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令人沉湎的温馨型日本文化

关键词:

来源:一览扶桑 2018-07-26 15:41:26

令人沉湎的温馨型日本文化

作者:青柳正规

如今的日本,文化上出现的空白地带是不是正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继续扩大呢?

  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温馨,还是在高三那年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我在读的那所高中,到了三年级的一月中旬,课程就全部结束了,学生们各回各家,自行复习,准备高考。

  我住的那间房是带廊檐的,到了冬天,阳光斜射到屋里,暖洋洋的。冬天里晒太阳特别舒服,这一天,我趴在书桌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一觉醒来,祖母正好给我送来了茶点,时机掌握得那么绝妙,就连我一向认为是多此一举的这种事,祖母也做得恰到好处,自然得体。

  啊,太幸福了!在这瞬间,我感动极了。或许是因为高考的压力,这份幸福让我更加感动。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在祖母的疼爱中成长,时不时地与母亲闹点矛盾,但和祖母特别亲。如果给我送来茶点的是母亲,我是不会这么感动的。因为是祖母,所以我享受到的这份温馨,是日本所谓“三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这就是说,我18岁时从祖母那里感受的温暖,与温馨型文化一样,都产生于同一种日本文化。

640.webp (12)_副本.jpg

  如果说祖母给我带来这份温馨属于文化,那么,遗憾的是近年来在文化层面上,日本已经难以用“充实”来形容了。

  自古以来,日本人酷爱自然,自然规律和四季轮回的惠顾,让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不是人类一意孤行地去改变自然,而是让自然走过来影响我们,从而成就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人与自然的友好往来构成了日本的“基层文化”,另有各种外来文化与之重叠,最终形成了与今日一脉相承的立体文化。

  因此,奠定日本文化基础的是美丽富饶的自然,即便是在战后的昭和四十年代前后(1965年到1975年),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从未远离过自然。但是,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随着城市的迅速膨胀,人们与自然渐行渐远。还是从那个时候起,另外一种性质不同而且毫无继承意义可言的文化,开始从城里人中间滋生蔓延,开始背离从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日本文化。

  事实上,一旦在城市中生活,再也难以切身感受到自然的存在。或许有人认为城市里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城里人忙忙碌碌,缺乏与他人共享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无暇顾及城市文化的死活。因此,他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生活的充实与否,而是文化的严重缺失。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让我们不禁忧心忡忡:如今的日本,文化上出现的空白地带是不是正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继续扩大呢?

  进而言之,一座与自然渐行渐远的城市,将来会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如果是从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不是电影明星就是文人墨客,抑或是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他们将新文化汲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惹得平民百姓心驰神往,频频效仿。于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胫而走,迅速普及,在人们的生活里固定下来。可是如今却没有了这类偶像,都市文化的棱角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

  社会上“重视文化”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这种文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推动它的发展,人们却浑然不知。其结果无外乎向传统文化靠拢,朝气蓬勃的新文化难以产生。当人们越是把“重视文化”挂在嘴边的时候,也正是文化处于萎靡不振的时期。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构成“基层文化”的农村及山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专家末原达郎氏曾经深人到离福井县不远的岐阜县的山村和石彻白地区(郡上市白鸟町)进行详细调查,写出了一份引人入胜的调查报告。石彻白地处暴雪地区,冬天积雪超过3米。生活在该地区的有110户人家,1200人,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这里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

  末原氏调查了石彻白地区尚存的地名,确认结果多达227个,比这里的住户还多,而且还指出,这些地名也正在慢慢消失。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当地人的居住范围比以前缩小了。过去,人们可以在村落附近的大山里造林、伐木,形成了村民的生活区域。可是据说近年来,山里可干的活儿不多了,生活难以维持,村民们常说的山里的那些地名,恐怕今后再也听不到了。

责任编辑:

令人沉湎的温馨型日本文化

关键词:

来源:一览扶桑 2018-07-26 15:41:26

令人沉湎的温馨型日本文化

作者:青柳正规

如今的日本,文化上出现的空白地带是不是正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继续扩大呢?

  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温馨,还是在高三那年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我在读的那所高中,到了三年级的一月中旬,课程就全部结束了,学生们各回各家,自行复习,准备高考。

  我住的那间房是带廊檐的,到了冬天,阳光斜射到屋里,暖洋洋的。冬天里晒太阳特别舒服,这一天,我趴在书桌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一觉醒来,祖母正好给我送来了茶点,时机掌握得那么绝妙,就连我一向认为是多此一举的这种事,祖母也做得恰到好处,自然得体。

  啊,太幸福了!在这瞬间,我感动极了。或许是因为高考的压力,这份幸福让我更加感动。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在祖母的疼爱中成长,时不时地与母亲闹点矛盾,但和祖母特别亲。如果给我送来茶点的是母亲,我是不会这么感动的。因为是祖母,所以我享受到的这份温馨,是日本所谓“三代同堂”的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这就是说,我18岁时从祖母那里感受的温暖,与温馨型文化一样,都产生于同一种日本文化。

640.webp (12)_副本.jpg

  如果说祖母给我带来这份温馨属于文化,那么,遗憾的是近年来在文化层面上,日本已经难以用“充实”来形容了。

  自古以来,日本人酷爱自然,自然规律和四季轮回的惠顾,让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不是人类一意孤行地去改变自然,而是让自然走过来影响我们,从而成就了日本人的生活模式。人与自然的友好往来构成了日本的“基层文化”,另有各种外来文化与之重叠,最终形成了与今日一脉相承的立体文化。

  因此,奠定日本文化基础的是美丽富饶的自然,即便是在战后的昭和四十年代前后(1965年到1975年),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从未远离过自然。但是,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随着城市的迅速膨胀,人们与自然渐行渐远。还是从那个时候起,另外一种性质不同而且毫无继承意义可言的文化,开始从城里人中间滋生蔓延,开始背离从前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日本文化。

  事实上,一旦在城市中生活,再也难以切身感受到自然的存在。或许有人认为城市里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城里人忙忙碌碌,缺乏与他人共享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无暇顾及城市文化的死活。因此,他们的最大问题不是文化生活的充实与否,而是文化的严重缺失。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让我们不禁忧心忡忡:如今的日本,文化上出现的空白地带是不是正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继续扩大呢?

  进而言之,一座与自然渐行渐远的城市,将来会形成一种怎样的文化,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如果是从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不是电影明星就是文人墨客,抑或是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他们将新文化汲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惹得平民百姓心驰神往,频频效仿。于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胫而走,迅速普及,在人们的生活里固定下来。可是如今却没有了这类偶像,都市文化的棱角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

  社会上“重视文化”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这种文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如何推动它的发展,人们却浑然不知。其结果无外乎向传统文化靠拢,朝气蓬勃的新文化难以产生。当人们越是把“重视文化”挂在嘴边的时候,也正是文化处于萎靡不振的时期。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构成“基层文化”的农村及山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专家末原达郎氏曾经深人到离福井县不远的岐阜县的山村和石彻白地区(郡上市白鸟町)进行详细调查,写出了一份引人入胜的调查报告。石彻白地处暴雪地区,冬天积雪超过3米。生活在该地区的有110户人家,1200人,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这里的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

  末原氏调查了石彻白地区尚存的地名,确认结果多达227个,比这里的住户还多,而且还指出,这些地名也正在慢慢消失。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当地人的居住范围比以前缩小了。过去,人们可以在村落附近的大山里造林、伐木,形成了村民的生活区域。可是据说近年来,山里可干的活儿不多了,生活难以维持,村民们常说的山里的那些地名,恐怕今后再也听不到了。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林业的衰退。战后,农家的屋顶从茅草改为瓦楞铁,堆肥改用化肥,石油取代木炭。在这个过程中,靠山吃山的山村生活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山里的那点油水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石彻白地区的经济以经营旅游业为主,有滑雪场和帐篷宿营地,还有十几处家庭旅馆和客栈等住宿设施。

  村里的生活今非昔比,村民们不再进山,疏于管理的大山几乎荒无人烟,这是全国山村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些年,由于野熊的出没,导致村民受伤,农田被毁的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据有人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山村原本就是人与野生动物共同生存的缓冲地带,荒废后致使两者的居住范围变得含混不清了。

  无人管理的山村变得“无法无天”,存在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也是能够想象到的。不过,对于日本文化来说,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重要情况,这就是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日本人养育出来的山乡文化正在消失。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意味着作为温馨型日本文化根基的基层文化开始动摇。

  应当指出的是,破坏基层文化的不只通过全球化渠道传入日本的海外文化,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的扩张以及山村的衰落等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从不同的侧面动摇了基层文化的根基。

  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文化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过去,普通家庭所承载的日本传统文化是茶道和花道,人们经过一番培训,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并且学会如何鉴赏茶具、瓷器、书画等工艺美术作品,加深自己的艺术造诣,把自己感受四季轮回和自然变化的神经锻炼得更加灵敏。茶道和插花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入门篇,充分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可是,最近参加这类培训活动的人明显减少,日常生活中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已经少得可怜。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总是喜欢泡在“宅文化”里,就事论事地说,“宅文化”也不失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然而遗憾的是,这样做充其量是躲在阴暗角落里满足个人的一时需要。一边摆弄动漫作品里的宠物、卡牌,一边偷着乐,而我们却无法从他们的表现中找到“宅文化”的多样性、积极性以及发展为多彩文化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文化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孕育而生的,动漫里的灵兽、铁道模型都可以成其为一定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文化才能成熟。当一个人与文化亲密相处的时候,最初很容易坠入某种框架之中,把这里当作突破口,去深入发现那一片新奇而多彩的世界,这个人从此又多了一份爱好,这本来是件好事。

  然而,就“宅文化”的具体情况而言,我们似乎不能期待它有多么广阔的前景。说起“宅文化”的前景为什么不容乐观,我感觉是不是因为“宅文化”本身就是数字化社会的一个缩影。生长在一个拒绝暧昧的数字化社会里,收集动漫宠物也需要一个明确的范围,然后一丝不苟个不落地默默地收集下去,这类年轻人今后也许有增无减。他或者她,对于那些模拟式的嗳昧、模棱两可的选择,杂乱无章的排序等,从感性上是不是无法接受?

  但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富有和幸福并非清晰透明,反而总处于模糊朦胧的状态。年轻的“宅男”“宅女”们似乎唯恐让自己置身于这个暧昧的世界里,他们宁愿躲在自己眼前的这个小圈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满足。这是对自我世界的爱,亦可称之为“自恋”。

  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为这些年轻人创造更多的社会机遇,引导他们敢于面对暧昧和朦胧。有可能的话,让这些年轻人迷恋于朦胧世界,培养自己主动接近朦胧世界的动机和价值观,寻找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日本基层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并使之融合在一起。通过我们的这番努力,独立行走的现代文化一定能够逐渐形成。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