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瑞士
来源:作者公号 2018-10-08 13:20:55
作者:秦晖
席勒的《威廉. 退尔》与小英雄瓦尔特
后来,德国18世纪启蒙文学大师席勒写了著名历史剧《威廉. 退尔》,把两个传说合二为一。据说鲍姆加滕砍死沃尔芬谢森后遭到官府追捕,威廉. 退尔赶来把他救出,于是两人共举义旗。结局是两个反抗者携手推翻暴政后,鲍姆加滕代表翁特瓦尔登人参加了建立瑞士的“三山聚义”,而退尔则拒绝应邀去吕特里,他认为“自强者应该保持独立,并对任何共同行动持怀疑态度。”
我觉得席勒这样的处理堪称一绝:剧作既以鲍姆加滕为代表,反映了山民联合抗暴、共同捍卫自-由的愿望——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些源出德法意三族、信分新旧两教的人们怎么会克服语族、教派的分歧而建立起稳固的联邦。而另一方面又以退尔为代表,体现了瑞士人珍视自-由个性的一面——否则也无法理解瑞士联邦各州的高度自治、市镇、社区乃至个人都保有相当强的独立意志。
而席勒的这部经典名剧,也奠定了瑞士国民中威廉.退尔等人国族英雄的地位。在席勒这部五幕诗剧中,原来比较朴素的史诗传说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剧情。传说中威廉.退尔那个被抓来头顶苹果做箭靶的小儿子本无姓名传世,除了显示总督的残暴并无其他情节流传。席勒不仅给他取名瓦尔特,而且安排了许多父子对话。例如在父子俩走到那个挂着总督顶戴的木杆前:
小瓦尔特:这里的人们过着没有自-由的生活,就像爹爹你,在他们父亲留给他们的土地上?
退尔:父亲留给的?孩子,这里的土地都属于主教或国王。
小瓦尔特:但他们可以在树林间自-由狩猎吗?
退尔:那也全都是君主的——飞鸟和野羊。
小瓦尔特:但他们至少可能会在溪流中捕鱼?
退尔:那也不行,溪流,湖泊和大海都属于国王。
小瓦尔特:谁是这位国王,他们如此害怕的国王?
退尔:据说他是保护他们的人,赐予他们阳光。
小瓦尔特:他们没有勇气自己保护自己吗?
退尔:他们邻里间互相猜疑,像一盘散沙那样。
小瓦尔特:我宁愿被埋在在雪崩下面,也不愿生活在这令人窒息的土地上!
这就不仅是一个英雄父亲,而是把父子俩憎恶暴政渴望自-由的心情都刻画的活灵活现。由于席勒此剧的影响,威廉.退尔和小瓦尔特父子的各种形象在瓦尔登和瑞士各地随处可见。
甚至,席勒塑造的这个争取自-由的瑞士小英雄瓦尔特有时比他爹的名气更大,“宁愿死于雪崩,不愿过令人窒息的无自-由生活”成为名言。受德语文化影响的各国抗争者经常以瓦尔特为化名,寓意“自-由斗士”。
中国人熟悉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一例。由于铁托战时化名瓦尔特,坊间曾传言该片就是写他的。其实该片主角以抗德战争时期萨拉热窝南共地下党领导人、烈士弗拉迪米尔.佩里奇为原型,而他的化名确实也是瓦尔特。铁托和佩里奇这两个南斯拉夫斗士都以这个源于席勒的瑞士人形象为化名,可见其影响之大了。
席勒、罗西尼与瑞士精神
争取自-由的主题可以说是贯穿《威廉. 退尔》全剧始终,“自-由”一词在五幕剧本中就出现达83次之多。在剧终时,三个“森林州”的农民击败暴政,为结成同盟而欢呼,森林外的城市女郎贝尔塔(寓意三州之外最早加盟的卢塞恩、苏黎世和伯尔尼等城市)和自-由贵族卢顿也来加入:
贝尔塔:农民们!盟友们!我要加入你们的联盟,请接受幸运的我,行使我的权利,握住你们的勇敢之手,在自-由之地找到保护。你们会保护我作为你们的公民吗?
农民们:好啊,我们将保护生命,保护我们的财富!
贝尔塔:好啊!我向这个年轻人伸出了手——一个自-由的瑞士少女和一个自-由的瑞士男人!
卢顿:从现在起,我解放所有农奴,我们都是自-由人!
[音乐和幕布落下,剧终]。
继席勒之后,19世纪意大利音乐大师罗西尼又把《威廉. 退尔》创作为四幕歌剧,其中的《威廉.退尔序曲》尤为成功。这首11分钟的交响曲前半段悠扬、缓慢、低沉,寓意森林的深邃、神秘和暴政下人们的压抑,后半段转向激昂的进行曲,宛如万马奔腾,象征瑞士山民奋起征战,击败了暴君获得自-由。
这首曲子的影响比歌剧更大。今天各国很多电台、电视台都截取其中旋律作为开播曲,连香港的赛马活动也以此为伴奏音乐。但如此普及之后,各地人们就很少从这熟悉的旋律联想到瑞士先民的建国业绩。而今我们在这苍山翠林与明湖之间听到这一旋律,不禁浮想联翩……
席勒是德国人,而“三森林州”都是德语区,那里的山民摆脱德意志君主而追求自-由,席勒为之欢呼。罗西尼是古罗马后裔的意大利人,而山民们奋起反抗那号称继承了古罗马光荣的“神圣罗马帝国”,罗西尼也和席勒一样热情地赞颂山民的义举。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的价值远远高于“伟大帝国的光荣”。席勒和罗西尼分别都是德、意两个民族的文化伟人,其不朽作品也是这两个民族后来赖以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然而他们的伟大何止在于戏剧和音乐,他们的精神又何止限于其所属民族!
而“瑞士奇迹”背后的这种自-由精神,不仅属于瑞士人,难道不也属于席勒、罗西尼各自所属的德意志和意大利民族、属于普世的人类吗?
当然,在13世纪阿尔卑斯山区的草莽时代,书面文化很不发达。那些传说都是以后几个世纪逐渐定型的。鲍姆加滕、威廉.退尔是否实有其人,真实事迹如何,早期邦联形成的细节,至今都有争议,但是,最早关于上述传说的文字记载大都出自翁特瓦尔登、尤其是今天的上瓦尔登州萨尔嫩附近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
迄今可见关于威廉. 退尔的最早记载,就出自珍贵的“萨尔嫩白皮书”,这部羊皮纸古籍记录了1291年以前这片山区的许多传说、典故和民间资料,其中就有威廉.退尔射苹果的故事。该书的原本不知何在,现存的传抄本也是14世纪的古物,作为瑞士的国宝,如今就保存在萨尔嫩城里最古老的建筑“女巫塔”中。而故事的原型,应该也发生在这一带。说这里是古代瑞士的摇篮,是名副其实的。
关键词: 瑞士
来源:作者公号 2018-10-08 13:20:55
作者:秦晖
阿尔卑斯的绿林逸史
一万人口的萨尔嫩城和三万多人的上瓦尔登州虽然都很小,但在瑞士却有其特殊地位。首先,这里是现代瑞士的地理中心——打个比方说,把一块质地与厚薄均匀的板材切割成瑞士国土的形状,把相当于萨尔嫩的那个点放在针尖上,这块板将不偏不倚地保持平衡。用数学的表述,就是以萨尔嫩为坐标中心,其与瑞士国土边境各点的向量之和恰巧为零。
而比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历史。史家公认,瑞士国家起源于1291年的古瑞士邦联。那一年,阿尔卑斯山腹地的三个山民自治体:施维茨(就是“瑞士”一词的音源)、乌里和翁特瓦尔登在摆脱神圣罗马帝国控制之后,立下“吕特里誓言”形成“永久联盟”。这个“三森林州”的联盟就是瑞士立国之始。后来卢塞恩加入,成为“四森林州”,再后来有了8州、13州、18州乃至今天的26州。
所以,“森林州”就是瑞士之根。而瓦尔登(walden)就是德语“森林”之意,因此也可以说瑞士就是从这里起源的。今天的上瓦尔登和下瓦尔登两州,就是从“三森林州”中的翁特瓦尔登州一分为二的。
这个翁特瓦尔登在中译著述里又叫下瓦尔登,有人往往误以为就是今天的下瓦尔登州。其实翁特(unter)是(雪山)“下面的”之意,而今天下瓦尔登(尼德瓦尔登)州之“下(nid)”,则是“下游”之意。此“下”非彼“下”。
古代这一大片雪山“下面的”森林(瓦尔登)包括上游、下游两条山谷,分别由两个部落居住。他们联合起来作为一个自治体与另外两个自治体在吕特里草甸“三山聚义”,共同发起建立了最初的三州联盟,但两个部落后来又分开各自建州了。然而瓦尔登——森林却不仅这两个部落用以自名,整个瑞士早期“三森林州”、“四森林州”,音译也就是三个瓦尔登、四个瓦尔登,瓦尔登(森林)可以说就是早期瑞士的同义词。
卢塞恩湖畔的吕特里草甸
森林中的山民能够建国,就是摆脱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1291年前后的事如今仍然具有史诗传说的性质。最重要的传说是:哈布斯堡王朝派驻森林地区的总督沃尔芬谢森无恶不作,一天他看见美丽农妇伊塔,就起了坏心,乘伊塔的丈夫、富裕的自由农民鲍姆加滕不在,闯入其家,仗势索取吃喝,又要伊塔烧水给他洗澡,还要伊塔与他共浴,企图非礼。伊塔让仆人与其周旋,自己脱身逃出后找到丈夫。鲍姆加滕怒不可遏,回家抡起斧子一顿乱砍,把总督砍死在浴桶中。他随即号召山民起来反抗暴政。后来,鲍姆加滕代表翁特瓦尔登,和施维茨、乌里两地的代表在卢塞恩湖畔的吕特里草甸立誓,建立了三森林州联盟。
另一个传说更有名:传说的主人是神弩射手、山民英雄威廉. 退尔。坏人同样是哈布斯堡王朝总督,只是其名叫盖斯勒。传说盖斯勒在森林区立了根柱子,把哈布斯堡王朝赐予他的“顶戴”(官帽)置于其上,要往来山民向其叩拜,感谢皇恩。谁知这退尔大叔竟不知进退,拒不叩拜。盖斯勒总督就把这大胆刁民逮捕。总督对退尔说:你是神射手?好,小的们,把退尔的孩子也给我抓来!然后总督下令在孩子头上放个苹果,对退尔宣布:罚你在百步之外射苹果,射死了儿子算你倒霉,射不中苹果就治你的罪。
威廉. 退尔射苹果
结果,威廉. 退尔第一箭就把苹果射落,而孩子毫发无伤。第二箭他就对准了总督,骂道:狗官罪有应得!嗖地一箭穿喉,结果了盖斯勒大人。于是他扯旗造反,与乌里、施维茨“三山聚义”,开创了后来瑞士一片江山。
这两个故事,情节、人名不同,但背景一样,都是讲的阿尔卑斯山森林(瓦尔登)中,自-由、富裕的农民不甘神圣罗马帝国的欺压,抗争自立,走向联合的事迹。威廉. 退尔和鲍姆加滕成了瑞士的史诗英雄,而沃尔芬谢森和盖斯勒则是哈布斯堡邪恶皇权的象征。
席勒的《威廉. 退尔》与小英雄瓦尔特
后来,德国18世纪启蒙文学大师席勒写了著名历史剧《威廉. 退尔》,把两个传说合二为一。据说鲍姆加滕砍死沃尔芬谢森后遭到官府追捕,威廉. 退尔赶来把他救出,于是两人共举义旗。结局是两个反抗者携手推翻暴政后,鲍姆加滕代表翁特瓦尔登人参加了建立瑞士的“三山聚义”,而退尔则拒绝应邀去吕特里,他认为“自强者应该保持独立,并对任何共同行动持怀疑态度。”
我觉得席勒这样的处理堪称一绝:剧作既以鲍姆加滕为代表,反映了山民联合抗暴、共同捍卫自-由的愿望——否则就无法理解这些源出德法意三族、信分新旧两教的人们怎么会克服语族、教派的分歧而建立起稳固的联邦。而另一方面又以退尔为代表,体现了瑞士人珍视自-由个性的一面——否则也无法理解瑞士联邦各州的高度自治、市镇、社区乃至个人都保有相当强的独立意志。
而席勒的这部经典名剧,也奠定了瑞士国民中威廉.退尔等人国族英雄的地位。在席勒这部五幕诗剧中,原来比较朴素的史诗传说加入了更为丰富的剧情。传说中威廉.退尔那个被抓来头顶苹果做箭靶的小儿子本无姓名传世,除了显示总督的残暴并无其他情节流传。席勒不仅给他取名瓦尔特,而且安排了许多父子对话。例如在父子俩走到那个挂着总督顶戴的木杆前:
小瓦尔特:这里的人们过着没有自-由的生活,就像爹爹你,在他们父亲留给他们的土地上?
退尔:父亲留给的?孩子,这里的土地都属于主教或国王。
小瓦尔特:但他们可以在树林间自-由狩猎吗?
退尔:那也全都是君主的——飞鸟和野羊。
小瓦尔特:但他们至少可能会在溪流中捕鱼?
退尔:那也不行,溪流,湖泊和大海都属于国王。
小瓦尔特:谁是这位国王,他们如此害怕的国王?
退尔:据说他是保护他们的人,赐予他们阳光。
小瓦尔特:他们没有勇气自己保护自己吗?
退尔:他们邻里间互相猜疑,像一盘散沙那样。
小瓦尔特:我宁愿被埋在在雪崩下面,也不愿生活在这令人窒息的土地上!
这就不仅是一个英雄父亲,而是把父子俩憎恶暴政渴望自-由的心情都刻画的活灵活现。由于席勒此剧的影响,威廉.退尔和小瓦尔特父子的各种形象在瓦尔登和瑞士各地随处可见。
甚至,席勒塑造的这个争取自-由的瑞士小英雄瓦尔特有时比他爹的名气更大,“宁愿死于雪崩,不愿过令人窒息的无自-由生活”成为名言。受德语文化影响的各国抗争者经常以瓦尔特为化名,寓意“自-由斗士”。
中国人熟悉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一例。由于铁托战时化名瓦尔特,坊间曾传言该片就是写他的。其实该片主角以抗德战争时期萨拉热窝南共地下党领导人、烈士弗拉迪米尔.佩里奇为原型,而他的化名确实也是瓦尔特。铁托和佩里奇这两个南斯拉夫斗士都以这个源于席勒的瑞士人形象为化名,可见其影响之大了。
席勒、罗西尼与瑞士精神
争取自-由的主题可以说是贯穿《威廉. 退尔》全剧始终,“自-由”一词在五幕剧本中就出现达83次之多。在剧终时,三个“森林州”的农民击败暴政,为结成同盟而欢呼,森林外的城市女郎贝尔塔(寓意三州之外最早加盟的卢塞恩、苏黎世和伯尔尼等城市)和自-由贵族卢顿也来加入:
贝尔塔:农民们!盟友们!我要加入你们的联盟,请接受幸运的我,行使我的权利,握住你们的勇敢之手,在自-由之地找到保护。你们会保护我作为你们的公民吗?
农民们:好啊,我们将保护生命,保护我们的财富!
贝尔塔:好啊!我向这个年轻人伸出了手——一个自-由的瑞士少女和一个自-由的瑞士男人!
卢顿:从现在起,我解放所有农奴,我们都是自-由人!
[音乐和幕布落下,剧终]。
继席勒之后,19世纪意大利音乐大师罗西尼又把《威廉. 退尔》创作为四幕歌剧,其中的《威廉.退尔序曲》尤为成功。这首11分钟的交响曲前半段悠扬、缓慢、低沉,寓意森林的深邃、神秘和暴政下人们的压抑,后半段转向激昂的进行曲,宛如万马奔腾,象征瑞士山民奋起征战,击败了暴君获得自-由。
这首曲子的影响比歌剧更大。今天各国很多电台、电视台都截取其中旋律作为开播曲,连香港的赛马活动也以此为伴奏音乐。但如此普及之后,各地人们就很少从这熟悉的旋律联想到瑞士先民的建国业绩。而今我们在这苍山翠林与明湖之间听到这一旋律,不禁浮想联翩……
席勒是德国人,而“三森林州”都是德语区,那里的山民摆脱德意志君主而追求自-由,席勒为之欢呼。罗西尼是古罗马后裔的意大利人,而山民们奋起反抗那号称继承了古罗马光荣的“神圣罗马帝国”,罗西尼也和席勒一样热情地赞颂山民的义举。显然,在他们的心目中,自-由的价值远远高于“伟大帝国的光荣”。席勒和罗西尼分别都是德、意两个民族的文化伟人,其不朽作品也是这两个民族后来赖以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精神资源,然而他们的伟大何止在于戏剧和音乐,他们的精神又何止限于其所属民族!
而“瑞士奇迹”背后的这种自-由精神,不仅属于瑞士人,难道不也属于席勒、罗西尼各自所属的德意志和意大利民族、属于普世的人类吗?
当然,在13世纪阿尔卑斯山区的草莽时代,书面文化很不发达。那些传说都是以后几个世纪逐渐定型的。鲍姆加滕、威廉.退尔是否实有其人,真实事迹如何,早期邦联形成的细节,至今都有争议,但是,最早关于上述传说的文字记载大都出自翁特瓦尔登、尤其是今天的上瓦尔登州萨尔嫩附近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
迄今可见关于威廉. 退尔的最早记载,就出自珍贵的“萨尔嫩白皮书”,这部羊皮纸古籍记录了1291年以前这片山区的许多传说、典故和民间资料,其中就有威廉.退尔射苹果的故事。该书的原本不知何在,现存的传抄本也是14世纪的古物,作为瑞士的国宝,如今就保存在萨尔嫩城里最古老的建筑“女巫塔”中。而故事的原型,应该也发生在这一带。说这里是古代瑞士的摇篮,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