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赵旭东 :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法国 世界历史 社会万象

来源:《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 2019-04-18 10:35:31

赵旭东 :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作者:赵旭东

一种是人类文明发明和构建的令人欢欣鼓舞的轨迹,另一种则是摧毁和拆除文明的使人受难面对灾害的轨迹,二者之间在并行不悖地发生着,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有多少文明被建立起来,也便会有多少文明衰落或者被毁掉之后的洒满灰烬的废墟重生。

  2019年4月中的一场突如袭来的大火,让巴黎圣母院的尖顶轰然倒塌。面对这样巨大的建筑物,面对这样熊熊燃烧的烈火,人们又能为此真正做些什么呢?远观和救助,结果都是一样,巴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一处废墟。

  实际上我们也真的可能什么也做不了,最多也只能是用自己的双眼去真实见证愈烧愈烈的火焰对一处享誉世界的文明景观的尽情吞噬,这是一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可阻挡的吞噬,留存下来的最终只可能是写上“废墟”两个字的一支建筑物,尽管我猜想,正像马克龙总统所坚定认为的那样,它会得到重修,即便是那样,意义已经非比从前,人们记忆中的伤痛终究是难于消弭干净的。

  这就不足为奇了,在此同时,有许多的人们猛然想起了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之前的那场燃烧在北京圆明园的大火,不仅如此,人们的思绪还会向更广阔的时空蔓延,因为我们至少依旧还可以想起两千多年前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那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还有21世纪之初的“911”恐怖袭击,飞机穿墙而过的火焰在曼哈顿制造了惊天惨案,它的不可为世界人民所忘却的就是那被摧毁的双子座一般的摩天大楼。要知道,诸如此类的灾难,即文明葬身于火海,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只有这样有限的几次,人们含泪目送被毁于火光之中的文明的历程近乎是跟人类文明之兴起的历程密不可分,甚至都可以说是相伴而生。

  也就是说,一种是人类文明发明和构建的令人欢欣鼓舞的轨迹,另一种则是摧毁和拆除文明的使人受难面对灾害的轨迹,二者之间在并行不悖地发生着,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有多少文明被建立起来,也便会有多少文明衰落或者被毁掉之后的洒满灰烬的废墟重生。

  在我们试图去创建一种文明之时,我们也无一例外地在面对着一种对于此一文明构成挑战以及摧毁的破坏性力量的存在。古希腊文明是如此,中国的长城文明大概也是如此,还有埃及的金字塔文明以及南美洲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同样也是如此,遭遇大体相同。在它们被建造之初,它们自身内部似乎隐含着一种包容了自己的挑战者乃至摧毁者的种子,只是有些挑战和摧毁是有一种明确意识的存在,而有些则是不知所由,原因模棱两可,意识极为模糊罢了。也就是说,在人类试图去建造一种文明的实存之时,一种隐含着的破坏性的力量也自然是在一种强劲的成长之中的。人们从一种或人为,或自然,抑或二者混合的力量所构成的对文明构造的反作用力之中实现了对其自身存在价值认同上的完整认知,也就是人们从负向的破坏力中获得了另外一种对人及其世界关系新认同,弗洛伊德所乐于称谓的“死的本能”在这一点上或许有些不可测度,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绝对是从一种负向乃至灾难性的生活处境之中习得了一种对于人自身的理解,即从失败和教训中,从死亡和受伤之中,从天灾和人祸之中,即从凡此种种的人类的不幸和负面意象之中去获得一种人所独特的体验和觉悟,这种体验和觉悟对人类社会而言又并非是完全负面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有益处的存在,因为从这其中,人们学会了一种彼此可以团结在一起、彼此可以相互理解和同情的新途径。无疑,火烧圆明园使得我们失去了一座在中国首都的西式园林,但面对着未曾修复起来的圆明园这座“废园”而言,它的废墟意象自然就会易于从我们的内心之中激发出来一种中华民族共同性存在的力量,这种来自负向情绪的“团结一致向前进”的精神力量的塑造和发挥也一样是无比巨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获得和拥有并非是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因为除此之外,失去和伤悲同样是制造出某种社会新秩序产生和构建的基础。因为人不仅可能是在一种希望和幸福种活着,同时他也一样会在绝望和痛苦中活着,只是基于每个人的境遇而有一种差异分疏罢了。在这一点上,人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人,而是多向度的人的存在。

  在文明的问题上,上述有关人的问题的讨论也是会自然成立的。要知道,近代的法兰西文明是从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之中浴火重生的,这种法国大革命对于法兰西文明的破坏也毋庸置疑是无比巨大的,但与此同时,这种革命也日益激发起更大法国乃至世界人群的自我觉醒和启蒙。

雨果《巴黎圣母院》.jpg

雨果《巴黎圣母院》

  今天以至未来,我们脑海中所留存下来的巴黎圣母院的种种意象,包括文学的、宗教的、旅游的等等,它既可以是一种善良与文明的化身,也因可谓是这次火灾之后一处极为丑陋的废墟文化的载体之一,如果你乐意,也可称它为现代文化废墟的一处表征,不过了多久的时日,人们就会忘记了大火的存在,而更多可能是以一位旅游者的身份频繁的光顾此片废墟,凝视它的存在,构想它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废墟遇到一位有天才的艺术家,那再写一本跟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同名的小说也未可知,只是前后的时代已经是大为不同了。

  所有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意象、象征和体验,显然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遭世界之中,不论是现场感的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全球网络直播的虚拟映画,它们都在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人类生活世界的思考。而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极为复杂的经验对人类的共同性生存而言都可能是不可或缺的。要知道,对人乃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历程而言,此之所失,必是彼之所得,又所谓中国人讲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人的全部智慧也恰是会体现在此种的豁达和乐观之上。在此一点上,中国人的中国文化是如此,法国人的法兰西文化也自然不会例外。因此,如何淡然应对灾难所造下的文明的废墟,从废墟中寻找新的认同,这才可谓是一种人所具有的最为明智的选择吧。

  原题《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 昀舒

赵旭东 :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法国 世界历史 社会万象

来源:《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 2019-04-18 10:35:31

赵旭东 :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作者:赵旭东

一种是人类文明发明和构建的令人欢欣鼓舞的轨迹,另一种则是摧毁和拆除文明的使人受难面对灾害的轨迹,二者之间在并行不悖地发生着,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有多少文明被建立起来,也便会有多少文明衰落或者被毁掉之后的洒满灰烬的废墟重生。

  2019年4月中的一场突如袭来的大火,让巴黎圣母院的尖顶轰然倒塌。面对这样巨大的建筑物,面对这样熊熊燃烧的烈火,人们又能为此真正做些什么呢?远观和救助,结果都是一样,巴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一处废墟。

  实际上我们也真的可能什么也做不了,最多也只能是用自己的双眼去真实见证愈烧愈烈的火焰对一处享誉世界的文明景观的尽情吞噬,这是一种具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可阻挡的吞噬,留存下来的最终只可能是写上“废墟”两个字的一支建筑物,尽管我猜想,正像马克龙总统所坚定认为的那样,它会得到重修,即便是那样,意义已经非比从前,人们记忆中的伤痛终究是难于消弭干净的。

  这就不足为奇了,在此同时,有许多的人们猛然想起了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之前的那场燃烧在北京圆明园的大火,不仅如此,人们的思绪还会向更广阔的时空蔓延,因为我们至少依旧还可以想起两千多年前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掉的那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还有21世纪之初的“911”恐怖袭击,飞机穿墙而过的火焰在曼哈顿制造了惊天惨案,它的不可为世界人民所忘却的就是那被摧毁的双子座一般的摩天大楼。要知道,诸如此类的灾难,即文明葬身于火海,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只有这样有限的几次,人们含泪目送被毁于火光之中的文明的历程近乎是跟人类文明之兴起的历程密不可分,甚至都可以说是相伴而生。

  也就是说,一种是人类文明发明和构建的令人欢欣鼓舞的轨迹,另一种则是摧毁和拆除文明的使人受难面对灾害的轨迹,二者之间在并行不悖地发生着,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有多少文明被建立起来,也便会有多少文明衰落或者被毁掉之后的洒满灰烬的废墟重生。

  在我们试图去创建一种文明之时,我们也无一例外地在面对着一种对于此一文明构成挑战以及摧毁的破坏性力量的存在。古希腊文明是如此,中国的长城文明大概也是如此,还有埃及的金字塔文明以及南美洲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同样也是如此,遭遇大体相同。在它们被建造之初,它们自身内部似乎隐含着一种包容了自己的挑战者乃至摧毁者的种子,只是有些挑战和摧毁是有一种明确意识的存在,而有些则是不知所由,原因模棱两可,意识极为模糊罢了。也就是说,在人类试图去建造一种文明的实存之时,一种隐含着的破坏性的力量也自然是在一种强劲的成长之中的。人们从一种或人为,或自然,抑或二者混合的力量所构成的对文明构造的反作用力之中实现了对其自身存在价值认同上的完整认知,也就是人们从负向的破坏力中获得了另外一种对人及其世界关系新认同,弗洛伊德所乐于称谓的“死的本能”在这一点上或许有些不可测度,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绝对是从一种负向乃至灾难性的生活处境之中习得了一种对于人自身的理解,即从失败和教训中,从死亡和受伤之中,从天灾和人祸之中,即从凡此种种的人类的不幸和负面意象之中去获得一种人所独特的体验和觉悟,这种体验和觉悟对人类社会而言又并非是完全负面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有益处的存在,因为从这其中,人们学会了一种彼此可以团结在一起、彼此可以相互理解和同情的新途径。无疑,火烧圆明园使得我们失去了一座在中国首都的西式园林,但面对着未曾修复起来的圆明园这座“废园”而言,它的废墟意象自然就会易于从我们的内心之中激发出来一种中华民族共同性存在的力量,这种来自负向情绪的“团结一致向前进”的精神力量的塑造和发挥也一样是无比巨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获得和拥有并非是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因为除此之外,失去和伤悲同样是制造出某种社会新秩序产生和构建的基础。因为人不仅可能是在一种希望和幸福种活着,同时他也一样会在绝望和痛苦中活着,只是基于每个人的境遇而有一种差异分疏罢了。在这一点上,人不可能是单向度的人,而是多向度的人的存在。

  在文明的问题上,上述有关人的问题的讨论也是会自然成立的。要知道,近代的法兰西文明是从两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的洗礼之中浴火重生的,这种法国大革命对于法兰西文明的破坏也毋庸置疑是无比巨大的,但与此同时,这种革命也日益激发起更大法国乃至世界人群的自我觉醒和启蒙。

雨果《巴黎圣母院》.jpg

雨果《巴黎圣母院》

  今天以至未来,我们脑海中所留存下来的巴黎圣母院的种种意象,包括文学的、宗教的、旅游的等等,它既可以是一种善良与文明的化身,也因可谓是这次火灾之后一处极为丑陋的废墟文化的载体之一,如果你乐意,也可称它为现代文化废墟的一处表征,不过了多久的时日,人们就会忘记了大火的存在,而更多可能是以一位旅游者的身份频繁的光顾此片废墟,凝视它的存在,构想它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废墟遇到一位有天才的艺术家,那再写一本跟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同名的小说也未可知,只是前后的时代已经是大为不同了。

  所有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意象、象征和体验,显然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遭世界之中,不论是现场感的真实存在,还是一种全球网络直播的虚拟映画,它们都在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人类生活世界的思考。而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极为复杂的经验对人类的共同性生存而言都可能是不可或缺的。要知道,对人乃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历程而言,此之所失,必是彼之所得,又所谓中国人讲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人的全部智慧也恰是会体现在此种的豁达和乐观之上。在此一点上,中国人的中国文化是如此,法国人的法兰西文化也自然不会例外。因此,如何淡然应对灾难所造下的文明的废墟,从废墟中寻找新的认同,这才可谓是一种人所具有的最为明智的选择吧。

  原题《巴黎圣母院需要重建吗:废墟是文明构成的重要一环》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