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览扶桑 2018-11-10 08:47:11
作者:黄晓静
作者按:2018年7月,应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之邀,我们前往日本采访了京都泉屋博古馆副馆长广川守先生以及京都东福寺资料研究所所长永井庆州先生。
有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历史,那么请到日本去。
历史上的日本擅长学习先进、博采众长。盛唐以来,日本就在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等层面学习中国,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即模仿长安建造而成。时至今日,日本仍然保留着汉文化的精华与传统。在这里,古今与中外完成交融,难以计数的中华文化细节和文物样式总会让你有某个刹那恍惚于自己所处的地点,身处日本,神思却在文物涤荡而出的历史光影中飞跃回神州山川。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大量的中国文物或由于历史原因,或通过购买、赠予、交换等方式流向日本。日本现今有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收藏有中国的历史文物,数量总计在八十万件左右。这些寄居日本的中国文物在日本同样得以保护,其文化内涵经过异国眼界的发掘更具别样风采。本次来日,我们有幸在京都的博物馆和寺庙里,见到了被珍藏的中国国宝猛虎食人卣和无准师范像。
京都泉屋博古馆副馆长广川守在接受记者采访
商代奇特青铜:猛虎食人卣
商朝是青铜器的时代。
在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用于生活与祭祀的日常用品,也有代表权力与地位的鼎,可纵然已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复,这件 “猛虎食人卣”仍然堪称青铜奇葩。它的花纹奇异,造型独特,其文化内涵也饱受争议。
猛虎食人卣(图片由泉屋博古馆提供)
卣,是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器皿,属于中国古代酒器。这件“猛虎食人卣”更是一件堪称国宝级的商代文物,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新奇,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即使在馆藏此物的京都博物馆内部,这种争议同样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猛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猛虎食人卣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此馆收藏了许多中国不同朝代的文物,其中有500多件青铜器收藏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占了160件左右;汉代兵器20件左右、刀剑和皮带上的带扣40件左右,镜子220件左右;宋代到明清的文物有40-50件左右,尤其明代清代的文物在日本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奉为上品。
泉屋博古馆内收藏了500多件青铜器,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占了160件左右
日本珍视文物,对他国文物的发展历史也研究的十分透彻。日本对中国历朝各代的青铜器的工艺特点和发展均有成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也都很有价值和特色。在日本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就不在少数,它们样式繁多,并且经过日本本土的改良变成了花器,日本花道里插花工艺也用上了这种类似青铜器的酒器。中国的文人习惯在自己的房间里摆设青铜酒器用于观赏,这样的文人风习也被传到了日本。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本文人尊崇中国文化,由文人把摆设的青铜器当作收藏品带到日本的案例特别多,日本文人想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感觉,所以收藏了不少中国文人的东西。在日本,除了特别受欢迎的酒器以外,还有鼎,不是用于祭祀的那种大鼎,而是小巧玲珑的鼎。日本文人特别喜欢个头小的鼎,鼎放在房间里用作香炉既实用又美观,目前泉屋博古馆中的藏鼎就是这种小巧玲珑的鼎。
夔神鼓(图片由泉屋博古馆提供)
虽然猛虎食人卣藏于泉屋博古馆,但是其实并不知道猛虎食人卣是如何传入日本的,博古馆经手于日本国内的美术商,馆方往往没有直接去中国买的经历,但这并不影响日本人喜欢文物、重视文物的热情。日本喜欢青铜器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在定期观看展览过程中,偶然观赏到了青铜器,因其独特造型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喜欢上了青铜器;另外一种是喜欢中国历史的人,特别是研究书法的人,他们来到博古馆不光是为了青铜器,还要看看上面的文字和书法,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海兽葡萄镜,初唐~盛唐
青铜器特别容易氧化生锈,在收藏时要花费好多心血去保存修复。我们在展馆里看到的青铜器都呈现着表面光滑干净的状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还是会或多或少有一些锈化的情况。出土较早的青铜器在清代已经用漆保护过了,所以外表看来没有什么锈迹,但内部的腐朽就需要借助仪器来观察了,一旦发现就会加以修复。用肉眼确认有没有生锈的工作虽然做不到每天都进行,但是会有定期的检查。仪器检查通常所使用的设备是X线,细小的、内部的、不易察觉的文物裂痕,也会定期用它排查,这种科技已经不算新鲜,日本的陶器、木制的建筑都已经在普遍使用了。虽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铜器的修复技术并没有发生很多变化,只是修复材料有所变化。在泉屋博古馆副馆长看来,清代的青铜器修复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现在的修复方法不过是将现代的材料与清代的修复技术相结合而已。
来源:一览扶桑 2018-11-10 08:47:11
作者:黄晓静
作者按:2018年7月,应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之邀,我们前往日本采访了京都泉屋博古馆副馆长广川守先生以及京都东福寺资料研究所所长永井庆州先生。
有这样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历史,那么请到日本去。
历史上的日本擅长学习先进、博采众长。盛唐以来,日本就在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等层面学习中国,当时日本的首都京都即模仿长安建造而成。时至今日,日本仍然保留着汉文化的精华与传统。在这里,古今与中外完成交融,难以计数的中华文化细节和文物样式总会让你有某个刹那恍惚于自己所处的地点,身处日本,神思却在文物涤荡而出的历史光影中飞跃回神州山川。
中日两国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大量的中国文物或由于历史原因,或通过购买、赠予、交换等方式流向日本。日本现今有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收藏有中国的历史文物,数量总计在八十万件左右。这些寄居日本的中国文物在日本同样得以保护,其文化内涵经过异国眼界的发掘更具别样风采。本次来日,我们有幸在京都的博物馆和寺庙里,见到了被珍藏的中国国宝猛虎食人卣和无准师范像。
京都泉屋博古馆副馆长广川守在接受记者采访
商代奇特青铜:猛虎食人卣
商朝是青铜器的时代。
在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用于生活与祭祀的日常用品,也有代表权力与地位的鼎,可纵然已出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复,这件 “猛虎食人卣”仍然堪称青铜奇葩。它的花纹奇异,造型独特,其文化内涵也饱受争议。
猛虎食人卣(图片由泉屋博古馆提供)
卣,是一种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器皿,属于中国古代酒器。这件“猛虎食人卣”更是一件堪称国宝级的商代文物,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新奇,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现老虎吃人的凶猛,还是人兽和谐的天人合一,历来说法不一,即使在馆藏此物的京都博物馆内部,这种争议同样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商代青铜器中很少有比这件更奇异复杂的了。
猛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也是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两件之一(另一件为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猛虎食人卣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此馆收藏了许多中国不同朝代的文物,其中有500多件青铜器收藏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占了160件左右;汉代兵器20件左右、刀剑和皮带上的带扣40件左右,镜子220件左右;宋代到明清的文物有40-50件左右,尤其明代清代的文物在日本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奉为上品。
泉屋博古馆内收藏了500多件青铜器,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占了160件左右
日本珍视文物,对他国文物的发展历史也研究的十分透彻。日本对中国历朝各代的青铜器的工艺特点和发展均有成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博物馆珍藏的文物也都很有价值和特色。在日本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就不在少数,它们样式繁多,并且经过日本本土的改良变成了花器,日本花道里插花工艺也用上了这种类似青铜器的酒器。中国的文人习惯在自己的房间里摆设青铜酒器用于观赏,这样的文人风习也被传到了日本。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本文人尊崇中国文化,由文人把摆设的青铜器当作收藏品带到日本的案例特别多,日本文人想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感觉,所以收藏了不少中国文人的东西。在日本,除了特别受欢迎的酒器以外,还有鼎,不是用于祭祀的那种大鼎,而是小巧玲珑的鼎。日本文人特别喜欢个头小的鼎,鼎放在房间里用作香炉既实用又美观,目前泉屋博古馆中的藏鼎就是这种小巧玲珑的鼎。
夔神鼓(图片由泉屋博古馆提供)
虽然猛虎食人卣藏于泉屋博古馆,但是其实并不知道猛虎食人卣是如何传入日本的,博古馆经手于日本国内的美术商,馆方往往没有直接去中国买的经历,但这并不影响日本人喜欢文物、重视文物的热情。日本喜欢青铜器的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在定期观看展览过程中,偶然观赏到了青铜器,因其独特造型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喜欢上了青铜器;另外一种是喜欢中国历史的人,特别是研究书法的人,他们来到博古馆不光是为了青铜器,还要看看上面的文字和书法,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海兽葡萄镜,初唐~盛唐
青铜器特别容易氧化生锈,在收藏时要花费好多心血去保存修复。我们在展馆里看到的青铜器都呈现着表面光滑干净的状态,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还是会或多或少有一些锈化的情况。出土较早的青铜器在清代已经用漆保护过了,所以外表看来没有什么锈迹,但内部的腐朽就需要借助仪器来观察了,一旦发现就会加以修复。用肉眼确认有没有生锈的工作虽然做不到每天都进行,但是会有定期的检查。仪器检查通常所使用的设备是X线,细小的、内部的、不易察觉的文物裂痕,也会定期用它排查,这种科技已经不算新鲜,日本的陶器、木制的建筑都已经在普遍使用了。虽然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铜器的修复技术并没有发生很多变化,只是修复材料有所变化。在泉屋博古馆副馆长看来,清代的青铜器修复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现在的修复方法不过是将现代的材料与清代的修复技术相结合而已。
南宋佛教泰斗:无准师范像
日本京都东福寺,著名的红枫映衬建筑之美。在这座宏大的寺庙,藏有一份僧人画像——无准师范像。无准师范,是南宋理宗时的临济宗大师、余杭径山寺的主持,被誉为“南宋佛教界泰斗”的雪窦山高僧无准师范禅师是日本佛教的祖师之一。唐宋时期的很多佛教门派在中国都已经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无准师范禅师所在门派便是一个典型。
无准师范像(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无准师范禅师曾收了一位叫圆尔辨圆的日本徒弟,这个日本僧人将禅法和茶道带回日本,并建东福寺,所以至今日本还有大量信徒经常去中国浙江省的径山寺拜祖。无准师范像,创作于1238年,是无准师范禅师的肖像画,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人物生动而又不失庄严,着重描绘了面部的表情细节,不经意间便传达了禅师智慧风趣的风范。
无准师范像在日本被称为顶像,当作国宝珍藏,这种至高的荣誉需要由文化厅综合考量后确定,要先成为“国家财产”而后才有机会变成“国宝”。无准师范禅师培养了日本很多知名的禅师,他们把佛教的经典、文化带到了日本,并且建造了很多寺庙,影响巨大。日本的禅僧的画像风俗也是以无准师范像为范本并世代流传,当今的禅师像都深受影响。除此之外,无准师范禅师的著作和书法在日本都是重要的文化财产。因而无准师范禅师对于日本的禅宗而言地位尊崇,这也是无准师范像成为日本国宝的重要原因。
东福寺资料研究所所长永井庆州
无准师范禅师能够在日本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其门下弟子的广泛宣传密不可分——圣一国师便是其中之一。圣一国师为无准师范禅师思想的广泛传播做出了诸多贡献,圣一国师曾在中国跟随无准师范禅师修道学习,深受禅师教诲,圣一国师为了感恩师父,曾立志要在东福寺永远纪念师父,而后便有了每年纪念无准师范禅师的习俗,而这一天通常选定在圣一的忌日。每逢十年还会做一次比较大型的纪念,在圣一国师75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日本京都东福寺就曾与中国的无准师范禅师的寺庙联手做过一次活动。
中国是佛教大国,画像数量很多但是如今中国保存下来的禅师画像却很少,相比而言,日本对禅师画像的保存更为用心,无准师范禅师画像的维护即可管中窥豹。在日本,无准师范禅师的画像会经常修缮,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填补画中染料,最麻烦的是,它并不是一张纸上的画作,而是创作在丝绒线上,修缮的时候要先将一根根丝线修缮好,然后再进行染料填补。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重细节,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不允许发生,否则对文物来说将是巨大的价值损伤。
东福寺寺内
正常情况下,这幅无准师范像修复完成需要花费13年的时间,工程浩大,细节繁复,修复工作更是精确到每根丝线的保留问题,这并不是一个修复团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它的修复需要4家修复公司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协商讨论出如何修补、采用什么材料修补、每个公司修补哪个部分等详细方案后,才能开工干活。声势浩大的修复工作,所需的费用也是不菲,不过日本比较重视文化财产的保护,尤其是这种国宝级的重物,修复补贴金额也能达到70%左右。东福寺住持还告诉我们,上一次修复无准师范像是在30年前,修复后的画像一般是由寺庙特殊管理,平时不对外展览,遇到大型的公立博物馆展览,可能才会外借出去,比如去年京都博物馆举行的大型国宝展。
采访结束,我的内心似乎平静更多。中国的文物在日本得到精心维护,甚至奉为国宝,这真正的回应了“文化无国界”的箴言。无论中日两国在历史层面有何纠葛,不同国家人民对人类文明精华的推崇不曾改变。
中华文明灿若星河,在追寻复兴的发展道路中,中国需要更加看重对文物的传承与维护,不断提高文物修复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文物修复领域,我们可以独立封闭的孤芳自赏。加强与日本及其他文物保护领域先进国家的交流,促进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或归国展览,这是增强世界各国文化共鸣,增强中华文化包容度的绝好机会。
纵使中国文物在日本,但它的光辉不曾因国界转换而黯淡,就像你我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千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