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 一览扶桑 2019-04-22 14:38:16
作者:唐辛子
巴黎圣母院大火,吓坏了遥远的日本人。在圣母院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各地的寺院古迹,都迅速进行了一次紧急火灾点检。作为一个拥有千年以上的木结构建筑传统的国家,火灾,一直是日本人的心头大患。
秋叶原——现在提起这个地名,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电器街、二次元、宅文化。但很少有人知道:秋叶原过去的名字叫“镇火原”。江户时代,现在的秋叶原电器街一带,是下级武士的居住区。下级武士们居住的陈旧木建筑房屋,就跟武士们的脾气一样,通常一点就燃。因此当时有句话说“火事与吵架,是江户之华”。意思说:武士吵架和武士家着火,是江户的两大看点。
明治2年(1869年)现在的秋叶原一带又发生了一场大火,明治天皇因此下令请来镇火之神“秋叶大权现”,建造了“镇火神社”,人们于是将“镇火神社”一带称为“镇火原”,后来镇火神社改名为“秋叶神社”,“镇火原”也随着变成了“秋叶原”。
在火灾频发的江户时代,曾经的秋叶原并不是一个特例。江户时代的江户(也即东京),有“火灾都市”之称。267年的江户历史中,光是江户城,就发生过1798次大大小小的火灾。其中大火灾有49次。例如1657年的“明历大火”,将江户城烧毁了一大半,死亡人数推测超过10万人以上。此外,地震也是造成火灾的原因之一。1923年大正时代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推测死亡以及失踪人数超过10万以上,其中9万人死于震后发生的火灾。
火灾如此之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日式建筑多为木结构。这次正在大修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燃烧的也是教堂的木架屋顶,幸亏屋顶下方的石质拱肋结构,阻止了火势蔓延,令圣母院内部没有遭受大火的严重烧毁。很显然,巴黎圣母院这次大火灾,损失被减少到最小,除了法国消防队员沉着专业的对应,圣母院的石质拱肋和飞扶壁也功不可没,这是歌德式建筑设计的伟大智慧。
东大寺南大门,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筑
日式传统建筑没有歌德式石质拱肋,而且整体上还会大量使用木质结构,因此,就像刚刚前面说过的一样,火灾始终是日本木结构建筑的大患。不过,现代日本已经研发出全新的防火阻燃木材。而在传统古建筑中,灰泥也是重要的防火材料之一。
例如与巴黎圣母院一样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姬路城,通体洁白雅致的外墙和屋顶,令其又有“白鹭城”之称。而洁白的外墙,是因为整个城壁都全部涂上了多层的灰泥涂料。因为灰泥外墙的保护以及姬路城的历史幸运,在众多的日式城堡当中,姬路城是保存和保护得最为完好的城堡之一。
当然,这种完好的保存保护,离不开几百年来日本匠人们代代相传的古建筑修缮技术。
姬路城虽然拥有700多年历史,但现代人所见到的当下这座洁白的日式城堡,是400多年前江户初期由姬路藩的第一代藩主池田辉政修筑起来的。之后在长达200多年的江户时代,姬路城有过4次大修理和36次小修整。江户之后,除了天皇在位期间最短的大正时代之外,几乎是日本每更元换代一次,姬路城就会被大修理一次。如明治大修理、昭和大修理、以及最近一次的平成大修理。
姬路城的每一次大修理,修缮技法和使用材质,都努力和400年前的传统技法保持高度一致。关于这一点,看看最近一次的平成大修理中,匠人们留下的施工记录,就一清二楚。
平成大修理的时间是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姬路城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城堡群,城堡最中心的建筑部分“天守阁”又分为大天守和小天守。大天守是平成大修理的的主要部分。匠人们要做的,就是更新大天守屋顶的瓦片、用灰泥刷新大天守的内外壁面、同时加固整个城楼的抗震结构。
为了保护大修理期间的大天守不会遭受风吹雨淋以及人为破坏,先要给大天守搭建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屋顶。这个临时性保护屋顶,日文里的专业用词叫“素屋顶”。这个钢结构的“素屋顶”搭建了8层楼,高度超过50米。“素屋顶”搭建好后,再搭建好大天守与其他小天守相连的脚手架,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正式的修缮阶段了。
日本匠人们的修缮流程是这样的:
修理大天守屋顶:先将大天守屋顶的8万余枚瓦片一枚一枚揭下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瓦片种类、尺寸、所使用的位置、保存状态等,检查完毕之后,给每一枚瓦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并同时现场测量屋顶形状。日本文化财保护工事,要求对所有古迹文物部件,都能做到尽可能再利用,因此,揭下来的8万余枚瓦片,脏了的要研磨、清洗,歪了裂了的能修正则修正。这样一枚一枚地认真确认和筛选之后,八成以上的瓦片得到再利用,余下1万6000枚瓦片需要重新制作后添补进去。
揭下瓦片后的屋顶
重新制作1万6000枚瓦片,需要一一取样,记录每一枚瓦的使用位置,并分析旧瓦片的材质成分,以确保新制作的瓦片,从材质到形状,都能和旧瓦一模一样。例如大天守屋脊两端有一对作为镇火守护神的鯱瓦,在重新制作时不仅要确保材料成分、以及造型都与过去一模一样的,而且烧瓦必须日夜24小时看守,鯱瓦烧成型之后,还需要花三个月时间慢慢干燥,才能确保不容易开裂。总之,传统古建筑的修复,根本无法抢时间争速度,是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因此,当一对鯱瓦花费三个多月终于制作成功时,匠人们高兴得集体绕城一圈作为庆祝。
修理城堡壁面:在修理城堡壁面时,和修理大天守屋顶一样,首先也需要对壁面的陈旧灰泥进行点检:包括灰泥涂布的厚度、灰泥涂布的层数,等等都要一一确认和记录。然后根据平成之前的“昭和大修理”时留下的灰泥配方,进行调配试验。不用说,昭和大修理时留下的灰泥配方,则完全忠实于“明治大修理”时的灰泥配方。而明治时代的配方,则可追溯到最早的江户时代---如此一代接一代,始终忠于原点的接力,才能确保从建筑材料配方到建筑工程工艺,在400多年时间里始终不变地代代相传。
不过,许多传统建材在现代日本已经很少使用,因此,从选定原材料并确保货源,都需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因为现代日本建材业远比400多年前进步发达,因此即使是相同名称的原材料,材质也远远比几百年前要好很多。过好的材质也不行,会令传统建筑失去原有的氛围与岁月质感。因此如何在增加灰泥的防火系数的同时,还能忠实于百年前的同质量配方,就需要匠人们花费绵密的时间、消耗大量脑力与体力去最终实现。
灰泥调配成功之后,是灰泥涂布工序。因为要求不能有重叠、不能有接缝,必须确保一面城壁的每一层灰泥,都一次性涂布成功。所以,在进行一面城壁的涂布作业时,通常安排十名泥水匠人并排作业,齐刷刷一起行动——十名匠人整齐有序地同时作业,动作娴熟干练,连呼吸都保持一致,这令人感觉不像是在维修施工,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
而姬路城的 “平成大修理”,也的确被日本人办成了一场“古建筑修理艺术秀”。在长达六年的大修理期间,姬路城专门为游客开设了“大修理参观通道”,游客们可以乘坐电梯直达大天守的顶部,然后一层一层沿梯而下,参观每一层匠人们的大修理工作。
姬路城大修理期间,我本人就去参观过两次。站立在参观通道上,观看匠人们现场工作的同时,还能同时收听参观通道上设置的视频讲解。是极好的古建筑知识学习。我这篇文章能写得这么详细,正是当时参观姬路城平成大修理时,所得到的大收获。
关键词:
来源: 一览扶桑 2019-04-22 14:38:16
作者:唐辛子
巴黎圣母院大火,吓坏了遥远的日本人。在圣母院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各地的寺院古迹,都迅速进行了一次紧急火灾点检。作为一个拥有千年以上的木结构建筑传统的国家,火灾,一直是日本人的心头大患。
秋叶原——现在提起这个地名,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电器街、二次元、宅文化。但很少有人知道:秋叶原过去的名字叫“镇火原”。江户时代,现在的秋叶原电器街一带,是下级武士的居住区。下级武士们居住的陈旧木建筑房屋,就跟武士们的脾气一样,通常一点就燃。因此当时有句话说“火事与吵架,是江户之华”。意思说:武士吵架和武士家着火,是江户的两大看点。
明治2年(1869年)现在的秋叶原一带又发生了一场大火,明治天皇因此下令请来镇火之神“秋叶大权现”,建造了“镇火神社”,人们于是将“镇火神社”一带称为“镇火原”,后来镇火神社改名为“秋叶神社”,“镇火原”也随着变成了“秋叶原”。
在火灾频发的江户时代,曾经的秋叶原并不是一个特例。江户时代的江户(也即东京),有“火灾都市”之称。267年的江户历史中,光是江户城,就发生过1798次大大小小的火灾。其中大火灾有49次。例如1657年的“明历大火”,将江户城烧毁了一大半,死亡人数推测超过10万人以上。此外,地震也是造成火灾的原因之一。1923年大正时代发生的“关东大地震”,推测死亡以及失踪人数超过10万以上,其中9万人死于震后发生的火灾。
火灾如此之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日式建筑多为木结构。这次正在大修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燃烧的也是教堂的木架屋顶,幸亏屋顶下方的石质拱肋结构,阻止了火势蔓延,令圣母院内部没有遭受大火的严重烧毁。很显然,巴黎圣母院这次大火灾,损失被减少到最小,除了法国消防队员沉着专业的对应,圣母院的石质拱肋和飞扶壁也功不可没,这是歌德式建筑设计的伟大智慧。
东大寺南大门,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筑
日式传统建筑没有歌德式石质拱肋,而且整体上还会大量使用木质结构,因此,就像刚刚前面说过的一样,火灾始终是日本木结构建筑的大患。不过,现代日本已经研发出全新的防火阻燃木材。而在传统古建筑中,灰泥也是重要的防火材料之一。
例如与巴黎圣母院一样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姬路城,通体洁白雅致的外墙和屋顶,令其又有“白鹭城”之称。而洁白的外墙,是因为整个城壁都全部涂上了多层的灰泥涂料。因为灰泥外墙的保护以及姬路城的历史幸运,在众多的日式城堡当中,姬路城是保存和保护得最为完好的城堡之一。
当然,这种完好的保存保护,离不开几百年来日本匠人们代代相传的古建筑修缮技术。
姬路城虽然拥有700多年历史,但现代人所见到的当下这座洁白的日式城堡,是400多年前江户初期由姬路藩的第一代藩主池田辉政修筑起来的。之后在长达200多年的江户时代,姬路城有过4次大修理和36次小修整。江户之后,除了天皇在位期间最短的大正时代之外,几乎是日本每更元换代一次,姬路城就会被大修理一次。如明治大修理、昭和大修理、以及最近一次的平成大修理。
姬路城的每一次大修理,修缮技法和使用材质,都努力和400年前的传统技法保持高度一致。关于这一点,看看最近一次的平成大修理中,匠人们留下的施工记录,就一清二楚。
平成大修理的时间是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姬路城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城堡群,城堡最中心的建筑部分“天守阁”又分为大天守和小天守。大天守是平成大修理的的主要部分。匠人们要做的,就是更新大天守屋顶的瓦片、用灰泥刷新大天守的内外壁面、同时加固整个城楼的抗震结构。
为了保护大修理期间的大天守不会遭受风吹雨淋以及人为破坏,先要给大天守搭建一个临时性的保护屋顶。这个临时性保护屋顶,日文里的专业用词叫“素屋顶”。这个钢结构的“素屋顶”搭建了8层楼,高度超过50米。“素屋顶”搭建好后,再搭建好大天守与其他小天守相连的脚手架,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正式的修缮阶段了。
日本匠人们的修缮流程是这样的:
修理大天守屋顶:先将大天守屋顶的8万余枚瓦片一枚一枚揭下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瓦片种类、尺寸、所使用的位置、保存状态等,检查完毕之后,给每一枚瓦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并同时现场测量屋顶形状。日本文化财保护工事,要求对所有古迹文物部件,都能做到尽可能再利用,因此,揭下来的8万余枚瓦片,脏了的要研磨、清洗,歪了裂了的能修正则修正。这样一枚一枚地认真确认和筛选之后,八成以上的瓦片得到再利用,余下1万6000枚瓦片需要重新制作后添补进去。
揭下瓦片后的屋顶
重新制作1万6000枚瓦片,需要一一取样,记录每一枚瓦的使用位置,并分析旧瓦片的材质成分,以确保新制作的瓦片,从材质到形状,都能和旧瓦一模一样。例如大天守屋脊两端有一对作为镇火守护神的鯱瓦,在重新制作时不仅要确保材料成分、以及造型都与过去一模一样的,而且烧瓦必须日夜24小时看守,鯱瓦烧成型之后,还需要花三个月时间慢慢干燥,才能确保不容易开裂。总之,传统古建筑的修复,根本无法抢时间争速度,是极其需要耐心的工作。因此,当一对鯱瓦花费三个多月终于制作成功时,匠人们高兴得集体绕城一圈作为庆祝。
修理城堡壁面:在修理城堡壁面时,和修理大天守屋顶一样,首先也需要对壁面的陈旧灰泥进行点检:包括灰泥涂布的厚度、灰泥涂布的层数,等等都要一一确认和记录。然后根据平成之前的“昭和大修理”时留下的灰泥配方,进行调配试验。不用说,昭和大修理时留下的灰泥配方,则完全忠实于“明治大修理”时的灰泥配方。而明治时代的配方,则可追溯到最早的江户时代---如此一代接一代,始终忠于原点的接力,才能确保从建筑材料配方到建筑工程工艺,在400多年时间里始终不变地代代相传。
不过,许多传统建材在现代日本已经很少使用,因此,从选定原材料并确保货源,都需要花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因为现代日本建材业远比400多年前进步发达,因此即使是相同名称的原材料,材质也远远比几百年前要好很多。过好的材质也不行,会令传统建筑失去原有的氛围与岁月质感。因此如何在增加灰泥的防火系数的同时,还能忠实于百年前的同质量配方,就需要匠人们花费绵密的时间、消耗大量脑力与体力去最终实现。
灰泥调配成功之后,是灰泥涂布工序。因为要求不能有重叠、不能有接缝,必须确保一面城壁的每一层灰泥,都一次性涂布成功。所以,在进行一面城壁的涂布作业时,通常安排十名泥水匠人并排作业,齐刷刷一起行动——十名匠人整齐有序地同时作业,动作娴熟干练,连呼吸都保持一致,这令人感觉不像是在维修施工,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
而姬路城的 “平成大修理”,也的确被日本人办成了一场“古建筑修理艺术秀”。在长达六年的大修理期间,姬路城专门为游客开设了“大修理参观通道”,游客们可以乘坐电梯直达大天守的顶部,然后一层一层沿梯而下,参观每一层匠人们的大修理工作。
姬路城大修理期间,我本人就去参观过两次。站立在参观通道上,观看匠人们现场工作的同时,还能同时收听参观通道上设置的视频讲解。是极好的古建筑知识学习。我这篇文章能写得这么详细,正是当时参观姬路城平成大修理时,所得到的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