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作为女性,在伊朗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

关键词:

来源:中东学人 2019-08-19 10:20:54

作为女性,在伊朗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

作者:唐艺芸

“这里是伊朗”既是一句严肃的警告,又是一句无奈的嘲讽。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外国客人必须注意入乡随俗,遵守伊朗的规定,不可随心所欲;但也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请你们谅解我们国家“荒唐无理”规定。

   自伊斯兰革命爆发以来,伊朗女性一直被要求在公共场合佩戴头巾,违者将面临轻则罚款重则监禁的惩处。近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对于女性在私家车中是否应该戴头巾的问题,伊朗司法机构表示,汽车内属于外部可见的公共场所,女性必须戴头巾。一些反对者则认为,汽车内是私人空间,不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看到这则报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伊朗经历的那些与头巾有关的故事。

  “这里是伊朗”

  “女士,请把你的头巾戴好,不然一会警察要过来了。这里是伊朗。”

  我在伊朗搭乘出租车时,常常被司机们这样提醒。其实我们并不是有意甩落头巾,而是作为在中国长大的汉族女孩,我们不懂得如何系紧头巾,所以头巾总是在无意间滑落,露出被称为“诱惑”的头发。在被提醒注意着装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里是伊朗。”

  “这里是伊朗”既是一句严肃的警告,又是一句无奈的嘲讽。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外国客人必须注意入乡随俗,遵守伊朗的规定,不可随心所欲;但也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请你们谅解我们国家“荒唐无理”规定。

下载.jpg

  学校和宿舍的守门人,同时也是学校的“风纪委员”,男女各一名,负责监督学生们的穿着,规劝和警告穿着不符合规定的学生。对于女生,约束则尤其多,上衣过臀还不够,必须过膝盖;裤子必须穿宽松的。“这里是伊朗”则是这些“风纪委员”的口头禅。

  我们外国女学生总是害怕遇到这些穿着黑罩袍的女风纪委员,由于害怕被批评,有时不得不与她们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但后来发现,监督我们虽然是她们的工作职责所在,但她们也很无奈。

  她们虽然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心里却比谁都明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衣着习惯,所以有时对于外国学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为外国人,入乡随俗是做客之道,但对于伊朗人来说,他们从社交媒体中了解到诸多外界信息之后,也会对本国的诸多禁忌产生不满。

  年轻一代伊朗人的诉求

  总统鲁哈尼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使女性着装更加自由。2013年10月,鲁哈尼曾呼吁警察们在关于女性头巾的问题上要沉得住气,保持容忍的态度。他还曾多次强调,警察没有权利“将鼻子伸进人们的私生活里”,并且强制人们执行他们认为真主认同的生活方式。

  伊朗媒体人蕾哈娜(Reihane Taravati)说:“这就是当初我们给鲁哈尼投票的原因,现在轮到他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如果可以回到国王时代该多好,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戴或不戴头巾,女性可以和男性在同一片沙滩游泳。”

  我的伊朗朋友玛丽娅姆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她抱怨现任政府过多束缚了他们的自由,甚至表示非常希望移民。

  “《古兰经》也说:‘不要让你的弟兄们欺负他人。’为什么我们在真主的眼中是平等的,却在男人的眼中是不平等的?”

  “伊朗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士掌权,那些既得利益者控制了话语权,才给我们的女性制造如此多的束缚。如果说国家是一座房屋,伊朗这座房屋就没有保护它的女主人。”

  “在这样的政府统治下,女性权益和宗教无法相容。挑战宗教话语,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受到侮辱、嘲笑和威胁,但我们不能放弃斗争,如果我们沉默不语,就是在默认这样的方式是合理的。”

  虽然稍有偏激,玛丽娅姆还是说出了大部分伊朗青年人的心声。

  但有一类人为头巾而自豪,认为戴头巾不仅是维护女性尊严的必需,还是抵抗西方文明的行为。

  伊朗教士阿亚图拉·穆罕默德·莫瓦哈德·克尔曼尼说:“听说有些女人在车里根本不戴头巾,1935年国王曾颁布禁止妇女佩戴面纱的法令,如今的你们不戴头巾,就是在破坏国家的独立。我非常感谢国家,让我们拥有了能强制妇女戴头巾的法律。”

  同时,伊朗政府正在以越来越严格的“性别隔离”意识教育下一代。

  我的伊朗朋友将自己4岁的女儿送去上学前班时,小女孩由于被要求戴上统一的马格纳埃(magna’e,一种将头发和颈部都包围起来的三角形头巾,常见于学校等公共场所)而哭闹,老师便哄骗她说:“你要是不把头发遮盖起来,真主就会拉着你的头发,把你拉上天空。”

  伊朗国内存在的分歧非常严重,融入国际社会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伊朗人民想要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人性不能永远被压抑,走向开放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当掌权者的双手捂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便追寻缝隙中的光亮“开眼看世界”。

  如果没有头巾,真主会接受我吗

  “私家车内部空间是否属于道德警察的管辖领域”成为伊朗的热议话题,本身就是伊朗走向开放的标志。

  要知道,在30年前的伊朗,若道德警察看到一男一女同坐在一辆私家车中,会要求他们出示结婚证。若他们无法证明两人为夫妻关系,就会被严厉处罚。至于公开讨论“私家车是否与家一样属于私人领域,不可侵犯”这样的话题,简直不可能发生。

  与其争论“私家车是否属于公共场所”,是不是可以更加大胆一点,讨论一下政府能否赋予女性自由着装的权利。

  我的朋友玛丽娅姆说,伊朗人的民族特性里有“两面性”的特点。这是自嘲,但除此之外,确实没有什么词能更好地表达当代伊朗年轻人的状态。他们在父权和政教合一政体下,表面上乖乖听话,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方法,力图更丰富地表达自己。

  “我们是表面上的穆斯林,我们穿戴头巾,我们的衣着合规,我们遵守教法,但我们内心非常迷茫,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主是谁,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祷告。只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惩罚。”

  “我们的朋友曾去过许多国家,德国、法国、土耳其,那里的穆斯林女性可以不戴头巾,但她们遵从真主的指引,她们真诚、善良、助人、公正,她们是真正的穆斯林。”

  “我非常支持穆斯林女性自愿地选择是否戴头巾,但他们强制所有进入伊朗国土的女性都戴头巾,我坚决反对。”

  是否戴头巾,也许只是个人选择问题,甚至不能说戴头巾比不戴头巾更显得虔诚。

  我们认为,伊斯兰教引导人们向善,鼓励人们诚实,但如果一个穆斯林,穿罩袍、做礼拜,却同时盗窃、欺骗、杀戮,这样的人即使遵循了诸多表面的规范,也不会得到伊斯兰的认同。

  不管我们是否信教,不管我们跟从什么宗教的指引,不管我们生在中国还是伊朗,尊重、诚信、公平等,都是我们一致认同的美德。

  毕竟,那些赢得了我们尊重的人,是用他们的品德而非衣着。

责任编辑:

作为女性,在伊朗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

关键词:

来源:中东学人 2019-08-19 10:20:54

作为女性,在伊朗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是……

作者:唐艺芸

“这里是伊朗”既是一句严肃的警告,又是一句无奈的嘲讽。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外国客人必须注意入乡随俗,遵守伊朗的规定,不可随心所欲;但也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请你们谅解我们国家“荒唐无理”规定。

   自伊斯兰革命爆发以来,伊朗女性一直被要求在公共场合佩戴头巾,违者将面临轻则罚款重则监禁的惩处。近日,洛杉矶时报的报道称,对于女性在私家车中是否应该戴头巾的问题,伊朗司法机构表示,汽车内属于外部可见的公共场所,女性必须戴头巾。一些反对者则认为,汽车内是私人空间,不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看到这则报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伊朗经历的那些与头巾有关的故事。

  “这里是伊朗”

  “女士,请把你的头巾戴好,不然一会警察要过来了。这里是伊朗。”

  我在伊朗搭乘出租车时,常常被司机们这样提醒。其实我们并不是有意甩落头巾,而是作为在中国长大的汉族女孩,我们不懂得如何系紧头巾,所以头巾总是在无意间滑落,露出被称为“诱惑”的头发。在被提醒注意着装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里是伊朗。”

  “这里是伊朗”既是一句严肃的警告,又是一句无奈的嘲讽。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外国客人必须注意入乡随俗,遵守伊朗的规定,不可随心所欲;但也因为这里是伊朗,所以请你们谅解我们国家“荒唐无理”规定。

下载.jpg

  学校和宿舍的守门人,同时也是学校的“风纪委员”,男女各一名,负责监督学生们的穿着,规劝和警告穿着不符合规定的学生。对于女生,约束则尤其多,上衣过臀还不够,必须过膝盖;裤子必须穿宽松的。“这里是伊朗”则是这些“风纪委员”的口头禅。

  我们外国女学生总是害怕遇到这些穿着黑罩袍的女风纪委员,由于害怕被批评,有时不得不与她们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但后来发现,监督我们虽然是她们的工作职责所在,但她们也很无奈。

  她们虽然总是板着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心里却比谁都明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衣着习惯,所以有时对于外国学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为外国人,入乡随俗是做客之道,但对于伊朗人来说,他们从社交媒体中了解到诸多外界信息之后,也会对本国的诸多禁忌产生不满。

  年轻一代伊朗人的诉求

  总统鲁哈尼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使女性着装更加自由。2013年10月,鲁哈尼曾呼吁警察们在关于女性头巾的问题上要沉得住气,保持容忍的态度。他还曾多次强调,警察没有权利“将鼻子伸进人们的私生活里”,并且强制人们执行他们认为真主认同的生活方式。

  伊朗媒体人蕾哈娜(Reihane Taravati)说:“这就是当初我们给鲁哈尼投票的原因,现在轮到他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如果可以回到国王时代该多好,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戴或不戴头巾,女性可以和男性在同一片沙滩游泳。”

  我的伊朗朋友玛丽娅姆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她抱怨现任政府过多束缚了他们的自由,甚至表示非常希望移民。

  “《古兰经》也说:‘不要让你的弟兄们欺负他人。’为什么我们在真主的眼中是平等的,却在男人的眼中是不平等的?”

  “伊朗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士掌权,那些既得利益者控制了话语权,才给我们的女性制造如此多的束缚。如果说国家是一座房屋,伊朗这座房屋就没有保护它的女主人。”

  “在这样的政府统治下,女性权益和宗教无法相容。挑战宗教话语,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受到侮辱、嘲笑和威胁,但我们不能放弃斗争,如果我们沉默不语,就是在默认这样的方式是合理的。”

  虽然稍有偏激,玛丽娅姆还是说出了大部分伊朗青年人的心声。

  但有一类人为头巾而自豪,认为戴头巾不仅是维护女性尊严的必需,还是抵抗西方文明的行为。

  伊朗教士阿亚图拉·穆罕默德·莫瓦哈德·克尔曼尼说:“听说有些女人在车里根本不戴头巾,1935年国王曾颁布禁止妇女佩戴面纱的法令,如今的你们不戴头巾,就是在破坏国家的独立。我非常感谢国家,让我们拥有了能强制妇女戴头巾的法律。”

  同时,伊朗政府正在以越来越严格的“性别隔离”意识教育下一代。

  我的伊朗朋友将自己4岁的女儿送去上学前班时,小女孩由于被要求戴上统一的马格纳埃(magna’e,一种将头发和颈部都包围起来的三角形头巾,常见于学校等公共场所)而哭闹,老师便哄骗她说:“你要是不把头发遮盖起来,真主就会拉着你的头发,把你拉上天空。”

  伊朗国内存在的分歧非常严重,融入国际社会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伊朗人民想要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人性不能永远被压抑,走向开放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当掌权者的双手捂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便追寻缝隙中的光亮“开眼看世界”。

  如果没有头巾,真主会接受我吗

  “私家车内部空间是否属于道德警察的管辖领域”成为伊朗的热议话题,本身就是伊朗走向开放的标志。

  要知道,在30年前的伊朗,若道德警察看到一男一女同坐在一辆私家车中,会要求他们出示结婚证。若他们无法证明两人为夫妻关系,就会被严厉处罚。至于公开讨论“私家车是否与家一样属于私人领域,不可侵犯”这样的话题,简直不可能发生。

  与其争论“私家车是否属于公共场所”,是不是可以更加大胆一点,讨论一下政府能否赋予女性自由着装的权利。

  我的朋友玛丽娅姆说,伊朗人的民族特性里有“两面性”的特点。这是自嘲,但除此之外,确实没有什么词能更好地表达当代伊朗年轻人的状态。他们在父权和政教合一政体下,表面上乖乖听话,实际上却通过各种方法,力图更丰富地表达自己。

  “我们是表面上的穆斯林,我们穿戴头巾,我们的衣着合规,我们遵守教法,但我们内心非常迷茫,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主是谁,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祷告。只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惩罚。”

  “我们的朋友曾去过许多国家,德国、法国、土耳其,那里的穆斯林女性可以不戴头巾,但她们遵从真主的指引,她们真诚、善良、助人、公正,她们是真正的穆斯林。”

  “我非常支持穆斯林女性自愿地选择是否戴头巾,但他们强制所有进入伊朗国土的女性都戴头巾,我坚决反对。”

  是否戴头巾,也许只是个人选择问题,甚至不能说戴头巾比不戴头巾更显得虔诚。

  我们认为,伊斯兰教引导人们向善,鼓励人们诚实,但如果一个穆斯林,穿罩袍、做礼拜,却同时盗窃、欺骗、杀戮,这样的人即使遵循了诸多表面的规范,也不会得到伊斯兰的认同。

  不管我们是否信教,不管我们跟从什么宗教的指引,不管我们生在中国还是伊朗,尊重、诚信、公平等,都是我们一致认同的美德。

  毕竟,那些赢得了我们尊重的人,是用他们的品德而非衣着。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