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俄罗斯
来源:钝角网 2019-06-10 10:40:21
作者:秦晋
自圣彼得堡建城以来,俄罗斯一直有“双都”之说,在彼得迁都之后,莫斯科仍一直被称为“第二首都”,或曰“陪都”。在始自15世纪末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整个历史中,俄罗斯的首都一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轮换。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8年,彼得格勒处于德国军队包围的危险之中。2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政府机关迁往莫斯科。3月13日起,苏维埃政府开始在克里姆林宫办公。而从此时起,彼得格勒就失去了国家首都的尊荣地位,相对边缘化了。
俄罗斯在文化上一直面临着一个向东还是向西的取舍问题,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两个并称为“双都”的城市,就像是俄罗斯文化天平上的两极,偏重其中的哪座城市,往往就是一种国家文化态度的折射。
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之都
有人说,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首都,而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首都。在文学家的眼中,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诗歌的摇篮”。罗蒙诺索夫在这里为俄语诗体制定了方寸,被称为“文学中的彼得大帝”的普希金,在这里完成了奠基俄罗斯诗歌乃至俄罗斯文学的伟业,使圣彼得堡成了俄罗斯文学的首都。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的“天才成群诞生”的诗歌奇观,又一次在这里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诗歌流派在这里各领风骚,勃洛克、古米廖夫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纵横驰骋。20世纪,从这座城市里走出的流亡诗人将俄罗斯诗歌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阿赫马托娃、曼德里施塔姆等在这里守护着“白银时代”的文化薪火,稍后,以布罗茨基为代表的“非官方文学”又一次将“彼得堡诗歌”推向了世界。
然而,在圣彼得堡这只摇篮里长大的,又何止俄罗斯的诗歌,自彼得以来所有的俄国作家、画家、音乐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几乎都与这个城市有过各种各样的联系。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中的“小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中忧伤的男女;漫步在城市的花园广场,我们会不时感觉到,俄罗斯绘画和戏剧中的那些人物似乎就在身旁一一走过;看着涅瓦河的波涛,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又会在耳畔轻轻地响起。
俄罗斯有句谚语:没有到过涅瓦大街,就不算到过圣彼得堡。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市民和国外观光客最喜爱的历史老街,是彼得堡社会、文化中心。建于1710年,全长超过4公里,从涅瓦河畔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走在涅瓦大街上,就像进入了历史的画卷,没有哪座建筑少于百年历史,没有哪个楼房里不藏着动人的故事。不经意间,你就会经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穆索尔格斯基、沙利亚平等人的故居或庄园,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感受到文学家们当年的文思激越和诗人最后的激情与浪漫。
圣彼得堡不仅出文学家,也诞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曾出任俄军总司令的俄罗斯帝国元帅库图佐夫,就出生于圣彼得堡。担任过三届总统,两届政府总理的普京,出生和上学及参加工作,都是在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普京的精神支柱,每年他都会无数次地飞抵圣彼得堡,就如同希腊神话里的战神安泰,在故乡母亲这里砥砺斗志,获取无限的力量。
一个英雄的城市
圣彼得堡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着冬宫。“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按照革命者的指令,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揭开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毛主席所指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是这里发出的。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阿芙乐尔”号永远的停泊在了静静的涅瓦河上。1968年,苏联政府授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勋章,肯定了这艘红色圣舰传奇的一生。如今,这艘英雄战舰受到赴俄旅游的中国人的热捧,也成为中国人到圣彼得堡旅游的标配红色景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在苏联卫国战争年代,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900天,寒冷和饥饿夺走了60万人的生命。但英雄的圣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守护着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围困的胜利。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圣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莫斯科大街的最南端,是圣彼得堡市的南大门,建在此处的二战胜利广场,是为了纪念卫国战争中圣彼得堡保卫战中死去的60万死难烈士,在1975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胜利30周年之际,由圣彼得堡市民自愿捐资修建的。胜利广场为环状造型,面积约1300平方米。48米高的花岗岩方尖形纪念碑上刻有“1941—1945”,正面向南(德军进犯列宁格勒的方向)矗立在广场中心。碑下部平台上站立着两位城市守护者雕像,战士手持长枪、工人手拿铁锤,两人目光坚毅,表情凝重地注视远方。在纪念碑前的两侧各有一组青铜雕塑群,分别描述了列宁格勒军民万众一心、制造弹药、拿起武器、战胜困难、破坏交通、消灭纳粹等感人至深的6个“画面”.在环状广场北部是个半地下的露天圆形大厅,由深色花岗岩围成,360度的弧形墙面南侧左右分别刻着“900日”和“900夜”的字样,整个弧形墙壁刻满了列宁格勒被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长明火也被固定在墙壁上。大厅两侧是通往“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的入口,上方镌刻着列宁格勒诗人沃罗挪洛夫的诗句“噢,石头们,像人们一样坚强吧!”在整个露天大厅内,长明火昼夜燃烧,激昂的交响乐在不间断地循环播放,营造了一个严肃悲壮的氛围。900天60万,胜利是时间和血肉换来的,胜利是勇敢和坚强铸就的,胜利永远属于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们!这个红色景点,也是中国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凡到过圣彼得堡的人都会被这座城市平和、安详的气氛所打动,那是一种历经岁月磨砺而荣辱不惊的从容,是承载太多太久重负后的身心释放。与此同时,你又分明能感受到它平静外表下蕴藏的力量,那是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力量。在圣彼得堡的二战纪念馆,你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从容和力量。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两天,你会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如果住上两个星期,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并不多,若是住上两年,你会发现,原来你什么也不知道……
关键词: 俄罗斯
来源:钝角网 2019-06-10 10:40:21
作者:秦晋
蜿蜒流淌的涅瓦河,数百年来滋润着圣彼得堡这块神奇的土地,当你在河边倘伴时,猛然间会觉得它就像一串金色的项链,这里多如繁星的文学家、军事家,密如棋盘,美不胜收的古代建筑,不就是这条长项链上璀灿夺目的明珠吗?
圣彼得堡在前苏联时期被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恢复圣彼得堡原名。一个建城300年的城市,在世界名城中实在是太年轻了。然而,年轻的圣彼得堡却无疑是非常出众的,这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因为它的“白夜”和“冬宫”,而且还因为这座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灿烂而辉煌的文化传统,以及在卫国战争中凸显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冬宫广场
“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
在俄罗斯广袤国土的西北角上,有一条名叫“涅瓦”的河流,它从拉多加湖流出,然后注入波罗的海的芬兰湾,全长只有70多公里。然而,这却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河流之一,因为,在它的入海口三角洲的诸多岛屿上,就耸立着俄罗斯历史名城圣彼得堡。
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曾将故乡城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涅瓦河及其数条支流从城中蜿蜒而过,一道道运河纵横交错,城里的每一幢建筑几乎都依水而立,建筑立面上富有古典主义韵味的雕塑和装饰纷纷在水面上投下自己细碎而又朦胧的倒影。数不清的各类桥梁遍布全城,将十几个大小岛屿连接起来,同时也对城市做了独特的区分,使它充满着神秘的变化。圣彼得堡以建筑的精美闻名于世,素有“地上博物馆”之称。彼得保罗要塞、彼得大帝夏宫、斯莫尔尼宫、冬宫、喀山大教堂、圣伊萨克大教堂等建筑高雅华贵、多姿多彩。大型建筑物上那一个个金色的顶端,或是在翻滚的低云中若隐若现,或是在灿烂的阳光下放射出夺目的色彩。一座座宫殿和教堂周围,都环绕着广场、花园或林阴道,它们构成了一个个完美的建筑组合。亲水的设计布局,再加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使圣彼得堡又有“北方威尼斯”的别称。
其实,圣彼得堡还有比威尼斯更美的地方,这便是它的“白夜”。傍晚,夕阳西下之后,城市的路灯会照例亮起,然而,夜幕却迟迟不愿降临,失去了夜与昼概念的人们会久久地在涅瓦河边漫步,就连海鸥也忘却疲倦似地在河面上不停地翻飞,微微泛白的天幕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少顷,迫不及待的朝霞又重新向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发出了热情的呼唤。
六月的圣彼得堡太阳终日不落,这便是有名的白夜。圣彼得堡人的精力在这个季节被扩张成双倍,睡意完全消失。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夜》,更是让俄罗斯的白夜现象闻名于世。
“一扇开向欧洲的窗户”
被俄罗斯人视为俄罗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的彼得一世(1672—1725),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君主,而他最显赫的功绩之一,就是建起了彼得堡城。
彼得于1689年正式亲政之后,立即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让俄罗斯尽快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则是其改革的动机和核心内容,他为此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发动“北方战争”,与瑞典等国在波罗的海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就是为了在这一地区站稳脚跟,打开“一扇开向欧洲的窗户”,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俄国版图上离欧洲最近、离海最近的地方新建一座都城。虽然招致王公贵族的反对,但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仍一意孤行,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于是,1703年,成千上万的农奴、士兵和工匠被驱赶到涅瓦河口的荒岛和沼泽上,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工程。在短短10年之后的1712年,彼得也成为这座新城的监工,无时不刻地巡视在各个工地上,保证了圣彼得堡的建城速度和质量。在这座城市还未竣工,彼得大帝就已经把俄罗斯的首都从莫斯科迁至这座崭新的城市,并将该城命名为“圣彼得堡”。从那时起,直到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圣彼得堡一直是俄罗斯的首都。
300年间,这座城市曾数易其名: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表示对交战国德国的仇恨,带有德国味道的城名“彼得堡”被具有斯拉夫意味的“彼得格勒”所取代;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伟人,该城被改名为“列宁格勒”。在苏联存在的几十年中,列宁格勒一直有着英雄城市的形象。1991年9月16日,为表示俄罗斯重新融入西方的愿望,列宁格勒恢复了旧时的名称——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的历史告诉我们:首先,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不同,它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位君主专断意志的产物,纯粹是“建造”起来的;其次,它的功能被定位在“窗口”上,也就是说,兼有吸收新鲜和展示自我的功能。圣彼得堡的这两个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性质。
自圣彼得堡建城以来,俄罗斯一直有“双都”之说,在彼得迁都之后,莫斯科仍一直被称为“第二首都”,或曰“陪都”。在始自15世纪末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整个历史中,俄罗斯的首都一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轮换。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即1918年,彼得格勒处于德国军队包围的危险之中。2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政府机关迁往莫斯科。3月13日起,苏维埃政府开始在克里姆林宫办公。而从此时起,彼得格勒就失去了国家首都的尊荣地位,相对边缘化了。
俄罗斯在文化上一直面临着一个向东还是向西的取舍问题,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两个并称为“双都”的城市,就像是俄罗斯文化天平上的两极,偏重其中的哪座城市,往往就是一种国家文化态度的折射。
俄罗斯的文化艺术之都
有人说,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首都,而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首都。在文学家的眼中,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诗歌的摇篮”。罗蒙诺索夫在这里为俄语诗体制定了方寸,被称为“文学中的彼得大帝”的普希金,在这里完成了奠基俄罗斯诗歌乃至俄罗斯文学的伟业,使圣彼得堡成了俄罗斯文学的首都。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的“天才成群诞生”的诗歌奇观,又一次在这里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诗歌流派在这里各领风骚,勃洛克、古米廖夫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纵横驰骋。20世纪,从这座城市里走出的流亡诗人将俄罗斯诗歌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阿赫马托娃、曼德里施塔姆等在这里守护着“白银时代”的文化薪火,稍后,以布罗茨基为代表的“非官方文学”又一次将“彼得堡诗歌”推向了世界。
然而,在圣彼得堡这只摇篮里长大的,又何止俄罗斯的诗歌,自彼得以来所有的俄国作家、画家、音乐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几乎都与这个城市有过各种各样的联系。走在圣彼得堡的大街上,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中的“小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中忧伤的男女;漫步在城市的花园广场,我们会不时感觉到,俄罗斯绘画和戏剧中的那些人物似乎就在身旁一一走过;看着涅瓦河的波涛,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又会在耳畔轻轻地响起。
俄罗斯有句谚语:没有到过涅瓦大街,就不算到过圣彼得堡。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市民和国外观光客最喜爱的历史老街,是彼得堡社会、文化中心。建于1710年,全长超过4公里,从涅瓦河畔的海军总部一直延伸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横贯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走在涅瓦大街上,就像进入了历史的画卷,没有哪座建筑少于百年历史,没有哪个楼房里不藏着动人的故事。不经意间,你就会经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穆索尔格斯基、沙利亚平等人的故居或庄园,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感受到文学家们当年的文思激越和诗人最后的激情与浪漫。
圣彼得堡不仅出文学家,也诞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曾出任俄军总司令的俄罗斯帝国元帅库图佐夫,就出生于圣彼得堡。担任过三届总统,两届政府总理的普京,出生和上学及参加工作,都是在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普京的精神支柱,每年他都会无数次地飞抵圣彼得堡,就如同希腊神话里的战神安泰,在故乡母亲这里砥砺斗志,获取无限的力量。
一个英雄的城市
圣彼得堡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这里爆发。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大炮还昂首指着冬宫。“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按照革命者的指令,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揭开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毛主席所指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是这里发出的。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阿芙乐尔”号永远的停泊在了静静的涅瓦河上。1968年,苏联政府授予“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勋章,肯定了这艘红色圣舰传奇的一生。如今,这艘英雄战舰受到赴俄旅游的中国人的热捧,也成为中国人到圣彼得堡旅游的标配红色景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在苏联卫国战争年代,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900天,寒冷和饥饿夺走了60万人的生命。但英雄的圣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气、意志和信心守护着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围困的胜利。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授予圣彼得堡“英雄城”的荣誉称号,圣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莫斯科大街的最南端,是圣彼得堡市的南大门,建在此处的二战胜利广场,是为了纪念卫国战争中圣彼得堡保卫战中死去的60万死难烈士,在1975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胜利30周年之际,由圣彼得堡市民自愿捐资修建的。胜利广场为环状造型,面积约1300平方米。48米高的花岗岩方尖形纪念碑上刻有“1941—1945”,正面向南(德军进犯列宁格勒的方向)矗立在广场中心。碑下部平台上站立着两位城市守护者雕像,战士手持长枪、工人手拿铁锤,两人目光坚毅,表情凝重地注视远方。在纪念碑前的两侧各有一组青铜雕塑群,分别描述了列宁格勒军民万众一心、制造弹药、拿起武器、战胜困难、破坏交通、消灭纳粹等感人至深的6个“画面”.在环状广场北部是个半地下的露天圆形大厅,由深色花岗岩围成,360度的弧形墙面南侧左右分别刻着“900日”和“900夜”的字样,整个弧形墙壁刻满了列宁格勒被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长明火也被固定在墙壁上。大厅两侧是通往“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的入口,上方镌刻着列宁格勒诗人沃罗挪洛夫的诗句“噢,石头们,像人们一样坚强吧!”在整个露天大厅内,长明火昼夜燃烧,激昂的交响乐在不间断地循环播放,营造了一个严肃悲壮的氛围。900天60万,胜利是时间和血肉换来的,胜利是勇敢和坚强铸就的,胜利永远属于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们!这个红色景点,也是中国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凡到过圣彼得堡的人都会被这座城市平和、安详的气氛所打动,那是一种历经岁月磨砺而荣辱不惊的从容,是承载太多太久重负后的身心释放。与此同时,你又分明能感受到它平静外表下蕴藏的力量,那是一种很难被摧毁的力量。在圣彼得堡的二战纪念馆,你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从容和力量。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两天,你会觉得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如果住上两个星期,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并不多,若是住上两年,你会发现,原来你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