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李爱社:为什么我们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来源:《联合早报》 2020-09-28 10:04:48

李爱社:为什么我们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李爱社

著名文史学者易中天总结过“中国式逻辑”的特点:一、问态度,不问事实;二、问动机,不问是非;三、问亲疏,不问道理。虽说也有失之偏颇的总结和形容,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当中缺乏逻辑思维的还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外宣中,或多或少有人用上述思维体系主导工作,无疑会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

   观点碰撞

  正值冠病疫情全球蔓延和中国西部边陲面临压力之际,台海又出现波澜: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王金平因为中国央视主持人的“一言不合”,不到大陆参加海峡论坛。

下载.jpg

  目前,中国的对外宣传是“九龙治水”。虽说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统筹下,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协调包括党政系统的宣传机构,都负有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宗旨的外宣工作使命,但是就像韩咏红文章《“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这么难?》所指出的,花费大但成效低。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表达方式的差异。马克思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展现,是基于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国际舆论等大多以为,中国人的表述方式是形象思维,缺乏逻辑思维,也就是缺乏由概念到判断再加之推理的过程。

  无庸讳言,有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著名文史学者易中天总结过“中国式逻辑”的特点:一、问态度,不问事实;二、问动机,不问是非;三、问亲疏,不问道理。虽说也有失之偏颇的总结和形容,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当中缺乏逻辑思维的还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外宣中,或多或少有人用上述思维体系主导工作,无疑会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

  就笔者在外国工作和生活感受到的情况来说,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为例,他们使用汉语,但是逻辑结构和对译汉语,都是基于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我曾经为外国政要草拟到华人社区视察的演讲稿,有些讲稿是在华人社团成立周年仪式上嘉勉,没有表达政策扶持等内容,对我草拟的讲稿是照单全收,照本宣科式的朗读;但是,对于涉及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产业政策的解读,和对华人社团的利好等内容的,我草拟的讲稿就没有全部采用。

  事后,我专门对照政要的现场讲话稿子和我的草稿,发现我的稿子带有浓厚的中国逻辑体系和表述方式,就是形容词多、对偶排比句多,口号式的表达也有一些。在实际的表达上,他们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带有修饰性质的形容词和副词极少使用。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英语中还有“动名词”这样的词,就是为了使实实在在表达意思的动词和名词,在文章和口语中突出,让受众可以一下子就从中感受到表达者的思维和意思所在,而不是云山雾罩,或者语焉不详。

  我也反思为什么中国有些外宣工作(展演、播报、对话、文章等)形式及反应,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价值,或者说成效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说到底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的不同,导致宣传成效不佳。

  二是用人机制的痼疾。几十年来,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是用中国人写稿子,让中国外国专家局聘请的外国专家,翻译成不同语种的文稿,到《中国日报》和《人民中国》等报刊刊发,或者让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语频道播音。其实这样的成效已经大打折扣。

  设想一下,让不太具备逻辑思维的中国人,写出以欧美人(包括长期受西方影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为受众的稿子,再经过大多具备逻辑思维的外国专家翻译后刊出或广播,其成效可想而知。

  就像此前发生的中美主持人辩论,为什么刘欣的表现让中国人看好,就是她已经了然欧美的逻辑思维体系,在对话中用数字和事实来表达中国的立场,不过多堆砌形容词和副词。这就是在一个国际化家庭(她丈夫是外国人)长期浸淫,和在对外宣传中感受到不一样思维体系之所在的结果。

  三是宣传对策的不同。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不仅如此,就笔者观察,其时的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在官网专门开辟了“尖阁列岛是日本的”专栏(目前改为“尖阁诸岛”专栏),罗列了许多臆造的钓鱼岛属于日本的所谓事实和文件。

  每年有大量到日本观光和留学的中国人,大多会通过其官网了解日本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日本政府对中国钓鱼岛怀有怎样的企图;中国却没有针锋相对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网、中国外交部官网开辟同类栏目(像韩国就针锋相对,在其外交部、驻中国大使馆官网言明“独岛”(日本称“竹岛”)是韩国的)。对比之下,中国式“外宣”工作是不是不仅没做到家,而且有负中国人的期望?

  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建议

  结合“王金平事件”,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我提出三个建议:

  一、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素有外宣后备军之称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培养外语人才时,一定要将“欧美逻辑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在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上,认真学习吸收外国,尤其是欧美的逻辑特点和表达习惯。

  二、聘请在欧美出生的华人华侨做专家顾问,也就是改变单纯从母语是外国语的外国人中,聘请书写和对译外宣稿件的专家,应当聘用出生在华人华侨家庭,对中国友好,且汉语和所在国文字语言俱佳的人,出任外国专家局中对译中外文的专家。

  三、宣传好中国的软实力。前些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莉就提出过要宣传美国的“巧实力”。为此,还有美国战略学者认为中国在搞“锐实力”。其实,只要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播于世界,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宣传亲诚惠融的外交政策,就应当借鉴优秀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主张,将中国的外宣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出成效。

  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与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就已联合推进旅游中的外宣工作。2011年2月10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上线,收录了超过6万条精彩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18年2月7日,新版“中国文化视窗”上线,成为打造文化外宣的新平台。2019年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编写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书,也已经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8月12日,400位专家齐聚中国宁夏,研讨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9月17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开班,等等。

  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说明,中共中央在外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开放、和谐的新中国形象,也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人的生活。

  由上述可以看出,“讲好中国故事”说难也不难,只要换位思考,精准施策,就一定能避免对内出现“王金平事件”,对外出现“锐实力”误解的发生。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

李爱社:为什么我们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

来源:《联合早报》 2020-09-28 10:04:48

李爱社:为什么我们难以“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李爱社

著名文史学者易中天总结过“中国式逻辑”的特点:一、问态度,不问事实;二、问动机,不问是非;三、问亲疏,不问道理。虽说也有失之偏颇的总结和形容,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当中缺乏逻辑思维的还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外宣中,或多或少有人用上述思维体系主导工作,无疑会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

   观点碰撞

  正值冠病疫情全球蔓延和中国西部边陲面临压力之际,台海又出现波澜: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王金平因为中国央视主持人的“一言不合”,不到大陆参加海峡论坛。

下载.jpg

  目前,中国的对外宣传是“九龙治水”。虽说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统筹下,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协调包括党政系统的宣传机构,都负有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宗旨的外宣工作使命,但是就像韩咏红文章《“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这么难?》所指出的,花费大但成效低。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表达方式的差异。马克思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展现,是基于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的不同。国际舆论等大多以为,中国人的表述方式是形象思维,缺乏逻辑思维,也就是缺乏由概念到判断再加之推理的过程。

  无庸讳言,有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著名文史学者易中天总结过“中国式逻辑”的特点:一、问态度,不问事实;二、问动机,不问是非;三、问亲疏,不问道理。虽说也有失之偏颇的总结和形容,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当中缺乏逻辑思维的还是大有人在。如果在外宣中,或多或少有人用上述思维体系主导工作,无疑会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

  就笔者在外国工作和生活感受到的情况来说,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为例,他们使用汉语,但是逻辑结构和对译汉语,都是基于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我曾经为外国政要草拟到华人社区视察的演讲稿,有些讲稿是在华人社团成立周年仪式上嘉勉,没有表达政策扶持等内容,对我草拟的讲稿是照单全收,照本宣科式的朗读;但是,对于涉及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产业政策的解读,和对华人社团的利好等内容的,我草拟的讲稿就没有全部采用。

  事后,我专门对照政要的现场讲话稿子和我的草稿,发现我的稿子带有浓厚的中国逻辑体系和表述方式,就是形容词多、对偶排比句多,口号式的表达也有一些。在实际的表达上,他们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带有修饰性质的形容词和副词极少使用。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英语中还有“动名词”这样的词,就是为了使实实在在表达意思的动词和名词,在文章和口语中突出,让受众可以一下子就从中感受到表达者的思维和意思所在,而不是云山雾罩,或者语焉不详。

  我也反思为什么中国有些外宣工作(展演、播报、对话、文章等)形式及反应,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价值,或者说成效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说到底是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的不同,导致宣传成效不佳。

  二是用人机制的痼疾。几十年来,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是用中国人写稿子,让中国外国专家局聘请的外国专家,翻译成不同语种的文稿,到《中国日报》和《人民中国》等报刊刊发,或者让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外语频道播音。其实这样的成效已经大打折扣。

  设想一下,让不太具备逻辑思维的中国人,写出以欧美人(包括长期受西方影响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为受众的稿子,再经过大多具备逻辑思维的外国专家翻译后刊出或广播,其成效可想而知。

  就像此前发生的中美主持人辩论,为什么刘欣的表现让中国人看好,就是她已经了然欧美的逻辑思维体系,在对话中用数字和事实来表达中国的立场,不过多堆砌形容词和副词。这就是在一个国际化家庭(她丈夫是外国人)长期浸淫,和在对外宣传中感受到不一样思维体系之所在的结果。

  三是宣传对策的不同。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不仅如此,就笔者观察,其时的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在官网专门开辟了“尖阁列岛是日本的”专栏(目前改为“尖阁诸岛”专栏),罗列了许多臆造的钓鱼岛属于日本的所谓事实和文件。

  每年有大量到日本观光和留学的中国人,大多会通过其官网了解日本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日本政府对中国钓鱼岛怀有怎样的企图;中国却没有针锋相对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网、中国外交部官网开辟同类栏目(像韩国就针锋相对,在其外交部、驻中国大使馆官网言明“独岛”(日本称“竹岛”)是韩国的)。对比之下,中国式“外宣”工作是不是不仅没做到家,而且有负中国人的期望?

  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建议

  结合“王金平事件”,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我提出三个建议:

  一、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素有外宣后备军之称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培养外语人才时,一定要将“欧美逻辑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在思维方式和表述习惯上,认真学习吸收外国,尤其是欧美的逻辑特点和表达习惯。

  二、聘请在欧美出生的华人华侨做专家顾问,也就是改变单纯从母语是外国语的外国人中,聘请书写和对译外宣稿件的专家,应当聘用出生在华人华侨家庭,对中国友好,且汉语和所在国文字语言俱佳的人,出任外国专家局中对译中外文的专家。

  三、宣传好中国的软实力。前些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莉就提出过要宣传美国的“巧实力”。为此,还有美国战略学者认为中国在搞“锐实力”。其实,只要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播于世界,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宣传亲诚惠融的外交政策,就应当借鉴优秀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主张,将中国的外宣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做出成效。

  早在2011年,中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与当时的国家旅游局,就已联合推进旅游中的外宣工作。2011年2月10日,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上线,收录了超过6万条精彩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18年2月7日,新版“中国文化视窗”上线,成为打造文化外宣的新平台。2019年4月19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编写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书,也已经由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8月12日,400位专家齐聚中国宁夏,研讨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工作;9月17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开班,等等。

  上述一系列的工作说明,中共中央在外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开放、和谐的新中国形象,也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人的生活。

  由上述可以看出,“讲好中国故事”说难也不难,只要换位思考,精准施策,就一定能避免对内出现“王金平事件”,对外出现“锐实力”误解的发生。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