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 2022-02-22 16:35:50
作者:闻一
本文选编自《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一书。
风云突起,瞬息万变——成了“乌克兰危机”的一个基本趋势。
自从出现了“乌克兰危机”,冲突与停火、制裁与反制裁、指责和反指责就成了一对对如影随形的概念,它们伴生、滋长、膨胀,终之于俄乌人心变幻莫测,世界舆论沸腾难抑。无论是冲突与停火、制裁和反制裁,还是指责和反指责,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色——风云突起,瞬息万变。
冲突与停火。这里的冲突不是擦枪走火的冲突,不是小打小闹的示警冲突,而是争夺生存空间的血肉拼搏,是重分世界政治地图的枪炮对垒,是孕育更大谋划的硝烟弥漫。谁挑起了这场冲突?谁在继续这场冲突?谁在这场冲突中占上风?乌克兰、欧盟、美国说:这是俄罗斯挑起的,是俄罗斯想在乌克兰的东南部地区再次上演“克里米亚脚本”的“大国梦”。自己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俄罗斯和俄罗斯以乌克兰东南部地区人民的名义说:这是乌克兰挑起的,是欧盟和美国策划、支持下的战争,是以他们的雇佣兵为支撑和后台的战争。这究竟是谁之过?
时至今日,乌克兰及其西方国家的支持者不断公布俄罗斯参加乌克兰东南部战争的事实,甚至联合国的一个人权委员会也在不断公布俄罗斯参战死亡人数的报告。而俄罗斯始终坚持的是两点:第一,俄罗斯并不否认在乌克兰东南部的冲突中有俄罗斯的军人。第二,他们是正在那里休假的“自愿人员”,或者是已经退役的“前俄罗斯军人”,并不是政府派遣。俄罗斯政府还一直强调,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事是那里的人民自己决定的事。每当乌克兰和西方指责俄罗斯参战时,俄罗斯在做了上述答复后,马上话锋一转就说有大量的雇佣军参加了乌克兰军队对东南部地区人民的“讨伐”。此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美国和欧盟不是也在这里打仗吗?还是指,乌克兰方面有你们的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有我们的人,彼此彼此呢?
至于“克里米亚脚本”,俄罗斯一直不予正面回答。但是,俄罗斯在这方面毕竟不能自处寂寞。2015年6月6日,普京在访问意大利和梵蒂冈前夕对Corriere della Sera记者的谈话中,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有意思了:“您是知道的,‘克里米亚脚本’与俄罗斯的立场没有关系,它与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人们的立场相关。俄罗斯的行动,包括强力性质的行动,并不在于要将这一领土从乌克兰分离出去,而是要向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能讲出他们想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意见。如果允许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和科索沃人这样做,为什么要禁止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这样做?顺便说一句,科索沃独立的决定只是科索沃议会通过的,而在克里米亚,人们进行了全民公投。我认为,一个严肃的观察员是不可能看不到人们几乎是全体一致地投票赞成和俄罗斯重新统一。”所以,普京总统坚持了他一贯的立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依据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意志。
俄罗斯方面的以“克里米亚人民的名义”和乌克兰及西方国家的“把俄罗斯的意愿强加于克里米亚”的看法不仅是针锋相对,而且是火花四溅,随时可燃起大火的导火索。普京说“几乎是全体克里米亚人的意愿”,而西方国家说“克里米亚的公投”是一场人为的闹剧,双方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一直找不到也似乎不想找到共同点。于是,这克里米亚该不该“回归俄罗斯”就成了贯穿“乌克兰危机”的一根导火索,它像地火一般运行,一年多来从克里米亚运行至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现在又有从乌克兰东南部向西南部运行的趋势。
俄罗斯自己的媒体也有大胆的好事者披露俄罗斯士兵参与乌克兰东南部战争的报道,有与俄罗斯政府持不同政见者(比如涅姆佐夫)意欲公布有关材料的行动,更有甚者,普京总统同乡人在彼得堡悼念历史上的英雄和无名战士的“战神广场”上竖立起了“在顿巴斯牺牲的无名战士纪念碑”,而且在碑上刻了普京总统驳斥俄罗斯军人参加了乌克兰战争谬论的一句名言:“在和平时期,我们不会抛弃自己的人,而这些人不是自己人,虽然他们曾是自己人。”相信权威的国家领导人,还是相信芸芸众生?相信说法,还是相信事实?而事实呢?事实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在当今世界,即使刚刚从眼前晃过去的事实也会在瞬间变得模糊不清,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真是“真影实像眼前过,回眸一瞥百态生”!
不过,普京总统倒是下令对俄罗斯的保密法做出了修改:将和平时期(自1995年11月30日起)实施特别行动的战士伤亡资料列为国家机密,泄密者将被处以监禁刑期可达7年的刑责。所以,美国和乌克兰迅即做出反应。美国说,俄罗斯的这一总统令的目的就是要掩盖在乌克兰的损失。乌克兰说,俄罗斯当局的这一决定就是试图掩盖俄罗斯对顿巴斯的侵略。对此,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在记者追问下做出了简短的回答:“不,这与乌克兰无关!”
什么事与乌克兰有关呢?也许可以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问题”是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最大的、最关键的“有关”。这两个“共和国”从“独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月的光景,在乌克兰不仅不被承认,而且不断派兵征剿、断钱断电,在俄罗斯不断声明自己与它们无关、自己不是它们后台和支持者的情况下,它们不仅没有丧失存在,反而在军事上越来越强大。在2015年6月3日的武装冲突中,它们武器装备的精良、坦克的先进,以及作战队伍的人数都大大压倒了乌克兰的国家正规军队。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这两个“共和国”自生自造的吗?谁又能说得清呢?在历史上,这可是苏联投入了巨资巨力的绝密军工重地!而在现实里,它们与俄罗斯毗邻相望,甚至鸡犬之声可闻。
这两个“共和国”先是宣布“独立”,后又企望俄罗斯接纳,随后又提出在乌克兰东南部恢复“新俄罗斯”的建议。而这一切在2015年6月8日大幅度转向,它们突然提出了一项对乌克兰宪法做出修改的新建议,提交明斯克谈判的政治问题接触组,并要求近期予以讨论。在这份建议书中,它们不再坚持自己是“共和国”,而是“特别州身份的乌克兰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一建议,在它们提交的文件中是这样写的:“这两个具有特别地位的独立的州(或它们的联合体)是乌克兰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乌克兰宪法、各单独法律,以及这些州、它们的联合体与乌克兰内阁、各部、乌克兰执行当局其他中央机构间划分权力的协议所确定的权力框架内,独立解决属于它们管理的问题。”
这段以官方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共和国”可以留在乌克兰,但它们得拥有特别的等同于首府基辅一样的自治权力。这个建议源自哪方?乌克兰和西方?还是俄罗斯?谁能说得清!这个建议显然不符合乌克兰和西方的胃口和要求,它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给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分掌乌克兰半壁江山的权力。而俄罗斯呢?2015年6月8日,也就是在这两个“共和国”提交这一建议的几乎同时,或许是更早一点,普京总统却给出了快速的、肯定的答复:“这对于开始认真的谈判是个好的先决条件。”对于这个建议的实质,普京总统似乎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所有人都应领会的最主要之点是,需要永远尊重人们的意愿和选择。如果有人想让这些土地继续留在乌克兰内的话,那就应该向这些人证明,在统一的国家内他们将生活得更好、更舒适、更安全,在这个国家内他们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孩子的未来。”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建议和普京总统的反应有关吗?乌克兰东南部的问题与俄罗斯有关吗?现在,确实说不清,无法说清,难以说清。
双方总谈不拢,于是制裁应运而生。制裁首先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和欧盟。这种制裁也经过并正在经历着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制裁支持和实施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那些人、坚决支持普京总统收回克里米亚的人,接着又制裁在俄罗斯的经济领域内有影响、与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经济来往,而且又与普京总统关系密切的大企业的总裁和董事们。制裁是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而政治上的压制却是首当其冲的。实际上,西方制裁的全部压力所向是普京总统本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西方的这一轮轮制裁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和破坏是有力的,某些方面甚至是后果极为严重的。
俄罗斯在几经考虑后,向西方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停购某些国家的商品、食品,暂停了某些武器交易合同,等等。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和西方的制裁措施在数量和规模上是不相等同的,所以制裁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双方也是不可能等价的。如果从意识形态上说,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对美国,尤其是指向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爱国主义热潮。正是这股热潮把“克里米亚的回归”形成了俄罗斯当今的政治风向标,把普京反复倡导的“俄罗斯利益至上”决策化为俄罗斯国内外政策的最高标准。而到了2015年6月初,乌克兰东南部爆发新的武装冲突时,在七国峰会开会时,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对俄罗斯的制裁,其语气之强硬和话语之赤裸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本来外交语言十足的奥巴马总统却是愈来愈直白,而本来直白的甚至语言有些粗暴的普京总统却愈来愈有温文尔雅的外交家风度。他对美国意欲发起的新一轮制裁的回答也是充满了外交语言的。他似乎根本瞧不起美国的制裁或部署导弹的威胁,而是说“一些国家在利用对俄罗斯的恐惧进行投机”。他对他的对手说:“我要告诉你们,俄罗斯没有什么可怕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有健康思维的人们绝不可能想象在今天会有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我们是有事情可做的,我向你们保证。”这话是对西方国家的强硬呢?还是在强大压力面前的一种刻意规避?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祈求,因此也就各有各的说法和结论。现在谁能说,某某说法和结论就是终结裁决呢?
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成了试图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场所。而在这个谈判桌旁就座的却是三方四面:乌克兰和俄罗斯,中间夹着欧盟的代表,还有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代表。两个“共和国”的代表出场本身就是个奇特现象,哪方也不承认,可也都让他们坐在那里讨论“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方案。时断时续的谈判、谈出了某些协议,代表们离席而去,而协议随后又被破坏,新的冲突再起时,三方四面的代表又重新坐到桌旁,目不对视、各怀鬼胎地坐在那里费尽口舌、咬文嚼字,重整协议的条文。纵观明斯克谈判,一是停火,二是冲突各方将作战人员和重武器后撤至安全地区。明斯克谈判似乎成了“乌克兰危机”进程中的缓冲器,成了新冲突再度爆发的过渡和前奏。人们从明斯克那里期待什么呢?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欧盟国家,当然,还有,那两个“共和国”?期待的是真正的停火,还是准备重新开火?
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尽管有人说,欧盟国家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观点和采取的策略上与美国有分歧,但有一点似乎也是不应该忘记的,那就是他们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问题上所持的反对立场是异乎寻常的一致和强硬的)。在当前形势下,美国和欧盟的压力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对俄罗斯个别人、个别企业的制裁转向对俄罗斯经济的重点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加强军工企业的跳跃式发展,最终造成俄罗斯经济发展链条的断裂。第二个方面是,在俄罗斯的西部方向增强挤压的力量,如美国声称要在欧洲部署导弹,造成俄罗斯不得不在西部和南部同时面对西方争夺的状态。第三个方面是,将利用普京“俄罗斯利益至上”的决策,把俄罗斯国内的爱国主义催生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俄罗斯霸权主义”,最终在国际舞台上造成“俄罗斯帝国祸”,进一步孤立俄罗斯,打击并搞垮普京。
回顾美国和苏联当年的争霸,美国也是采取这样的政策,让苏联竭尽全国之力发展军事工业、发展导弹、发展空间力量,让苏联的“苏联第一”的爱国主义演变为大苏联沙文主义。而结果是,一场规模空前,而且愈来愈膨胀得不可收拾的军备竞赛导致了苏联国力的衰竭、经济的崩溃,最后是苏联这个国家的解体。历史的教训似乎是:苏联兴于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大苏联沙文主义也亡于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大苏联沙文主义。历史乎?现实乎?
面对西方的压力,俄罗斯的抗压力,或者说普京总统本人的抗压力,也在增强。这种增强似乎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第一,普京与日俱增地强调并以不断的军事演习显示俄罗斯的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打击力量,同时加速加深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当前,俄罗斯经济所呈现的状态是,万业皆可推,唯有军工重。那种经济发展链条断裂的现象时有出现。第二,克里米亚回归所蓬勃起的俄罗斯爱国主义热潮风起云涌,那种以“俄罗斯利益至上”为中心的决策和行动又回转来推动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向更具民族特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为了“解压”,俄罗斯不得不决策转向东部的发展和期待来自东方的力量的支持。这正像普京总统近日所讲的:“俄罗斯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伙伴。”
因此,“乌克兰危机”的发展也就有了新的趋势:第一,“乌克兰危机”从最初的对克里米亚的争夺和意欲对乌克兰东南部的争夺转向了对更大范围的争夺,其中显现出的两个趋势是:对俄罗斯西部欧洲地区和对乌克兰西南部的争夺。第二,这种争夺越出了乌克兰的本土,转向了辽阔的海洋,对黑海和海洋霸权的争夺,对导弹部署下的更大空间的争夺成了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头戏。第三,“乌克兰危机”越出了乌克兰的空间,有可能将逐渐演变为更大空间的危机。
在当今世界,“乌克兰危机”充满一系列变数,这些变数正在演绎着一个混沌的天下。在这种混沌中,不顾一切地火中取栗,匆匆忙忙地站队支持,似乎都不可取。虽说“乌克兰危机”必须通过政治谈判、和平方式来解决,但是,无论怎样,总不能把本国利益置于他国利益之上,以损害乌克兰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为筹码和代价。对于“乌克兰危机”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来考察,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评析。“乌克兰危机”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美国因素、欧盟因素、波兰因素、乌克兰自身的因素,而在我这本书里,仅仅限于俄罗斯的因素和俄罗斯乌克兰关系的因素,而且又主要是历史的因素。
当我结束本书时,我想起了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乌克兰伟大诗人谢甫琴科。
普希金曾经密切关注过乌克兰的历史,并且用法文写下过《乌克兰历史随笔》的片段。普希金留下过这样的文字:
这片与巨人般俄国相连接、由切尔尼戈夫省、基辅省、哈尔科夫省和波多尔斯克省组成的辽阔地区称之为乌克兰,或者小俄罗斯。那里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该国西部为森林所覆盖。在南方,伸展着无边的平原,那里河流纵横,旅行者既看不到森林,也见不着山丘。斯拉夫人在很久以前就定居在这辽阔的地区内;基辅、切尔尼戈夫和柳别奇这样的城市,和大诺夫哥罗德,这个在本世纪之初就开始建造的自由贸易之城一样的古老。
在普希金的笔下,乌克兰是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温柔之乡。
乌克兰的伟大诗人谢甫琴科曾经这样吟诵过自己的祖国:
哦,天哪,我的亲爱的!这世上竟是如此的艰难,生活是如此的辛酸——可是想活呀,想看见太阳如何照亮人间,想听到大海如何奔腾飞舞,鸟儿如何欢叫,灌木丛如何喧闹,少女如何吟唱心中的歌……哦,天哪,我的亲爱的,欢快地生活该多美妙!
在谢甫琴科的诗歌里,表达了对艰难、辛酸的乌克兰的悲叹,同时也充满了对故国美妙前景的渴望。
当代的一位乌克兰青年诗人马雷什在诗歌中唱出了他渴望和守望的乌克兰:
哦,乌克兰,无比美妙的乌克兰!塔夫利达的田野,草地,森林,山丘,还有丰饶的大地。世界上的天空没有比这里更清澈,没有泉水比这里更甜美。我向你躬身礼敬,我亲爱的祖国。我光脚穿越田野,深深地呼吸!我为自己是个乌克兰人而骄傲。我幸福我生活在这里。这里金合欢花令人着迷。这里夜莺的歌唱让人陶醉。
无论是俄罗斯的诗歌巨匠,还是乌克兰的行吟大师,无论是古时的贤哲,还是当代的后辈,都在渴望一个没有艰难和辛酸的乌克兰,一个金合欢盛开、夜莺歌唱的乌克兰,一个自由、欢乐、美妙的乌克兰。
因东正教教堂的众多,莫斯科在漫长的岁月中就有“千顶之城”的赞誉,而基辅的东正教教堂之多也不亚于莫斯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千顶之城”。教堂的金顶和硕大的钟楼是这片土地上人们信仰的标志,那就让“千顶”永远闪烁和平友谊之光,让巨钟万世奏响欢乐和谐之音!
我愿为此祝福!我愿为此礼敬!
作者简介:闻一,193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特聘教授。毕生研究苏联、俄罗斯历史。
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 2022-02-22 16:35:50
作者:闻一
本文选编自《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一书。
风云突起,瞬息万变——成了“乌克兰危机”的一个基本趋势。
自从出现了“乌克兰危机”,冲突与停火、制裁与反制裁、指责和反指责就成了一对对如影随形的概念,它们伴生、滋长、膨胀,终之于俄乌人心变幻莫测,世界舆论沸腾难抑。无论是冲突与停火、制裁和反制裁,还是指责和反指责,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色——风云突起,瞬息万变。
冲突与停火。这里的冲突不是擦枪走火的冲突,不是小打小闹的示警冲突,而是争夺生存空间的血肉拼搏,是重分世界政治地图的枪炮对垒,是孕育更大谋划的硝烟弥漫。谁挑起了这场冲突?谁在继续这场冲突?谁在这场冲突中占上风?乌克兰、欧盟、美国说:这是俄罗斯挑起的,是俄罗斯想在乌克兰的东南部地区再次上演“克里米亚脚本”的“大国梦”。自己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共和国”和“卢甘斯克共和国”、俄罗斯和俄罗斯以乌克兰东南部地区人民的名义说:这是乌克兰挑起的,是欧盟和美国策划、支持下的战争,是以他们的雇佣兵为支撑和后台的战争。这究竟是谁之过?
时至今日,乌克兰及其西方国家的支持者不断公布俄罗斯参加乌克兰东南部战争的事实,甚至联合国的一个人权委员会也在不断公布俄罗斯参战死亡人数的报告。而俄罗斯始终坚持的是两点:第一,俄罗斯并不否认在乌克兰东南部的冲突中有俄罗斯的军人。第二,他们是正在那里休假的“自愿人员”,或者是已经退役的“前俄罗斯军人”,并不是政府派遣。俄罗斯政府还一直强调,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事是那里的人民自己决定的事。每当乌克兰和西方指责俄罗斯参战时,俄罗斯在做了上述答复后,马上话锋一转就说有大量的雇佣军参加了乌克兰军队对东南部地区人民的“讨伐”。此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美国和欧盟不是也在这里打仗吗?还是指,乌克兰方面有你们的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有我们的人,彼此彼此呢?
至于“克里米亚脚本”,俄罗斯一直不予正面回答。但是,俄罗斯在这方面毕竟不能自处寂寞。2015年6月6日,普京在访问意大利和梵蒂冈前夕对Corriere della Sera记者的谈话中,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有意思了:“您是知道的,‘克里米亚脚本’与俄罗斯的立场没有关系,它与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人们的立场相关。俄罗斯的行动,包括强力性质的行动,并不在于要将这一领土从乌克兰分离出去,而是要向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能讲出他们想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意见。如果允许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和科索沃人这样做,为什么要禁止生活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这样做?顺便说一句,科索沃独立的决定只是科索沃议会通过的,而在克里米亚,人们进行了全民公投。我认为,一个严肃的观察员是不可能看不到人们几乎是全体一致地投票赞成和俄罗斯重新统一。”所以,普京总统坚持了他一贯的立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依据的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意志。
俄罗斯方面的以“克里米亚人民的名义”和乌克兰及西方国家的“把俄罗斯的意愿强加于克里米亚”的看法不仅是针锋相对,而且是火花四溅,随时可燃起大火的导火索。普京说“几乎是全体克里米亚人的意愿”,而西方国家说“克里米亚的公投”是一场人为的闹剧,双方在这个核心问题上一直找不到也似乎不想找到共同点。于是,这克里米亚该不该“回归俄罗斯”就成了贯穿“乌克兰危机”的一根导火索,它像地火一般运行,一年多来从克里米亚运行至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现在又有从乌克兰东南部向西南部运行的趋势。
俄罗斯自己的媒体也有大胆的好事者披露俄罗斯士兵参与乌克兰东南部战争的报道,有与俄罗斯政府持不同政见者(比如涅姆佐夫)意欲公布有关材料的行动,更有甚者,普京总统同乡人在彼得堡悼念历史上的英雄和无名战士的“战神广场”上竖立起了“在顿巴斯牺牲的无名战士纪念碑”,而且在碑上刻了普京总统驳斥俄罗斯军人参加了乌克兰战争谬论的一句名言:“在和平时期,我们不会抛弃自己的人,而这些人不是自己人,虽然他们曾是自己人。”相信权威的国家领导人,还是相信芸芸众生?相信说法,还是相信事实?而事实呢?事实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在当今世界,即使刚刚从眼前晃过去的事实也会在瞬间变得模糊不清,影影绰绰,似有似无。真是“真影实像眼前过,回眸一瞥百态生”!
不过,普京总统倒是下令对俄罗斯的保密法做出了修改:将和平时期(自1995年11月30日起)实施特别行动的战士伤亡资料列为国家机密,泄密者将被处以监禁刑期可达7年的刑责。所以,美国和乌克兰迅即做出反应。美国说,俄罗斯的这一总统令的目的就是要掩盖在乌克兰的损失。乌克兰说,俄罗斯当局的这一决定就是试图掩盖俄罗斯对顿巴斯的侵略。对此,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也在记者追问下做出了简短的回答:“不,这与乌克兰无关!”
什么事与乌克兰有关呢?也许可以说,“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问题”是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最大的、最关键的“有关”。这两个“共和国”从“独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月的光景,在乌克兰不仅不被承认,而且不断派兵征剿、断钱断电,在俄罗斯不断声明自己与它们无关、自己不是它们后台和支持者的情况下,它们不仅没有丧失存在,反而在军事上越来越强大。在2015年6月3日的武装冲突中,它们武器装备的精良、坦克的先进,以及作战队伍的人数都大大压倒了乌克兰的国家正规军队。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是这两个“共和国”自生自造的吗?谁又能说得清呢?在历史上,这可是苏联投入了巨资巨力的绝密军工重地!而在现实里,它们与俄罗斯毗邻相望,甚至鸡犬之声可闻。
这两个“共和国”先是宣布“独立”,后又企望俄罗斯接纳,随后又提出在乌克兰东南部恢复“新俄罗斯”的建议。而这一切在2015年6月8日大幅度转向,它们突然提出了一项对乌克兰宪法做出修改的新建议,提交明斯克谈判的政治问题接触组,并要求近期予以讨论。在这份建议书中,它们不再坚持自己是“共和国”,而是“特别州身份的乌克兰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关于这一建议,在它们提交的文件中是这样写的:“这两个具有特别地位的独立的州(或它们的联合体)是乌克兰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乌克兰宪法、各单独法律,以及这些州、它们的联合体与乌克兰内阁、各部、乌克兰执行当局其他中央机构间划分权力的协议所确定的权力框架内,独立解决属于它们管理的问题。”
这段以官方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两个“共和国”可以留在乌克兰,但它们得拥有特别的等同于首府基辅一样的自治权力。这个建议源自哪方?乌克兰和西方?还是俄罗斯?谁能说得清!这个建议显然不符合乌克兰和西方的胃口和要求,它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给予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分掌乌克兰半壁江山的权力。而俄罗斯呢?2015年6月8日,也就是在这两个“共和国”提交这一建议的几乎同时,或许是更早一点,普京总统却给出了快速的、肯定的答复:“这对于开始认真的谈判是个好的先决条件。”对于这个建议的实质,普京总统似乎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们所有人都应领会的最主要之点是,需要永远尊重人们的意愿和选择。如果有人想让这些土地继续留在乌克兰内的话,那就应该向这些人证明,在统一的国家内他们将生活得更好、更舒适、更安全,在这个国家内他们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孩子的未来。”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建议和普京总统的反应有关吗?乌克兰东南部的问题与俄罗斯有关吗?现在,确实说不清,无法说清,难以说清。
双方总谈不拢,于是制裁应运而生。制裁首先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和欧盟。这种制裁也经过并正在经历着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制裁支持和实施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的那些人、坚决支持普京总统收回克里米亚的人,接着又制裁在俄罗斯的经济领域内有影响、与西方国家有着密切经济来往,而且又与普京总统关系密切的大企业的总裁和董事们。制裁是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而政治上的压制却是首当其冲的。实际上,西方制裁的全部压力所向是普京总统本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西方的这一轮轮制裁对俄罗斯的经济压力和破坏是有力的,某些方面甚至是后果极为严重的。
俄罗斯在几经考虑后,向西方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停购某些国家的商品、食品,暂停了某些武器交易合同,等等。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和西方的制裁措施在数量和规模上是不相等同的,所以制裁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双方也是不可能等价的。如果从意识形态上说,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对美国,尤其是指向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爱国主义热潮。正是这股热潮把“克里米亚的回归”形成了俄罗斯当今的政治风向标,把普京反复倡导的“俄罗斯利益至上”决策化为俄罗斯国内外政策的最高标准。而到了2015年6月初,乌克兰东南部爆发新的武装冲突时,在七国峰会开会时,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对俄罗斯的制裁,其语气之强硬和话语之赤裸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那就是本来外交语言十足的奥巴马总统却是愈来愈直白,而本来直白的甚至语言有些粗暴的普京总统却愈来愈有温文尔雅的外交家风度。他对美国意欲发起的新一轮制裁的回答也是充满了外交语言的。他似乎根本瞧不起美国的制裁或部署导弹的威胁,而是说“一些国家在利用对俄罗斯的恐惧进行投机”。他对他的对手说:“我要告诉你们,俄罗斯没有什么可怕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有健康思维的人们绝不可能想象在今天会有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我们是有事情可做的,我向你们保证。”这话是对西方国家的强硬呢?还是在强大压力面前的一种刻意规避?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祈求,因此也就各有各的说法和结论。现在谁能说,某某说法和结论就是终结裁决呢?
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成了试图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场所。而在这个谈判桌旁就座的却是三方四面:乌克兰和俄罗斯,中间夹着欧盟的代表,还有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代表。两个“共和国”的代表出场本身就是个奇特现象,哪方也不承认,可也都让他们坐在那里讨论“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方案。时断时续的谈判、谈出了某些协议,代表们离席而去,而协议随后又被破坏,新的冲突再起时,三方四面的代表又重新坐到桌旁,目不对视、各怀鬼胎地坐在那里费尽口舌、咬文嚼字,重整协议的条文。纵观明斯克谈判,一是停火,二是冲突各方将作战人员和重武器后撤至安全地区。明斯克谈判似乎成了“乌克兰危机”进程中的缓冲器,成了新冲突再度爆发的过渡和前奏。人们从明斯克那里期待什么呢?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欧盟国家,当然,还有,那两个“共和国”?期待的是真正的停火,还是准备重新开火?
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压力并没有减少(尽管有人说,欧盟国家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观点和采取的策略上与美国有分歧,但有一点似乎也是不应该忘记的,那就是他们在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的问题上所持的反对立场是异乎寻常的一致和强硬的)。在当前形势下,美国和欧盟的压力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对俄罗斯个别人、个别企业的制裁转向对俄罗斯经济的重点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加强军工企业的跳跃式发展,最终造成俄罗斯经济发展链条的断裂。第二个方面是,在俄罗斯的西部方向增强挤压的力量,如美国声称要在欧洲部署导弹,造成俄罗斯不得不在西部和南部同时面对西方争夺的状态。第三个方面是,将利用普京“俄罗斯利益至上”的决策,把俄罗斯国内的爱国主义催生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俄罗斯霸权主义”,最终在国际舞台上造成“俄罗斯帝国祸”,进一步孤立俄罗斯,打击并搞垮普京。
回顾美国和苏联当年的争霸,美国也是采取这样的政策,让苏联竭尽全国之力发展军事工业、发展导弹、发展空间力量,让苏联的“苏联第一”的爱国主义演变为大苏联沙文主义。而结果是,一场规模空前,而且愈来愈膨胀得不可收拾的军备竞赛导致了苏联国力的衰竭、经济的崩溃,最后是苏联这个国家的解体。历史的教训似乎是:苏联兴于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大苏联沙文主义也亡于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大苏联沙文主义。历史乎?现实乎?
面对西方的压力,俄罗斯的抗压力,或者说普京总统本人的抗压力,也在增强。这种增强似乎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第一,普京与日俱增地强调并以不断的军事演习显示俄罗斯的武器,尤其是核武器的打击力量,同时加速加深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当前,俄罗斯经济所呈现的状态是,万业皆可推,唯有军工重。那种经济发展链条断裂的现象时有出现。第二,克里米亚回归所蓬勃起的俄罗斯爱国主义热潮风起云涌,那种以“俄罗斯利益至上”为中心的决策和行动又回转来推动俄罗斯的爱国主义向更具民族特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为了“解压”,俄罗斯不得不决策转向东部的发展和期待来自东方的力量的支持。这正像普京总统近日所讲的:“俄罗斯总能找到支持自己的伙伴。”
因此,“乌克兰危机”的发展也就有了新的趋势:第一,“乌克兰危机”从最初的对克里米亚的争夺和意欲对乌克兰东南部的争夺转向了对更大范围的争夺,其中显现出的两个趋势是:对俄罗斯西部欧洲地区和对乌克兰西南部的争夺。第二,这种争夺越出了乌克兰的本土,转向了辽阔的海洋,对黑海和海洋霸权的争夺,对导弹部署下的更大空间的争夺成了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头戏。第三,“乌克兰危机”越出了乌克兰的空间,有可能将逐渐演变为更大空间的危机。
在当今世界,“乌克兰危机”充满一系列变数,这些变数正在演绎着一个混沌的天下。在这种混沌中,不顾一切地火中取栗,匆匆忙忙地站队支持,似乎都不可取。虽说“乌克兰危机”必须通过政治谈判、和平方式来解决,但是,无论怎样,总不能把本国利益置于他国利益之上,以损害乌克兰人民和民族的利益为筹码和代价。对于“乌克兰危机”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来考察,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评析。“乌克兰危机”还有其他一系列因素,美国因素、欧盟因素、波兰因素、乌克兰自身的因素,而在我这本书里,仅仅限于俄罗斯的因素和俄罗斯乌克兰关系的因素,而且又主要是历史的因素。
当我结束本书时,我想起了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和乌克兰伟大诗人谢甫琴科。
普希金曾经密切关注过乌克兰的历史,并且用法文写下过《乌克兰历史随笔》的片段。普希金留下过这样的文字:
这片与巨人般俄国相连接、由切尔尼戈夫省、基辅省、哈尔科夫省和波多尔斯克省组成的辽阔地区称之为乌克兰,或者小俄罗斯。那里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该国西部为森林所覆盖。在南方,伸展着无边的平原,那里河流纵横,旅行者既看不到森林,也见不着山丘。斯拉夫人在很久以前就定居在这辽阔的地区内;基辅、切尔尼戈夫和柳别奇这样的城市,和大诺夫哥罗德,这个在本世纪之初就开始建造的自由贸易之城一样的古老。
在普希金的笔下,乌克兰是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温柔之乡。
乌克兰的伟大诗人谢甫琴科曾经这样吟诵过自己的祖国:
哦,天哪,我的亲爱的!这世上竟是如此的艰难,生活是如此的辛酸——可是想活呀,想看见太阳如何照亮人间,想听到大海如何奔腾飞舞,鸟儿如何欢叫,灌木丛如何喧闹,少女如何吟唱心中的歌……哦,天哪,我的亲爱的,欢快地生活该多美妙!
在谢甫琴科的诗歌里,表达了对艰难、辛酸的乌克兰的悲叹,同时也充满了对故国美妙前景的渴望。
当代的一位乌克兰青年诗人马雷什在诗歌中唱出了他渴望和守望的乌克兰:
哦,乌克兰,无比美妙的乌克兰!塔夫利达的田野,草地,森林,山丘,还有丰饶的大地。世界上的天空没有比这里更清澈,没有泉水比这里更甜美。我向你躬身礼敬,我亲爱的祖国。我光脚穿越田野,深深地呼吸!我为自己是个乌克兰人而骄傲。我幸福我生活在这里。这里金合欢花令人着迷。这里夜莺的歌唱让人陶醉。
无论是俄罗斯的诗歌巨匠,还是乌克兰的行吟大师,无论是古时的贤哲,还是当代的后辈,都在渴望一个没有艰难和辛酸的乌克兰,一个金合欢盛开、夜莺歌唱的乌克兰,一个自由、欢乐、美妙的乌克兰。
因东正教教堂的众多,莫斯科在漫长的岁月中就有“千顶之城”的赞誉,而基辅的东正教教堂之多也不亚于莫斯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千顶之城”。教堂的金顶和硕大的钟楼是这片土地上人们信仰的标志,那就让“千顶”永远闪烁和平友谊之光,让巨钟万世奏响欢乐和谐之音!
我愿为此祝福!我愿为此礼敬!
作者简介:闻一,193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特聘教授。毕生研究苏联、俄罗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