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911事件二十周年:美国人今天如何看待911事件,西方世界应吸取三个教训

关键词: 美国外交 阿富汗 全球化

来源:钝角网 2021-09-13 16:22:22

911事件二十周年:美国人今天如何看待911事件,西方世界应吸取三个教训

作者:索拉纳&高尔斯顿;昀舒/译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后,再怎么说它对西方和世界的影响都不为过。一个暴力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议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单极时代似乎即将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被“全球反恐战争”从根本上重塑了。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西方世界的三个教训

  哈维尔·索拉纳

  二十年前,911恐怖袭击震惊了世界。“我们都是美国人”成为象征着全球团结的口号。突然之间,西方世界在冷战后也并非是无懈可击这一点暴露出来,那只是一种错觉。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潮流,确立了西方经济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它也有其阴暗的一面。

微信图片_20210913163109.jpg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后,再怎么说它对西方和世界的影响都不为过。一个暴力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议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单极时代似乎即将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被“全球反恐战争”从根本上重塑了。

  在当时的背景下,美国领导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得到了压倒性的国际支持,这不足为奇。911事件不容忽视,正是塔利班为基地组织的计划、组织和发动行动提供了避风港。

  但阿富汗战争将被视为一场重大的失败。它的高成本和低回报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在长达二十年的冲突中,超过 48,000 名阿富汗平民、至少 66,000 名阿富汗士兵和 3,500 名北约士兵丧生。美国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试图建立阿富汗的国家机构,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机构在塔利班占领阿富汗的几周内荡然无存。

  塔利班在喀布尔重新掌权进一步证明,“全球反恐战争”是一场错误的行动。阿富汗人——特别是妇女和女孩——再次被迫堕入原教旨主义政权下。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这一惨痛经历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外部军事力量不是带来持久有效的政权更迭的明智手段。西方完全没能建立一个能够抵御塔利班威胁的现代、民主、有韧性的阿富汗国家。美国在2003年非法入侵伊拉克后也落入了同样的陷阱,在那里,美国很快就面临了一场叛乱,这播下“伊斯兰国”的种子。在利比亚,北约执着于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留下了一个动荡不安、随时可能爆发内战的国家。

  简而言之,自上而下的国家构建广受质疑。这种模式假定,建立军事存在并向一个国家投入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带来安全、发展和民主治理。然而,国家建设需要人民的支持,只有通过被视为合法的地方代表建立国家才能取得成功。

  在阿富汗可不是这么做的。通过支持阿卜杜勒·拉希德·多斯顿这样的军阀(这些军阀的部队犯下了无数罪行),西方削弱了自身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可信度,疏远了大部分阿富汗人。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现有机构并不能简单地被新机构取代。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和妥协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外国的命令。竞争和激励远比武力和强制更有效。

  更糟糕的是,911之后,布什政府浪费了外交力量,仅仅依靠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外交一直支撑着美国最宝贵的资产: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吸引力。柏林墙的倒塌不是因为军事力量,而是因为生活在共产主义下的人们意识到,西方经济模式带来的生活水平比他们所期望的要高。

  第二个教训是,国家内部建设应与区域战略相结合。将主要区域参与者排除在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由于单打独斗,西方未能把握国际力量平衡的变化。

  阿富汗周边国家可以提供的机会都被浪费了。在战争开始时,中国也许不能做出实质性贡献,但随着其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它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合作伙伴。美国主导的努力建设与中国在阿富汗的外国投资之间如果能更密切的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当地人民带来发展项目的好处。同样,如果能与俄罗斯进行更多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资源通过北方配送网络到达阿富汗,减少对巴基斯坦的依赖,从而获得重要的影响力。此外,作为美国武器的受益者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投资国,沙特阿拉伯本可以对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影响,说服其在解决地区问题方面发挥更有建设性的作用。

  最后一个教训与欧洲有关,欧洲被敲响警钟,必须根据自己的战略利益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在外交层面,美国不再是全球监护者的角色,欧洲应更加认真地考量自己对美国能力和政策的依赖。

  美军从喀布尔的撤离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果没有美国军机,美国的盟友就不可能从阿富汗撤离他们的人员。随着另一场欧洲难民危机的前景迫在眉睫,在阿富汗缺乏自主行动能力情况可能很快就会重演。“在实践中学习”的精神应该促使欧洲各国加强其在重要地区的军民行动,以避免国内出现不稳定局势。

  二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仍远未解决。例如,萨赫勒地区令人不安的局势应促使我们思考今后应采取何种行动方针。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战争是不能“永远进行的”,尤其是对那些必须忍受战争的人来说。911之后,我们都是美国人,但我们忘记了,我们也都是阿富汗人。

  作者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曾任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北约秘书长、西班牙外交部长,现任EsadeGeo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主席、布鲁金斯学会杰出研究员

责任编辑: 昀舒

911事件二十周年:美国人今天如何看待911事件,西方世界应吸取三个教训

关键词: 美国外交 阿富汗 全球化

来源:钝角网 2021-09-13 16:22:22

911事件二十周年:美国人今天如何看待911事件,西方世界应吸取三个教训

作者:索拉纳&高尔斯顿;昀舒/译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后,再怎么说它对西方和世界的影响都不为过。一个暴力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议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单极时代似乎即将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被“全球反恐战争”从根本上重塑了。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西方世界的三个教训

  哈维尔·索拉纳

  二十年前,911恐怖袭击震惊了世界。“我们都是美国人”成为象征着全球团结的口号。突然之间,西方世界在冷战后也并非是无懈可击这一点暴露出来,那只是一种错觉。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潮流,确立了西方经济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它也有其阴暗的一面。

微信图片_20210913163109.jpg

  911事件发生二十年后,再怎么说它对西方和世界的影响都不为过。一个暴力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议程。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而20世纪90年代的单极时代似乎即将结束,美国的外交政策被“全球反恐战争”从根本上重塑了。

  在当时的背景下,美国领导入侵阿富汗的战争得到了压倒性的国际支持,这不足为奇。911事件不容忽视,正是塔利班为基地组织的计划、组织和发动行动提供了避风港。

  但阿富汗战争将被视为一场重大的失败。它的高成本和低回报带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在长达二十年的冲突中,超过 48,000 名阿富汗平民、至少 66,000 名阿富汗士兵和 3,500 名北约士兵丧生。美国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试图建立阿富汗的国家机构,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机构在塔利班占领阿富汗的几周内荡然无存。

  塔利班在喀布尔重新掌权进一步证明,“全球反恐战争”是一场错误的行动。阿富汗人——特别是妇女和女孩——再次被迫堕入原教旨主义政权下。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这一惨痛经历的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外部军事力量不是带来持久有效的政权更迭的明智手段。西方完全没能建立一个能够抵御塔利班威胁的现代、民主、有韧性的阿富汗国家。美国在2003年非法入侵伊拉克后也落入了同样的陷阱,在那里,美国很快就面临了一场叛乱,这播下“伊斯兰国”的种子。在利比亚,北约执着于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留下了一个动荡不安、随时可能爆发内战的国家。

  简而言之,自上而下的国家构建广受质疑。这种模式假定,建立军事存在并向一个国家投入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带来安全、发展和民主治理。然而,国家建设需要人民的支持,只有通过被视为合法的地方代表建立国家才能取得成功。

  在阿富汗可不是这么做的。通过支持阿卜杜勒·拉希德·多斯顿这样的军阀(这些军阀的部队犯下了无数罪行),西方削弱了自身在国家建设方面的可信度,疏远了大部分阿富汗人。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现有机构并不能简单地被新机构取代。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和妥协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不是通过外国的命令。竞争和激励远比武力和强制更有效。

  更糟糕的是,911之后,布什政府浪费了外交力量,仅仅依靠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外交一直支撑着美国最宝贵的资产: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吸引力。柏林墙的倒塌不是因为军事力量,而是因为生活在共产主义下的人们意识到,西方经济模式带来的生活水平比他们所期望的要高。

  第二个教训是,国家内部建设应与区域战略相结合。将主要区域参与者排除在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中。由于单打独斗,西方未能把握国际力量平衡的变化。

  阿富汗周边国家可以提供的机会都被浪费了。在战争开始时,中国也许不能做出实质性贡献,但随着其作为全球大国的崛起,它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合作伙伴。美国主导的努力建设与中国在阿富汗的外国投资之间如果能更密切的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当地人民带来发展项目的好处。同样,如果能与俄罗斯进行更多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资源通过北方配送网络到达阿富汗,减少对巴基斯坦的依赖,从而获得重要的影响力。此外,作为美国武器的受益者和巴基斯坦的主要投资国,沙特阿拉伯本可以对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影响,说服其在解决地区问题方面发挥更有建设性的作用。

  最后一个教训与欧洲有关,欧洲被敲响警钟,必须根据自己的战略利益发展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在外交层面,美国不再是全球监护者的角色,欧洲应更加认真地考量自己对美国能力和政策的依赖。

  美军从喀布尔的撤离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果没有美国军机,美国的盟友就不可能从阿富汗撤离他们的人员。随着另一场欧洲难民危机的前景迫在眉睫,在阿富汗缺乏自主行动能力情况可能很快就会重演。“在实践中学习”的精神应该促使欧洲各国加强其在重要地区的军民行动,以避免国内出现不稳定局势。

  二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仍远未解决。例如,萨赫勒地区令人不安的局势应促使我们思考今后应采取何种行动方针。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战争是不能“永远进行的”,尤其是对那些必须忍受战争的人来说。911之后,我们都是美国人,但我们忘记了,我们也都是阿富汗人。

  作者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曾任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北约秘书长、西班牙外交部长,现任EsadeGeo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主席、布鲁金斯学会杰出研究员

  二十年后,美国人如何看待911事件

  威廉·高尔斯顿

  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30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中,93%的人说他们能确切地记得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发生那一刻,他们在哪里,在做什么。在过去的60年里,只有肯尼迪遇刺事件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2016年,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成年人将911事件列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没有证据表明,美国人的这种情绪在过去五年有所消退。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64%的美国人——这一比例是自开始调查以来最高的——表示911已经永久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911事件之前相比,有更多的人不太愿意乘坐飞机、进入摩天大楼、参加大型活动或出国旅行。

  许多美国人对伊斯兰教的看法也发生了长期的改变。2002年3月,25%的美国人,包括23%的民主党人和32%的共和党人,认为伊斯兰教比其他宗教更有可能导致信徒之间的暴力行为。今天,支持这一观点的美国人的比例翻了一番,达到50%,但与二十年前不同的是,这一观点导致了两党的分化。与32%的民主党人相比,72%的共和党人(自2002年以来上升了40个百分点)现在认为伊斯兰教和暴力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唐纳德·特朗普对穆斯林的不信任使他赢得了更多支持者,以及为什么这么多民主党人对特朗普执政初期对穆斯林国家旅行的限制做出了愤怒的反应。

  在乔治·w·布什的领导下,美国对911袭击的回应是发动了一场“反恐战争”。虽然这次军事冒险以及随后对阿富汗的入侵最初得到了公众的强烈支持,但随着地面战争的时间超出预期,公众的支持逐渐减弱。2011年奥萨马·本·拉登被击毙后,56%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支持从阿富汗撤军。

  又过了十年,三位总统才实现了他们的愿望。难怪“无休止的战争”这句话在各党派之间变得司空见惯。阿富汗战争最终落幕的方式加剧了公众的不满。70%的美国人认为我们没能实现在阿富汗的目标,而在入侵伊拉克的问题上持同样观点的人比例要低一点。只有8%的美国人认为从阿富汗撤军让我们远离了恐怖主义,而有44%的人认为撤军让我们更不安全了。如果撤军不是那么匆忙,而且组织得更好,美国人对此的评估是否会更乐观,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对入侵阿富汗的负面评价,是对过去二十年911事件影响的更广泛评估的一部分。在恐怖袭击一周年之际,美国人以2:1的比例认为,后来的事情让美国变得更好了。十周年时,评价转为负面,二十周年时更是如此。

表一.jpg

  表1:认为911改变了美国的美国人百分比……

  同样,之前认为我们对911事件的反应使我们在未来的恐怖袭击中更安全的判断也变得更加矛盾。

表二.jpg

  表2:与2001年9月11日之前相比,你认为今天的国家在恐怖主义面前是更安全了还是更不安全了?

  另一项最近的调查发现了更负面的结果,只有30%的人认为我们现在比911之前更安全,而认为我们更不安全的人有44%。

  至少就目前而言,911事件及其后果让美国人在国内更加恐惧,对过去二十年领导人决策的影响更加消极,更不愿意在海外部署美国地面部队进行漫长的战斗。这些情绪是会加剧国内公众的不满,导致美国进一步退出世界舞台;还是会坚定美国人重塑力量的决心?未来几年,我们应该能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威廉·高尔斯顿(William A. Galston)系布鲁金斯学会治理研究高级研究员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