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在纽约的建筑丛林看中秋的月亮: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8-09-24 10:28:40

在纽约的建筑丛林看中秋的月亮: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

作者:宗蕾

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因为孩子得明白八月十五的月亮为什么不一样。

  离开上海已有十八年了,关于中秋的记忆里,总有奶奶的糖饼和外婆的红杆芋头羹。

  记得每逢中秋,吃过午饭,奶奶就开始准备做糖饼。面粉、水、糖和擀面杖在八仙桌上摆开。揉好面,揪成小团,搓圆后,用擀面杖稍稍擀扁,加一小勺白砂糖或红糖,包起来,再搓圆,用手压一下,然后再用擀面杖轻轻地擀扁擀圆。最喜欢擀已经包了砂糖的面饼,你能感觉到擀面杖压在一粒粒砂糖上,硌硌的,似乎还能听到砂糖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不过这是个技术活,因为劲稍多使点儿,面皮就会被砂糖戳破,而奶奶却从不会擀破一只糖饼。奶奶的糖饼薄薄的,一只只排队躺在竹匾里,可爱极了,我总忍不住用手指在每只糖饼上面轻轻按一下。

  糖饼一下油锅,我就不停问奶奶:快好了吗?快好了吗?等到两面焦黄的糖饼终于出锅了,就轮到奶奶不断叫唤了:烫,烫,慢点,慢点!我对着面前碗里的糖饼呼呼大吹几口气后,就一口咬下去。嗯,真香啊!最好吃的是里面的糖汁,因为等不及,我经常被糖汁烫到嘴。不过,最要紧的是千万别一不小心把糖汁全滴到了胸前衣服上,白白浪费了好东西。吃完两只烫乎乎的糖饼,我就开开心心地出去玩儿了。玩过一大圈回来时,奶奶已做好了几大盘糖饼。凉了的糖饼有另外一种吃法:我喜欢把糖饼的一周先吃掉,糖饼就可分成上下两瓣,一只糖饼就这样变成了“两只”!

  要是去外婆家过中秋,最让人惦记的是那碗红杆芋艿羹。已记不清外婆家中秋餐桌上的菜了,只记得晚饭后,一锅红杆芋艿羹上桌,外婆给每人盛一碗。这碗藕红色的汤羹里躺着几只带着粗杆,形同茨菇的红杆芋艿,上面飘着黄色的桂花。用勺舀起一只,咬上一口,香糯酥滑。再呷一口些许粘稠的汤,真甜啊,还带着桂花的清香!这是我和小舅舅的最爱,记得我俩总是狼吞虎咽,瞬间一碗下肚。外婆最宠我俩,总是笑眯眯地马上给我们盛上第二碗。

  后来离家去留学,自此,糖饼和红杆芋艿羹便成了记忆。留学时似乎没过过中秋,估计那天如往日一般,上课、跑图书馆…… 毕业后又因为先生的工作,跟他在好几个国家辗转。家离得太远,没有月饼,似乎也就没想起要过节。一眨眼,儿子已十三岁了,先生的工作也已把我们带到纽约八年了。在社交媒体极发达的今天,一到过节,满屏满屏都是节日祝福。所以,离家再远,也不会忘记中秋这个节日了。

  这些年,中秋年年过,有时我们一家三口自己过,有时会邀几家中国好友一同过。这一天的餐桌上,一定会有烤鸭、海蟹、煮芋头和柚子。我还会熬一锅红豆汤,再搓几个糯米小圆子一同煮进去。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这几样食品是每年中秋餐桌上的必备,估计多半是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家乡习俗的影响,并根据纽约的本土条件做了相应的调整。月饼当然也是年年都吃,唐人街几乎所有的糕饼店都卖月饼。有几年在上海过完夏天,我会将几只上海杏花楼的月饼“偷偷”打进行李箱,一直留到中秋这天。倒不是因为唐人街的月饼不好吃,而是感觉吃着杏花楼的月饼,离上海似乎也近了一点。

  小时候,即便食物匮乏,月饼好像也从来不受孩子们欢迎。当时一直弄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爱吃百果月饼和又甜又咸的带火腿丝的金腿月饼。不过,时光也改变了我的口味,曾经只吃椰蓉月饼的我,近几年钟爱起五仁月饼来,对此,儿子也表示不解。时间慢慢流去,当年那个爱吃糖饼和红杆芋艿羹的小丫头已成了主妇。现在轮到我们这一辈准备中秋的餐桌了,也轮到我们这一辈向下一代传递文化和传统了。因此,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因为孩子得明白八月十五的月亮为什么不一样。

CgoOFlnVyuyAY4ZpAABCR-C6fsw210.jpg

  中秋这天若是晴天,我们一定会等着月亮在晚饭后的某个时刻出现在家对面两栋楼的空隙里。我会时不时过去瞅一眼,看看月亮是否已经爬了上来,儿子也会不时被差去看一眼。等到在纽约的建筑丛林中看到这轮圆月时,才感觉这个中秋过完整了。

  小时候也是这样遥望月亮的。记得有一年中秋夜,在院子里跟奶奶一起看月亮。奶奶说,她小时候听她妈妈说,曾经有个小姑娘在中秋晚上看见了月亮里的龙舟赛,那晚,她在院中随手捡的几块石子到第二天都变成了金子。是真的吗?天真的我紧盯着月亮,满心渴望在那张熟悉的月亮的脸上看到变化,看到龙舟。有几次,我甚至感觉真的看到月亮表面那几块阴影开始挪动了。记不清那晚的我有没有也捡几块小石子……

  异乡的中秋,看到那轮圆月时,眼前又出现了祖孙两人站在院子里仰望月亮的画面,似乎还能听到她俩的对话……

  2018年9月19日于纽约

责任编辑: 昀舒

在纽约的建筑丛林看中秋的月亮: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8-09-24 10:28:40

在纽约的建筑丛林看中秋的月亮: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

作者:宗蕾

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因为孩子得明白八月十五的月亮为什么不一样。

  离开上海已有十八年了,关于中秋的记忆里,总有奶奶的糖饼和外婆的红杆芋头羹。

  记得每逢中秋,吃过午饭,奶奶就开始准备做糖饼。面粉、水、糖和擀面杖在八仙桌上摆开。揉好面,揪成小团,搓圆后,用擀面杖稍稍擀扁,加一小勺白砂糖或红糖,包起来,再搓圆,用手压一下,然后再用擀面杖轻轻地擀扁擀圆。最喜欢擀已经包了砂糖的面饼,你能感觉到擀面杖压在一粒粒砂糖上,硌硌的,似乎还能听到砂糖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不过这是个技术活,因为劲稍多使点儿,面皮就会被砂糖戳破,而奶奶却从不会擀破一只糖饼。奶奶的糖饼薄薄的,一只只排队躺在竹匾里,可爱极了,我总忍不住用手指在每只糖饼上面轻轻按一下。

  糖饼一下油锅,我就不停问奶奶:快好了吗?快好了吗?等到两面焦黄的糖饼终于出锅了,就轮到奶奶不断叫唤了:烫,烫,慢点,慢点!我对着面前碗里的糖饼呼呼大吹几口气后,就一口咬下去。嗯,真香啊!最好吃的是里面的糖汁,因为等不及,我经常被糖汁烫到嘴。不过,最要紧的是千万别一不小心把糖汁全滴到了胸前衣服上,白白浪费了好东西。吃完两只烫乎乎的糖饼,我就开开心心地出去玩儿了。玩过一大圈回来时,奶奶已做好了几大盘糖饼。凉了的糖饼有另外一种吃法:我喜欢把糖饼的一周先吃掉,糖饼就可分成上下两瓣,一只糖饼就这样变成了“两只”!

  要是去外婆家过中秋,最让人惦记的是那碗红杆芋艿羹。已记不清外婆家中秋餐桌上的菜了,只记得晚饭后,一锅红杆芋艿羹上桌,外婆给每人盛一碗。这碗藕红色的汤羹里躺着几只带着粗杆,形同茨菇的红杆芋艿,上面飘着黄色的桂花。用勺舀起一只,咬上一口,香糯酥滑。再呷一口些许粘稠的汤,真甜啊,还带着桂花的清香!这是我和小舅舅的最爱,记得我俩总是狼吞虎咽,瞬间一碗下肚。外婆最宠我俩,总是笑眯眯地马上给我们盛上第二碗。

  后来离家去留学,自此,糖饼和红杆芋艿羹便成了记忆。留学时似乎没过过中秋,估计那天如往日一般,上课、跑图书馆…… 毕业后又因为先生的工作,跟他在好几个国家辗转。家离得太远,没有月饼,似乎也就没想起要过节。一眨眼,儿子已十三岁了,先生的工作也已把我们带到纽约八年了。在社交媒体极发达的今天,一到过节,满屏满屏都是节日祝福。所以,离家再远,也不会忘记中秋这个节日了。

  这些年,中秋年年过,有时我们一家三口自己过,有时会邀几家中国好友一同过。这一天的餐桌上,一定会有烤鸭、海蟹、煮芋头和柚子。我还会熬一锅红豆汤,再搓几个糯米小圆子一同煮进去。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这几样食品是每年中秋餐桌上的必备,估计多半是受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家乡习俗的影响,并根据纽约的本土条件做了相应的调整。月饼当然也是年年都吃,唐人街几乎所有的糕饼店都卖月饼。有几年在上海过完夏天,我会将几只上海杏花楼的月饼“偷偷”打进行李箱,一直留到中秋这天。倒不是因为唐人街的月饼不好吃,而是感觉吃着杏花楼的月饼,离上海似乎也近了一点。

  小时候,即便食物匮乏,月饼好像也从来不受孩子们欢迎。当时一直弄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爱吃百果月饼和又甜又咸的带火腿丝的金腿月饼。不过,时光也改变了我的口味,曾经只吃椰蓉月饼的我,近几年钟爱起五仁月饼来,对此,儿子也表示不解。时间慢慢流去,当年那个爱吃糖饼和红杆芋艿羹的小丫头已成了主妇。现在轮到我们这一辈准备中秋的餐桌了,也轮到我们这一辈向下一代传递文化和传统了。因此,离家再远,中秋是一定要过的,因为孩子得明白八月十五的月亮为什么不一样。

CgoOFlnVyuyAY4ZpAABCR-C6fsw210.jpg

  中秋这天若是晴天,我们一定会等着月亮在晚饭后的某个时刻出现在家对面两栋楼的空隙里。我会时不时过去瞅一眼,看看月亮是否已经爬了上来,儿子也会不时被差去看一眼。等到在纽约的建筑丛林中看到这轮圆月时,才感觉这个中秋过完整了。

  小时候也是这样遥望月亮的。记得有一年中秋夜,在院子里跟奶奶一起看月亮。奶奶说,她小时候听她妈妈说,曾经有个小姑娘在中秋晚上看见了月亮里的龙舟赛,那晚,她在院中随手捡的几块石子到第二天都变成了金子。是真的吗?天真的我紧盯着月亮,满心渴望在那张熟悉的月亮的脸上看到变化,看到龙舟。有几次,我甚至感觉真的看到月亮表面那几块阴影开始挪动了。记不清那晚的我有没有也捡几块小石子……

  异乡的中秋,看到那轮圆月时,眼前又出现了祖孙两人站在院子里仰望月亮的画面,似乎还能听到她俩的对话……

  2018年9月19日于纽约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