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钝角网 2025-07-18 11:16:02
作者:金马奇&利普曼;昀舒/译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国内营造出一种诡异的平静感。2000年上任后不久,他便将一度独立的寡头收编于国家麾下,同时通过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物质条件,成功笼络了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他从俄罗斯历史中撷取片段,逐步构建起一套统治意识形态——这套意识形态既有足够的民族主义色彩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巧妙地避免了造成社会分裂。
最终,在执政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达到了一种平衡。如今,俄罗斯的生活稳定可期,即便有时需要民众做出适应。当混乱席卷中东,美国政坛动荡不休,欧洲正经历着自1945年以来最残酷的战争时,普京则给了俄罗斯人一份他们最渴望的礼物:稳定。这个国家没有经历明显的动荡或政治风波。事实上,俄罗斯几乎不存在政治——它缺乏真正的政党,也没有有意义的选举。国家机器保留着镇压的权力,而镇压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敢于发声的极少数异见者。在这种默契下,克里姆林宫牢牢掌握着控制权,而大多数俄罗斯人则可以安稳度日——只要他们不逾矩。
然而,在这种精心构建的平衡之上,还笼罩着另一重现实。普京一直向俄罗斯人民承诺一个充满雄心、权力和荣耀的国家。早在1999年就任总统前夕,他在俄罗斯一家日报上发表的《千年宣言》中,就强调了“对俄罗斯伟大的信念”。在那篇文章中,普京暗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后苏联时代的首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让俄罗斯威风扫地,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任由后苏联国家和前华约成员国脱离了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在普京看来,他的历史使命就是重塑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显赫地位。在200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向西方发起了毫不客气的挑战,指责美国及其盟友的“单边且往往非法的行动”正在“制造新的人道悲剧和紧张中心”。
次年,普京派遣数万俄军进入格鲁吉亚,占领了该国五分之一的领土。2014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并吞并克里米亚。2015年,俄军在叙利亚展示了其远征作战能力。到了2022年,普京对乌克兰发动全面战争,意图重塑欧洲版图,巩固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
然而,这种大国雄心将普京置于两难之境。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正日益受挫。乌克兰战争陷入僵局。与普京的期望相悖,唐纳德·特朗普在2024年当选美国总统也未能迫使西方放弃对基辅的支持。在中东,以色列重创了俄罗斯的盟友与伙伴。人们或许会轻易地认为,这些事态预示着俄罗斯终将从乌克兰撤军,但事实并非如此。普京可以承受在中东影响力旁落的代价,因为那里并非攸关其存亡的战场。但在乌克兰问题上,他不会改弦易辙,因为在他看来,他并无困境可言。如果情势所迫,他极有可能牺牲国内的平衡,转而发动全面动员,并采取更严酷的强制措施。对普京而言,重振俄罗斯雄风的努力或许已是强弩之末,但他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在乌克兰,普京决心孤注一掷。
对他而言,他曾赋予俄罗斯民众的那种稳定所带来的安逸感,正日益成为一种褪色的奢侈品。战争的残酷性才是必然。
诡异的平静
俄罗斯当下的平静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十年的演变。普京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更是飙升。俄罗斯人以自豪感拥抱了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这种自豪感在苏联末期及后苏联时代初期的俄罗斯实属罕见。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并不要求俄罗斯民众付出任何代价。毕竟,当时与西方的决裂影响尚且有限,西方在2014年对俄实施的制裁也被证明软弱无力。
普京的这套平衡术——即对外强硬,对内维稳——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开始实践。到2022年,他已将此道运用得炉火纯青。起初,公众对全面入侵乌克兰感到费解,但普京巧妙地利用这场冲突来激发爱国热情,巩固民众对国家的忠诚。许多反对战争的俄罗斯人,连同数百名持批评态度的记者和媒体人的出走,也帮了他的忙。普京向来不容批评。2022年之后,他得以将任何政治反对的声音都污蔑为对战事的“抹黑”。措辞模糊的法律将反战情绪定为犯罪,许多敢于直言的批评者或流亡海外,或身陷囹圄。
对于许多留下来的俄罗斯人来说,战争反而带来了机遇。国防制造业活动蓬勃发展,失业率大幅下降,目前处于2.2%的历史低位。克里姆林宫用丰厚的签约奖金吸引了数十万年轻人参军,而大部分俄罗斯人则可以完全无视这场战争。制裁和签证限制确实减少了一些高端消费的乐趣,去欧洲度假也基本无望,但许多国家仍在向俄罗斯出口商品,俄罗斯人也可以自由前往亚洲大部分地区、土耳其、阿联酋和南高加索旅行。在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人们无需表现出狂热的爱国情操就能过得去,只要不公开表现出“不爱国”就行。
与约瑟夫·斯大林不同,普京并未将国家的专政潜力发挥到极致。这位俄罗斯总统避免了国内的大规模流血。相反,他选择的做法是“杀鸡儆猴”式的选择性镇压。目前,俄罗斯大约有2000名政治犯,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足以警示他人。尽管对年轻人的思想灌输日益加强,但不问政治的成年人,只要埋首于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生活,基本上可以免受国家机器的干扰。国家很少对民众提出严苛要求,尤其对城市中产阶级,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便是在服兵役问题上,俄罗斯人或多或少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参与程度。一些人选择拥抱尚武的爱国主义,自愿参军或仅仅是在集会上挥舞旗帜。而沉默的大多数则以沉默换取了相对的安宁与繁荣,以及国家对他们的“不闻不问”。
多重压力
然而,普京构建的平衡远比表面看来脆弱。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本可以巩固国内的现状。一场成功的战争能巩固战胜国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而普京或许就能编织出一套战胜北约乃至整个自诩赢得冷战的美国的宏大叙事。在入侵前夕,普京或许曾设想过这样的结果:俄罗斯的民族地位得到极大巩固,从而使他能够顺利指定继任者,让国家这艘大船继续平稳前行。
然而,克里姆林宫的不幸在于,乌克兰战争远非胜利。到2026年2月,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将与苏联对抗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一样长。二战将苏联推上超级大国的宝座,而乌克兰战争却让俄罗斯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日益削弱。莫斯科向战争投入巨量资源,反而削弱了其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影响力。2023年,当伙伴国亚美尼亚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拱手让给阿塞拜疆时,俄罗斯坐视不管。去年底,俄罗斯也未能阻止其盟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倒台。另一个重要伙伴伊朗正遭受以色列和美国的沉重打击,莫斯科却只能无助地袖手旁观。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中国以进入外部市场,并获得驱动战争机器的军民两用产品,但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却一直有限。
总而言之,俄罗斯正在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中耗尽国力。乌克兰自身虽远未获胜,但其主要城市和大部分领土仍在克里姆林宫的控制之外。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并未成为通往欧洲的重要跳板,它们不是富庶的战利品,而是饱受战争蹂躏的贫瘠之地。乌克兰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也给克里姆林宫带来了新的难题。今年5月,乌克兰策划了针对俄罗斯腹地空军基地的精准打击。随着战事延续,乌克兰武装部队很可能再次发动类似的大胆袭击。
上周,特朗普改变了对乌克兰的态度。他承诺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并批评普京不必要地延长战争。与此同时,欧洲正在增加国防开支,北约成员国也在加强军事协调。即便美国彻底放弃乌克兰(这不太可能发生),欧洲也不会跟进。繁荣且强大的欧洲国家将继续支持基辅。而且,没有哪个欧洲主要大国可能会解除对俄制裁或恢复战前的贸易水平。
面对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普京并未退缩。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取胜,选择让俄罗斯经济为战争服务,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生产军用物资。在制裁、失去欧洲市场和低效战时支出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高企。克里姆林宫最近已承认经济衰退迫在眉睫。而俄罗斯境外的危机,例如伊朗政权崩溃或全球经济衰退,可能会让情况雪上加霜。
不受约束的独裁统治
这些事态发展可能会打破普京苦心经营的平衡。目前,俄罗斯人远未反抗政权,但他们可能会开始反对战争,拒绝服役,并公开质疑这场似乎永无休止的冲突的意义。2023年夏,雇佣兵头目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发动了一场未遂兵变,派遣一支坦克纵队向莫斯科进发,后与普京达成协议,但两个月后,他最终死于一场几乎可断定由克里姆林宫策划的空难。对于普京来说,那些因战争而筋疲力尽、幻想破灭的士兵和退伍老兵,可能会是更难缠的对手。因此,克里姆林宫正不遗余力地用金钱和特权来收买和安抚他们。另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来自俄罗斯精英阶层内部。尽管至今在那些掌握财富、依赖国家的精英中尚未出现反抗迹象,但有些人可能会试图以微妙的方式表达异议,通过提议缓和、降级或结束战争来小心翼翼地试探风向。
为了压制潜在的政治威胁,普京几乎肯定会加倍投入战争,从而彻底抛弃其国内的平衡策略。他或许会同意暂时停火,进行表面上的外交斡旋,甚至假装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但他无法摆脱一个基本现实:按照他的逻辑,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尚未取得足够战果。俄罗斯并未控制乌克兰,而任何解决方案,只要其结果是让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掌控(即允许乌克兰自由融入欧洲),都无异于失败。讽刺的是,普京为阻止乌克兰西进而发动的战争,反而将乌克兰更紧密地推向了西方。这始终是普京永远无法接受的结果。
在国内,普京握有诸多选项。他掌控着进行大规模动员所需的一切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部门和国家控制的媒体。他可以发起一场严酷的、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征兵运动,并对拒不服从者施以重罚。如果说普京至今尚未走上这条路,并非因为他不愿在国内动用强制手段,而是因为他不愿打破他精心维持的平静表象。一旦他放弃这种平衡,普京最终将在乌克兰发动一场更为狂热的战争,将整个俄罗斯更深地拖入泥潭,并给乌克兰人民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届时,他将在国外扮演一个肆无忌惮的总司令,在内则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将把一个建立在社会默契之上的威权体制,转变为一个全面的、拥有无限政治压迫特权和无尽地缘政治野心的独裁政权。
作者简介:迈克尔·金马奇 (Michael Kimmage) 是美国天主教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碰撞:乌克兰战争的起源与新的全球不稳定》(Collision: The Origins of the War in Ukraine and the New Global Instability)一书。玛丽亚·利普曼 (Maria Lipman) 是乔治·华盛顿大学欧洲、俄罗斯和欧亚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学者,及其网站Russia.Post的联合编辑。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
来源:钝角网 2025-07-18 11:16:02
作者:金马奇&利普曼;昀舒/译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国内营造出一种诡异的平静感。2000年上任后不久,他便将一度独立的寡头收编于国家麾下,同时通过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物质条件,成功笼络了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他从俄罗斯历史中撷取片段,逐步构建起一套统治意识形态——这套意识形态既有足够的民族主义色彩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巧妙地避免了造成社会分裂。
最终,在执政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达到了一种平衡。如今,俄罗斯的生活稳定可期,即便有时需要民众做出适应。当混乱席卷中东,美国政坛动荡不休,欧洲正经历着自1945年以来最残酷的战争时,普京则给了俄罗斯人一份他们最渴望的礼物:稳定。这个国家没有经历明显的动荡或政治风波。事实上,俄罗斯几乎不存在政治——它缺乏真正的政党,也没有有意义的选举。国家机器保留着镇压的权力,而镇压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敢于发声的极少数异见者。在这种默契下,克里姆林宫牢牢掌握着控制权,而大多数俄罗斯人则可以安稳度日——只要他们不逾矩。
然而,在这种精心构建的平衡之上,还笼罩着另一重现实。普京一直向俄罗斯人民承诺一个充满雄心、权力和荣耀的国家。早在1999年就任总统前夕,他在俄罗斯一家日报上发表的《千年宣言》中,就强调了“对俄罗斯伟大的信念”。在那篇文章中,普京暗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后苏联时代的首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让俄罗斯威风扫地,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任由后苏联国家和前华约成员国脱离了莫斯科的势力范围。在普京看来,他的历史使命就是重塑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显赫地位。在200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向西方发起了毫不客气的挑战,指责美国及其盟友的“单边且往往非法的行动”正在“制造新的人道悲剧和紧张中心”。
次年,普京派遣数万俄军进入格鲁吉亚,占领了该国五分之一的领土。2014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并吞并克里米亚。2015年,俄军在叙利亚展示了其远征作战能力。到了2022年,普京对乌克兰发动全面战争,意图重塑欧洲版图,巩固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
然而,这种大国雄心将普京置于两难之境。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正日益受挫。乌克兰战争陷入僵局。与普京的期望相悖,唐纳德·特朗普在2024年当选美国总统也未能迫使西方放弃对基辅的支持。在中东,以色列重创了俄罗斯的盟友与伙伴。人们或许会轻易地认为,这些事态预示着俄罗斯终将从乌克兰撤军,但事实并非如此。普京可以承受在中东影响力旁落的代价,因为那里并非攸关其存亡的战场。但在乌克兰问题上,他不会改弦易辙,因为在他看来,他并无困境可言。如果情势所迫,他极有可能牺牲国内的平衡,转而发动全面动员,并采取更严酷的强制措施。对普京而言,重振俄罗斯雄风的努力或许已是强弩之末,但他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在乌克兰,普京决心孤注一掷。
对他而言,他曾赋予俄罗斯民众的那种稳定所带来的安逸感,正日益成为一种褪色的奢侈品。战争的残酷性才是必然。
诡异的平静
俄罗斯当下的平静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十年的演变。普京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更是飙升。俄罗斯人以自豪感拥抱了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这种自豪感在苏联末期及后苏联时代初期的俄罗斯实属罕见。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并不要求俄罗斯民众付出任何代价。毕竟,当时与西方的决裂影响尚且有限,西方在2014年对俄实施的制裁也被证明软弱无力。
普京的这套平衡术——即对外强硬,对内维稳——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开始实践。到2022年,他已将此道运用得炉火纯青。起初,公众对全面入侵乌克兰感到费解,但普京巧妙地利用这场冲突来激发爱国热情,巩固民众对国家的忠诚。许多反对战争的俄罗斯人,连同数百名持批评态度的记者和媒体人的出走,也帮了他的忙。普京向来不容批评。2022年之后,他得以将任何政治反对的声音都污蔑为对战事的“抹黑”。措辞模糊的法律将反战情绪定为犯罪,许多敢于直言的批评者或流亡海外,或身陷囹圄。
对于许多留下来的俄罗斯人来说,战争反而带来了机遇。国防制造业活动蓬勃发展,失业率大幅下降,目前处于2.2%的历史低位。克里姆林宫用丰厚的签约奖金吸引了数十万年轻人参军,而大部分俄罗斯人则可以完全无视这场战争。制裁和签证限制确实减少了一些高端消费的乐趣,去欧洲度假也基本无望,但许多国家仍在向俄罗斯出口商品,俄罗斯人也可以自由前往亚洲大部分地区、土耳其、阿联酋和南高加索旅行。在普京治下的俄罗斯,人们无需表现出狂热的爱国情操就能过得去,只要不公开表现出“不爱国”就行。
与约瑟夫·斯大林不同,普京并未将国家的专政潜力发挥到极致。这位俄罗斯总统避免了国内的大规模流血。相反,他选择的做法是“杀鸡儆猴”式的选择性镇压。目前,俄罗斯大约有2000名政治犯,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足以警示他人。尽管对年轻人的思想灌输日益加强,但不问政治的成年人,只要埋首于自己的专业和个人生活,基本上可以免受国家机器的干扰。国家很少对民众提出严苛要求,尤其对城市中产阶级,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便是在服兵役问题上,俄罗斯人或多或少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参与程度。一些人选择拥抱尚武的爱国主义,自愿参军或仅仅是在集会上挥舞旗帜。而沉默的大多数则以沉默换取了相对的安宁与繁荣,以及国家对他们的“不闻不问”。
多重压力
然而,普京构建的平衡远比表面看来脆弱。一场速战速决的胜利本可以巩固国内的现状。一场成功的战争能巩固战胜国在国内的政治地位,而普京或许就能编织出一套战胜北约乃至整个自诩赢得冷战的美国的宏大叙事。在入侵前夕,普京或许曾设想过这样的结果:俄罗斯的民族地位得到极大巩固,从而使他能够顺利指定继任者,让国家这艘大船继续平稳前行。
然而,克里姆林宫的不幸在于,乌克兰战争远非胜利。到2026年2月,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将与苏联对抗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一样长。二战将苏联推上超级大国的宝座,而乌克兰战争却让俄罗斯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地位日益削弱。莫斯科向战争投入巨量资源,反而削弱了其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影响力。2023年,当伙伴国亚美尼亚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拱手让给阿塞拜疆时,俄罗斯坐视不管。去年底,俄罗斯也未能阻止其盟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倒台。另一个重要伙伴伊朗正遭受以色列和美国的沉重打击,莫斯科却只能无助地袖手旁观。俄罗斯越来越依赖中国以进入外部市场,并获得驱动战争机器的军民两用产品,但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却一直有限。
总而言之,俄罗斯正在一场无法取胜的战争中耗尽国力。乌克兰自身虽远未获胜,但其主要城市和大部分领土仍在克里姆林宫的控制之外。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并未成为通往欧洲的重要跳板,它们不是富庶的战利品,而是饱受战争蹂躏的贫瘠之地。乌克兰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也给克里姆林宫带来了新的难题。今年5月,乌克兰策划了针对俄罗斯腹地空军基地的精准打击。随着战事延续,乌克兰武装部队很可能再次发动类似的大胆袭击。
上周,特朗普改变了对乌克兰的态度。他承诺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并批评普京不必要地延长战争。与此同时,欧洲正在增加国防开支,北约成员国也在加强军事协调。即便美国彻底放弃乌克兰(这不太可能发生),欧洲也不会跟进。繁荣且强大的欧洲国家将继续支持基辅。而且,没有哪个欧洲主要大国可能会解除对俄制裁或恢复战前的贸易水平。
面对这些与日俱增的压力,普京并未退缩。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取胜,选择让俄罗斯经济为战争服务,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生产军用物资。在制裁、失去欧洲市场和低效战时支出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高企。克里姆林宫最近已承认经济衰退迫在眉睫。而俄罗斯境外的危机,例如伊朗政权崩溃或全球经济衰退,可能会让情况雪上加霜。
不受约束的独裁统治
这些事态发展可能会打破普京苦心经营的平衡。目前,俄罗斯人远未反抗政权,但他们可能会开始反对战争,拒绝服役,并公开质疑这场似乎永无休止的冲突的意义。2023年夏,雇佣兵头目叶夫根尼·普里戈任发动了一场未遂兵变,派遣一支坦克纵队向莫斯科进发,后与普京达成协议,但两个月后,他最终死于一场几乎可断定由克里姆林宫策划的空难。对于普京来说,那些因战争而筋疲力尽、幻想破灭的士兵和退伍老兵,可能会是更难缠的对手。因此,克里姆林宫正不遗余力地用金钱和特权来收买和安抚他们。另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来自俄罗斯精英阶层内部。尽管至今在那些掌握财富、依赖国家的精英中尚未出现反抗迹象,但有些人可能会试图以微妙的方式表达异议,通过提议缓和、降级或结束战争来小心翼翼地试探风向。
为了压制潜在的政治威胁,普京几乎肯定会加倍投入战争,从而彻底抛弃其国内的平衡策略。他或许会同意暂时停火,进行表面上的外交斡旋,甚至假装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但他无法摆脱一个基本现实:按照他的逻辑,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尚未取得足够战果。俄罗斯并未控制乌克兰,而任何解决方案,只要其结果是让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掌控(即允许乌克兰自由融入欧洲),都无异于失败。讽刺的是,普京为阻止乌克兰西进而发动的战争,反而将乌克兰更紧密地推向了西方。这始终是普京永远无法接受的结果。
在国内,普京握有诸多选项。他掌控着进行大规模动员所需的一切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部门和国家控制的媒体。他可以发起一场严酷的、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征兵运动,并对拒不服从者施以重罚。如果说普京至今尚未走上这条路,并非因为他不愿在国内动用强制手段,而是因为他不愿打破他精心维持的平静表象。一旦他放弃这种平衡,普京最终将在乌克兰发动一场更为狂热的战争,将整个俄罗斯更深地拖入泥潭,并给乌克兰人民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届时,他将在国外扮演一个肆无忌惮的总司令,在内则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将把一个建立在社会默契之上的威权体制,转变为一个全面的、拥有无限政治压迫特权和无尽地缘政治野心的独裁政权。
作者简介:迈克尔·金马奇 (Michael Kimmage) 是美国天主教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碰撞:乌克兰战争的起源与新的全球不稳定》(Collision: The Origins of the War in Ukraine and the New Global Instability)一书。玛丽亚·利普曼 (Maria Lipman) 是乔治·华盛顿大学欧洲、俄罗斯和欧亚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学者,及其网站Russia.Post的联合编辑。本文由“钝角网”译自《外交事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