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作者博客 2019-07-18 10:53:36
作者:夏冰
(一)
去年岁末,我们一家人从南非比勒陀利亚出发,前往位于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通常游客都是从南非约翰内斯堡搭乘飞机直飞维瀑附近的机场,但是驴友出身的外子和我素来不喜欢这种从一个观光地空降到另一个观光地的游览,看看那块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才更有意义,遂决定自驾。
尽管这段往返2300公里的路程沿途基本是平原,但还是听了友人的劝告,选了四驱,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从比勒陀利亚到南非-津巴布韦边境,大约200公里,作为非洲头号发达国家,南非的高速公路保养、管理水平不输给任何一个“第一世界”国家,但是这天偏偏遇到了特大交通事故,经历了一番拥堵,直到午后才到达边境线上的墨西拿(Musina)。
这时正值在南非工作的津巴布韦劳工的假期返乡潮(相当于他们的春运),四处可见背着大大小小行李等待过境的津巴布韦人。南非的外来劳工中,津巴布韦人是最庞大的一支,南非遇到的服务生十有八九来自津国。
边境海关大排长龙,酷热难耐。但是这些底层劳工井然有序地排着队,没有推挤、没有喧哗,他们脸上的平静祥和,没有带着戾气的焦虑。让我不敢相信这群人已经在这里等待了几个小时,更不能让我相信,他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整个过境区只有我们一家亚洲人——去过非洲、特别是黑非洲的人肯定体会得到非非洲裔在那里如何引人注目的感觉,但是奇异的是这里没有人像看珍稀动物一样无礼地盯着我们看。“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信条,在这里秒成了渣。
尽管津国不仅仓廪不足,而且在西方媒体的介绍中是非洲最顽固的反美、反西方的独裁者穆加贝统治的国家,然而,在另一面,它却是非洲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识字率达90%以上。西媒不怎么提及的是,反殖英雄穆加贝在津国独立后仍然选择英语作为公用语,全部学校课程使用英语教学,当然,教科书也是英语的。津国中学的普通水准和高级水准考试登录与英国剑桥体系,完全与国际接轨。
越过边境,天色已经昏暗。从津国边境的拜特布里奇(Beitbridge)到津国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是双向车线的津国一号国道,路旁标志着80公里限速,但是实际上画风是这样的——
津国高速公路有几大特色,一是两侧没有护栏和隔离墙,本来在路边用餐的牛爷爷和驴爷爷,兴致所至随时到路上检查工作,需要像在野生动物园一样时刻准备停车、行注目礼;二是高速公路和火车轨道有交叉口,却没有警报器和信号灯,过岔道口必须停车,摇下车窗,眼耳并用,确认没有火车驶过;三是路面缺乏保养又没有有效的排水系统,坑洼不平,一下大雨两侧便积水: 四是高速公路标配的休息区和加油站,相隔达几百公里,人可以去蓝天厕所,车没有油可是要当场罢工——打心眼里庆幸选了省油型的四驱越野车,经得起颠簸,不怕积水,添一次油就能跑两百公里。
最有喜感的还属每隔数十公里便有一警察的关卡查验,似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查验项目。有的扫一眼,立即挥手放行,而有的却要求拿出护照,问“来我国干什么”。
总之,警察哨所才是高速公路配置最多的头等重要设施。基本的配置比例是:从边界到布拉瓦约的380公里,有13处警察哨所,4个收费站,5处火车交叉路口,油站只有3个。
夜幕降临,全家人饥肠辘辘,好不容易看到路边高耸的肯德基标志,孩子们都兴奋得欢呼起来。别看鲍勃大叔(穆加贝的昵称)跟美帝势不两立,他的国家却能流通美元、开美国快餐。
显示的价目表是按美金标示的
津国的肯德基大概是我有史以来吃过的价钱最贵,也最咸的炸鸡店。在这样一个人均GDP1000美刀的国家吃每片一美刀的炸鸡,会诱发心底深重的罪恶感。
但是奇怪的是店里还有不少本地的客人,在柜台前排起纵向的队列。津国人的有序和礼貌,绝对是一种自幼养成、形成了肌肉记忆的习惯,他们绝不会一字排开在柜台前,挥着胳膊、大着嗓门,争着要店员先卖给自己。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津国中年人,看打扮是刚下班的工薪族,他见我们拖儿带女,而孩子正在为肚子饿还要排队不耐烦地抱怨,就坚持要让我们在他之前买,推辞不过,说了一箩筐感激的话,也在心里感激鲍勃大叔在他的国家普及英语,使我们毫无障碍地和当地人民沟通。
津国肯德基不仅在绝对价格上打败了其他国家,它的盐度之高也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咸到什么程度呢?是舌尖触到鸡块的瞬间,味觉完全麻木的咸。我始终认为,食物的咸度不仅与纬度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食物越咸。
说到在津国的消费,自然无法避免谈到他们的天价纸币。实际上,从2015年起津国已经停用他们闻名世界的纸币,实施美元化,民众可将存在银行账户内或持有现钞的津巴布韦元,向津巴布韦储备银行换成美元,汇率是35,000,000,000,000,000津元兑1美元。同时流通的还有号称1:1等值于美金的债劵货币。吊诡的是,每次我们付美元的时候,收银员总是以美元搭配债券货币来找零。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一部分美元无声无息地被债券货币取代了。
遭停用的天价货币并没有扫进历史垃圾堆,它变成了津国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几乎每个纪念品商店都大力推销着这种人类货币史上的珍贵化石,而外国游客也争着抢购拿回去做手信。
(二)
深夜,经过7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津国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
第二天,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仿佛是从来没有设想过有游客会从陆路去维瀑,公路的状况和头一天的半斤八两。
午后,经过万基(Hwange)国立公园的时候,暴风雨袭来,因担心道路淹水,干脆躲进附近的度假村避雨。
令我讶异的不是度假村的风景,而是风景如此美好的度假村,竟然没有一个住客!我们从菜单上点了一份烤鸡,但是服务生解释,为了节省电力,白天整个度假村都停了电,所以烤鸡做不了了。
只好在菜单上继续搜寻,居然发现了中式炒饭!呆在非洲快一个月,这是第一次在菜单上邂逅家乡菜。因为不用电,炒饭很快端上来,而且味道还算正宗。忍不住好奇,问服务生为什么会提供炒饭?回答说,是专门为中国游客准备的,度假村有时会来中国团,炒饭很受欢迎,就成了固定菜单。如果没有中国团,那就更没生意做了。
由于雨后积水路滑,从万基到维瀑的一百公里,又走了将近四个小时,抵达酒店已经夜幕低垂,造访大瀑布只好留到第二天。
世界三大瀑布、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即使在枯水期仍然声若雷鸣、水雾弥漫,在朝阳中浮现一轮彩虹。清晨从瀑布公园眺望瀑布,幸好事先有朋友提醒预备了雨衣才没淋成落汤鸡。
维多利亚瀑布,当地人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1855年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成为首位见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并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当地人则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像雷霆般轰轰作响的烟雾”)。身为非洲反帝反殖先锋的穆加贝执政后,没有将瀑布名称恢复当地语言的称谓,而且将殖民主义意味十足的瀑布名称照样沿用至今,利文斯通的铜像仍然十分完好地保存在公园里 。
离开维瀑,回返布拉瓦约。这个第二大城市其实只有一条主要街道,但是市内的国立自然博物馆,号称南半球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国立自然博物馆
起先看那陈旧的外观并不期待,看后衷心认为绝对可以和伦敦的那间媲美,而收集南半球及非洲物种标本方面可能更胜一筹,可惜全馆禁止拍照,只能无图有真相。
这里又一次由衷的惊讶,乃是博物馆内保留了罗兹铜像,并完整陈列了这个帝国主义反动派开发创建罗得西亚(津国原称)的过程。
英国人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年),1888年,他创立了世界钻石业垄断集团—戴比尔斯,从开采和贩卖钻石入手,罗兹开创了南部非洲的殖民帝国。1890年至1896年间出任英国开普殖民地总理,他的不列颠南非公司在当时控制了今日的津巴布韦及赞比亚地区,并在境内成立了以其命名的罗得西亚殖民地。对借统治和剥削殖民地获得暴利的西方殖民者来说,罗兹是他们的救世主,与罗兹有关的南部非洲各国树立了数不清的罗兹铜像,而随着殖民地的独立、白人政权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罗兹像被破四旧的群众砸成了废铁。
南非金佰利俱乐部院内的罗兹铜像,南非境内的公共场所,罗兹像基本都被砸光了,金佰利俱乐部(历史上的矿业大亨高级会所)由于被改修成酒店,招徕西方客人,铜像才得以保留。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津国的国立博物馆展出罗兹的遗物、遗容石膏模、葬礼上为其歌功颂德的悼诗原稿、葬礼盛大场面的照片,而且展示中没有用到一个贬义词!不是亲眼所见,谁相信这是在一个反西方的独裁国家的博物馆里发生的事呢?何况罗兹留在津国境内的坟墓至今还得到极好的维护,换了另外一些国家,这个反动派恐怕早就被焚尸扬灰了吧?
在统治者一言九鼎的国度里,这样的保留显然经过穆加贝的同意,甚至可能是他个人的决定。四天的津国旅程来去匆匆,本来的目的是一睹大瀑布芳容,却意外地历史与现实的空隙中看到的穆加贝和他治理的国家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从不被世界主流媒体提及。
关键词:
来源:作者博客 2019-07-18 10:53:36
作者:夏冰
(一)
去年岁末,我们一家人从南非比勒陀利亚出发,前往位于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瀑布。通常游客都是从南非约翰内斯堡搭乘飞机直飞维瀑附近的机场,但是驴友出身的外子和我素来不喜欢这种从一个观光地空降到另一个观光地的游览,看看那块土地上的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才更有意义,遂决定自驾。
尽管这段往返2300公里的路程沿途基本是平原,但还是听了友人的劝告,选了四驱,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
从比勒陀利亚到南非-津巴布韦边境,大约200公里,作为非洲头号发达国家,南非的高速公路保养、管理水平不输给任何一个“第一世界”国家,但是这天偏偏遇到了特大交通事故,经历了一番拥堵,直到午后才到达边境线上的墨西拿(Musina)。
这时正值在南非工作的津巴布韦劳工的假期返乡潮(相当于他们的春运),四处可见背着大大小小行李等待过境的津巴布韦人。南非的外来劳工中,津巴布韦人是最庞大的一支,南非遇到的服务生十有八九来自津国。
边境海关大排长龙,酷热难耐。但是这些底层劳工井然有序地排着队,没有推挤、没有喧哗,他们脸上的平静祥和,没有带着戾气的焦虑。让我不敢相信这群人已经在这里等待了几个小时,更不能让我相信,他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整个过境区只有我们一家亚洲人——去过非洲、特别是黑非洲的人肯定体会得到非非洲裔在那里如何引人注目的感觉,但是奇异的是这里没有人像看珍稀动物一样无礼地盯着我们看。“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信条,在这里秒成了渣。
尽管津国不仅仓廪不足,而且在西方媒体的介绍中是非洲最顽固的反美、反西方的独裁者穆加贝统治的国家,然而,在另一面,它却是非洲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识字率达90%以上。西媒不怎么提及的是,反殖英雄穆加贝在津国独立后仍然选择英语作为公用语,全部学校课程使用英语教学,当然,教科书也是英语的。津国中学的普通水准和高级水准考试登录与英国剑桥体系,完全与国际接轨。
越过边境,天色已经昏暗。从津国边境的拜特布里奇(Beitbridge)到津国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是双向车线的津国一号国道,路旁标志着80公里限速,但是实际上画风是这样的——
津国高速公路有几大特色,一是两侧没有护栏和隔离墙,本来在路边用餐的牛爷爷和驴爷爷,兴致所至随时到路上检查工作,需要像在野生动物园一样时刻准备停车、行注目礼;二是高速公路和火车轨道有交叉口,却没有警报器和信号灯,过岔道口必须停车,摇下车窗,眼耳并用,确认没有火车驶过;三是路面缺乏保养又没有有效的排水系统,坑洼不平,一下大雨两侧便积水: 四是高速公路标配的休息区和加油站,相隔达几百公里,人可以去蓝天厕所,车没有油可是要当场罢工——打心眼里庆幸选了省油型的四驱越野车,经得起颠簸,不怕积水,添一次油就能跑两百公里。
最有喜感的还属每隔数十公里便有一警察的关卡查验,似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查验项目。有的扫一眼,立即挥手放行,而有的却要求拿出护照,问“来我国干什么”。
总之,警察哨所才是高速公路配置最多的头等重要设施。基本的配置比例是:从边界到布拉瓦约的380公里,有13处警察哨所,4个收费站,5处火车交叉路口,油站只有3个。
夜幕降临,全家人饥肠辘辘,好不容易看到路边高耸的肯德基标志,孩子们都兴奋得欢呼起来。别看鲍勃大叔(穆加贝的昵称)跟美帝势不两立,他的国家却能流通美元、开美国快餐。
显示的价目表是按美金标示的
津国的肯德基大概是我有史以来吃过的价钱最贵,也最咸的炸鸡店。在这样一个人均GDP1000美刀的国家吃每片一美刀的炸鸡,会诱发心底深重的罪恶感。
但是奇怪的是店里还有不少本地的客人,在柜台前排起纵向的队列。津国人的有序和礼貌,绝对是一种自幼养成、形成了肌肉记忆的习惯,他们绝不会一字排开在柜台前,挥着胳膊、大着嗓门,争着要店员先卖给自己。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位津国中年人,看打扮是刚下班的工薪族,他见我们拖儿带女,而孩子正在为肚子饿还要排队不耐烦地抱怨,就坚持要让我们在他之前买,推辞不过,说了一箩筐感激的话,也在心里感激鲍勃大叔在他的国家普及英语,使我们毫无障碍地和当地人民沟通。
津国肯德基不仅在绝对价格上打败了其他国家,它的盐度之高也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咸到什么程度呢?是舌尖触到鸡块的瞬间,味觉完全麻木的咸。我始终认为,食物的咸度不仅与纬度有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食物越咸。
说到在津国的消费,自然无法避免谈到他们的天价纸币。实际上,从2015年起津国已经停用他们闻名世界的纸币,实施美元化,民众可将存在银行账户内或持有现钞的津巴布韦元,向津巴布韦储备银行换成美元,汇率是35,000,000,000,000,000津元兑1美元。同时流通的还有号称1:1等值于美金的债劵货币。吊诡的是,每次我们付美元的时候,收银员总是以美元搭配债券货币来找零。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一部分美元无声无息地被债券货币取代了。
遭停用的天价货币并没有扫进历史垃圾堆,它变成了津国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几乎每个纪念品商店都大力推销着这种人类货币史上的珍贵化石,而外国游客也争着抢购拿回去做手信。
(二)
深夜,经过7个小时的奔波,终于抵达津国第二大城市布拉瓦约。
第二天,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仿佛是从来没有设想过有游客会从陆路去维瀑,公路的状况和头一天的半斤八两。
午后,经过万基(Hwange)国立公园的时候,暴风雨袭来,因担心道路淹水,干脆躲进附近的度假村避雨。
令我讶异的不是度假村的风景,而是风景如此美好的度假村,竟然没有一个住客!我们从菜单上点了一份烤鸡,但是服务生解释,为了节省电力,白天整个度假村都停了电,所以烤鸡做不了了。
只好在菜单上继续搜寻,居然发现了中式炒饭!呆在非洲快一个月,这是第一次在菜单上邂逅家乡菜。因为不用电,炒饭很快端上来,而且味道还算正宗。忍不住好奇,问服务生为什么会提供炒饭?回答说,是专门为中国游客准备的,度假村有时会来中国团,炒饭很受欢迎,就成了固定菜单。如果没有中国团,那就更没生意做了。
由于雨后积水路滑,从万基到维瀑的一百公里,又走了将近四个小时,抵达酒店已经夜幕低垂,造访大瀑布只好留到第二天。
世界三大瀑布、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维多利亚瀑布,即使在枯水期仍然声若雷鸣、水雾弥漫,在朝阳中浮现一轮彩虹。清晨从瀑布公园眺望瀑布,幸好事先有朋友提醒预备了雨衣才没淋成落汤鸡。
维多利亚瀑布,当地人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1855年苏格兰探险家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成为首位见到维多利亚瀑布的欧洲人,并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当地人则称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像雷霆般轰轰作响的烟雾”)。身为非洲反帝反殖先锋的穆加贝执政后,没有将瀑布名称恢复当地语言的称谓,而且将殖民主义意味十足的瀑布名称照样沿用至今,利文斯通的铜像仍然十分完好地保存在公园里 。
离开维瀑,回返布拉瓦约。这个第二大城市其实只有一条主要街道,但是市内的国立自然博物馆,号称南半球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国立自然博物馆
起先看那陈旧的外观并不期待,看后衷心认为绝对可以和伦敦的那间媲美,而收集南半球及非洲物种标本方面可能更胜一筹,可惜全馆禁止拍照,只能无图有真相。
这里又一次由衷的惊讶,乃是博物馆内保留了罗兹铜像,并完整陈列了这个帝国主义反动派开发创建罗得西亚(津国原称)的过程。
英国人塞西尔·约翰·罗兹,(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年),1888年,他创立了世界钻石业垄断集团—戴比尔斯,从开采和贩卖钻石入手,罗兹开创了南部非洲的殖民帝国。1890年至1896年间出任英国开普殖民地总理,他的不列颠南非公司在当时控制了今日的津巴布韦及赞比亚地区,并在境内成立了以其命名的罗得西亚殖民地。对借统治和剥削殖民地获得暴利的西方殖民者来说,罗兹是他们的救世主,与罗兹有关的南部非洲各国树立了数不清的罗兹铜像,而随着殖民地的独立、白人政权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罗兹像被破四旧的群众砸成了废铁。
南非金佰利俱乐部院内的罗兹铜像,南非境内的公共场所,罗兹像基本都被砸光了,金佰利俱乐部(历史上的矿业大亨高级会所)由于被改修成酒店,招徕西方客人,铜像才得以保留。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津国的国立博物馆展出罗兹的遗物、遗容石膏模、葬礼上为其歌功颂德的悼诗原稿、葬礼盛大场面的照片,而且展示中没有用到一个贬义词!不是亲眼所见,谁相信这是在一个反西方的独裁国家的博物馆里发生的事呢?何况罗兹留在津国境内的坟墓至今还得到极好的维护,换了另外一些国家,这个反动派恐怕早就被焚尸扬灰了吧?
在统治者一言九鼎的国度里,这样的保留显然经过穆加贝的同意,甚至可能是他个人的决定。四天的津国旅程来去匆匆,本来的目的是一睹大瀑布芳容,却意外地历史与现实的空隙中看到的穆加贝和他治理的国家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从不被世界主流媒体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