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2017-07-08 10:48:41
作者:王圣辰
过去几周时间里,中国和印度的军队在两国边境地带发生了较为罕见的近距离对峙事件,局势仍未缓解。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发生的最长时间的一次对峙,双方互相指责,互不让步,火药味十足。
这次对峙的地点位于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的洞朗地区。印度认为洞朗属于不丹,指责中国军队在该地区通过修路改变边境现状,并且已派遣军人和车辆越过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实际控制区,阻止中方修路;而中国认为,中印双方在过往已对锡金段边界走向没有异议,修建上述道路完全是中国在自己领土上的主权行为,并指责印度干涉内政,并派军队首次越过已划定的边界,侵犯了中国领土。
中印两国军人不仅在对峙地区发生肢体推搡,双方的官方机构也隔空打起口水战。印度国防部长表示“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暗指军事实力今非昔比,而中国外交部则回应“今天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
正如双方反复强调的“1962年”这个时间节点,该年发生的中印边境战争,为两个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相邻大国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历史伤痕,以致当下双方仍对彼此耿耿于怀。
彼时,随着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后需要接管中印边界,而印度与西藏之间漫长的边界线多没有详细划定,故边界领土纠纷在所难免,并最终导致1962年双方爆发边境战争。当中国军队迅速在藏南击溃多支印军部队后,同年11月底,中国却宣布全线停火,并主动放弃已经攻占的领土,甚至将军队撤回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内。
尽管当时印度宣布在战场中取胜,但随着更多战争细节和伤亡数据的公开,该国舆论最终承认输掉了这场战争,并视之为印度的耻辱。而中印关系也随着这场战事,陷入长期冷淡甚至对抗的境地,至今隔阂仍在。
由此可见,1962年的中印战争不仅令中印关系转冷,也是两国看待对方的一项重要依据。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它确立了后者对印度拥有绝对的“战胜国”心理优势。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官方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太在意印度的舆情,而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印度则是一个不太被关注的国家——这些无不与此心态有关。
中国对印度因历史因素产生的忽视,重挫了印度的大国荣誉感,继而加深着其对中国的恐惧,并由此衍生报复性的仇视心态。中印边境战争阴影在印民间舆论中挥之不去,“中国威胁”论在当地广泛盛行。当更多的负面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开始主导两国关系时,理性的利益考量便很难达成。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中印关系即便恢复正常发展多年,但边境争议仍一直无法解决。
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记述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认为,国与国之间冲突的起源,不仅仅是理性的国家利益考量,非理性因素——如国家荣誉感和恐惧感——都是促成冲突不可或缺的诱因。
当日渐积增的非理性因素,左右着中印当事两国的判断时,结果便是,多年来印度明里暗里在各个领域与中国较劲,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刻意刁难中国。在一些印度人看来,中国未能较好正视印度作为重要邻国和区域大国的正当存在,并由此抵触与中国推进良性互动——作祟的非理性对抗心态,成为了横亘在两个东方大国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前的现实障碍。
作为中国,只单纯强调务实的“互利”而忽略对方的内在情感,并不能有效帮助两国走出非良性互动的怪圈;而印度,也绝不该再让由恐惧而生的报复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继续主导两国当下及未来的交往。而假若此次中印再度爆发边境军事冲突,则必定会伤害两国和地区的利益,以致最后谁也不会是真正的赢家。
好在,以目前更多的迹象看,中印双方在今次边境对峙中的表现仍属克制。眼下,中印高层应须冷静沟通,尽快找到和平解决对峙的方案,而不是再一味地“斗嘴”激化矛盾。而国际社会更为期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德国G20峰会上的会晤,能为这场对峙画上一个句号。
来源:网络 2017-07-08 10:48:41
作者:王圣辰
过去几周时间里,中国和印度的军队在两国边境地带发生了较为罕见的近距离对峙事件,局势仍未缓解。这是1962年中印战争以来,发生的最长时间的一次对峙,双方互相指责,互不让步,火药味十足。
这次对峙的地点位于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的洞朗地区。印度认为洞朗属于不丹,指责中国军队在该地区通过修路改变边境现状,并且已派遣军人和车辆越过边界锡金段进入中方实际控制区,阻止中方修路;而中国认为,中印双方在过往已对锡金段边界走向没有异议,修建上述道路完全是中国在自己领土上的主权行为,并指责印度干涉内政,并派军队首次越过已划定的边界,侵犯了中国领土。
中印两国军人不仅在对峙地区发生肢体推搡,双方的官方机构也隔空打起口水战。印度国防部长表示“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暗指军事实力今非昔比,而中国外交部则回应“今天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
正如双方反复强调的“1962年”这个时间节点,该年发生的中印边境战争,为两个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相邻大国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历史伤痕,以致当下双方仍对彼此耿耿于怀。
彼时,随着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后需要接管中印边界,而印度与西藏之间漫长的边界线多没有详细划定,故边界领土纠纷在所难免,并最终导致1962年双方爆发边境战争。当中国军队迅速在藏南击溃多支印军部队后,同年11月底,中国却宣布全线停火,并主动放弃已经攻占的领土,甚至将军队撤回到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内。
尽管当时印度宣布在战场中取胜,但随着更多战争细节和伤亡数据的公开,该国舆论最终承认输掉了这场战争,并视之为印度的耻辱。而中印关系也随着这场战事,陷入长期冷淡甚至对抗的境地,至今隔阂仍在。
由此可见,1962年的中印战争不仅令中印关系转冷,也是两国看待对方的一项重要依据。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它确立了后者对印度拥有绝对的“战胜国”心理优势。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官方在处理外交事务时不太在意印度的舆情,而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印度则是一个不太被关注的国家——这些无不与此心态有关。
中国对印度因历史因素产生的忽视,重挫了印度的大国荣誉感,继而加深着其对中国的恐惧,并由此衍生报复性的仇视心态。中印边境战争阴影在印民间舆论中挥之不去,“中国威胁”论在当地广泛盛行。当更多的负面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开始主导两国关系时,理性的利益考量便很难达成。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中印关系即便恢复正常发展多年,但边境争议仍一直无法解决。
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记述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认为,国与国之间冲突的起源,不仅仅是理性的国家利益考量,非理性因素——如国家荣誉感和恐惧感——都是促成冲突不可或缺的诱因。
当日渐积增的非理性因素,左右着中印当事两国的判断时,结果便是,多年来印度明里暗里在各个领域与中国较劲,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刻意刁难中国。在一些印度人看来,中国未能较好正视印度作为重要邻国和区域大国的正当存在,并由此抵触与中国推进良性互动——作祟的非理性对抗心态,成为了横亘在两个东方大国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前的现实障碍。
作为中国,只单纯强调务实的“互利”而忽略对方的内在情感,并不能有效帮助两国走出非良性互动的怪圈;而印度,也绝不该再让由恐惧而生的报复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继续主导两国当下及未来的交往。而假若此次中印再度爆发边境军事冲突,则必定会伤害两国和地区的利益,以致最后谁也不会是真正的赢家。
好在,以目前更多的迹象看,中印双方在今次边境对峙中的表现仍属克制。眼下,中印高层应须冷静沟通,尽快找到和平解决对峙的方案,而不是再一味地“斗嘴”激化矛盾。而国际社会更为期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德国G20峰会上的会晤,能为这场对峙画上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