中国获得瓜达尔港的建设和运营权,印度认为中国打通了南下印度洋的通道。中巴方面称,未来中巴关系还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印度对中巴关系以及中国与其它南亚国家关系发展保持戒心,这常常在印度媒体上体现出来。虽然在冷战结束后中印关系改善,但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的争端仍时而凸现。中印两国在边境爆发的战争虽然过去半个世纪,边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数次出现紧张军事对峙,包括 1967年再次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正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纠葛,此次中印两国在洞朗地区的对峙至今难以和平解决。

  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BBC、《金融时报》等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