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 2021-08-02 10:21:06
作者:谌旭彬
(本文为7月31日“共识国际讲坛”谌旭彬先生讲座的文字整理稿。谌先生为腾讯网历史编辑,著有《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作者签名版《秦制两千年》,南翔书苑有售
什么是秦制
秦制不是我发明创造的词,是久已有之的概念。北宋人欧阳修就说过,秦帝国将“古制”,也就是以前的旧制度全部推翻,另搞一套。然后从汉代往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政治运作的名与实,继承的便全部是秦帝国的那一套。欧阳修还说,这套东西一路传承到他所处的宋代,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发生了许多变化,“然大抵皆秦制也”,基本上仍然没有出秦制的范畴。到了晚清,谭嗣同也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政都是秦政,都是大盗之政。谭嗣同这句话,正是书名《秦制两千年》的由来。
那什么是秦制?古人没有做详细的总结。这可能好因为他们本就生活在秦制当中,觉得这个东西是个常识,容易理解,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我能力有限,只能按照自己阅读、体察历史的心得与感受,勉强给它做一点简要的总结,主要是两条:第一条。秦制政权一定是以官僚集团为统治基础、而不是以封建贵族为统治基础。秦制政权追求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生产资料都属于我,劳动力也都属于我。封建贵族的存在,会妨碍秦制政权的这种追求。封,意味着贵族拥有封地,也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建,意味着贵族拥有百姓,也就是拥有劳动力。封建贵族拥戴王权,但他名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等于王权名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但官僚集团不同,他们是皇权的附属品,他们管理山川湖泊、管理编户齐民,是在替皇权打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第二条。秦制政权的主要施政诉求,是保持人力与物力的稳定汲取,也就是尽可能不遭遇反抗,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来提升汲取的强度,增加汲取的总量。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秦制政权会致力于消灭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这当中也包括不断来回打击官僚集团,防止他们朋党化。总之,秦制政权追求的是一种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汲取成本,提升汲取强度,增加汲取的总量。
这种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整个社会是没有活力的,人与人之间难以发生有效连接,知识与知识之间也难以发生有效碰撞,既难以形成经济共同体,也难以形成思想共同体,更难以形成政治共同体。所以,秦制政权的思想文化一般是不发达的,经济上一般是重农抑商的——秦制政权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因为他们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而是因为商业天然追求信息的通畅传播、追求人与人的有效连结、追求人与货物的自由流通,这些都会破坏秦制政权的稳定。重农抑商的结果,并不是让农民获益。总之,秦制政权是一种将主要的统治注意力集中在“汲取蛋糕”上、而非“做大蛋糕”的统治模式。具体的施政方向是三条:(1)强化管控;(2)增加汲取;(3)减少乃至回避义务。
秦制王朝灭亡的三种原因
秦制两千年,意思是从秦帝国延续到清王朝两千年不变,但中间有着频繁的朝代更替。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秦制模式下的朝代兴亡,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讲规律可能有点过分,历史的演变里有许多偶然性因素,未必都能被某种规律框住。换个说法就是:秦制模式下的朝代兴亡,究竟有没有某种常态可以总结?先说灭亡。按我的理解,中国自秦代到清代,所有秦制王朝的灭亡,无外乎三种原因。第一条是外敌的压迫或者入侵。比如匈奴、突厥给中原秦制王朝施加了压力,比如女真、蒙古直接侵入中原。第二条是内部利益集团,也就是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发生了分裂。以往的说法,认为从秦汉到明清这些朝代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按我的理解,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有两项,第一项是官僚集团,第二项是军队。主要靠这两项来维持政权的存在。如果这两项统治基础发生了分裂,那秦制政权就会岌岌可危。第三条是底层民众脱离原子化状态,变成有组织的力量。在秦汉到明清时代,要达成这种效果,有且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天灾加人祸造就巨量的流民,然后这些流民在流动抢掠的过程当中,与地方上的宗教势力,比如东汉的太平道,或者与地方上懂得组织运作的豪强结合到一起,从流民蜕变为某种武装力量。
我认为,所有的秦制政权都亡于这三点原因,没有例外。不同的是,小部分政权亡于其中一点,比如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政权,便是统治基础造反。大部分政权的灭亡,则同时具备其中两条甚至三条原因。
明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典型。首先,它在外部,有建州女真不断施加军事压力。这种压力改变了明帝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其次,他在内部,因为从万历皇帝开始,不断重用宦官集团来敛财,抢了官僚集团的工作,也抢了官僚集团的蛋糕,导致内部统治基础发生了严重分裂。被抢了蛋糕的官僚集团会消极怠工,消极怠工的结果,就是明帝国对钱粮的汲取和对兵员壮丁的汲取,效率普遍变低了,汲取总量也不断下降。到了崇祯时代,更是豢养了多达10万宦官,这些宦官缺乏汲取钱粮和人丁的技术能力,却被撒往全国,成了与官僚集团并存的另一套汲取体制。结果就是两个和尚没水喝,一加一小于一。资源的汲取能力变弱了,应付变故的能力也就变弱了。第三点,便是流民的出现。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都是从流民中演变出来的有组织的力量。明帝国三条亡国原因占齐了,即使不灭亡也很难维系一个大帝国了。
秦制政权兴盛的真正原因
再来说秦制政权的兴盛。
这又可以分为两个话题。第一话题,是秦制政权如何从群雄逐鹿当中胜出。传统是说法往往归结为胜利者行仁政,努力发展生产、个人的政治军事水平如何出类拔萃。我觉得这些总结没有抓到重点。
一个政权在乱世里胜出,原因当然不可能是单一的,但我觉得,众多原因里最重要的一条,既不是行不行仁政,也不是领导者有没有雄才大略,而是这个政权有没有建立起一套够狠、够有效率的汲取系统。所谓够狠,就是对治下的老百姓够狠。
曹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对百姓非常残酷的人,不但在征战中频繁屠城,还建立了远比同时代的袁绍、刘表、吕布等群雄更残暴的汲取体系,在曹操的治下做百姓,是非常悲惨的。但这种悲惨,支撑起了曹操的成功。他成了群雄争霸的胜利者。
第二个话题,是秦制政权夺得天下后,所谓的“治世”“盛世”到底是个什么状况。我对此持非常悲观的看法。我在书中用了两章来讲这个事。一章谈的是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老百姓过得并不好,自耕农或者半自耕农家庭,耗尽力气,不考虑苛捐杂税,也只能勉强过上一种半年吃糠菜半年吃粮食的生活。仅仅是饿不死的日子。另一章谈的是宋仁宗时代。宋仁宗是很受赞誉的皇帝,但在他治下,北宋的百姓也过得很惨,处于一种普遍贫困的状态。
秦制之下底层民众的生存策略
接下来要谈的,便是秦制之下的底层民众,究竟如何生存,也就是他们能够采取怎样的生存策略。
我的总结是三条。第一条,努力进入到体制之内,成为统治基础的一部分。通俗一点讲,就是努力通过科举之类的手段,成为一个官僚,或者成为一个胥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江西的鸡娃风潮。孩子才五六岁,便将孩子放在竹筐里挂在树上,让他背四书五经,不完成背诵任务不放他下来。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去参加神童考试,然后进入到体制当中。北宋对士大夫比较好,但对普通底层百姓并不好。用朱熹的话说,是前代所有榨取底层百姓的方法,本朝全部都继承了下来。这些很苦的百姓,没有能力让孩子去走科举这条路。科举耗资巨大,收益很难预期,但神童考试只考能背诵多少四书五经,只考能倒背如流到何种程度。这是他们负担得起的鸡娃方式,于是整个江西自从出了第一位靠背书进入体制的神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鸡娃背书的风潮流行了半个世纪。
第二条,是用脚投票。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荀子当年去秦国,看到秦国百姓的精神面貌是“朴”,很愚昧,而且“甚畏有司而顺”,很害怕官府,非常驯服。所以东方六国的百姓,没人愿意被秦国统治。秦军进攻韩国的上党,上党百姓眼看城池要陷落了,他们宁愿转身去做赵国的百姓,也不愿变成秦民。秦国的君臣,其实也知道百姓们厌恶自己的统治,《商君书里》的《徕民篇》里便提到,秦国幅员辽阔,人口不足;韩魏等国土地狭窄,人口拥挤。但韩魏等国的百姓不肯西迁成为秦人,原因便是“秦士戚而民苦”,在秦国做读书人很惨,做百姓也很苦。
西汉也有类似的事。贾谊当年就说过,为什么汉帝国直辖郡县的百姓,都跑到诸侯王那里去了?就是因为汉帝国的汲取力度,要比诸侯王的汲取力度更厉害。所以百姓抛弃了家乡,抛弃了田园和住宅,跑了。再后来,秦制越来越深,诸侯国都被消灭了,封建名存实亡,百姓们用脚投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三条,便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自我伤害,来减轻秦制政权的制度性暴政带来的伤害。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汉武帝时代的老百姓,选择消极生产,也就是不干活了,不去生产粮食,也不去打鱼捕猎。原因是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强化汲取的新政策。比如算缗与告缗,缗指的是财产中非农业收入的部分,算缗就是对这部分收入征收财产税。告缗就是鼓励民众举报认识之人隐藏的资产。当时的规定是:凡告发他人隐匿资产或呈报资产不实,查证确凿后,被告资产没收,没收的一半作为告发人的奖励。暴政激发了人性当中的恶,引发了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全民大告密运动。结果是商人与中产以上家庭全部遭到告发,然后破产。《史记》里说,百姓们不敢再努力从事生产,有点东西就吃掉,有点钱就花掉,战战兢兢不敢有积蓄。
汉宣帝时代的御史大夫萧望之,还提供过另一段史实。他说,御史衙门以前有一位叫做徐宫的官员,他老家在沿海。据他讲,往年只要朝廷一增加海租,海里就不出鱼。当地老人说:武帝时,出台政策将沿海捕鱼业全部变为官营,结果海里便不再出鱼。直到武帝去世,捕鱼业官营政策被废弃,海里才再次出鱼。
第二个案例更悲惨,是关于生孩子的。传统说法认为,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在生育这件事情上,有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一是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孩子的成活率低,所以要多生几个加大保障。另一个是多一个孩子便多一分劳动力,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很自洽,但不完全符合事实。两千年秦制史上,关于生孩子这件事,还有另一条绵延不绝的脉络,那就是老百姓们为了逃避伤害,不断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不分男女。这个悲惨的故事非常漫长,同样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据汉书的记载,汉武帝频繁征伐钱不够用,向民众征收各种重税,其中之一是老百姓生了孩子满三岁,即须缴纳人头税,老百姓活不下去无可奈何,只好“生子辄杀”,生了孩子便将其杀死。这项政策到汉元帝时代,在贡禹的建议下略有放松,从三岁开征人头税,变轻为七岁开征人头税。这点小改动没什么用,而且很快就变回去了。东汉桓帝时代,史书记载,底层情况仍然是“小民困贫,多不养子”,老百姓太穷了,都不肯养孩子。
有两段当时的史料,可以帮助说明这件事的悲惨程度。一段是当时有位官员,叫做贾彪,他去一个小地方做县令,发现那里正普遍发生母子相残的惨剧,就是当时没避孕措施,怀孕后孩子生下来,会被母亲给杀死。杀死的不只是女婴,男女婴都一样。贾彪是一个孝廉,饱读圣贤之书,受不了天天见这种人间惨剧。于是出台了严酷的法令禁止这种事,然后又拿出钱来资助那些生了孩子的人。
另一段出自晋代史料《零陵先贤传》。里面说,东汉的政策是孩子生下来满一岁就要交人头税,所以“民多不举产”,百姓都不肯生养孩子。只有零陵郡的某个地方例外,因为当地有一个基层官员叫做郑产,他到处劝说那些杀孩子的父母,请他们将孩子留下,然后人头税由自己代替他们出。当地百姓感激他,把地名改做更生乡,感谢郑产给了孩子们生命。贾彪和郑产这样的官员很少见。他们的救济措施,也只救得了一时一地,救不了更多的人。个别有良心之人的修修补补,改变不了底层百姓的普遍性遭遇。所以,类似的悲惨故事,在之后的史料中仍然层出不穷。
分享一段南宋史料。是宋高宗绍兴七年礼部尚书刘大中上奏时说的。今浙东之民有不举子者。臣尝承乏外郡,每见百姓诉丁盐紬绢最为疾苦。盖为其子成丁则出绸绢,终其身不可免。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绸绢;又资财嫁遣力所不及,故生女者例不举。诚由赋役烦重,人不聊生所致也。这段话说得很明白,浙东百姓不肯养儿子,是因为养了儿子便要缴纳绸绢,所以愚民宁愿杀掉生下来的孩子,来逃避这种沉重的负担。这段史料,我把它写在我的一篇文章《南宋百姓为什么不肯养儿子》,里面列举了更多史料,主要是南宋官员的奏章。总之,可以说,南宋存在了150多年,这种生了孩子便杀掉的社会风气,便存在了150多年。
这种以自戕来减轻外部的制度性暴政伤害的史实,在传统的中国古代史叙述中很少被提及。我觉得它是很重要的一条历史脉络,而且不是支线,不是历史脉络里可有可无的枝节。而是千万秦民真实的生存底色。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就这么多。说得不好,请多谅解。
问答
提问:秦制下的百姓很苦,那官员呢?又幸福吗?
谌旭彬:官员多数时候是比较幸福的。除非他们遇上朱元璋这样的人物。那就进退皆无出路了。做清官要死,做贪官要死。做事要死,不做事也要死。紧跟要倒霉,不紧跟也要倒霉。
提问:那做皇帝也很难说幸福。张宏杰老师不就写了本书么,叫《坐天下很累》(再版的时候,改成了《坐天下》)。我的问题是,既然秦制下几无幸福之人(群体),那为什么没有转变的余地?
谌旭彬:我的理解,转变其实是利益博弈,是蛋糕重新分配。如果没有那种有力量且智识足以摆脱路径依赖的博弈者入场,就不会有改变。
提问:那秦制下官员生的孩子呢?
谌旭彬:宋代官员的孩子大多也可以是官员,宋代恩荫出仕的官员比例大概是6成。前面提到的鸡娃背书凤潮里,官员也拥有上奏请求皇帝开神童科的便利,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只能撞运气,哪年碰上开神童科,哪年就去试一试。
提问:如何理解贾、郑二人的行为及依据呢?
谌旭彬:我想就是基本的人性。秦制虽然残暴无道,但总有一些人还保持着基本的人性。只是这力量太弱,改变不了多少。
提问:如果让您选择穿越回秦制这两千年,您认为生活在哪个时间段,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是比较容易的?
谌旭彬:让我去元代的江南吧。四十岁去,活三十年,避开朱重八。与南宋对江南的掠夺和明代对江南的压榨相比,我觉得元代的江南,是旧时代里最好的地方。
提问:文景、贞观、康乾被誉为古代三大盛世,您认为这些盛世值得称颂吗?
谌旭彬:个人观感:贞观好于文景,康乾好于贞观。但都只是普通人勉强活着。
提问:印象中历代人口数据,清朝中期人口爆发之前2000年,宋和明是顶峰,有接近一亿的说法。是不是这两个朝代老百姓日子相对好过点?汉唐都是6千万人口的样子。
谌旭彬:我有限所见,:宋代人口接近1亿、清代人口爆发,这两个论断似乎都还不是确论。推荐一篇文章:李昕升:《美洲作物与人口增长——兼论“美洲作物决定论”的来龙去脉》,《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提问:您对田余庆先生的《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一文,观点如何呢?文中,按照田先生的考据,袁绍对民的盘剥,远甚曹操。
谌旭彬:田先生的核心依据,大概是曹操的《抑兼并令》。这里有一个如何解读该令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判断一项政策究竟是善政还是恶政,关键不在于文辞是否美好,而在于政策背后那些实打实的利益——财富(赋税)与劳动力(劳役)——在向哪一个方向流动。民众因政策得到了实惠,则为善政;反之,则为恶政。这个令虽然全力指责袁绍横征暴敛,但曹操之后做的,是比袁绍更重的汲取。
提问:就曹操的胜出,您前边的论据是,曹操盘剥更甚。按照田先生的观点,不是这样的。另外,他的大致意思是,曹操宦竖出身,后汉末期,宦官是法,士族是儒。
谌旭彬:我是这样想的: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并不会给自己限定一个“我是儒家”“我是法家”的坐标。也不会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某种学问思潮之中。人其实都是权变的。所以给一个人确定“儒”“法”,于我而言是伪问题。
提问: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像钱穆先生那样,对过往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不能一概否定。
谌旭彬:同意要有温情。我的想法是这温情指向谁。是指向帝王与官僚集团呢,还是指向普通百姓?因为我是普通百姓,所以我一般将读史的温情也给普通百姓。对统治者主要持审视立场。
提问:中华的伦理,天地君亲师。就君一项,不知道,您对钱穆先生的观点,如何看?
谌旭彬:我不太读钱穆先生的书。有限的感觉,是他对统治者比较宽容。
提问:秦制两千年中,王莽算是一个例外吧?他是想回到克己复礼的时代?
谌旭彬:王莽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如果“外儒内法”是一个确切的词,那他就是最合适的代表。王莽有意思的地方便在这里。他表达出来的理想是民本式的,但他采取的手段,却是专制式的。用我习惯的表述来说,他说着非秦制的话语,却使用了秦制的手段去施政。最典型的,便是他搞土地国有。
提问:您引用的为了减轻赋税压力而杀子历史案例,是否只是少数地区在乱世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民间普遍有这种行为,中国人口何以会有今天的规模?
谌旭彬:这个问题挺大的。正在写一篇这方面的稿子。说下我的粗略认知,不一定对:首先我认为是一种普遍行为。其次,人口规模的变化是存在基数效应的。再次,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显赫的祖辈。底层人很难留下后代。再再次:前面这条规律不适用于近代和当代。这里面有一些特殊性。
提问:为什么日本朝鲜引用了中国的典章制度,日本建立了天皇神权幕府政权的二元管理体制,朝鲜建立了士大夫与国王共治的传统,而没有完全成为秦制国家?
谌旭彬:我理解,“天皇神权幕府政权”不是秦制,明治维新后才是秦制。朝鲜的古代史我了解不多。可供参考的,是秦帝国灭亡后,汉帝国本也有机会重回封建,白马之盟便是一个契机。可惜这契机没有结果。
提问:您认为,日本没有建立秦制的原因是什么呢?
谌旭彬:有些事,可能得归结为“运气”。比如神权,两汉时代,甚至到了魏晋时代,中国也还有过神权与世俗政权在台面上互相竞争的契机。这类契机在别的地方有结果,但在这里没结果。
关键词:
来源:钝角网 2021-08-02 10:21:06
作者:谌旭彬
(本文为7月31日“共识国际讲坛”谌旭彬先生讲座的文字整理稿。谌先生为腾讯网历史编辑,著有《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作者签名版《秦制两千年》,南翔书苑有售
什么是秦制
秦制不是我发明创造的词,是久已有之的概念。北宋人欧阳修就说过,秦帝国将“古制”,也就是以前的旧制度全部推翻,另搞一套。然后从汉代往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皆袭秦故”,政治运作的名与实,继承的便全部是秦帝国的那一套。欧阳修还说,这套东西一路传承到他所处的宋代,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改革,发生了许多变化,“然大抵皆秦制也”,基本上仍然没有出秦制的范畴。到了晚清,谭嗣同也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之政都是秦政,都是大盗之政。谭嗣同这句话,正是书名《秦制两千年》的由来。
那什么是秦制?古人没有做详细的总结。这可能好因为他们本就生活在秦制当中,觉得这个东西是个常识,容易理解,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我能力有限,只能按照自己阅读、体察历史的心得与感受,勉强给它做一点简要的总结,主要是两条:第一条。秦制政权一定是以官僚集团为统治基础、而不是以封建贵族为统治基础。秦制政权追求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生产资料都属于我,劳动力也都属于我。封建贵族的存在,会妨碍秦制政权的这种追求。封,意味着贵族拥有封地,也就是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建,意味着贵族拥有百姓,也就是拥有劳动力。封建贵族拥戴王权,但他名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不等于王权名下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但官僚集团不同,他们是皇权的附属品,他们管理山川湖泊、管理编户齐民,是在替皇权打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第二条。秦制政权的主要施政诉求,是保持人力与物力的稳定汲取,也就是尽可能不遭遇反抗,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来提升汲取的强度,增加汲取的总量。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秦制政权会致力于消灭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这当中也包括不断来回打击官僚集团,防止他们朋党化。总之,秦制政权追求的是一种散沙化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汲取成本,提升汲取强度,增加汲取的总量。
这种社会结构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整个社会是没有活力的,人与人之间难以发生有效连接,知识与知识之间也难以发生有效碰撞,既难以形成经济共同体,也难以形成思想共同体,更难以形成政治共同体。所以,秦制政权的思想文化一般是不发达的,经济上一般是重农抑商的——秦制政权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因为他们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而是因为商业天然追求信息的通畅传播、追求人与人的有效连结、追求人与货物的自由流通,这些都会破坏秦制政权的稳定。重农抑商的结果,并不是让农民获益。总之,秦制政权是一种将主要的统治注意力集中在“汲取蛋糕”上、而非“做大蛋糕”的统治模式。具体的施政方向是三条:(1)强化管控;(2)增加汲取;(3)减少乃至回避义务。
秦制王朝灭亡的三种原因
秦制两千年,意思是从秦帝国延续到清王朝两千年不变,但中间有着频繁的朝代更替。这就引出一个问题:秦制模式下的朝代兴亡,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讲规律可能有点过分,历史的演变里有许多偶然性因素,未必都能被某种规律框住。换个说法就是:秦制模式下的朝代兴亡,究竟有没有某种常态可以总结?先说灭亡。按我的理解,中国自秦代到清代,所有秦制王朝的灭亡,无外乎三种原因。第一条是外敌的压迫或者入侵。比如匈奴、突厥给中原秦制王朝施加了压力,比如女真、蒙古直接侵入中原。第二条是内部利益集团,也就是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发生了分裂。以往的说法,认为从秦汉到明清这些朝代的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按我的理解,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有两项,第一项是官僚集团,第二项是军队。主要靠这两项来维持政权的存在。如果这两项统治基础发生了分裂,那秦制政权就会岌岌可危。第三条是底层民众脱离原子化状态,变成有组织的力量。在秦汉到明清时代,要达成这种效果,有且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天灾加人祸造就巨量的流民,然后这些流民在流动抢掠的过程当中,与地方上的宗教势力,比如东汉的太平道,或者与地方上懂得组织运作的豪强结合到一起,从流民蜕变为某种武装力量。
我认为,所有的秦制政权都亡于这三点原因,没有例外。不同的是,小部分政权亡于其中一点,比如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政权,便是统治基础造反。大部分政权的灭亡,则同时具备其中两条甚至三条原因。
明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典型。首先,它在外部,有建州女真不断施加军事压力。这种压力改变了明帝国内部的政治生态。其次,他在内部,因为从万历皇帝开始,不断重用宦官集团来敛财,抢了官僚集团的工作,也抢了官僚集团的蛋糕,导致内部统治基础发生了严重分裂。被抢了蛋糕的官僚集团会消极怠工,消极怠工的结果,就是明帝国对钱粮的汲取和对兵员壮丁的汲取,效率普遍变低了,汲取总量也不断下降。到了崇祯时代,更是豢养了多达10万宦官,这些宦官缺乏汲取钱粮和人丁的技术能力,却被撒往全国,成了与官僚集团并存的另一套汲取体制。结果就是两个和尚没水喝,一加一小于一。资源的汲取能力变弱了,应付变故的能力也就变弱了。第三点,便是流民的出现。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都是从流民中演变出来的有组织的力量。明帝国三条亡国原因占齐了,即使不灭亡也很难维系一个大帝国了。
秦制政权兴盛的真正原因
再来说秦制政权的兴盛。
这又可以分为两个话题。第一话题,是秦制政权如何从群雄逐鹿当中胜出。传统是说法往往归结为胜利者行仁政,努力发展生产、个人的政治军事水平如何出类拔萃。我觉得这些总结没有抓到重点。
一个政权在乱世里胜出,原因当然不可能是单一的,但我觉得,众多原因里最重要的一条,既不是行不行仁政,也不是领导者有没有雄才大略,而是这个政权有没有建立起一套够狠、够有效率的汲取系统。所谓够狠,就是对治下的老百姓够狠。
曹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对百姓非常残酷的人,不但在征战中频繁屠城,还建立了远比同时代的袁绍、刘表、吕布等群雄更残暴的汲取体系,在曹操的治下做百姓,是非常悲惨的。但这种悲惨,支撑起了曹操的成功。他成了群雄争霸的胜利者。
第二个话题,是秦制政权夺得天下后,所谓的“治世”“盛世”到底是个什么状况。我对此持非常悲观的看法。我在书中用了两章来讲这个事。一章谈的是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老百姓过得并不好,自耕农或者半自耕农家庭,耗尽力气,不考虑苛捐杂税,也只能勉强过上一种半年吃糠菜半年吃粮食的生活。仅仅是饿不死的日子。另一章谈的是宋仁宗时代。宋仁宗是很受赞誉的皇帝,但在他治下,北宋的百姓也过得很惨,处于一种普遍贫困的状态。
秦制之下底层民众的生存策略
接下来要谈的,便是秦制之下的底层民众,究竟如何生存,也就是他们能够采取怎样的生存策略。
我的总结是三条。第一条,努力进入到体制之内,成为统治基础的一部分。通俗一点讲,就是努力通过科举之类的手段,成为一个官僚,或者成为一个胥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宋江西的鸡娃风潮。孩子才五六岁,便将孩子放在竹筐里挂在树上,让他背四书五经,不完成背诵任务不放他下来。目的就是想让孩子去参加神童考试,然后进入到体制当中。北宋对士大夫比较好,但对普通底层百姓并不好。用朱熹的话说,是前代所有榨取底层百姓的方法,本朝全部都继承了下来。这些很苦的百姓,没有能力让孩子去走科举这条路。科举耗资巨大,收益很难预期,但神童考试只考能背诵多少四书五经,只考能倒背如流到何种程度。这是他们负担得起的鸡娃方式,于是整个江西自从出了第一位靠背书进入体制的神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鸡娃背书的风潮流行了半个世纪。
第二条,是用脚投票。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荀子当年去秦国,看到秦国百姓的精神面貌是“朴”,很愚昧,而且“甚畏有司而顺”,很害怕官府,非常驯服。所以东方六国的百姓,没人愿意被秦国统治。秦军进攻韩国的上党,上党百姓眼看城池要陷落了,他们宁愿转身去做赵国的百姓,也不愿变成秦民。秦国的君臣,其实也知道百姓们厌恶自己的统治,《商君书里》的《徕民篇》里便提到,秦国幅员辽阔,人口不足;韩魏等国土地狭窄,人口拥挤。但韩魏等国的百姓不肯西迁成为秦人,原因便是“秦士戚而民苦”,在秦国做读书人很惨,做百姓也很苦。
西汉也有类似的事。贾谊当年就说过,为什么汉帝国直辖郡县的百姓,都跑到诸侯王那里去了?就是因为汉帝国的汲取力度,要比诸侯王的汲取力度更厉害。所以百姓抛弃了家乡,抛弃了田园和住宅,跑了。再后来,秦制越来越深,诸侯国都被消灭了,封建名存实亡,百姓们用脚投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
第三条,便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自我伤害,来减轻秦制政权的制度性暴政带来的伤害。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汉武帝时代的老百姓,选择消极生产,也就是不干活了,不去生产粮食,也不去打鱼捕猎。原因是汉武帝实施了一系列强化汲取的新政策。比如算缗与告缗,缗指的是财产中非农业收入的部分,算缗就是对这部分收入征收财产税。告缗就是鼓励民众举报认识之人隐藏的资产。当时的规定是:凡告发他人隐匿资产或呈报资产不实,查证确凿后,被告资产没收,没收的一半作为告发人的奖励。暴政激发了人性当中的恶,引发了一场持续四年之久的全民大告密运动。结果是商人与中产以上家庭全部遭到告发,然后破产。《史记》里说,百姓们不敢再努力从事生产,有点东西就吃掉,有点钱就花掉,战战兢兢不敢有积蓄。
汉宣帝时代的御史大夫萧望之,还提供过另一段史实。他说,御史衙门以前有一位叫做徐宫的官员,他老家在沿海。据他讲,往年只要朝廷一增加海租,海里就不出鱼。当地老人说:武帝时,出台政策将沿海捕鱼业全部变为官营,结果海里便不再出鱼。直到武帝去世,捕鱼业官营政策被废弃,海里才再次出鱼。
第二个案例更悲惨,是关于生孩子的。传统说法认为,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在生育这件事情上,有着相当高的积极性。一是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孩子的成活率低,所以要多生几个加大保障。另一个是多一个孩子便多一分劳动力,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很自洽,但不完全符合事实。两千年秦制史上,关于生孩子这件事,还有另一条绵延不绝的脉络,那就是老百姓们为了逃避伤害,不断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不分男女。这个悲惨的故事非常漫长,同样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据汉书的记载,汉武帝频繁征伐钱不够用,向民众征收各种重税,其中之一是老百姓生了孩子满三岁,即须缴纳人头税,老百姓活不下去无可奈何,只好“生子辄杀”,生了孩子便将其杀死。这项政策到汉元帝时代,在贡禹的建议下略有放松,从三岁开征人头税,变轻为七岁开征人头税。这点小改动没什么用,而且很快就变回去了。东汉桓帝时代,史书记载,底层情况仍然是“小民困贫,多不养子”,老百姓太穷了,都不肯养孩子。
有两段当时的史料,可以帮助说明这件事的悲惨程度。一段是当时有位官员,叫做贾彪,他去一个小地方做县令,发现那里正普遍发生母子相残的惨剧,就是当时没避孕措施,怀孕后孩子生下来,会被母亲给杀死。杀死的不只是女婴,男女婴都一样。贾彪是一个孝廉,饱读圣贤之书,受不了天天见这种人间惨剧。于是出台了严酷的法令禁止这种事,然后又拿出钱来资助那些生了孩子的人。
另一段出自晋代史料《零陵先贤传》。里面说,东汉的政策是孩子生下来满一岁就要交人头税,所以“民多不举产”,百姓都不肯生养孩子。只有零陵郡的某个地方例外,因为当地有一个基层官员叫做郑产,他到处劝说那些杀孩子的父母,请他们将孩子留下,然后人头税由自己代替他们出。当地百姓感激他,把地名改做更生乡,感谢郑产给了孩子们生命。贾彪和郑产这样的官员很少见。他们的救济措施,也只救得了一时一地,救不了更多的人。个别有良心之人的修修补补,改变不了底层百姓的普遍性遭遇。所以,类似的悲惨故事,在之后的史料中仍然层出不穷。
分享一段南宋史料。是宋高宗绍兴七年礼部尚书刘大中上奏时说的。今浙东之民有不举子者。臣尝承乏外郡,每见百姓诉丁盐紬绢最为疾苦。盖为其子成丁则出绸绢,终其身不可免。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绸绢;又资财嫁遣力所不及,故生女者例不举。诚由赋役烦重,人不聊生所致也。这段话说得很明白,浙东百姓不肯养儿子,是因为养了儿子便要缴纳绸绢,所以愚民宁愿杀掉生下来的孩子,来逃避这种沉重的负担。这段史料,我把它写在我的一篇文章《南宋百姓为什么不肯养儿子》,里面列举了更多史料,主要是南宋官员的奏章。总之,可以说,南宋存在了150多年,这种生了孩子便杀掉的社会风气,便存在了150多年。
这种以自戕来减轻外部的制度性暴政伤害的史实,在传统的中国古代史叙述中很少被提及。我觉得它是很重要的一条历史脉络,而且不是支线,不是历史脉络里可有可无的枝节。而是千万秦民真实的生存底色。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就这么多。说得不好,请多谅解。
问答
提问:秦制下的百姓很苦,那官员呢?又幸福吗?
谌旭彬:官员多数时候是比较幸福的。除非他们遇上朱元璋这样的人物。那就进退皆无出路了。做清官要死,做贪官要死。做事要死,不做事也要死。紧跟要倒霉,不紧跟也要倒霉。
提问:那做皇帝也很难说幸福。张宏杰老师不就写了本书么,叫《坐天下很累》(再版的时候,改成了《坐天下》)。我的问题是,既然秦制下几无幸福之人(群体),那为什么没有转变的余地?
谌旭彬:我的理解,转变其实是利益博弈,是蛋糕重新分配。如果没有那种有力量且智识足以摆脱路径依赖的博弈者入场,就不会有改变。
提问:那秦制下官员生的孩子呢?
谌旭彬:宋代官员的孩子大多也可以是官员,宋代恩荫出仕的官员比例大概是6成。前面提到的鸡娃背书凤潮里,官员也拥有上奏请求皇帝开神童科的便利,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只能撞运气,哪年碰上开神童科,哪年就去试一试。
提问:如何理解贾、郑二人的行为及依据呢?
谌旭彬:我想就是基本的人性。秦制虽然残暴无道,但总有一些人还保持着基本的人性。只是这力量太弱,改变不了多少。
提问:如果让您选择穿越回秦制这两千年,您认为生活在哪个时间段,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是比较容易的?
谌旭彬:让我去元代的江南吧。四十岁去,活三十年,避开朱重八。与南宋对江南的掠夺和明代对江南的压榨相比,我觉得元代的江南,是旧时代里最好的地方。
提问:文景、贞观、康乾被誉为古代三大盛世,您认为这些盛世值得称颂吗?
谌旭彬:个人观感:贞观好于文景,康乾好于贞观。但都只是普通人勉强活着。
提问:印象中历代人口数据,清朝中期人口爆发之前2000年,宋和明是顶峰,有接近一亿的说法。是不是这两个朝代老百姓日子相对好过点?汉唐都是6千万人口的样子。
谌旭彬:我有限所见,:宋代人口接近1亿、清代人口爆发,这两个论断似乎都还不是确论。推荐一篇文章:李昕升:《美洲作物与人口增长——兼论“美洲作物决定论”的来龙去脉》,《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3期。
提问:您对田余庆先生的《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一文,观点如何呢?文中,按照田先生的考据,袁绍对民的盘剥,远甚曹操。
谌旭彬:田先生的核心依据,大概是曹操的《抑兼并令》。这里有一个如何解读该令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判断一项政策究竟是善政还是恶政,关键不在于文辞是否美好,而在于政策背后那些实打实的利益——财富(赋税)与劳动力(劳役)——在向哪一个方向流动。民众因政策得到了实惠,则为善政;反之,则为恶政。这个令虽然全力指责袁绍横征暴敛,但曹操之后做的,是比袁绍更重的汲取。
提问:就曹操的胜出,您前边的论据是,曹操盘剥更甚。按照田先生的观点,不是这样的。另外,他的大致意思是,曹操宦竖出身,后汉末期,宦官是法,士族是儒。
谌旭彬:我是这样想的: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并不会给自己限定一个“我是儒家”“我是法家”的坐标。也不会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某种学问思潮之中。人其实都是权变的。所以给一个人确定“儒”“法”,于我而言是伪问题。
提问: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像钱穆先生那样,对过往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不能一概否定。
谌旭彬:同意要有温情。我的想法是这温情指向谁。是指向帝王与官僚集团呢,还是指向普通百姓?因为我是普通百姓,所以我一般将读史的温情也给普通百姓。对统治者主要持审视立场。
提问:中华的伦理,天地君亲师。就君一项,不知道,您对钱穆先生的观点,如何看?
谌旭彬:我不太读钱穆先生的书。有限的感觉,是他对统治者比较宽容。
提问:秦制两千年中,王莽算是一个例外吧?他是想回到克己复礼的时代?
谌旭彬:王莽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如果“外儒内法”是一个确切的词,那他就是最合适的代表。王莽有意思的地方便在这里。他表达出来的理想是民本式的,但他采取的手段,却是专制式的。用我习惯的表述来说,他说着非秦制的话语,却使用了秦制的手段去施政。最典型的,便是他搞土地国有。
提问:您引用的为了减轻赋税压力而杀子历史案例,是否只是少数地区在乱世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民间普遍有这种行为,中国人口何以会有今天的规模?
谌旭彬:这个问题挺大的。正在写一篇这方面的稿子。说下我的粗略认知,不一定对:首先我认为是一种普遍行为。其次,人口规模的变化是存在基数效应的。再次,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显赫的祖辈。底层人很难留下后代。再再次:前面这条规律不适用于近代和当代。这里面有一些特殊性。
提问:为什么日本朝鲜引用了中国的典章制度,日本建立了天皇神权幕府政权的二元管理体制,朝鲜建立了士大夫与国王共治的传统,而没有完全成为秦制国家?
谌旭彬:我理解,“天皇神权幕府政权”不是秦制,明治维新后才是秦制。朝鲜的古代史我了解不多。可供参考的,是秦帝国灭亡后,汉帝国本也有机会重回封建,白马之盟便是一个契机。可惜这契机没有结果。
提问:您认为,日本没有建立秦制的原因是什么呢?
谌旭彬:有些事,可能得归结为“运气”。比如神权,两汉时代,甚至到了魏晋时代,中国也还有过神权与世俗政权在台面上互相竞争的契机。这类契机在别的地方有结果,但在这里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