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日本第一地价:金座与银座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来源: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 2018-09-28 11:10:22

日本第一地价:金座与银座

作者:铃木理生

银座四丁目角长期保持了日本第一的地价,有一段时间新宿车站东侧的地价也曾为日本第一,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方又回到了银座。

  说是江户最贵的地价也就意味着是日本最贵。战前,根据东京府与东京市的统计编辑而成的资料《市街宅地买卖最高价与最低价实例》(明治四十二年到昭和十四年)中写道:“每年的买卖实例中最贵地价:明治四十三年为日本桥元四日市町的三百日元,四四年为本石町二丁目的两百九十六日元,四五年为南传马町的三百五十日元,大正二年为室町三丁目的三百七十日元,大正三年为同一地段的四百九七日元……”这就是日本地价最贵的地点。

  这一状况一直从关东大地震持续到昭和八、九年。到了战后,银座四丁目角长期保持了日本第一的地价,有一段时间新宿车站东侧的地价也曾为日本第一,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方又回到了银座。曾经很长时间保持日本第一的日本桥地区,在业主们的努力下已经使得地价慢慢稳定下来了,基本看不到过激买卖的例子,因此也就潜存着不公开这类统计数据的内情。

2.jpg

 银座街景

  我们再回到最初说的“室町一丁目东侧南角”吧。这个地段前面就是“一丁目自治值班房”,而在“东侧中段横街拐角有一家居酒屋,在二楼离店门屋檐的屋顶上面建了一座约不到三尺见方的神宫居,供奉能乐剧目《高砂》中使用的老翁能面和老妇能面。”

  从这里拐进去就是各街道进行自治管理工作的地方,就是“自治值班房”,后来成为代理业主事务人员的工作事务所了。而且,在各街道的出入口还设有栅栏门,由管理人员负责栅栏的开闭。街道给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带来人间天堂一般的感觉,不过却有想象不到的闭塞。严格的连带责任制度更强烈地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的一面。

  言归正传,据那家居酒屋二楼屋檐有神宫居的夫妇讲,这是取自世阿弥创作的谣曲《高砂》,然后又查看了《大辞林》,上面说“阿苏山神主友成在播磨国高砂的海边遇到了一对老夫妇,听他们讲述了高砂的松枝和住吉的松枝结成连理的故事,并受两位老人邀请来到津之国住吉,请求住吉明神的来现,(中略)其中有一部分在婚礼等喜庆活动上作为庆祝演唱的。”

  狂歌集《江都日千两(日本桥)》中有题为“室町高砂新道”曰:室町有街名自谣曲《高砂》,筑神宫供奉尉面姥面由来已久。

  这就是有关高砂新道街名由来的说明,我们暂且不论这一说明成立与否,还是继续老人的高砂新道的指引吧。“有‘手岛屋德兵卫’,叫做手德的鱼河岸大批发商,一丁目西侧的“日光屋藤田’,这家经营的商品各色各样,有小货物、马具、蓑衣、厨房用具、杂货等,还有叫‘鲤七’的鱼糕店,生意兴隆。在东侧现为山本海苔店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巴艾’的艾店,而在室町二丁目西侧与现在差不多,是一排木屋。”“南角处有一个‘大八百屋’,是专为幕府供应蔬菜瓜果的蔬菜店,北角处是棉丝线店越后屋,在其西侧则是越后屋的另一个门面店”,而现在则成了三越百货公司的所在。“面丝线店的南面有一个叫“丸八’的五金店,而在这条马路的尽头处就是负责管理这一带的里长加藤家的宅第”,“东侧在‘大村’荞麦面店北邻是一家笔墨文具店,自治事务所在北木户的东侧”,“在这旁边有许多卖寿司的摊档,有俗称三升寿司的富士见寿司”。

3.JPG

  三越百货前

  三升是歌舞伎世家市川团十郎家族的族徽,因为寿司店的主人喜十郎很像第八代团十郎,“所以晚上有很多妇女来买寿司而广为人知。实际上他容貌和体型确实很像团十郎,住在濑户物町,只有傍晚时分才到这里来做生意”。

  濑户物町属于鱼河岸的一部分,因此有很多寿司店也是理所当然,也是现在筑地场外市场寿司店的前身。到了夜晚,从家务中解脱出来的家庭主妇们纷至沓来,希望一尝好男人做的寿司,于是成为了日本桥的名产,这也挺耐人寻味的。俊俏的江户女性随着清脆的咀嚼声在吃寿司的风景,既表现了当地的风味小吃,又体现了一种文化精髓。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位老者十分在意“寿司”两字的日语发音,不说“富士见 zushi”、“三升 zushi”,而是说“sushi”,即不说“手捏zushi”“江户前zushi”,而是说“手捏sushi”“江户前sushi”什么的。

  (本文节选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南京大学出版社。文中图片均由库索拍摄,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

日本第一地价:金座与银座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来源: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 2018-09-28 11:10:22

日本第一地价:金座与银座

作者:铃木理生

银座四丁目角长期保持了日本第一的地价,有一段时间新宿车站东侧的地价也曾为日本第一,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方又回到了银座。

  秋高气爽、食欲之秋、读书之秋、行乐之秋等等,还有仲秋之夜赏明月之秋敬老节等等,在这色彩缤纷的秋日里,我想根据《日本桥界限》的记录来介绍一下有关金座与银座的故事。这是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整理出来的回忆录,是一位天保末年(1843年)出生的日本桥的老人的回忆录。

  说的是“日本桥室町二丁目与三丁目之间,由骏河町通往濑户物町的道路”是“江户金银货币流通的第一街道”。因为,经日本桥往北朝神田方向走,经过第三个信号灯,在木屋总店的拐角处右拐就来到大坂町,再往左拐就是现在的日本银行。这条路也就是相当于连接“两替町的金座”与“大坂町的银座”的最短距离。

  即在现今日本银行这里(两替町)的金币制造厂(金座)与现今人形町一丁目(大坂町)的银币制造厂(银座)之间形成了一条“平日金银流通的交通要道”。而且,在金座周围还有“两替町”“金吹町”这两条街,由此可知这里集中了提供幕府所需资金的大型兑换店(现在的银行)。比如,集中有本革屋町的三谷三九郎、金吹町的播摩屋新右卫门、骏河町的三井组兑换店、室町的竹原文右卫门等等的“银行”。

1.JPG

如今的人形町通

  而且,在这条资金流通要道上除了有货币制造、幕府出纳使所需现金的金融机构外,还有向室町的京屋弥兵卫和濑户物町岛屋佐右卫门等每月定期来回于两地之间,“向各地输送现金”的代理店。因此这也标志着这里集中了从事日本全国货币流通与“现金运送车”业务的公司。

  “经营这些业务的店铺每天进行金钱出纳都必须经过这条横街”,所以“千两箱或用车子拉、或用扁担挑、或请人代理搬运,当时每天至少有十万两在此来来往往……”回忆录中详尽描写了“运输现金”的大板车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景象。

  不过也有些描写令人生疑,比如“千两箱用扁担挑”之类,这是指将“千两箱”挑在扁担的两头来运送。从重量而言,在江户末期流通的小判(一两)共有三种,天保年铸造为11.25克,安政年和万延年铸造的为9克,平均为9.75克。也就是说一枚重量约10克,十万两的话那就是一百万克,即为一吨重。而且,千两箱的重量也是因时代的不同地区的各不相同而异的,平均为三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十万两光是箱子就有三百公斤了。

  不过又说:“现在十万日元用包裹布就能抱着带走了,十万两金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即便是中产人士,要想看到并排放着的千两黄金也非易事……”所以虽说江户之大,但每天有如此大量的货币频繁往来也只有在这条横街吧。

  在明治四十二年,当时最大值的货币是一百日元的纸币,因此10万日元应该有一个相当大的体积了。由此我们基本可以估算出从江户末期到明治年间货币流通量有多大规模了吧。关联到所谓“读书之秋”来看,现在的十万日元薄得甚至可以当读书时的书签了。

  接着前项内容,我们介绍一下那位日本桥的老人所讲的有关江户地价的事情吧。

  老人说江户地价最贵的是“室町一丁目东侧南角、室伏次郎兵卫氏所居住的地段,当时据说一平方米为三日元,但不知道相当于现在的多少”。

  说是江户最贵的地价也就意味着是日本最贵。战前,根据东京府与东京市的统计编辑而成的资料《市街宅地买卖最高价与最低价实例》(明治四十二年到昭和十四年)中写道:“每年的买卖实例中最贵地价:明治四十三年为日本桥元四日市町的三百日元,四四年为本石町二丁目的两百九十六日元,四五年为南传马町的三百五十日元,大正二年为室町三丁目的三百七十日元,大正三年为同一地段的四百九七日元……”这就是日本地价最贵的地点。

  这一状况一直从关东大地震持续到昭和八、九年。到了战后,银座四丁目角长期保持了日本第一的地价,有一段时间新宿车站东侧的地价也曾为日本第一,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方又回到了银座。曾经很长时间保持日本第一的日本桥地区,在业主们的努力下已经使得地价慢慢稳定下来了,基本看不到过激买卖的例子,因此也就潜存着不公开这类统计数据的内情。

2.jpg

 银座街景

  我们再回到最初说的“室町一丁目东侧南角”吧。这个地段前面就是“一丁目自治值班房”,而在“东侧中段横街拐角有一家居酒屋,在二楼离店门屋檐的屋顶上面建了一座约不到三尺见方的神宫居,供奉能乐剧目《高砂》中使用的老翁能面和老妇能面。”

  从这里拐进去就是各街道进行自治管理工作的地方,就是“自治值班房”,后来成为代理业主事务人员的工作事务所了。而且,在各街道的出入口还设有栅栏门,由管理人员负责栅栏的开闭。街道给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带来人间天堂一般的感觉,不过却有想象不到的闭塞。严格的连带责任制度更强烈地体现了命运共同体的一面。

  言归正传,据那家居酒屋二楼屋檐有神宫居的夫妇讲,这是取自世阿弥创作的谣曲《高砂》,然后又查看了《大辞林》,上面说“阿苏山神主友成在播磨国高砂的海边遇到了一对老夫妇,听他们讲述了高砂的松枝和住吉的松枝结成连理的故事,并受两位老人邀请来到津之国住吉,请求住吉明神的来现,(中略)其中有一部分在婚礼等喜庆活动上作为庆祝演唱的。”

  狂歌集《江都日千两(日本桥)》中有题为“室町高砂新道”曰:室町有街名自谣曲《高砂》,筑神宫供奉尉面姥面由来已久。

  这就是有关高砂新道街名由来的说明,我们暂且不论这一说明成立与否,还是继续老人的高砂新道的指引吧。“有‘手岛屋德兵卫’,叫做手德的鱼河岸大批发商,一丁目西侧的“日光屋藤田’,这家经营的商品各色各样,有小货物、马具、蓑衣、厨房用具、杂货等,还有叫‘鲤七’的鱼糕店,生意兴隆。在东侧现为山本海苔店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巴艾’的艾店,而在室町二丁目西侧与现在差不多,是一排木屋。”“南角处有一个‘大八百屋’,是专为幕府供应蔬菜瓜果的蔬菜店,北角处是棉丝线店越后屋,在其西侧则是越后屋的另一个门面店”,而现在则成了三越百货公司的所在。“面丝线店的南面有一个叫“丸八’的五金店,而在这条马路的尽头处就是负责管理这一带的里长加藤家的宅第”,“东侧在‘大村’荞麦面店北邻是一家笔墨文具店,自治事务所在北木户的东侧”,“在这旁边有许多卖寿司的摊档,有俗称三升寿司的富士见寿司”。

3.JPG

  三越百货前

  三升是歌舞伎世家市川团十郎家族的族徽,因为寿司店的主人喜十郎很像第八代团十郎,“所以晚上有很多妇女来买寿司而广为人知。实际上他容貌和体型确实很像团十郎,住在濑户物町,只有傍晚时分才到这里来做生意”。

  濑户物町属于鱼河岸的一部分,因此有很多寿司店也是理所当然,也是现在筑地场外市场寿司店的前身。到了夜晚,从家务中解脱出来的家庭主妇们纷至沓来,希望一尝好男人做的寿司,于是成为了日本桥的名产,这也挺耐人寻味的。俊俏的江户女性随着清脆的咀嚼声在吃寿司的风景,既表现了当地的风味小吃,又体现了一种文化精髓。

  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位老者十分在意“寿司”两字的日语发音,不说“富士见 zushi”、“三升 zushi”,而是说“sushi”,即不说“手捏zushi”“江户前zushi”,而是说“手捏sushi”“江户前sushi”什么的。

  (本文节选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南京大学出版社。文中图片均由库索拍摄,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