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亚欧视点 2021-06-21 10:30:02
作者:丁咚
中东大国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第13次举行了总统大选,被视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关门弟子的保守派政治人物易卜拉欣·莱西以高达62%的支持率无争议地当选。
另一方面,伊朗此次大选受到包括前保守派总统内贾德在内的广泛抵制,投票率创下48%的历史低点,显示在哈梅内伊主导、宪法监护委员会强力支持下的大选结果,将使伊斯兰共和体制面临空前危机,也将使总统当选人莱西面临国民信任隐忧。
内贾德称,体制“已经走上歧途”,德黑兰市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的儿子莫森在致哈梅内伊的信中,质疑政权的共和机制已经陷入危机,呼吁领袖“救救体制,不要让伊斯兰共和国变成伊斯兰国”。
在此情况下,伊朗改革派政府虽然在选举中倒台,但新任总统在对国家内外政策进行决策时,必须投鼠忌器,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保守率”,与改革派形成某种“趋同”。
事实上,与“体制”危机如影随形的是,伊朗的经济社会状况随着内外政策不当而陷入极其严重的凋敝,使这个国家进入一个“战略十字路口”。
伊朗长期以来的“革命叙事”及宗教政治受到民众越来越大的反弹和不满,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本届大选投票率低,就是社会各界广泛抵制的结果。
哈梅内伊及宪法监护委员会对本次选举的强力干预本身,就是危机的反映,其试图通过主导总统选举,为下一步的危机及应对,进行战略上的预应。
其中,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及受到后者持续的制裁,特别是前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制裁,对伊朗脆弱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就是尤为关键的因素。
不无微妙的是,在大选进行的前几天,伊朗现政府突然宣布了一个重大的信息,即与美国拜登政府的谈判取得突破,达成协议,伊方将以全面遵守伊核协议为必要条件,换取美国解除特朗普时期加诸伊朗包括能源在内的所有行业制裁。
鲁哈尼政权在特殊时刻宣布达成协议的消息,存在大选的政治考量,不过另一方面,这份协议也将对下届政府产生极大的“诱惑”,或者“牵制”。
从根本上说,鲁哈尼政府之所以能与美方达成协议,必定是因为受到了最高领袖的支持,因此,政权更迭不会对协议产生实质影响。
而在当前的现实政治经济条件下,无论何人当选总统,其最大的挑战都是如何应对经济、民生及体制危机,与美国改善关系,撤销外部制裁,进而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恢复对外经济活动,都是必由之路。
莱西的当选对协议的执行可能反而产生利好因素,即排除伊美关系改善在保守派集团内部的分歧、反对和干扰,保证伊朗政府和最高领袖在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履行与美国的协议,直至更有力地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从美国方面来说,拜登当选总统刚5个月,就快速推进美伊关系,与伊方达成协议,决定取消前政府重新施与伊朗的制裁,当然不仅仅是由于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尤其是特朗普的政策理念不同,而是美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从战略上重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将其化为美国与主要战略对手竞争的优势因素,而非破坏因素。
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应该是驱使拜登政府推动美伊关系迅速改善,停止对伊制裁,履行新协议的最主要原因,为此不惜得罪传统盟友以色列。
这和拜登政府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的思路类似,为了诱使俄方,拜登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暂停了对乌克兰的重要支持,包括其加入北约的诉求,及现实的军事援助——有消息说拜登在与普京会面前冻结了对乌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资金,基于同样的理由,它放弃了对北溪-2项目的大部分制裁。
伊中为期25年的战略协议,可能是拜登当局加快与伊朗的谈判步伐的重要驱动因素。
正因如此,拜登政府一旦启动与伊朗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就不大可能歇手,美国的态度转变,无论是对政治强人普京,还是莱西,或者哈梅内伊,都是有着巨大的冲击力的。
他们所在国家的经济都在美国的制裁下陷入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其执政基础受到严重侵蚀,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因此可以预期,拜登与鲁哈尼政府刚刚达成的协议,在新政府成立后,将继续得到执行。
或许并非无关紧要的是,伊朗和俄罗斯都处于印度-太平洋沿岸,是该地区关键的地缘政治节点之一,突破与它们的关系,阻止其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甚至最终形成与华盛顿的战略合作,和拜登政府正在推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替代计划结合,将对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及大国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来源:亚欧视点 2021-06-21 10:30:02
作者:丁咚
中东大国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第13次举行了总统大选,被视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关门弟子的保守派政治人物易卜拉欣·莱西以高达62%的支持率无争议地当选。
另一方面,伊朗此次大选受到包括前保守派总统内贾德在内的广泛抵制,投票率创下48%的历史低点,显示在哈梅内伊主导、宪法监护委员会强力支持下的大选结果,将使伊斯兰共和体制面临空前危机,也将使总统当选人莱西面临国民信任隐忧。
内贾德称,体制“已经走上歧途”,德黑兰市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的儿子莫森在致哈梅内伊的信中,质疑政权的共和机制已经陷入危机,呼吁领袖“救救体制,不要让伊斯兰共和国变成伊斯兰国”。
在此情况下,伊朗改革派政府虽然在选举中倒台,但新任总统在对国家内外政策进行决策时,必须投鼠忌器,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收缩“保守率”,与改革派形成某种“趋同”。
事实上,与“体制”危机如影随形的是,伊朗的经济社会状况随着内外政策不当而陷入极其严重的凋敝,使这个国家进入一个“战略十字路口”。
伊朗长期以来的“革命叙事”及宗教政治受到民众越来越大的反弹和不满,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本届大选投票率低,就是社会各界广泛抵制的结果。
哈梅内伊及宪法监护委员会对本次选举的强力干预本身,就是危机的反映,其试图通过主导总统选举,为下一步的危机及应对,进行战略上的预应。
其中,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恶化及受到后者持续的制裁,特别是前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对伊制裁,对伊朗脆弱的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就是尤为关键的因素。
不无微妙的是,在大选进行的前几天,伊朗现政府突然宣布了一个重大的信息,即与美国拜登政府的谈判取得突破,达成协议,伊方将以全面遵守伊核协议为必要条件,换取美国解除特朗普时期加诸伊朗包括能源在内的所有行业制裁。
鲁哈尼政权在特殊时刻宣布达成协议的消息,存在大选的政治考量,不过另一方面,这份协议也将对下届政府产生极大的“诱惑”,或者“牵制”。
从根本上说,鲁哈尼政府之所以能与美方达成协议,必定是因为受到了最高领袖的支持,因此,政权更迭不会对协议产生实质影响。
而在当前的现实政治经济条件下,无论何人当选总统,其最大的挑战都是如何应对经济、民生及体制危机,与美国改善关系,撤销外部制裁,进而实现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恢复对外经济活动,都是必由之路。
莱西的当选对协议的执行可能反而产生利好因素,即排除伊美关系改善在保守派集团内部的分歧、反对和干扰,保证伊朗政府和最高领袖在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履行与美国的协议,直至更有力地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从美国方面来说,拜登当选总统刚5个月,就快速推进美伊关系,与伊方达成协议,决定取消前政府重新施与伊朗的制裁,当然不仅仅是由于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尤其是特朗普的政策理念不同,而是美国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从战略上重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将其化为美国与主要战略对手竞争的优势因素,而非破坏因素。
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应该是驱使拜登政府推动美伊关系迅速改善,停止对伊制裁,履行新协议的最主要原因,为此不惜得罪传统盟友以色列。
这和拜登政府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的思路类似,为了诱使俄方,拜登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暂停了对乌克兰的重要支持,包括其加入北约的诉求,及现实的军事援助——有消息说拜登在与普京会面前冻结了对乌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资金,基于同样的理由,它放弃了对北溪-2项目的大部分制裁。
伊中为期25年的战略协议,可能是拜登当局加快与伊朗的谈判步伐的重要驱动因素。
正因如此,拜登政府一旦启动与伊朗的关系正常化进程,就不大可能歇手,美国的态度转变,无论是对政治强人普京,还是莱西,或者哈梅内伊,都是有着巨大的冲击力的。
他们所在国家的经济都在美国的制裁下陷入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其执政基础受到严重侵蚀,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因此可以预期,拜登与鲁哈尼政府刚刚达成的协议,在新政府成立后,将继续得到执行。
或许并非无关紧要的是,伊朗和俄罗斯都处于印度-太平洋沿岸,是该地区关键的地缘政治节点之一,突破与它们的关系,阻止其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形成紧密的利益连接,甚至最终形成与华盛顿的战略合作,和拜登政府正在推行的基础设施投资替代计划结合,将对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及大国竞争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