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段协平:被误读和没读懂的以色列

关键词: 以色列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9-04-17 11:02:32

段协平:被误读和没读懂的以色列

作者:段协平

整个旅途,也没有看到警察。不仅是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闹市,即使在约旦红海边城亚喀巴和阿卡巴小镇等,用祥和、悠闲、安逸概括,不算夸张。

    ——以色列、约旦旅游笔记

  (一)

  走出特拉维夫机场,去往伢法古城的高速路上,一时心生惶惑:这是那个一年三百多天都是晴日的以色列吗?车窗两旁,触目所及,是望不见头的绿色,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迎面扑来,导游介绍,全是野生的。

  看不到沙漠,看不到旱象,没有水比油贵的神话。2月底的以色列,从耶路撒冷到该国东北地区的加利利湖畔、八福堂山顶,莺飞草长,杂花生树。

  绿是这里的主色调。上帝没有欺骗犹太人——确是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不知哪辈子刻印在脑子里的以色列被顷刻颠覆。

微信图片_20190417110525.jpg

  也看不到脚下每一寸土地被精心侍弄的痕迹。路两旁,远处,麦苗墨绿,橘林连片,近处,沟是沟,坎是坎,连片杂草长得率性,荆棘疯得旁若无人。

  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把每寸土地都作为榨取的对象。

  造物主也没有义务接受人类过度的无处不在的化妆。

  以色列人似乎深谙此理。这在后来去国会大厦路边的原生态状,再次得到证明。

  车进伢法。作为旅游城市,久负盛名,进城的路显然窄了许多。路两旁,所有建筑均为石料砌成。弃之不用的小作坊,低矮陈旧的小平房,一眼就能看出是长了胡子的辈分,许多早就没人住了,却骄傲地守候在一旁,注视着来往缓慢行驶的车辆。

  没有自惭形秽。它们漫不经心地守护着风能进雨能进,就是国王不能进的逻辑。

  古城似乎没有感觉到这有什么不适。历史和当代在这里相互守望,沧桑、厚重让浮躁、轻薄、炫耀远离。

  (二)

  短短七天行程,遇上了两场不期而至的雨。一次是从约旦红海阿卡巴去往死海的路上,大雨如注;一次是在游览耶路撒冷古城的“苦路”上。那是一条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从旧城东北面的狮子门押往圣殿山、接受死刑的路,14站,1公里。游人摩肩接踵,雨点淅淅沥沥。

  圣城完全浸泡在雨水里,同伴说兴许是上帝的泪水。

  出国前,妻子问带不带雨伞,我一脸的不屑:那是一块旱得冒烟的地方。现在,面对无意停住的雨点,只好很不情愿地掏出两美元,买了一袭薄如蝉翼的塑料雨披,一不小心扯开一个大洞。

  被颠覆的不只是对这里自然环境的想象和预设。

  早在定下去以色列、约旦旅游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子已学会替姥爷姥姥操心,说那里成天打仗,动枪动炮,危险、害怕,还照猫画虎,绘出那一带地图。我虽一笑置之,但对那里的安全,心里终究不是十分有底。

  五次中东战争的世仇,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的宿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把耶路撒冷奉为首都的不休纷争,毕竟不是童话。耶路撒冷境内自南到北高高的隔离墙,似乎印证了这一切。

  还真让我们碰上荷枪实弹者,是在耶路撒冷狮子城门内。初来乍看,一丝不安袭来,再看,释然。

  没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冲锋枪吊挂前腰正中下,一位女持枪者抽着香烟,与黑人同伴闲聊。军人?导游告诉我们,是安保人员。军队守边疆,天老地荒,不能进城。

  整个旅途,也没有看到警察。不仅是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闹市,即使在约旦红海边城亚喀巴和阿卡巴小镇等,用祥和、悠闲、安逸概括,不算夸张。

  哪怕与耶路撒冷毗邻的伯利恒,这个完全由巴勒斯坦人统治的城市,夜幕降临后的星光灯影里,也很静谧。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对面街边,有一处类似国内的大排档,年轻人围坐在敞顶下静静用餐,给冷清的街道增添了稍许热烈。

以色列.jpg

  伯利恒相传是耶稣降生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导游讲,伯利恒不允许犹太人进入,要进伯利恒了,他只好下车,换上巴勒斯坦人做导游。

  但巴勒斯坦人可以进入耶路撒冷。

  也不是随便可以进入,有边检。在我们离开伯利恒进入耶路撒冷时,边检人员荷枪实弹,检查十分严格。有一辆摩托车驶到近前,同车人说看检查不检查,说话间,车座后备箱被打开。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为了守望这九分美,以色列边检人员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检查起来不打丝毫折扣。

责任编辑:

段协平:被误读和没读懂的以色列

关键词: 以色列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9-04-17 11:02:32

段协平:被误读和没读懂的以色列

作者:段协平

整个旅途,也没有看到警察。不仅是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闹市,即使在约旦红海边城亚喀巴和阿卡巴小镇等,用祥和、悠闲、安逸概括,不算夸张。

    ——以色列、约旦旅游笔记

  (一)

  走出特拉维夫机场,去往伢法古城的高速路上,一时心生惶惑:这是那个一年三百多天都是晴日的以色列吗?车窗两旁,触目所及,是望不见头的绿色,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迎面扑来,导游介绍,全是野生的。

  看不到沙漠,看不到旱象,没有水比油贵的神话。2月底的以色列,从耶路撒冷到该国东北地区的加利利湖畔、八福堂山顶,莺飞草长,杂花生树。

  绿是这里的主色调。上帝没有欺骗犹太人——确是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

  不知哪辈子刻印在脑子里的以色列被顷刻颠覆。

微信图片_20190417110525.jpg

  也看不到脚下每一寸土地被精心侍弄的痕迹。路两旁,远处,麦苗墨绿,橘林连片,近处,沟是沟,坎是坎,连片杂草长得率性,荆棘疯得旁若无人。

  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把每寸土地都作为榨取的对象。

  造物主也没有义务接受人类过度的无处不在的化妆。

  以色列人似乎深谙此理。这在后来去国会大厦路边的原生态状,再次得到证明。

  车进伢法。作为旅游城市,久负盛名,进城的路显然窄了许多。路两旁,所有建筑均为石料砌成。弃之不用的小作坊,低矮陈旧的小平房,一眼就能看出是长了胡子的辈分,许多早就没人住了,却骄傲地守候在一旁,注视着来往缓慢行驶的车辆。

  没有自惭形秽。它们漫不经心地守护着风能进雨能进,就是国王不能进的逻辑。

  古城似乎没有感觉到这有什么不适。历史和当代在这里相互守望,沧桑、厚重让浮躁、轻薄、炫耀远离。

  (二)

  短短七天行程,遇上了两场不期而至的雨。一次是从约旦红海阿卡巴去往死海的路上,大雨如注;一次是在游览耶路撒冷古城的“苦路”上。那是一条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从旧城东北面的狮子门押往圣殿山、接受死刑的路,14站,1公里。游人摩肩接踵,雨点淅淅沥沥。

  圣城完全浸泡在雨水里,同伴说兴许是上帝的泪水。

  出国前,妻子问带不带雨伞,我一脸的不屑:那是一块旱得冒烟的地方。现在,面对无意停住的雨点,只好很不情愿地掏出两美元,买了一袭薄如蝉翼的塑料雨披,一不小心扯开一个大洞。

  被颠覆的不只是对这里自然环境的想象和预设。

  早在定下去以色列、约旦旅游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子已学会替姥爷姥姥操心,说那里成天打仗,动枪动炮,危险、害怕,还照猫画虎,绘出那一带地图。我虽一笑置之,但对那里的安全,心里终究不是十分有底。

  五次中东战争的世仇,戈兰高地、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的宿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把耶路撒冷奉为首都的不休纷争,毕竟不是童话。耶路撒冷境内自南到北高高的隔离墙,似乎印证了这一切。

  还真让我们碰上荷枪实弹者,是在耶路撒冷狮子城门内。初来乍看,一丝不安袭来,再看,释然。

  没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冲锋枪吊挂前腰正中下,一位女持枪者抽着香烟,与黑人同伴闲聊。军人?导游告诉我们,是安保人员。军队守边疆,天老地荒,不能进城。

  整个旅途,也没有看到警察。不仅是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闹市,即使在约旦红海边城亚喀巴和阿卡巴小镇等,用祥和、悠闲、安逸概括,不算夸张。

  哪怕与耶路撒冷毗邻的伯利恒,这个完全由巴勒斯坦人统治的城市,夜幕降临后的星光灯影里,也很静谧。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对面街边,有一处类似国内的大排档,年轻人围坐在敞顶下静静用餐,给冷清的街道增添了稍许热烈。

以色列.jpg

  伯利恒相传是耶稣降生地,建有耶稣诞生教堂,地位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导游讲,伯利恒不允许犹太人进入,要进伯利恒了,他只好下车,换上巴勒斯坦人做导游。

  但巴勒斯坦人可以进入耶路撒冷。

  也不是随便可以进入,有边检。在我们离开伯利恒进入耶路撒冷时,边检人员荷枪实弹,检查十分严格。有一辆摩托车驶到近前,同车人说看检查不检查,说话间,车座后备箱被打开。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为了守望这九分美,以色列边检人员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检查起来不打丝毫折扣。

  (三)

  还有一个不打任何折扣的,是每周六犹太人的安息日。

  安息日,按照犹太教教规,彻底休息、停止工作。这是犹太人与上帝订立的约定,神圣不可更改。安息日从星期五日落时开始,到星期六日落时结束。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凡是犹太人,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官民也罢,主仆也罢,别说工作,做饭也不允许,街面门店一律关闭,违者,按照犹太教律法是犯罪。

  当地导游中文名叫天乐,在四川成都留学一年,讲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周五下午领我们到了耶路撒冷,介绍完安息日的情况,他看了下表,将近五点,撂下一句“老子不干了。”就下车走人,把我们旅游大巴上整车人扔在大街。有人要上厕所,收费人下班,内急者干着急。

  想起了一个故事。某同胞在瑞士访学期间,有天下午去理发。理发店没有客人,他心暗喜。理发师走过来,和颜悦色:

  “有预约吗?”

  “没有。”

  “对不起,我要下班了。”

  老兄懵了:才下午五点呀!

  没有商量。

  后来他发现,这里凡事都得预约,到点下班,按部就班,雷打不动。三百元左右的理发费,人家不眼热。

  看重的是制度,珍惜的是生活。至于时间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有利就早起,白加黑,五加二,诸如此类,不是欧洲发达国家和以色列人的价值取向。

  这就不难解释,在耶路撒冷苦路上,商铺连着商铺,不管是犹太人开的,还是巴勒斯坦人张罗的,没有一个店主声嘶力竭地叫卖、死缠烂拽地劝买、一脸讨好地媚客。

  旅人如织,摩肩接踵。店主心安理得,不卑不亢,爱买不买由你去,守株待兔也潇洒。

  顾客不是他们的上帝。

  (四)

  到耶路撒冷,大概没有不去“哭墙”的。

  “哭墙”又称西墙,建在锡安山上,是古犹太国耶路撒冷旧城第二圣殿护墙仅存的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巨石垒筑。在哭墙的上方,是同样著名的伊斯兰教的两处圣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哭墙”前有以色列建的广场。

  犹太人把“哭墙”看作第一圣地、精神家园。两千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

  薄暮中,站在“哭墙”前,我问自己:面对这层层叠叠垒起的沧桑巨石,能读懂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民族福星高照,顺风顺水,原本都应该有一面属于自己的“哭墙”。美国够厉害了,也有自己的“哭墙”,建在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之间,名曰“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镌刻58183名死者名字。

  越战是美国在海外战争中唯一的失败。

  我们没有哭墙。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如此等等。是故,《大秦帝国》堂皇荧屏,康雍乾爷孙在二月河先生的笔下英明神武,至于亲历岁月,伟光正一路辉煌。三年饥荒几千万,史无前例大革命,算是什么,岂止语焉不详。而对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的解读,庙堂与江湖、大陆与海外人等,各持一端,余也糊涂,至今迷离。

  以自己这般浅陋,何谈读懂这面“哭墙”?

  话扯远了,打住。

  在以色列,没读懂的还有很多。

  比如那个轰动世界的以、巴交换战俘事件。

  2011年10月18日,以、巴经过五年多艰难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哈马斯释放了被囚禁五年的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作为交换条件,以色列交还1027名因为搞恐怖活动而在押的巴勒斯坦俘虏——他们中的许多人刑期还很长呢。 那又怎么样?咬碎牙齿,换!

  吉拉德可不是什么官二代、将二代,也没有任何特殊的背景,一个普通人家的儿子,一个面带羞涩的文静青年。

  划得来划不来?在这个问题面前,从中国逻辑里找不到答案。

  蓦然间,想起2018年5月10日被朝鲜释放的3名遭羁押的美国公民,于当地时间凌晨飞抵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夫人梅拉尼娅不敢怠慢,亲自到机场迎接他们归国。

  热烈拥抱,如见故人。

  故事不同,理出一辙。

  世界上就有这样我们难于理解的事。

  再如,只有两万平方公里面积、800余万人口的以色列,居然有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仅仅是因为他们教育搞得好?想想这些就气短。

  周有光先生说,要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否则,照现在这样,我们不懂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五)

  要离开了。留有不少遗憾。

  没能拜谒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那里面安放着在二战期间被希特勒纳粹杀死的600万犹太亡魂;

  没能去拜谒海法马萨达城堡。两千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保卫战,一千名犹太人与围得铁桶般的罗马强敌对抗了三年,最后弹尽粮绝,967人全部自尽……犹太人顽强不屈的基因从那时候就是雄勃的,强健的。

  最近网上有文章赞颂那个所谓战斗的民族,有人针锋相对,历数战斗民族种种败绩和以色列建国来无往不胜地战绩,有根有据,一纸揭开历史的真面目。

  总有那么些吃错药的人。

  飞机起飞了。

  红海辉煌的落日,死海体验的神奇,海法空中花园的宏丽,大、小佩特拉古城的壮美和神秘,月亮之谷绵厚泛红的细沙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贝都茵人的传说,犹太教堂和基督教堂的肃穆,哭墙前朝拜者虔诚的祷告,橄榄山西坡从下到上那一排排静默的墓碑,圣城米黄色巍峨的古城墙,耶稣洗礼处约旦河荡漾的绿波,墙壁上五花八门的涂鸦,被数千年来无数行人踩踏过的光溜溜的石板路,西装革履的职业人,一袭黑色长袍、露着大眼睛的阿拉伯妇人,裙摆摇曳的时髦女郎,看见我们拍照就欢呼雀跃热烈拥到镜头前的儿童的笑脸……读懂的,没读懂的,都随着飞机的一声轰鸣,被抛到身后而远去了。

  我默默问自己,还能再来吗?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