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中外对话 2020-10-14 11:30:57
作者:崔守军
走在加纳街头,“Hello, Chinaman”或者中文“你好,中国人”是经常听到的称呼,中国人听上去会倍感亲切。对此,多数中国劳工会沉默,或报之一笑,因为语言受限。事实上,这个称呼并不像听上去那么美妙和友好,传达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身份标签,而不是一种价值认同。
当前,在加纳长期居住的中国人可以分为四种:1、贸易商或企业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好;2、各种专业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工程师、援助工作者、教师、医疗工作者等,素质相对较高;3、受雇于私企或者国企的劳工,一般都基于劳动合同,人数最多;4、在加纳长期定居和生活的中国人,多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移民”。2009年,中国驻加纳大使曾在一次讲话中估计:在加纳的中国人约1万人左右。由于近几年增长迅速,目前的实际人数应该更多。
20世纪50年代,出于意识形态和联合第三世界抵制苏联的需要,中国开始加强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因盛产黄金曾被称为 “黄金海岸”。1957年,加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现在经济发展稳健,政治上实现两党制,媒体独立意识很强。1960年中加建交。目前中国已经是加纳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1年两国双边贸易量达35亿美元,中国对加纳投资增长也很快。但与此同时,加纳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值只有4亿美元,双边贸易失衡。
中国人在加纳的形象并不好,但当地中国人对此并不知晓,甚至不闻不问。一方面是由于性格温和的加纳人很少直接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另一反面则是由于语言障碍而不能阅读当地报纸,导致中国人信息匮乏。中国人通常都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区文化。
因而,中国人向外界展示的“我形象”与加纳社会与媒体眼中展现出来的“他形象”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填平的鸿沟,也即存在着“形象错位”。加纳媒体和社会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投资。对此有截然不同两种看法,支持者多以加纳学者和官员为主,认为中国投资驱动非洲经济增长;反对者则认为中国投资负面影响多,出于政治目的,用工标准低,不尊重人权等,多以媒体为代表。加纳政府对中国投资持赞赏态度,有加纳官员曾引用塞拉利昂驻华大使的话说,“如果一个八国集团国家要在非洲建体育馆,我们可能还在这里开会,中国人干脆利落地就来了并把体育馆给我们建好。”但也加纳官员对中国投资抱有疑虑,如前政务部长曾说:“中国资本与华尔街一样残酷无情,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从加纳主流报纸的报道基调中,也可以发现加纳媒体对中国投资多发出质疑声音,认为中国不遵守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有损加纳的经济利益。但据加纳学者对加纳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公司在加纳发挥的作用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第二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劳工的身份。笔者在加纳时,曾有多位加纳政府官员朋友向笔者询问中国输出到加纳的劳工是否为监狱囚犯,这让笔者感到吃惊。后来,笔者在多次随机调查中发现,不少加纳民众认为中国在非洲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工都是囚犯,因为他们看上去衣着很脏,并且劳动强度高且时间极长。但如问及中国劳工,他们的反应则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惊讶之余会极其愤怒。当问及一位安徽籍的建筑工人来加纳的原因时,他说:“就是为了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攒点学费。”关于中国雇工是中国政府输出囚犯一说,加纳政府教育部长曾在一次电台节目中公开澄清,然而这种观点仍然影响颇大。
第三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好色之徒”的报道。在加纳主流报纸和互联网媒体中,时常有中国男性雇员与非洲女子生养孩子的流言,还有中国劳工对非洲女性雇员进行性骚扰的报道,这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加纳媒体曾刊载中国劳工对加纳女工进行性骚扰、致使加纳女工怀孕的故事,中国企业管理层在得知后极为愤怒,怀孕女工在父母陪同下曾到工地去指认骚扰者,但最后因为难以辨别中国人长相差异而不了了之。加纳政府后来也澄清,由于没有公开指控,并无确凿性骚扰案例发生。虽然不排除有极端个案发生,但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中国劳工更倾向于选择清心寡欲,一方面是出于责任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对黑人女工无欣赏美感。以至于,另外一种流言广为流传,就是中国劳工在到非洲前曾注射“性免疫疫苗”,所以并无性需求。
第四种形象错位是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加纳随处可见,从牙刷、鞋、摩托车到中药(如抗疟疾中药青蒿素),均不例外。中国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多由中国人拥有或经营。质疑声音说,中国商品质量低下。许多媒体指责中国把“A货”销往欧美市场,而把不符合标准的“B货”卖往非洲,因而在非洲的中国货质量要差很多,甚至假货盛行。事实上,中国出口到加纳商品高端和低端都有,在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多为高端,而边远地区和农村多为低端。加纳媒体曾报道,2009年中国援助加纳城市运输公司的400多辆亚星客车质量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但在经荷兰籍工程师检查后认为质量合格,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易损坏部件没有更换、缺乏有经验的维修师以及没有英文版使用手册所导致,此外这些汽车不适合在炎热天气中长期使用。后来加纳新闻社(Ghana News Agency)证实,经亚星客车维修人员赴加检查后,发现是汽车水箱使用自来水而未使用冷却剂所致,导致水箱生锈、过热、阻塞,影响循环系统。中国商品价格低廉,为非洲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替代选择,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生活质量。
此外,有关中国人在非洲从事违法活动的报道不断增加,包括贩卖人口、色情产业、非法采矿、非法捕鱼等,但由于非洲人分不清楚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日本人之间的差异,多归责于中国。加纳坊间流言的传播,反映出中国人的形象危机。
关键词:
来源:中外对话 2020-10-14 11:30:57
作者:崔守军
走在加纳街头,“Hello, Chinaman”或者中文“你好,中国人”是经常听到的称呼,中国人听上去会倍感亲切。对此,多数中国劳工会沉默,或报之一笑,因为语言受限。事实上,这个称呼并不像听上去那么美妙和友好,传达的含义更多的是一个身份标签,而不是一种价值认同。
当前,在加纳长期居住的中国人可以分为四种:1、贸易商或企业家,经济实力相对较好;2、各种专业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工程师、援助工作者、教师、医疗工作者等,素质相对较高;3、受雇于私企或者国企的劳工,一般都基于劳动合同,人数最多;4、在加纳长期定居和生活的中国人,多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移民”。2009年,中国驻加纳大使曾在一次讲话中估计:在加纳的中国人约1万人左右。由于近几年增长迅速,目前的实际人数应该更多。
20世纪50年代,出于意识形态和联合第三世界抵制苏联的需要,中国开始加强与西非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因盛产黄金曾被称为 “黄金海岸”。1957年,加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第一个取得独立的国家,现在经济发展稳健,政治上实现两党制,媒体独立意识很强。1960年中加建交。目前中国已经是加纳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11年两国双边贸易量达35亿美元,中国对加纳投资增长也很快。但与此同时,加纳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价值只有4亿美元,双边贸易失衡。
中国人在加纳的形象并不好,但当地中国人对此并不知晓,甚至不闻不问。一方面是由于性格温和的加纳人很少直接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另一反面则是由于语言障碍而不能阅读当地报纸,导致中国人信息匮乏。中国人通常都聚集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区文化。
因而,中国人向外界展示的“我形象”与加纳社会与媒体眼中展现出来的“他形象”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填平的鸿沟,也即存在着“形象错位”。加纳媒体和社会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投资。对此有截然不同两种看法,支持者多以加纳学者和官员为主,认为中国投资驱动非洲经济增长;反对者则认为中国投资负面影响多,出于政治目的,用工标准低,不尊重人权等,多以媒体为代表。加纳政府对中国投资持赞赏态度,有加纳官员曾引用塞拉利昂驻华大使的话说,“如果一个八国集团国家要在非洲建体育馆,我们可能还在这里开会,中国人干脆利落地就来了并把体育馆给我们建好。”但也加纳官员对中国投资抱有疑虑,如前政务部长曾说:“中国资本与华尔街一样残酷无情,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从加纳主流报纸的报道基调中,也可以发现加纳媒体对中国投资多发出质疑声音,认为中国不遵守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有损加纳的经济利益。但据加纳学者对加纳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公司在加纳发挥的作用的评价都是积极的。
第二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劳工的身份。笔者在加纳时,曾有多位加纳政府官员朋友向笔者询问中国输出到加纳的劳工是否为监狱囚犯,这让笔者感到吃惊。后来,笔者在多次随机调查中发现,不少加纳民众认为中国在非洲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工都是囚犯,因为他们看上去衣着很脏,并且劳动强度高且时间极长。但如问及中国劳工,他们的反应则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惊讶之余会极其愤怒。当问及一位安徽籍的建筑工人来加纳的原因时,他说:“就是为了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攒点学费。”关于中国雇工是中国政府输出囚犯一说,加纳政府教育部长曾在一次电台节目中公开澄清,然而这种观点仍然影响颇大。
第三种形象错位是关于中国“好色之徒”的报道。在加纳主流报纸和互联网媒体中,时常有中国男性雇员与非洲女子生养孩子的流言,还有中国劳工对非洲女性雇员进行性骚扰的报道,这是一个异常敏感的话题。加纳媒体曾刊载中国劳工对加纳女工进行性骚扰、致使加纳女工怀孕的故事,中国企业管理层在得知后极为愤怒,怀孕女工在父母陪同下曾到工地去指认骚扰者,但最后因为难以辨别中国人长相差异而不了了之。加纳政府后来也澄清,由于没有公开指控,并无确凿性骚扰案例发生。虽然不排除有极端个案发生,但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中国劳工更倾向于选择清心寡欲,一方面是出于责任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对黑人女工无欣赏美感。以至于,另外一种流言广为流传,就是中国劳工在到非洲前曾注射“性免疫疫苗”,所以并无性需求。
第四种形象错位是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加纳随处可见,从牙刷、鞋、摩托车到中药(如抗疟疾中药青蒿素),均不例外。中国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多由中国人拥有或经营。质疑声音说,中国商品质量低下。许多媒体指责中国把“A货”销往欧美市场,而把不符合标准的“B货”卖往非洲,因而在非洲的中国货质量要差很多,甚至假货盛行。事实上,中国出口到加纳商品高端和低端都有,在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多为高端,而边远地区和农村多为低端。加纳媒体曾报道,2009年中国援助加纳城市运输公司的400多辆亚星客车质量有问题,不能正常使用。但在经荷兰籍工程师检查后认为质量合格,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易损坏部件没有更换、缺乏有经验的维修师以及没有英文版使用手册所导致,此外这些汽车不适合在炎热天气中长期使用。后来加纳新闻社(Ghana News Agency)证实,经亚星客车维修人员赴加检查后,发现是汽车水箱使用自来水而未使用冷却剂所致,导致水箱生锈、过热、阻塞,影响循环系统。中国商品价格低廉,为非洲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替代选择,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他们生活质量。
此外,有关中国人在非洲从事违法活动的报道不断增加,包括贩卖人口、色情产业、非法采矿、非法捕鱼等,但由于非洲人分不清楚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日本人之间的差异,多归责于中国。加纳坊间流言的传播,反映出中国人的形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