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贝多芬真是为了一名陌生的盲姑娘写了《月光曲》吗?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2018-08-09 10:34:32

贝多芬真是为了一名陌生的盲姑娘写了《月光曲》吗?

作者:张佳玮

至于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如何会牵连出盲姑娘、大海与月色的神话,那是一个更费脑的故事了。

  在一个故事里,贝多芬在月夜散步,听见一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鞋匠的妹妹——在弹自己的曲子。

  他进门,看见月光与大海,便即兴为鞋匠兄妹弹了一首曲子,“灌醉”了那二位后,自己跑回客店,花一夜时间记录了曲子,名曰《月光曲》。

  ——嗯,至少我小时候学的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是这样写的。

timg (2).jpg

  多么迷人的传奇。

  可惜不是真的。

  在现实世界里,贝多芬从来没有写过《月光曲》这个题目。

  31岁那年,他写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气氛朦胧。文笔华美、性情浪漫的柏辽兹认为曲子仿佛哀歌,费舍尔认为气氛犹如葬礼,阿诺德-谢灵先生认为这曲子活像《李尔王》——如您所见,这几样情调,都堪称朦胧幽暗,忧怨哀伤。

  然而多年之后,比贝多芬小29岁、想象力活泼的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先生——他老人家一度垄断了法兰克福的音乐评论界,为舒伯特和李斯特写过歌词——拍出了宏论:

  这曲子啊,它不是哀歌,不是葬礼,不是《李尔王》,而是,“仿佛琉森湖夜晚的月色”!

  莱尔斯塔勃先生说这些话时,贝多芬已经过世,有意见也没法出来反对。

  于是这曲子就成了我们如今所知道的:

  《月光奏鸣曲》。

  至于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如何会牵连出盲姑娘、大海与月色的神话,那是一个更费脑的故事了。

  您听了大概有点失落:敢情,没有盲女,没有即兴作曲,一点都不浪漫嘛!

  但是,等等:这曲子确实和一个姑娘有关系——只是她不是盲女而已。

  传说中,贝多芬有一个“不朽的爱人”,藏在他某未发出的信件里,很难确定具体是谁。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有一个19岁的女学生:裘丽耶塔-圭恰蒂尼,西里西亚一个世家出身的姑娘,刚以美貌震惊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两年后她将嫁给冯-加仑伯格爵爷,然后搬去那不勒斯。

  贝多芬将《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以后我们还是叫它《月光》好了——献给了她。

  某个传说里,贝多芬本打算献给裘丽耶塔的《G大调回旋曲》,然而却被另一位给拿走了,所以才做了《月光》,但心意到了。

  所以这就是事实:贝多芬做了一首曲子,献给自己的女学生。

  故事如果到此为止,也没什么问题:给女学生写个曲子嘛,正常。毕竟许多人都相信:贝多芬在19世纪初那几年,爱着的唯一女性,应该是裘丽耶塔的表亲布伦斯维克家的约瑟芬,另一个候选人则是布伦斯维克家的丹蕾斯。反正她俩必然有一个,是贝多芬著名的未发出信件里,那个“不朽的爱人”。至于裘丽耶塔-圭恰蒂尼,大概真只是个女学生吧?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贝多芬已经逝世十几年。他的秘书,最信赖的人安东-申德勒说了,贝多芬曾承认过,他写作《月光》时,确实爱着裘丽耶塔,以及,她才是“不朽的爱人”。

  此事立刻遭到丹蕾斯的批驳,她认定贝多芬爱的只是约瑟芬,没裘丽耶塔什么事。

  当然,作为贝多芬的绯闻对象之一,她的话可信度,自然见仁见智了。

  而申德勒又是个八卦大王,许多话都带有传说色彩,所以也不能尽信。

  于是这便是我们所知的一切:贝多芬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一个少女。

  这首曲子在他死后,被一个风流倜傥的评论家命名为《月光》,然后在中国的语文课本上呈现出了一个盲女的动人故事。

  而现实中,贝多芬跟这个少女的表亲有过很好的关系,他也可能——按照申德勒的说法——对这个少女怀有一种奇妙的感情。当然,我们现在是无法证明的了。

  这仿佛就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该有的命运:它可能被曲解了,被安上了不属于自己的传说,可能其中隐藏着另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连名字《月光曲》,都是旁人安插的——而世界的某一部分津津乐道传说着,真相却永远随着贝多芬的灵魂一起,消逝了。

责任编辑:

贝多芬真是为了一名陌生的盲姑娘写了《月光曲》吗?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2018-08-09 10:34:32

贝多芬真是为了一名陌生的盲姑娘写了《月光曲》吗?

作者:张佳玮

至于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如何会牵连出盲姑娘、大海与月色的神话,那是一个更费脑的故事了。

  在一个故事里,贝多芬在月夜散步,听见一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鞋匠的妹妹——在弹自己的曲子。

  他进门,看见月光与大海,便即兴为鞋匠兄妹弹了一首曲子,“灌醉”了那二位后,自己跑回客店,花一夜时间记录了曲子,名曰《月光曲》。

  ——嗯,至少我小时候学的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是这样写的。

timg (2).jpg

  多么迷人的传奇。

  可惜不是真的。

  在现实世界里,贝多芬从来没有写过《月光曲》这个题目。

  31岁那年,他写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气氛朦胧。文笔华美、性情浪漫的柏辽兹认为曲子仿佛哀歌,费舍尔认为气氛犹如葬礼,阿诺德-谢灵先生认为这曲子活像《李尔王》——如您所见,这几样情调,都堪称朦胧幽暗,忧怨哀伤。

  然而多年之后,比贝多芬小29岁、想象力活泼的音乐评论家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先生——他老人家一度垄断了法兰克福的音乐评论界,为舒伯特和李斯特写过歌词——拍出了宏论:

  这曲子啊,它不是哀歌,不是葬礼,不是《李尔王》,而是,“仿佛琉森湖夜晚的月色”!

  莱尔斯塔勃先生说这些话时,贝多芬已经过世,有意见也没法出来反对。

  于是这曲子就成了我们如今所知道的:

  《月光奏鸣曲》。

  至于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如何会牵连出盲姑娘、大海与月色的神话,那是一个更费脑的故事了。

  您听了大概有点失落:敢情,没有盲女,没有即兴作曲,一点都不浪漫嘛!

  但是,等等:这曲子确实和一个姑娘有关系——只是她不是盲女而已。

  传说中,贝多芬有一个“不朽的爱人”,藏在他某未发出的信件里,很难确定具体是谁。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有一个19岁的女学生:裘丽耶塔-圭恰蒂尼,西里西亚一个世家出身的姑娘,刚以美貌震惊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两年后她将嫁给冯-加仑伯格爵爷,然后搬去那不勒斯。

  贝多芬将《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以后我们还是叫它《月光》好了——献给了她。

  某个传说里,贝多芬本打算献给裘丽耶塔的《G大调回旋曲》,然而却被另一位给拿走了,所以才做了《月光》,但心意到了。

  所以这就是事实:贝多芬做了一首曲子,献给自己的女学生。

  故事如果到此为止,也没什么问题:给女学生写个曲子嘛,正常。毕竟许多人都相信:贝多芬在19世纪初那几年,爱着的唯一女性,应该是裘丽耶塔的表亲布伦斯维克家的约瑟芬,另一个候选人则是布伦斯维克家的丹蕾斯。反正她俩必然有一个,是贝多芬著名的未发出信件里,那个“不朽的爱人”。至于裘丽耶塔-圭恰蒂尼,大概真只是个女学生吧?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贝多芬已经逝世十几年。他的秘书,最信赖的人安东-申德勒说了,贝多芬曾承认过,他写作《月光》时,确实爱着裘丽耶塔,以及,她才是“不朽的爱人”。

  此事立刻遭到丹蕾斯的批驳,她认定贝多芬爱的只是约瑟芬,没裘丽耶塔什么事。

  当然,作为贝多芬的绯闻对象之一,她的话可信度,自然见仁见智了。

  而申德勒又是个八卦大王,许多话都带有传说色彩,所以也不能尽信。

  于是这便是我们所知的一切:贝多芬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一个少女。

  这首曲子在他死后,被一个风流倜傥的评论家命名为《月光》,然后在中国的语文课本上呈现出了一个盲女的动人故事。

  而现实中,贝多芬跟这个少女的表亲有过很好的关系,他也可能——按照申德勒的说法——对这个少女怀有一种奇妙的感情。当然,我们现在是无法证明的了。

  这仿佛就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该有的命运:它可能被曲解了,被安上了不属于自己的传说,可能其中隐藏着另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连名字《月光曲》,都是旁人安插的——而世界的某一部分津津乐道传说着,真相却永远随着贝多芬的灵魂一起,消逝了。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