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关键词:

来源:《堪培拉周末》 2020-01-09 10:45:26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作者:飞行少女阿若

“伊朗护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就算拿到学校offer,办签证也很困难。” 玛丽说,近两年欧美高校接收中东学生越来越少,“看到穆斯林就觉得是恐怖分子”。萨杰在一旁接话:“我们也有免签国家呀,伊拉克、阿富汗,随便去,哈哈哈!”

   “我一点都不信宗教,那些都是狗屁。”

  在伊朗的马什哈德—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城,一位当地大学生这样对我说。

  今年八月,在伊朗刚刚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之际,我走访伊朗全境三周,住进当地人家深入交谈。

  我发现,在这里的年轻人中间,涌动着一股与严肃宗教统治形成强烈反差的、愤世嫉俗的虚无享乐主义。

  I. 无声的抗争:消失又重返人间的头巾

  一切,都要从四十年前、那场使伊朗天翻地覆的伊斯兰革命谈起。

  1930-40年代,巴列维国王开展全民西化运动,大街小巷贴满了用色大胆、图案出奇的欧美风格海报。当局下令禁止女性佩戴头巾,德黑兰街头的年轻女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超短裙和高跟鞋,人们崇尚着奔放热情的社交礼仪。

  然而,开放的全民西化政策与伊朗保守的伊斯兰宗教传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也在伊朗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

  1978年,不满于巴列维政府独裁迫害的人民,决定支持宗教领袖霍梅尼,在伊朗各地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活动。反对派游击队击败了政府军,导致巴列维皇室政权崩塌。

  1979年,经过全国公投,伊朗正式成为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人们一边歌颂着伊斯兰宗教传统的重新建立,一边期待着获得过去不曾享有的自由人权。

  与巴列维王朝一同消失的,还有其亲美政权所推崇的、西方物质世界世俗化的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欧美海报宣传物、以及代表着腐朽生活方式的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统统被取缔。

  此外,伊利兰政权还将“禁止饮酒”写进了法律,违者处以极刑。

  霍梅尼政府规定所有出现在伊朗的女性,无论信仰和国籍,穿衣不得暴露皮肤、不得展现女性身型曲线,并且必须佩戴遮挡面容的头巾或面纱。

  那些曾经在德黑兰街头强行摘下女性头巾的警察,如今摇身变成了“黑卫兵”,抓捕“不符合宗教习俗”穿戴的女性。

images (2).jpg

巴列维时期的伊朗女性

  “过去巴列维政府不让戴头巾,我们觉得侵犯了我们的宗教自由权;可现在法律要求戴头巾,我们又开始反感头巾,” 28岁的佩万笑着说。

  佩万是我在德黑兰认识的朋友,她每天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摘掉半搭在发间的头巾。

  这是当下流行于德黑兰年轻女性之间的头巾佩戴方式:将一条时髦好看的丝巾绕个圈搭在肩上,上沿松垮随意地盖住后脑勺,却将长长的发尾露在外面。

  佩万告诉我,这是伊朗女性对于政府头巾令无声的抗争。

  II. 无法压抑的人性:毒品、酒精、红灯区

  每年,有超过两千万的什叶派教徒,前往伊朗东北部的圣城马什哈德朝觐。这里是伊朗最保守的地区,埋葬着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扎,因此闻名于世。

  在圣陵周围,女性不仅被要求佩戴头巾,还需要披上从头到脚遮挡全身的长袍。

  然而,外来者或许无法想象:穆斯林圣城马什哈德,拥有全伊朗最高的酒精消耗量、世界毒品工厂金新月三角洲高纯交易市场、和中东世界闻名的“临时婚姻”天堂,也就是红灯区。

  一些来自伊朗本地和邻国伊拉克的穆斯林朝觐信徒,白天在圣陵随着准点奏起的诵经虔诚地叩头祷告。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开始打听起临时新娘。

  “要伊拉克、沙特、巴林、还是黎巴嫩女孩?”

  几乎每个从事旅游行业的马什哈德人,都有几个“朋友的朋友”,只需几十美金,便能给到访者找来一名满意的“一小时新娘”。伊朗法律规定:拿不出婚姻证明的未婚男女,不得入住酒店同一房间。

  于是,马什哈德的临时夫妇们总会心照不宣地前往女方住所,度过他们的临时洞房之夜。“你看,他们就是这么虚伪!” 当地的年轻一代将这些伤风败俗的现象归因于宗教统治的腐化。

  年轻人们对此嗤之以鼻:“说一套做一套,那些信教的人都是疯子、伪君子!”

  大学生阿里兹告诉我,禁酒令使伊朗的年轻人更加热衷酒精和大麻。不少人在伊朗国内做着酿酒生意自产自销,人们买回家中储存,每逢假日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聚会享用。

  “我们这里的自制啤酒很好喝,各种大麻兴奋剂也是高纯度好品质的,价格比外面世界低很多。” 阿里兹笑言。

  人性总是逆反的:一旦严令禁止饮酒抽大麻,人们反而会因为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而偏要尝试。

  III. 逃离德黑兰:人生得意须尽欢

  自去年起,美国陆续宣布对伊朗的经济、石油贸易制裁政策,导致伊朗货币(里亚尔)断崖式下跌。两年前,美金与里亚尔的汇率还是 1:40,000,到2018年年底,已跌至 1:190,000 底点。

  这意味着原先月薪1000刀的工程师,现在的薪金价值突然降为200多刀。可是,本地生活的物价成本不减反增。普通伊朗人吃不起肉,下不起馆子,更无法支付高昂的出国旅行。

  我的德黑兰朋友萨杰在机械厂工作,每周工作六天,月薪200刀。

  他笑说,现在可是伊朗旅游的好时节。一顿像样的高档餐厅也就人均500,000里亚尔(按2019年八月汇率,折合4.2美金),伊朗国内航空的机票100多人民币,“这里的任何价格对你们来说都不算什么。”

  萨杰邀请我到家里与他的朋友们一起吃饭聚会,席间大家谈天说笑,伴着欢快的波斯音乐载歌载舞。

  我对萨杰说,你们看起来都是乐观主义者。萨杰哈哈大笑,说我们不是乐观,而是已经放弃挣扎。“我们爱我们的国家,但我们只想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

  萨杰和妻子玛丽的亲戚好友,大部分已经移民北欧、北美、迪拜。“所有人都在想法设法逃离这个国家,有资源有人脉的精英阶层早就移民了。”

  玛丽在德黑兰完成了硕士学位,想去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朋友劝她去瑞典或芬兰,因为“比美国更容易留下”。

  “伊朗护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就算拿到学校offer,办签证也很困难。” 玛丽说,近两年欧美高校接收中东学生越来越少,“看到穆斯林就觉得是恐怖分子”。

  萨杰在一旁接话:“我们也有免签国家呀,伊拉克、阿富汗,随便去,哈哈哈!”

  IV. 伊朗“垮掉的一代”:丁克、嬉皮、反对世俗

  “你喜欢什么音乐?我常听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 21岁的大二学生阿里兹说,欧美摇滚乐在他的朋友间很流行。

  喝酒、飞叶、玩摇滚、反对政府、抗拒世俗、崇尚自由…尽管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伊朗年轻人却活出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嬉皮精神。

  阿里兹的专业是护理学,可他一点都不喜欢。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感兴趣的动画制作,每天翻墙接收业界最新资讯,上网看美剧、结识英美朋友练习英语,并且兼职接一些外国公司的外包零活儿。

  “我的梦想是从事动画行业,可世界顶尖的公司都在好莱坞、东京,伊朗没这个东西。”

  一提及自己热爱的理想职业,阿里兹的情绪激动起来:“我比别人付出多数十倍的努力,却依然无法做我想做的事情。”

  在这个做任何事都要听任政府和宗教统治的国度,伊朗年轻人内心加倍崇尚自由。

  阿里兹说,“放荡不羁爱自由,很多方面我们其实跟美国人很像。”

  阿里兹在大学里有个女朋友,可由于他们生活的区域宗教气息浓厚保守,他们只能偷偷交往。未婚男女在公共场合做出牵手等亲密举动,会被公众批判,并且逼迫他们当场原地结婚。

  有一次,他跟女友一起走在街上,并没有任何身体接触,可是第二天就被校长谈话,被警告如果再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会直接被学校开除。

  伊斯兰传统文化里并不存在“自由恋爱”,老一辈人推崇表兄妹联姻,或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阿里兹觉得那样的婚姻太恶心了,“我们这代人暗地里什么都做,不被发现就行了。” 实际上,80%的未婚伊朗女性都有男友,恋爱在中学生之间较为普遍。

  阿里兹说,虽然伊朗没有线上约会软件,但是他们都用instagram互相搭讪。外界传言中伊朗的封闭保守,在线上似乎荡然无存。

  “我们也像美国人一样,喜欢不那么认真的短期恋爱。婚前同居、一夜情、出轨、脚踏几条船…其实都很普遍,只不过不能让女方家里发现。”

  阿里兹的姐姐诺诗今年三十一岁,独居,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这在伊朗社会属于离经叛道的选择。

  诺诗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合适的,不愿将就。

  自她20岁起,家里就开始催婚。这些年,面对来自左邻右舍和社会上、无穷尽的流言蜚语和歧视排挤,她已经能够做到内心坦然无动于衷。

  诺诗还是个坚定的不育主义者,因为“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和社会中。” 她觉得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把一条生命带到世界上来,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

  夕阳西落,微风四起,随风乱卷的砂石迷人眼。

  在余晖的映衬下,清真寺穹顶的花纹显得格外壮丽。“

  实话说,我们所有人都在等待革命的那天,伊朗将会是一个美好自由的国家。”

  原文写于八月,没想到发出来之前,伊朗青年已经走上街头。伊朗是个美丽的国家,拥有无数人类瑰宝,实在值得游览。风雨兼程,希望伊朗一直美丽下去。

责任编辑: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关键词:

来源:《堪培拉周末》 2020-01-09 10:45:26

真实的伊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作者:飞行少女阿若

“伊朗护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就算拿到学校offer,办签证也很困难。” 玛丽说,近两年欧美高校接收中东学生越来越少,“看到穆斯林就觉得是恐怖分子”。萨杰在一旁接话:“我们也有免签国家呀,伊拉克、阿富汗,随便去,哈哈哈!”

   “我一点都不信宗教,那些都是狗屁。”

  在伊朗的马什哈德—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城,一位当地大学生这样对我说。

  今年八月,在伊朗刚刚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之际,我走访伊朗全境三周,住进当地人家深入交谈。

  我发现,在这里的年轻人中间,涌动着一股与严肃宗教统治形成强烈反差的、愤世嫉俗的虚无享乐主义。

  I. 无声的抗争:消失又重返人间的头巾

  一切,都要从四十年前、那场使伊朗天翻地覆的伊斯兰革命谈起。

  1930-40年代,巴列维国王开展全民西化运动,大街小巷贴满了用色大胆、图案出奇的欧美风格海报。当局下令禁止女性佩戴头巾,德黑兰街头的年轻女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超短裙和高跟鞋,人们崇尚着奔放热情的社交礼仪。

  然而,开放的全民西化政策与伊朗保守的伊斯兰宗教传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也在伊朗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

  1978年,不满于巴列维政府独裁迫害的人民,决定支持宗教领袖霍梅尼,在伊朗各地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活动。反对派游击队击败了政府军,导致巴列维皇室政权崩塌。

  1979年,经过全国公投,伊朗正式成为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人们一边歌颂着伊斯兰宗教传统的重新建立,一边期待着获得过去不曾享有的自由人权。

  与巴列维王朝一同消失的,还有其亲美政权所推崇的、西方物质世界世俗化的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欧美海报宣传物、以及代表着腐朽生活方式的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统统被取缔。

  此外,伊利兰政权还将“禁止饮酒”写进了法律,违者处以极刑。

  霍梅尼政府规定所有出现在伊朗的女性,无论信仰和国籍,穿衣不得暴露皮肤、不得展现女性身型曲线,并且必须佩戴遮挡面容的头巾或面纱。

  那些曾经在德黑兰街头强行摘下女性头巾的警察,如今摇身变成了“黑卫兵”,抓捕“不符合宗教习俗”穿戴的女性。

images (2).jpg

巴列维时期的伊朗女性

  “过去巴列维政府不让戴头巾,我们觉得侵犯了我们的宗教自由权;可现在法律要求戴头巾,我们又开始反感头巾,” 28岁的佩万笑着说。

  佩万是我在德黑兰认识的朋友,她每天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摘掉半搭在发间的头巾。

  这是当下流行于德黑兰年轻女性之间的头巾佩戴方式:将一条时髦好看的丝巾绕个圈搭在肩上,上沿松垮随意地盖住后脑勺,却将长长的发尾露在外面。

  佩万告诉我,这是伊朗女性对于政府头巾令无声的抗争。

  II. 无法压抑的人性:毒品、酒精、红灯区

  每年,有超过两千万的什叶派教徒,前往伊朗东北部的圣城马什哈德朝觐。这里是伊朗最保守的地区,埋葬着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扎,因此闻名于世。

  在圣陵周围,女性不仅被要求佩戴头巾,还需要披上从头到脚遮挡全身的长袍。

  然而,外来者或许无法想象:穆斯林圣城马什哈德,拥有全伊朗最高的酒精消耗量、世界毒品工厂金新月三角洲高纯交易市场、和中东世界闻名的“临时婚姻”天堂,也就是红灯区。

  一些来自伊朗本地和邻国伊拉克的穆斯林朝觐信徒,白天在圣陵随着准点奏起的诵经虔诚地叩头祷告。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开始打听起临时新娘。

  “要伊拉克、沙特、巴林、还是黎巴嫩女孩?”

  几乎每个从事旅游行业的马什哈德人,都有几个“朋友的朋友”,只需几十美金,便能给到访者找来一名满意的“一小时新娘”。伊朗法律规定:拿不出婚姻证明的未婚男女,不得入住酒店同一房间。

  于是,马什哈德的临时夫妇们总会心照不宣地前往女方住所,度过他们的临时洞房之夜。“你看,他们就是这么虚伪!” 当地的年轻一代将这些伤风败俗的现象归因于宗教统治的腐化。

  年轻人们对此嗤之以鼻:“说一套做一套,那些信教的人都是疯子、伪君子!”

  大学生阿里兹告诉我,禁酒令使伊朗的年轻人更加热衷酒精和大麻。不少人在伊朗国内做着酿酒生意自产自销,人们买回家中储存,每逢假日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聚会享用。

  “我们这里的自制啤酒很好喝,各种大麻兴奋剂也是高纯度好品质的,价格比外面世界低很多。” 阿里兹笑言。

  人性总是逆反的:一旦严令禁止饮酒抽大麻,人们反而会因为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而偏要尝试。

  III. 逃离德黑兰:人生得意须尽欢

  自去年起,美国陆续宣布对伊朗的经济、石油贸易制裁政策,导致伊朗货币(里亚尔)断崖式下跌。两年前,美金与里亚尔的汇率还是 1:40,000,到2018年年底,已跌至 1:190,000 底点。

  这意味着原先月薪1000刀的工程师,现在的薪金价值突然降为200多刀。可是,本地生活的物价成本不减反增。普通伊朗人吃不起肉,下不起馆子,更无法支付高昂的出国旅行。

  我的德黑兰朋友萨杰在机械厂工作,每周工作六天,月薪200刀。

  他笑说,现在可是伊朗旅游的好时节。一顿像样的高档餐厅也就人均500,000里亚尔(按2019年八月汇率,折合4.2美金),伊朗国内航空的机票100多人民币,“这里的任何价格对你们来说都不算什么。”

  萨杰邀请我到家里与他的朋友们一起吃饭聚会,席间大家谈天说笑,伴着欢快的波斯音乐载歌载舞。

  我对萨杰说,你们看起来都是乐观主义者。萨杰哈哈大笑,说我们不是乐观,而是已经放弃挣扎。“我们爱我们的国家,但我们只想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

  萨杰和妻子玛丽的亲戚好友,大部分已经移民北欧、北美、迪拜。“所有人都在想法设法逃离这个国家,有资源有人脉的精英阶层早就移民了。”

  玛丽在德黑兰完成了硕士学位,想去美国攻读教育心理学博士,朋友劝她去瑞典或芬兰,因为“比美国更容易留下”。

  “伊朗护照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就算拿到学校offer,办签证也很困难。” 玛丽说,近两年欧美高校接收中东学生越来越少,“看到穆斯林就觉得是恐怖分子”。

  萨杰在一旁接话:“我们也有免签国家呀,伊拉克、阿富汗,随便去,哈哈哈!”

  IV. 伊朗“垮掉的一代”:丁克、嬉皮、反对世俗

  “你喜欢什么音乐?我常听约翰.列侬、平克.弗洛伊德。” 21岁的大二学生阿里兹说,欧美摇滚乐在他的朋友间很流行。

  喝酒、飞叶、玩摇滚、反对政府、抗拒世俗、崇尚自由…尽管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伊朗年轻人却活出了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嬉皮精神。

  阿里兹的专业是护理学,可他一点都不喜欢。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感兴趣的动画制作,每天翻墙接收业界最新资讯,上网看美剧、结识英美朋友练习英语,并且兼职接一些外国公司的外包零活儿。

  “我的梦想是从事动画行业,可世界顶尖的公司都在好莱坞、东京,伊朗没这个东西。”

  一提及自己热爱的理想职业,阿里兹的情绪激动起来:“我比别人付出多数十倍的努力,却依然无法做我想做的事情。”

  在这个做任何事都要听任政府和宗教统治的国度,伊朗年轻人内心加倍崇尚自由。

  阿里兹说,“放荡不羁爱自由,很多方面我们其实跟美国人很像。”

  阿里兹在大学里有个女朋友,可由于他们生活的区域宗教气息浓厚保守,他们只能偷偷交往。未婚男女在公共场合做出牵手等亲密举动,会被公众批判,并且逼迫他们当场原地结婚。

  有一次,他跟女友一起走在街上,并没有任何身体接触,可是第二天就被校长谈话,被警告如果再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会直接被学校开除。

  伊斯兰传统文化里并不存在“自由恋爱”,老一辈人推崇表兄妹联姻,或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阿里兹觉得那样的婚姻太恶心了,“我们这代人暗地里什么都做,不被发现就行了。” 实际上,80%的未婚伊朗女性都有男友,恋爱在中学生之间较为普遍。

  阿里兹说,虽然伊朗没有线上约会软件,但是他们都用instagram互相搭讪。外界传言中伊朗的封闭保守,在线上似乎荡然无存。

  “我们也像美国人一样,喜欢不那么认真的短期恋爱。婚前同居、一夜情、出轨、脚踏几条船…其实都很普遍,只不过不能让女方家里发现。”

  阿里兹的姐姐诺诗今年三十一岁,独居,没有结婚也没有男朋友,这在伊朗社会属于离经叛道的选择。

  诺诗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合适的,不愿将就。

  自她20岁起,家里就开始催婚。这些年,面对来自左邻右舍和社会上、无穷尽的流言蜚语和歧视排挤,她已经能够做到内心坦然无动于衷。

  诺诗还是个坚定的不育主义者,因为“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环境和社会中。” 她觉得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把一条生命带到世界上来,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

  夕阳西落,微风四起,随风乱卷的砂石迷人眼。

  在余晖的映衬下,清真寺穹顶的花纹显得格外壮丽。“

  实话说,我们所有人都在等待革命的那天,伊朗将会是一个美好自由的国家。”

  原文写于八月,没想到发出来之前,伊朗青年已经走上街头。伊朗是个美丽的国家,拥有无数人类瑰宝,实在值得游览。风雨兼程,希望伊朗一直美丽下去。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