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从普世帝国到民族国家:奥地利纹章中的政治理念与权力符号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来源:钝角网 2018-04-04 15:59:11

从普世帝国到民族国家:奥地利纹章中的政治理念与权力符号

作者:林纯洁

纹章见证了奥地利的历史,尤其是奥地利与德意志、东欧相互交缠的历史。纹章的构成与演变,体现了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理念: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到奥匈帝国的权力平衡与联邦精神,再到共和国里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共和的理念。各种政治势力都寻求将自己的政治意志用纹章表达出来,纹章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符号和表达方式。

   (首刊于《新视角》杂志总第78期(2017年10月))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山麓,是一个德语国家。它起源于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疆,后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乃至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日不落帝国”。19世纪后期,奥地利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中失败,在匈牙利的压力下,成立奥匈双元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帝国解体,境内民族地区纷纷独立,奥地利成为德国之外的另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

20150806173241-495.jpg

奥地利

  奥地利的黑鹰国徽起源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权威和鹰的标志,因此在纹章时代采用了黑鹰作为帝国纹章。纹章兴起于12世纪战争频繁的中世纪,最初是战场上识别敌我的符号,后来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则,成为家族、身份、团体、地区乃至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并逐步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政治纹章通常由政治精英设计,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还逐步成为宣扬政治理念和权力关系的方式。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受到东罗马帝国的影响,采用双头黑鹰作为帝国纹章;黑鹰纹章展现了帝国与基督教的双重普世理念。

  进入20世纪后,作为一个多民族双元帝国,奥匈帝国的联邦体制和各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都清楚地展现在联盟纹章上。一战后,奥地利成为民族国家,继承了黑鹰纹章,并将之改为单头黑鹰,同时继承了奥地利本身的标志——起源于奥地利公爵纹章的红白红条纹盾徽。红白红条纹与单头黑鹰一起,构成了现代奥地利国徽的主要图案。共和国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都试图通过纹章展现其政治理念。因此,纹章见证了中世纪以来奥地利由兴而衰,又浴火重生的曲折历程。

  一、从东部边疆到“日不落帝国”

  公元9至10世纪时,日耳曼人持续向东方移民,拓展领地,与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在中欧和东欧争夺得非常厉害。法兰克王国在多瑙河流域的奥地利地区建立了边境防御区。公元9世纪末,该地区受到强大的马扎尔人的侵犯。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率军打败马扎尔人。马扎尔人退到匈牙利平原,后来创立了匈牙利王国。

  962年,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开创了神圣罗马帝国。976年,皇帝奥托二世册封巴本堡家族为奥地利边境伯爵,使之臣属于巴伐利亚公爵。该地区位于帝国东南部,因此被称为东部边疆(Ostarrichi),这成为奥地利(Österreich)名称的起源。1156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将奥地利升格为公爵领地,使之脱离了巴伐利亚。

  12世纪时,巴本堡家族使用鹰作为纹章。鹰在古典时代就是主神宙斯和朱庇特、罗马军团乃至罗马皇帝的标志。12世纪,纹章文化兴起后,黑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纹章。在皇权比较强大的时候,很多诸侯采用鹰作为纹章表示对皇帝的效忠,这是当时的潮流。13世纪起,随着皇权的衰落,一些以鹰为纹章的诸侯放弃了鹰纹章,纷纷采用各自不同的纹章。大约从1230年起,巴本堡家族开始采用红白红条纹盾徽。

  红白红条纹的来历有一个传说:1191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作战勇敢,在与苏丹的阿卡(Akkon)战役中,白色军服上染满异教徒的鲜血,最后战役取得了胜利。当他走下战场,人们解下他的佩剑,军服上只有剑鞘覆盖的地方还是白色。于是,皇帝亨利六世为了表彰利奥波德公爵的勇敢而授予他红白红条纹纹章。这个传说约在1260年见于文献记载,但并不可靠,这个纹章很可能是从另一个贵族家族继承而来。但从此,红白红成为勇敢的象征,乃至成为奥地利的标志。现在奥地利的国旗即源于此。

(1)奥地利公爵纹章。.jpg

奥地利公爵纹章

  1246年,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在与匈牙利的战争中战死,巴本堡家族绝嗣,奥地利转归波希米亚(今捷克)王室所有。1278年,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打败波希米亚王室,夺取了奥地利,将之作为家族领地。这使得哈布斯堡家族实力大增,而之前鲁道夫一世恰恰是因为弱小才在1273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的。中世纪德国的政治体制是国王由诸侯选举产生,继而由教皇加冕为皇帝,十分不稳定。诸侯们都倾向于选举实力较弱的诸侯担任国王,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1254年,一度强大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德国陷入长达20年的“大空位时代”,直到鲁道夫一世当选。鲁道夫一世在占据奥地利后,以奥地利为核心,致力于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奠定了哈布斯堡帝国的基础。

  135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皇帝颁布《金玺诏书》,确立了选侯制度,即德意志国王由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和普法尔茨伯爵七大选侯选举产生,各选侯兼任帝国重要职务,还获得了铸币、司法等一系列特权。奥地利公爵的落选引起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不满。于是,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伪造了宣称由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颁布给巴本堡家族的《大特权状》,其中授予奥地利在帝国的特权以及大公爵(Erzherzog)的头衔(一般简称大公)。大公是与选侯(Kurfürst)相对应的头衔,选侯也被称为大侯爵(Erzfürsten),因为他们的职务,如大主教(Erzbischof)、大元帅(Erzmarschall)都是以erz(首要的、最高的)开头。与此相应的是,奥地利大公的纹章中采用了专门的锌冠(Zinkenkrone),位于红白红条纹盾徽之上,以象征大公的崇高地位。

(2)奥地利大公纹章。.jpg

奥地利大公纹章

(2)奥地利大公纹章。.jpg

  1440年,腓特烈三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加冕为皇帝,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个皇帝。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在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直至1806年帝国结束(1742~1745年除外)。腓特烈三世在继位之初,便承认了《大特权状》的合法性,由此伪造的历史变成了现实,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领地,在帝国内的地位大大提高。腓特烈三世皇帝在位期间提出了AEIOU(Austriae est imperare omni universo,世间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的理念。这继承了古罗马的帝国理念,试图以奥地利为核心建立一个普世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既是德国史的一部分,又有鲜明的奥地利特征。

  腓特烈三世通过战争、联姻等手段,大大开拓了疆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帝国理念在三代人之后就几乎变为了现实。1477年,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主玛丽结婚。1482年,妻子玛丽意外去世后,马克西米连继承了部分勃艮第和尼德兰领地。

  1486年,马克西米连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即马克西米连一世;1508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继续追求着普世帝国的理念。1510年,一位奥格斯堡画家为他画了一幅纹章,标题为:神圣罗马帝国及所有领地。双头黑鹰象征神圣罗马帝国,两个鹰头都戴有皇冠,后面有象征神圣的光环,躯干上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在两个鹰头之间变细,上方写有INRI,意思是“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王”。黑鹰翅膀上的盾徽,四个一组,象征帝国的贵族及其领地所构成的帝国等级秩序。

  第一排是选侯与教皇,右边(纹章以其本身判断左右,与读者视角相反)的四个纹章依次代表:特里尔大主教(红十字)、科隆大主教(黑十字)、美因茨大主教(白车轮)、罗马教皇(红十字)。罗马教皇和三位大主教是属灵权力的代表,白底红十字象征罗马教皇在选举时的重要作用(Potestat zu Rom);左边四个纹章依次代表:波希米亚国王(双尾白狮)、普法尔茨伯爵(金狮)、萨克森选侯(绿色花环、黑金色条纹)、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红鹰)。它们代表世俗的权力。第一排选侯纹章以下,按照纵向分类,四个纹章一组,依次是:公爵、侯爵、边境伯爵、地方伯爵、城堡伯爵、男爵、骑士、城市、村庄、农民。

  这种由四个纹章构成一组的纹章被称为四元之鹰(Quaternionenadler)纹章。四在基督教中有神圣的含义,如《旧约》中有四大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其中但以理预言的四大帝国,后来被解释为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和罗马四大帝国,其中前三个灭亡了,而“罗马帝国将永远存在到世界的毁灭”。《新约》中有四部福音书等。鹰在基督教中本身就具有神圣的含义,是上帝、耶稣和福音书作者约翰的标志。在《旧约•出埃及记》19:4中,耶和华将自己比作鹰,他对摩西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本文《圣经》译文均采用《圣经》(和合本),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根据古代传说,鹰能够返老还童,中世纪的人将之与耶稣的复活联系起来,由此鹰也成为耶稣的标志。鹰还被作为福音书作者约翰的象征。中世纪用《圣经》中提到的人、狮、牛、鹰四种动物分别作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大福音书作者的象征。“人、狮、牛都是在地上活动,所以前三个福音书作者都讲述了耶稣在世上的生平;只有约翰脱离尘世,接触到神圣的真理之光,因此用象征福音书作者的动物中在自然界有翅膀的,唯一能飞的鹰来象征他。”且黑鹰张开翅膀本身是一个十字的形状。因此,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这一意象与张开翅膀的黑鹰纹章重叠起来,更是增加了其神圣性,体现了帝国的基督教信仰;翅膀上分布着世俗贵族领主的纹章,暗含了属世帝国与属灵王国的一致性,表明皇帝的使命在于追求建立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普世帝国,彰显了腓特烈三世AEIOU(世间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的理念。

(3)四元之鹰纹章。.jpg

四元之鹰纹章

        马克西米连一世继承了家族联姻的策略,安排儿子美男子菲利普与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结婚,同时安排女儿与西班牙王子结婚。结果在西班牙王子去世之后,菲利普与胡安娜的长子查理在1516年继承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称查理一世),并得到了西班牙开拓的美洲殖民地,然后又在1519年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即查理五世。马克西米连一世的次子费迪南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公主结婚,获得了继承这两个王国的权利。1526年,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在抵抗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战死,费迪南加冕为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这使得哈布斯堡帝国朝东欧方向不断发展,统治的民族包括马扎尔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

  通过这些联姻、继承和战争,查理五世皇帝所统治的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地遍布欧洲和美洲,由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帝国的梦想已经接近实现了。但联姻所维持的帝国是松散的,帝国本身处于分裂状态,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在欧洲进行着长期的争霸战争,除此之外,还面临着很多内外新的挑战。1517年,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世俗诸侯也随之分裂成为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虔诚信仰天主教的查理五世为了恢复信仰的统一,费尽心力,但没有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土耳其帝国的威胁使他无法专心处理国内宗教事务。1453年,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后,逐步占领巴尔干半岛,并进而在1526年打败匈牙利,而与因此获得匈牙利王冠的哈布斯堡家族发生直接冲突。因此,奥地利一直处于对抗土耳其帝国的前线。1529年,土耳其大军第一次围攻维也纳。查理五世率领帝国军队打败了土耳其,守住了中欧的关键门户。

  查理五世武力非常强大,但武力解决不了信仰问题。帝国因为宗教问题更加分裂,并因此走向内战,建立一个统一的信仰基督教的普世帝国的梦想破灭了。1556年,查理五世将西班牙及美洲殖民地传给了儿子菲利普二世,将哈布斯堡德意志领地传给了弟弟费迪南一世,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和西班牙两支。

  相比拥有富庶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支系,费迪南一世所分得的奥地利领地是较为贫瘠与艰难的一支,内有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冲突,外有土耳其的军事威胁。1618年至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因宗教信仰问题而起的三十年战争,皇帝最终战败,法国成为新的欧洲霸主。德意志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建立统一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哈布斯堡家族经营的重心进一步放在了奥地利及东欧领地上面。1683年,土耳其大军再次围困维也纳,奥地利在波兰等联军的帮助下,打败土耳其。经此一役,奥地利开始反击,收复了匈牙利的领土,并在东南欧进一步扩张。

  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去世,他的女儿特蕾西娅继位,遭到普鲁士、巴伐利亚等邦国的反对,由此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2年至174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巴伐利亚公爵查理七世担任。战争最后的结果是,1745年,特蕾西娅大公的丈夫洛林公爵即位为皇帝。

  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共同抗击土耳其人入侵的过程中,结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当巴伐利亚公爵于1741年派兵占领捷克和上奥地利地区时,得到了当地议会的承认,哈布斯堡王朝一度陷入解体的危机。而在此关键时刻,匈牙利贵族决定支持特蕾西娅,哈布斯堡王朝才得以重振,从此,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内部享有更高的地位,这为后来的奥匈帝国埋下了伏笔。

  二、从奥地利帝国到奥匈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地利的命运也随之出现了转折。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濒临灭亡,为了保住皇位,12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正式宣布自己为世袭的奥地利皇帝,即弗兰茨一世。这是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以奥地利为名的国家,奥地利在此之前只是帝国的一块大公领地。

  由于弗兰茨二世/一世同时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因此罕见地出现了由两个双头鹰组成的纹章:一个大的双头黑鹰,鹰头后方都有光环,鹰头上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鹰的左爪持有帝国之球,右爪持有权杖和宝剑,象征世俗权力。黑鹰胸前是一个小的双头黑鹰盾徽,盾徽上方是奥地利帝国皇冠;两个鹰头都戴有皇冠,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环绕小双头黑鹰盾徽的是金羊毛勋章,再外一圈是匈牙利等各领地的纹章。

         1806年,在拿破仑的操纵下,很多德意志邦国组成了莱茵邦联,这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皇帝弗兰茨二世正式退位,而他作为弗兰茨一世继续担任奥地利帝国的皇帝。纹章与头衔是相对应的,因此,头衔的改变会引起纹章的改变。弗兰茨一世对纹章进行了新的修改,替换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去掉了盾徽里的小双头黑鹰,大双头黑鹰胸前增加了一个十字架,原先的小双头黑鹰盾徽变成了一个三分盾徽,由哈布斯堡家族红狮纹章、奥地利红白红条纹纹章和金底红色斜梁上有三只无喙白鹰的洛林公爵纹章组成,象征了两个家族的联姻,是一种联盟纹章,更加强调了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统治地位。环绕在盾徽周围的依然是金羊毛勋章和匈牙利等领地的纹章。

(6)1806年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确定的纹章。.jpg

弗兰茨一世确定的纹章

  1815年,奥地利联合普鲁士、英国、俄国等国,打败法国。1814至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国际会议,处理战胜法国后的善后事务,尤其是领土分割。奥地利让出了部分莱茵河地区的领地,获得了伦巴第、威尼斯等意大利北部领地和东欧部分领地,领土连成一片,帝国重心进一步东移。

  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在欧洲兴起,统一建国成为德意志民族的追求,奥地利却因为境内过多的非德意志领土,对德意志的统一不很热心,而且压制各地区的民族主义。但奥地利仍然追求在德意志中的领导地位。在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联(Der Deutsche Bund)中,奥地利担任邦联议会的主席。

  1848年革命期间,德意志各邦国派代表参加了法兰克福的国民议会,制订宪法,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和统一的德国。奥地利也派了代表,但捷克人拒绝了法兰克福议会的邀请。可见,帝国内的德意志人的政治认同、利益追求与斯拉夫人等非德意志人截然不同。

  此时意大利也在追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859年,意大利撒丁王国联合法国打败奥地利,夺回了伦巴第;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立,对奥地利境内被统治民族的独立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退出了德意志邦联。意大利在战争中与普鲁士结盟,乘机收复威尼斯。伦巴第、威尼斯等领地丧失后,这些领地的纹章也相应地从皇帝纹章中去除了。

  奥地利连续战败,陷入巨大统治危机,境内民族运动出现反弹,尤其是匈牙利。匈牙利势力强大,占据了帝国领土的一半,试图取得更大的自治权。为了安抚匈牙利民族主义者,1867年,经过谈判,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双元帝国,形成了一种权力平衡的联邦体制。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继续担任匈牙利国王,但必须在匈牙利加冕。帝国设立了共同的外交部、军事部和财政部,除此之外,两个政治实体拥有独立的议会和行政机构。匈牙利之外的领地并不被称为“奥地利”,而是根据其政治制度被称为“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也被称为“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en),因为这片地区与匈牙利以莱塔河为界,Cisleithanien就是“莱塔河这一边”的意思。这片地区直到1915年才被称为“奥地利”。这个双元制度忽略了帝国内的其他民族,引起了捷克人等斯拉夫民族的强烈不满。

  奥匈帝国仍然采用奥地利帝国的双头黑鹰作为帝国的整体纹章,但这遭到了匈牙利首相的反对,因为他认为:“双头鹰是罗马-德意志皇帝的首要标志,被奥地利帝国所继承;而匈牙利从不是罗马-德意志的一部分,因此双头鹰不能代表匈牙利。”尽管奥匈帝国内部多次提出构建多元帝国的建议,如将斯拉夫人组合成一个政治实体,构建三元帝国等,也因遭到匈牙利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完全丧失了干涉德意志事务的可能。而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尽管在帝国内占少数,但居于主导地位,仍自认为所处的是一个德意志国家。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奥匈帝国在东南欧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领地,如1878年,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共同管理。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成分进一步复杂化,并与同样在该地区扩张的俄国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共同的利益,1879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结盟,从此,两国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遭到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奥匈帝国在德意志帝国的支持下进攻塞尔维亚,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的军队由各领地上的各民族组成,战争迫切需要境内所有领地和民族的支持。在各民族的压力下,奥匈帝国提高了奥地利、匈牙利之外其他领地和民族的地位。1915年,奥匈帝国对纹章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之改为一个由两个大盾徽和一个小盾徽组成的联盟纹章,分为小纹章和中纹章。小纹章主要由象征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两个大盾徽和统治家族纹章组成;中纹章结构类似,内容则更为复杂,将各领地的纹章都标示在帝国纹章上。

(7)1915年之前奥匈帝国所使用的小纹章。.jpg

1915年奥匈帝国使用的小纹章

  中纹章右边(读者视角为左边)的大盾徽由三层纹章组成。最中间是一个红白红条纹小盾徽象征奥地利。中层盾徽由五部分组成:蓝底五只金鹰象征下奥地利;黑底金鹰和四条红白条纹象征上奥地利;白底蓝鹰象征卡尼鄂拉(德语为krain);蓝底白豹象征施泰尔马克;金底三只黑狮和红白红条纹象征克恩滕。这是内奥地利地区,是奥地利所统治的核心区域。环绕中层盾徽的则是外奥地利地区,第一排右起,蓝底中间一个红色条纹,上方是一只黑鸟,下方是三个金色的王冠,象征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双尾白狮象征波希米亚;蓝底三个金色的头戴王冠的狮头象征达尔马提亚。第二排:金底黑鹰象征西里西亚;金底黑狮和红白红条纹象征萨尔茨堡。第三排:蓝底红白方块鹰象征摩拉维亚;红色旗帜象征福拉尔贝格;蓝底金色山羊象征伊斯特拉(Istrien);白底红鹰象征蒂罗尔。第四排:蓝红底色,三颗六角星环绕的黑色牛头象征布科维纳(Bukowina);金狮与红色条纹、金蓝底色锚型十字架分别象征格尔茨与格拉迪斯卡(Görz und Gradisca);金底红色臂膀拿着一把刀象征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盾徽最下方的尖角处,是一个二分盾徽,上方是金底双头黑鹰,下方是红白红条纹中间一朵金色的百合,是帝国直辖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的纹章。

(8)奥匈帝国纹章(1915~1918年)。.JPG

奥匈帝国纹章(1915-1918)

  左边的大盾徽由两层盾徽组成:中间是一个两分盾徽,红白条纹和大主教十字架,象征匈牙利。外面一层的纹章中,红白方格棋盘图案象征克罗地亚;蓝底三个金色的头戴王冠的狮头象征达尔马提亚;蓝底金色六角星,中间是白红白条纹,红色粗条纹中间是一只跳跃的金貂,象征斯洛文尼亚;红色臂膀拿着一把刀象征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金底七个红色城堡、蓝底黑鹰象征锡本布尔根(Siebenbürger,即特兰西瓦尼亚);红底双头黑鹰象征阜姆(Fiume);盾徽上方是匈牙利王冠。

  两个大盾徽中心都有一个盾徽,标示着各自的核心区域,展现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权力体系。两个大盾徽上都出现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纹章,因为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对这个领地提出了要求。在帝国内部解决不了的权力安排,在纹章中直接展现出来。

  纹章中间是象征哈布斯堡-洛林统治家族的三分小盾徽,样式没有改变;盾徽上方也有一顶王冠,围绕小盾徽的是金羊毛勋章,下方是玛丽亚•特蕾西娅军事勋章(白十字架,中间红白红条纹纹章)、匈牙利圣斯蒂芬勋章(绿色十字架,中间红底白色大主教十字架纹章)和利奥波德勋章(红十字架)。

  左边的扶盾者是长着翅膀的白衣天使,右边的扶盾动物是鹰头狮身怪兽。整个纹章下方有一句拉丁文铭文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含义是“不可分离与不可分割的”。

  奥匈帝国整个纹章体现了奥地利与匈牙利的一种权力平衡和在帝国内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各领地纹章的展示,提高了各领地、各民族的政治地位,说明了奥匈帝国共主联邦的国家性质。

  三、奥地利共和国的建立与重生

  各领地、各民族地位的提高及其在纹章中的体现并没能挽救奥匈帝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命运。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统治了奥地利长达64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寿终正寝,帝国旋而解体,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等非德意志区域纷纷独立或脱离帝国;原奥地利地区成立了共和国,即第一共和国,最初的国号是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Deutschösterreiche Republik)。

  奥地利虽然很早就成为一个政治实体,但由于长期是帝国的权力中心,且因为多民族的问题而对民族主义的压制,恰恰在奥地利生活的人没有形成对奥地利的认同,帝国内的大多数德意志人仍然维持了对德国的国家认同。在哈布斯堡王朝土崩瓦解后,奥地利希望加入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1919年3月,奥地利议会公开宣称奥地利是德国的一部分。社会民主工人党主席、外交部长奥托•鲍尔(Otto Bauer)说道:“哈布斯堡家族与霍亨佐伦家族的斗争导致了德意志奥地利从德国分离出去,现在哈布斯堡家族与霍亨佐伦家族都倒台了,出现民族的统一是王朝倒台后自然出现的结果,这曾被王朝所撕裂。”这当然被英国、法国所拒绝,它们的战争目的就是要打败、削弱德国。1919年9月,奥地利国名也被迫从“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改为“奥地利共和国”。

  在战后的奥地利政坛,最有实力的是左翼的社会民主工人党和右翼的基督教社会党。关于国徽问题,两派爆发了很多冲突。

  1918年10月,社会民主工人党人、奥地利总理卡尔•伦纳(Karl Renner)提出了一个国徽设计方案:上方是两把交叉的红色铁锤,下方是黑色的塔楼,两侧由金色的麦穗环绕。铁锤、麦穗和塔楼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对黑红金三色的选择是对德意志统一和民主理念的认同。在1848年革命中,黑红金三色成为德意志民族追求民主和统一的标志。这个国徽方案抛弃了帝国的黑鹰纹章和红白红条纹纹章,是为了体现与哈布斯堡王朝、旧秩序的决裂,表达三个阶级共和的理念;也正因为完全抛弃了传统纹章形式,遭到了很多批评。

  右翼的基督教社会党阵营则主张继续采用红白红条纹纹章,认为:“红白红,巴本堡令人崇敬的三色,皇帝所佩戴的饰带颜色,令人想起十字军时期的荣耀,是德意志奥地利的国家颜色。这个选择宣示了对历史和传统的保持,希望以此连接古老的东部边疆的理想。”继而纹章学家海因里希•塞德提出继续采用黑鹰纹章,并吸收了左翼的方案:黑鹰胸前佩戴红白红条纹盾徽,头上戴金色城墙王冠,左爪持金色的铁锤,右爪持金色麦穗。按照塞德的设想,“黑鹰象征一个新的自由国家的活力与奋发,资产阶级、工人与农民阶级将献身于这个共同的目标,条纹盾徽象征国家领土的完整”。

  由于第一个方案不受欢迎,社会民主工人党最后同意了新的方案,但建议将麦穗改为镰刀。因为麦穗和镰刀都可代表农民阶级,但镰刀作为劳动工具,可以与铁锤对应。经过长期的讨论,两方达成了妥协,将左右两党的主张糅合在了一起。1919年5月8日,共和国颁布了国徽:翅膀张开的单头红舌黑鹰,黑鹰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头顶是城墙王冠,城墙有三个城垛;右爪持刀刃向内的金色镰刀;左爪持金色铁锤。

  官方专门发布了对新国徽的解释:“鹰是主要的国家标志。美国、墨西哥、波兰都使用了鹰纹。把鹰作为王朝的象征,是一种偏见。鹰起源于古罗马军团的标志,象征着国家的主权。黑鹰胸前所佩戴的红白红条纹纹章,不是统治家族的盾徽,也不是巴本堡家族的,而是在巴本堡时代形成的奥地利的标志,在贵族使用之前,就已经很流行了。鹰上面有镰刀、铁锤和城墙王冠。这三种象征物在纹章学上是常用的,分开的运用,不会让人讨厌。”这个官方解释对鹰纹章和红白红条纹盾徽都解释得很清楚,但对镰刀、铁锤和城墙王冠三个图案却语带保留。同时,社会上很多右翼派别对镰刀和铁锤图案有争议,很多人误认为,镰刀和铁锤在这里象征共产主义。实际上从这个纹章产生过程来看,镰刀与铁锤代表农民、工人两大阶级,并与象征资产阶级的城墙王冠一起,象征三大阶级的共和理念。

  社会民主工人党与基督教社会党在共和国建立之初,勉强合作,渡过了难关,但很快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了。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遭遇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困境,社会意识形态日益极端化,左右翼之间开始发生暴力冲突。1934年,奥地利爆发了短暂的内战,右翼保守势力控制了国家,对国徽再次进行修改:将单头黑鹰改回为双头黑鹰,鹰头后面各有一个光环,黑鹰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去掉了鹰爪上的镰刀、锤头和鹰头上的城墙王冠图案。右翼政府试图用这个纹章将奥地利再次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耀连接起来,以怀念旧的秩序。

(12)1934~1938年的奥地利国徽。.JPG

1934-1938年的奥地利国徽

  但奥地利很快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这源于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德国人希特勒。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边境小城布劳瑙,从小就怀有强烈的大德意志主义思想,痛恨奥地利与德国的分离,于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参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又在德国从政,成立纳粹党,并加入了德国国籍。1933年,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扩张的首要目标就是德国之外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被划分为7个行政区,丧失了独特的国家标志。奥地利再次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东部边疆”。但希特勒显然没有将奥地利作为边疆的计划,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德国战败,奥地利被盟国解放出来,重新成为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但同时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国徽,在两只鹰爪上增加了断裂的锁链,象征从纳粹暴政中解放出来。这条断裂的锁链似乎也暗示奥地利人将从对德国的国家认同中解脱出来。二战前,大部分奥地利人自认为是德意志人,而且是“优秀的德意志人”。二战以后,奥地利人才开始建立奥地利国家认同,尤其是在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中立国,并与美苏英法签订《国家条约》重新获得主权。1956年,有49%的人自认为奥地利人,有46%的人仍自认为是德国人。对奥地利的认同勉强超过了对德国的认同。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同奥地利的人才占到了绝对多数。

  奥地利国徽上的镰刀、铁锤图案从诞生起就充满了争议。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仍有人对这个国徽提出异议,希望去掉镰刀和铁锤,但84%的奥地利人希望保留这些符号。争论才逐渐平息。

(13)奥地利国徽(1945年至今)。.jpg

奥地利国徽(1945——至今)

  四、结语

  公元10世纪以来,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的边陲之地,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再成为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作为帝国统治中心,长期采用象征帝国的双头黑鹰纹章,并缀以其他领地的纹章;直到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后,改为单头黑鹰纹章。纹章见证了奥地利的历史,尤其是奥地利与德意志、东欧相互交缠的历史。纹章的构成与演变,体现了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理念: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到奥匈帝国的权力平衡与联邦精神,再到共和国里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共和的理念。各种政治势力都寻求将自己的政治意志用纹章表达出来,纹章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符号和表达方式。

  (相关简介:林纯洁,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限于篇幅,未保留文章注释,有需要的读者可向本刊编辑部索取。)

责任编辑: 花满楼

从普世帝国到民族国家:奥地利纹章中的政治理念与权力符号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来源:钝角网 2018-04-04 15:59:11

从普世帝国到民族国家:奥地利纹章中的政治理念与权力符号

作者:林纯洁

纹章见证了奥地利的历史,尤其是奥地利与德意志、东欧相互交缠的历史。纹章的构成与演变,体现了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理念: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到奥匈帝国的权力平衡与联邦精神,再到共和国里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共和的理念。各种政治势力都寻求将自己的政治意志用纹章表达出来,纹章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符号和表达方式。

   (首刊于《新视角》杂志总第78期(2017年10月))

  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山麓,是一个德语国家。它起源于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疆,后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乃至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日不落帝国”。19世纪后期,奥地利在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中失败,在匈牙利的压力下,成立奥匈双元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帝国解体,境内民族地区纷纷独立,奥地利成为德国之外的另一个德意志民族国家。

20150806173241-495.jpg

奥地利

  奥地利的黑鹰国徽起源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古罗马帝国的权威和鹰的标志,因此在纹章时代采用了黑鹰作为帝国纹章。纹章兴起于12世纪战争频繁的中世纪,最初是战场上识别敌我的符号,后来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则,成为家族、身份、团体、地区乃至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并逐步具有强烈的政治含义。政治纹章通常由政治精英设计,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还逐步成为宣扬政治理念和权力关系的方式。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受到东罗马帝国的影响,采用双头黑鹰作为帝国纹章;黑鹰纹章展现了帝国与基督教的双重普世理念。

  进入20世纪后,作为一个多民族双元帝国,奥匈帝国的联邦体制和各民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都清楚地展现在联盟纹章上。一战后,奥地利成为民族国家,继承了黑鹰纹章,并将之改为单头黑鹰,同时继承了奥地利本身的标志——起源于奥地利公爵纹章的红白红条纹盾徽。红白红条纹与单头黑鹰一起,构成了现代奥地利国徽的主要图案。共和国时期的各种政治势力都试图通过纹章展现其政治理念。因此,纹章见证了中世纪以来奥地利由兴而衰,又浴火重生的曲折历程。

  一、从东部边疆到“日不落帝国”

  公元9至10世纪时,日耳曼人持续向东方移民,拓展领地,与斯拉夫人和马扎尔人在中欧和东欧争夺得非常厉害。法兰克王国在多瑙河流域的奥地利地区建立了边境防御区。公元9世纪末,该地区受到强大的马扎尔人的侵犯。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率军打败马扎尔人。马扎尔人退到匈牙利平原,后来创立了匈牙利王国。

  962年,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开创了神圣罗马帝国。976年,皇帝奥托二世册封巴本堡家族为奥地利边境伯爵,使之臣属于巴伐利亚公爵。该地区位于帝国东南部,因此被称为东部边疆(Ostarrichi),这成为奥地利(Österreich)名称的起源。1156年,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将奥地利升格为公爵领地,使之脱离了巴伐利亚。

  12世纪时,巴本堡家族使用鹰作为纹章。鹰在古典时代就是主神宙斯和朱庇特、罗马军团乃至罗马皇帝的标志。12世纪,纹章文化兴起后,黑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纹章。在皇权比较强大的时候,很多诸侯采用鹰作为纹章表示对皇帝的效忠,这是当时的潮流。13世纪起,随着皇权的衰落,一些以鹰为纹章的诸侯放弃了鹰纹章,纷纷采用各自不同的纹章。大约从1230年起,巴本堡家族开始采用红白红条纹盾徽。

  红白红条纹的来历有一个传说:1191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作战勇敢,在与苏丹的阿卡(Akkon)战役中,白色军服上染满异教徒的鲜血,最后战役取得了胜利。当他走下战场,人们解下他的佩剑,军服上只有剑鞘覆盖的地方还是白色。于是,皇帝亨利六世为了表彰利奥波德公爵的勇敢而授予他红白红条纹纹章。这个传说约在1260年见于文献记载,但并不可靠,这个纹章很可能是从另一个贵族家族继承而来。但从此,红白红成为勇敢的象征,乃至成为奥地利的标志。现在奥地利的国旗即源于此。

(1)奥地利公爵纹章。.jpg

奥地利公爵纹章

  1246年,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在与匈牙利的战争中战死,巴本堡家族绝嗣,奥地利转归波希米亚(今捷克)王室所有。1278年,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打败波希米亚王室,夺取了奥地利,将之作为家族领地。这使得哈布斯堡家族实力大增,而之前鲁道夫一世恰恰是因为弱小才在1273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的。中世纪德国的政治体制是国王由诸侯选举产生,继而由教皇加冕为皇帝,十分不稳定。诸侯们都倾向于选举实力较弱的诸侯担任国王,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1254年,一度强大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德国陷入长达20年的“大空位时代”,直到鲁道夫一世当选。鲁道夫一世在占据奥地利后,以奥地利为核心,致力于巩固和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奠定了哈布斯堡帝国的基础。

  135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皇帝颁布《金玺诏书》,确立了选侯制度,即德意志国王由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和普法尔茨伯爵七大选侯选举产生,各选侯兼任帝国重要职务,还获得了铸币、司法等一系列特权。奥地利公爵的落选引起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强烈不满。于是,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伪造了宣称由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颁布给巴本堡家族的《大特权状》,其中授予奥地利在帝国的特权以及大公爵(Erzherzog)的头衔(一般简称大公)。大公是与选侯(Kurfürst)相对应的头衔,选侯也被称为大侯爵(Erzfürsten),因为他们的职务,如大主教(Erzbischof)、大元帅(Erzmarschall)都是以erz(首要的、最高的)开头。与此相应的是,奥地利大公的纹章中采用了专门的锌冠(Zinkenkrone),位于红白红条纹盾徽之上,以象征大公的崇高地位。

(2)奥地利大公纹章。.jpg

奥地利大公纹章

(2)奥地利大公纹章。.jpg

  1440年,腓特烈三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加冕为皇帝,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个皇帝。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在以后绝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直至1806年帝国结束(1742~1745年除外)。腓特烈三世在继位之初,便承认了《大特权状》的合法性,由此伪造的历史变成了现实,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领地,在帝国内的地位大大提高。腓特烈三世皇帝在位期间提出了AEIOU(Austriae est imperare omni universo,世间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的理念。这继承了古罗马的帝国理念,试图以奥地利为核心建立一个普世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既是德国史的一部分,又有鲜明的奥地利特征。

  腓特烈三世通过战争、联姻等手段,大大开拓了疆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帝国理念在三代人之后就几乎变为了现实。1477年,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主玛丽结婚。1482年,妻子玛丽意外去世后,马克西米连继承了部分勃艮第和尼德兰领地。

  1486年,马克西米连被选为德意志国王,即马克西米连一世;1508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继续追求着普世帝国的理念。1510年,一位奥格斯堡画家为他画了一幅纹章,标题为:神圣罗马帝国及所有领地。双头黑鹰象征神圣罗马帝国,两个鹰头都戴有皇冠,后面有象征神圣的光环,躯干上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在两个鹰头之间变细,上方写有INRI,意思是“耶稣,拿撒勒人,犹太人的王”。黑鹰翅膀上的盾徽,四个一组,象征帝国的贵族及其领地所构成的帝国等级秩序。

  第一排是选侯与教皇,右边(纹章以其本身判断左右,与读者视角相反)的四个纹章依次代表:特里尔大主教(红十字)、科隆大主教(黑十字)、美因茨大主教(白车轮)、罗马教皇(红十字)。罗马教皇和三位大主教是属灵权力的代表,白底红十字象征罗马教皇在选举时的重要作用(Potestat zu Rom);左边四个纹章依次代表:波希米亚国王(双尾白狮)、普法尔茨伯爵(金狮)、萨克森选侯(绿色花环、黑金色条纹)、勃兰登堡边境伯爵(红鹰)。它们代表世俗的权力。第一排选侯纹章以下,按照纵向分类,四个纹章一组,依次是:公爵、侯爵、边境伯爵、地方伯爵、城堡伯爵、男爵、骑士、城市、村庄、农民。

  这种由四个纹章构成一组的纹章被称为四元之鹰(Quaternionenadler)纹章。四在基督教中有神圣的含义,如《旧约》中有四大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但以理),其中但以理预言的四大帝国,后来被解释为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和罗马四大帝国,其中前三个灭亡了,而“罗马帝国将永远存在到世界的毁灭”。《新约》中有四部福音书等。鹰在基督教中本身就具有神圣的含义,是上帝、耶稣和福音书作者约翰的标志。在《旧约•出埃及记》19:4中,耶和华将自己比作鹰,他对摩西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本文《圣经》译文均采用《圣经》(和合本),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根据古代传说,鹰能够返老还童,中世纪的人将之与耶稣的复活联系起来,由此鹰也成为耶稣的标志。鹰还被作为福音书作者约翰的象征。中世纪用《圣经》中提到的人、狮、牛、鹰四种动物分别作为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四大福音书作者的象征。“人、狮、牛都是在地上活动,所以前三个福音书作者都讲述了耶稣在世上的生平;只有约翰脱离尘世,接触到神圣的真理之光,因此用象征福音书作者的动物中在自然界有翅膀的,唯一能飞的鹰来象征他。”且黑鹰张开翅膀本身是一个十字的形状。因此,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这一意象与张开翅膀的黑鹰纹章重叠起来,更是增加了其神圣性,体现了帝国的基督教信仰;翅膀上分布着世俗贵族领主的纹章,暗含了属世帝国与属灵王国的一致性,表明皇帝的使命在于追求建立一个信仰基督教的普世帝国,彰显了腓特烈三世AEIOU(世间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的理念。

(3)四元之鹰纹章。.jpg

四元之鹰纹章

        马克西米连一世继承了家族联姻的策略,安排儿子美男子菲利普与西班牙公主胡安娜结婚,同时安排女儿与西班牙王子结婚。结果在西班牙王子去世之后,菲利普与胡安娜的长子查理在1516年继承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称查理一世),并得到了西班牙开拓的美洲殖民地,然后又在1519年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即查理五世。马克西米连一世的次子费迪南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公主结婚,获得了继承这两个王国的权利。1526年,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在抵抗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战死,费迪南加冕为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这使得哈布斯堡帝国朝东欧方向不断发展,统治的民族包括马扎尔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

  通过这些联姻、继承和战争,查理五世皇帝所统治的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地遍布欧洲和美洲,由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帝国的梦想已经接近实现了。但联姻所维持的帝国是松散的,帝国本身处于分裂状态,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在欧洲进行着长期的争霸战争,除此之外,还面临着很多内外新的挑战。1517年,德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世俗诸侯也随之分裂成为天主教诸侯和新教诸侯。虔诚信仰天主教的查理五世为了恢复信仰的统一,费尽心力,但没有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土耳其帝国的威胁使他无法专心处理国内宗教事务。1453年,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后,逐步占领巴尔干半岛,并进而在1526年打败匈牙利,而与因此获得匈牙利王冠的哈布斯堡家族发生直接冲突。因此,奥地利一直处于对抗土耳其帝国的前线。1529年,土耳其大军第一次围攻维也纳。查理五世率领帝国军队打败了土耳其,守住了中欧的关键门户。

  查理五世武力非常强大,但武力解决不了信仰问题。帝国因为宗教问题更加分裂,并因此走向内战,建立一个统一的信仰基督教的普世帝国的梦想破灭了。1556年,查理五世将西班牙及美洲殖民地传给了儿子菲利普二世,将哈布斯堡德意志领地传给了弟弟费迪南一世,从此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和西班牙两支。

  相比拥有富庶美洲殖民地的西班牙支系,费迪南一世所分得的奥地利领地是较为贫瘠与艰难的一支,内有宗教改革引发的教派冲突,外有土耳其的军事威胁。1618年至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因宗教信仰问题而起的三十年战争,皇帝最终战败,法国成为新的欧洲霸主。德意志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建立统一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哈布斯堡家族经营的重心进一步放在了奥地利及东欧领地上面。1683年,土耳其大军再次围困维也纳,奥地利在波兰等联军的帮助下,打败土耳其。经此一役,奥地利开始反击,收复了匈牙利的领土,并在东南欧进一步扩张。

  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去世,他的女儿特蕾西娅继位,遭到普鲁士、巴伐利亚等邦国的反对,由此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2年至174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巴伐利亚公爵查理七世担任。战争最后的结果是,1745年,特蕾西娅大公的丈夫洛林公爵即位为皇帝。

  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共同抗击土耳其人入侵的过程中,结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当巴伐利亚公爵于1741年派兵占领捷克和上奥地利地区时,得到了当地议会的承认,哈布斯堡王朝一度陷入解体的危机。而在此关键时刻,匈牙利贵族决定支持特蕾西娅,哈布斯堡王朝才得以重振,从此,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内部享有更高的地位,这为后来的奥匈帝国埋下了伏笔。

  二、从奥地利帝国到奥匈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地利的命运也随之出现了转折。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濒临灭亡,为了保住皇位,12月7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正式宣布自己为世袭的奥地利皇帝,即弗兰茨一世。这是第一次出现了一个以奥地利为名的国家,奥地利在此之前只是帝国的一块大公领地。

  由于弗兰茨二世/一世同时是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因此罕见地出现了由两个双头鹰组成的纹章:一个大的双头黑鹰,鹰头后方都有光环,鹰头上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鹰的左爪持有帝国之球,右爪持有权杖和宝剑,象征世俗权力。黑鹰胸前是一个小的双头黑鹰盾徽,盾徽上方是奥地利帝国皇冠;两个鹰头都戴有皇冠,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环绕小双头黑鹰盾徽的是金羊毛勋章,再外一圈是匈牙利等各领地的纹章。

         1806年,在拿破仑的操纵下,很多德意志邦国组成了莱茵邦联,这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皇帝弗兰茨二世正式退位,而他作为弗兰茨一世继续担任奥地利帝国的皇帝。纹章与头衔是相对应的,因此,头衔的改变会引起纹章的改变。弗兰茨一世对纹章进行了新的修改,替换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去掉了盾徽里的小双头黑鹰,大双头黑鹰胸前增加了一个十字架,原先的小双头黑鹰盾徽变成了一个三分盾徽,由哈布斯堡家族红狮纹章、奥地利红白红条纹纹章和金底红色斜梁上有三只无喙白鹰的洛林公爵纹章组成,象征了两个家族的联姻,是一种联盟纹章,更加强调了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统治地位。环绕在盾徽周围的依然是金羊毛勋章和匈牙利等领地的纹章。

(6)1806年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确定的纹章。.jpg

弗兰茨一世确定的纹章

  1815年,奥地利联合普鲁士、英国、俄国等国,打败法国。1814至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国际会议,处理战胜法国后的善后事务,尤其是领土分割。奥地利让出了部分莱茵河地区的领地,获得了伦巴第、威尼斯等意大利北部领地和东欧部分领地,领土连成一片,帝国重心进一步东移。

  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在欧洲兴起,统一建国成为德意志民族的追求,奥地利却因为境内过多的非德意志领土,对德意志的统一不很热心,而且压制各地区的民族主义。但奥地利仍然追求在德意志中的领导地位。在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邦联(Der Deutsche Bund)中,奥地利担任邦联议会的主席。

  1848年革命期间,德意志各邦国派代表参加了法兰克福的国民议会,制订宪法,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和统一的德国。奥地利也派了代表,但捷克人拒绝了法兰克福议会的邀请。可见,帝国内的德意志人的政治认同、利益追求与斯拉夫人等非德意志人截然不同。

  此时意大利也在追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1859年,意大利撒丁王国联合法国打败奥地利,夺回了伦巴第;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立,对奥地利境内被统治民族的独立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退出了德意志邦联。意大利在战争中与普鲁士结盟,乘机收复威尼斯。伦巴第、威尼斯等领地丧失后,这些领地的纹章也相应地从皇帝纹章中去除了。

  奥地利连续战败,陷入巨大统治危机,境内民族运动出现反弹,尤其是匈牙利。匈牙利势力强大,占据了帝国领土的一半,试图取得更大的自治权。为了安抚匈牙利民族主义者,1867年,经过谈判,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双元帝国,形成了一种权力平衡的联邦体制。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继续担任匈牙利国王,但必须在匈牙利加冕。帝国设立了共同的外交部、军事部和财政部,除此之外,两个政治实体拥有独立的议会和行政机构。匈牙利之外的领地并不被称为“奥地利”,而是根据其政治制度被称为“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也被称为“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en),因为这片地区与匈牙利以莱塔河为界,Cisleithanien就是“莱塔河这一边”的意思。这片地区直到1915年才被称为“奥地利”。这个双元制度忽略了帝国内的其他民族,引起了捷克人等斯拉夫民族的强烈不满。

  奥匈帝国仍然采用奥地利帝国的双头黑鹰作为帝国的整体纹章,但这遭到了匈牙利首相的反对,因为他认为:“双头鹰是罗马-德意志皇帝的首要标志,被奥地利帝国所继承;而匈牙利从不是罗马-德意志的一部分,因此双头鹰不能代表匈牙利。”尽管奥匈帝国内部多次提出构建多元帝国的建议,如将斯拉夫人组合成一个政治实体,构建三元帝国等,也因遭到匈牙利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完全丧失了干涉德意志事务的可能。而奥地利的德意志人尽管在帝国内占少数,但居于主导地位,仍自认为所处的是一个德意志国家。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奥匈帝国在东南欧占据了越来越多的领地,如1878年,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共同管理。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成分进一步复杂化,并与同样在该地区扩张的俄国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共同的利益,1879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结盟,从此,两国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费迪南在萨拉热窝遭到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引发了一系列危机,奥匈帝国在德意志帝国的支持下进攻塞尔维亚,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奥匈帝国的军队由各领地上的各民族组成,战争迫切需要境内所有领地和民族的支持。在各民族的压力下,奥匈帝国提高了奥地利、匈牙利之外其他领地和民族的地位。1915年,奥匈帝国对纹章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之改为一个由两个大盾徽和一个小盾徽组成的联盟纹章,分为小纹章和中纹章。小纹章主要由象征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两个大盾徽和统治家族纹章组成;中纹章结构类似,内容则更为复杂,将各领地的纹章都标示在帝国纹章上。

(7)1915年之前奥匈帝国所使用的小纹章。.jpg

1915年奥匈帝国使用的小纹章

  中纹章右边(读者视角为左边)的大盾徽由三层纹章组成。最中间是一个红白红条纹小盾徽象征奥地利。中层盾徽由五部分组成:蓝底五只金鹰象征下奥地利;黑底金鹰和四条红白条纹象征上奥地利;白底蓝鹰象征卡尼鄂拉(德语为krain);蓝底白豹象征施泰尔马克;金底三只黑狮和红白红条纹象征克恩滕。这是内奥地利地区,是奥地利所统治的核心区域。环绕中层盾徽的则是外奥地利地区,第一排右起,蓝底中间一个红色条纹,上方是一只黑鸟,下方是三个金色的王冠,象征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双尾白狮象征波希米亚;蓝底三个金色的头戴王冠的狮头象征达尔马提亚。第二排:金底黑鹰象征西里西亚;金底黑狮和红白红条纹象征萨尔茨堡。第三排:蓝底红白方块鹰象征摩拉维亚;红色旗帜象征福拉尔贝格;蓝底金色山羊象征伊斯特拉(Istrien);白底红鹰象征蒂罗尔。第四排:蓝红底色,三颗六角星环绕的黑色牛头象征布科维纳(Bukowina);金狮与红色条纹、金蓝底色锚型十字架分别象征格尔茨与格拉迪斯卡(Görz und Gradisca);金底红色臂膀拿着一把刀象征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盾徽最下方的尖角处,是一个二分盾徽,上方是金底双头黑鹰,下方是红白红条纹中间一朵金色的百合,是帝国直辖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的纹章。

(8)奥匈帝国纹章(1915~1918年)。.JPG

奥匈帝国纹章(1915-1918)

  左边的大盾徽由两层盾徽组成:中间是一个两分盾徽,红白条纹和大主教十字架,象征匈牙利。外面一层的纹章中,红白方格棋盘图案象征克罗地亚;蓝底三个金色的头戴王冠的狮头象征达尔马提亚;蓝底金色六角星,中间是白红白条纹,红色粗条纹中间是一只跳跃的金貂,象征斯洛文尼亚;红色臂膀拿着一把刀象征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金底七个红色城堡、蓝底黑鹰象征锡本布尔根(Siebenbürger,即特兰西瓦尼亚);红底双头黑鹰象征阜姆(Fiume);盾徽上方是匈牙利王冠。

  两个大盾徽中心都有一个盾徽,标示着各自的核心区域,展现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权力体系。两个大盾徽上都出现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纹章,因为奥地利和匈牙利都对这个领地提出了要求。在帝国内部解决不了的权力安排,在纹章中直接展现出来。

  纹章中间是象征哈布斯堡-洛林统治家族的三分小盾徽,样式没有改变;盾徽上方也有一顶王冠,围绕小盾徽的是金羊毛勋章,下方是玛丽亚•特蕾西娅军事勋章(白十字架,中间红白红条纹纹章)、匈牙利圣斯蒂芬勋章(绿色十字架,中间红底白色大主教十字架纹章)和利奥波德勋章(红十字架)。

  左边的扶盾者是长着翅膀的白衣天使,右边的扶盾动物是鹰头狮身怪兽。整个纹章下方有一句拉丁文铭文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含义是“不可分离与不可分割的”。

  奥匈帝国整个纹章体现了奥地利与匈牙利的一种权力平衡和在帝国内的主导地位,同时对各领地纹章的展示,提高了各领地、各民族的政治地位,说明了奥匈帝国共主联邦的国家性质。

  三、奥地利共和国的建立与重生

  各领地、各民族地位的提高及其在纹章中的体现并没能挽救奥匈帝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命运。1918年10月,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统治了奥地利长达64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寿终正寝,帝国旋而解体,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等非德意志区域纷纷独立或脱离帝国;原奥地利地区成立了共和国,即第一共和国,最初的国号是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Deutschösterreiche Republik)。

  奥地利虽然很早就成为一个政治实体,但由于长期是帝国的权力中心,且因为多民族的问题而对民族主义的压制,恰恰在奥地利生活的人没有形成对奥地利的认同,帝国内的大多数德意志人仍然维持了对德国的国家认同。在哈布斯堡王朝土崩瓦解后,奥地利希望加入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1919年3月,奥地利议会公开宣称奥地利是德国的一部分。社会民主工人党主席、外交部长奥托•鲍尔(Otto Bauer)说道:“哈布斯堡家族与霍亨佐伦家族的斗争导致了德意志奥地利从德国分离出去,现在哈布斯堡家族与霍亨佐伦家族都倒台了,出现民族的统一是王朝倒台后自然出现的结果,这曾被王朝所撕裂。”这当然被英国、法国所拒绝,它们的战争目的就是要打败、削弱德国。1919年9月,奥地利国名也被迫从“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改为“奥地利共和国”。

  在战后的奥地利政坛,最有实力的是左翼的社会民主工人党和右翼的基督教社会党。关于国徽问题,两派爆发了很多冲突。

  1918年10月,社会民主工人党人、奥地利总理卡尔•伦纳(Karl Renner)提出了一个国徽设计方案:上方是两把交叉的红色铁锤,下方是黑色的塔楼,两侧由金色的麦穗环绕。铁锤、麦穗和塔楼分别象征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对黑红金三色的选择是对德意志统一和民主理念的认同。在1848年革命中,黑红金三色成为德意志民族追求民主和统一的标志。这个国徽方案抛弃了帝国的黑鹰纹章和红白红条纹纹章,是为了体现与哈布斯堡王朝、旧秩序的决裂,表达三个阶级共和的理念;也正因为完全抛弃了传统纹章形式,遭到了很多批评。

  右翼的基督教社会党阵营则主张继续采用红白红条纹纹章,认为:“红白红,巴本堡令人崇敬的三色,皇帝所佩戴的饰带颜色,令人想起十字军时期的荣耀,是德意志奥地利的国家颜色。这个选择宣示了对历史和传统的保持,希望以此连接古老的东部边疆的理想。”继而纹章学家海因里希•塞德提出继续采用黑鹰纹章,并吸收了左翼的方案:黑鹰胸前佩戴红白红条纹盾徽,头上戴金色城墙王冠,左爪持金色的铁锤,右爪持金色麦穗。按照塞德的设想,“黑鹰象征一个新的自由国家的活力与奋发,资产阶级、工人与农民阶级将献身于这个共同的目标,条纹盾徽象征国家领土的完整”。

  由于第一个方案不受欢迎,社会民主工人党最后同意了新的方案,但建议将麦穗改为镰刀。因为麦穗和镰刀都可代表农民阶级,但镰刀作为劳动工具,可以与铁锤对应。经过长期的讨论,两方达成了妥协,将左右两党的主张糅合在了一起。1919年5月8日,共和国颁布了国徽:翅膀张开的单头红舌黑鹰,黑鹰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头顶是城墙王冠,城墙有三个城垛;右爪持刀刃向内的金色镰刀;左爪持金色铁锤。

  官方专门发布了对新国徽的解释:“鹰是主要的国家标志。美国、墨西哥、波兰都使用了鹰纹。把鹰作为王朝的象征,是一种偏见。鹰起源于古罗马军团的标志,象征着国家的主权。黑鹰胸前所佩戴的红白红条纹纹章,不是统治家族的盾徽,也不是巴本堡家族的,而是在巴本堡时代形成的奥地利的标志,在贵族使用之前,就已经很流行了。鹰上面有镰刀、铁锤和城墙王冠。这三种象征物在纹章学上是常用的,分开的运用,不会让人讨厌。”这个官方解释对鹰纹章和红白红条纹盾徽都解释得很清楚,但对镰刀、铁锤和城墙王冠三个图案却语带保留。同时,社会上很多右翼派别对镰刀和铁锤图案有争议,很多人误认为,镰刀和铁锤在这里象征共产主义。实际上从这个纹章产生过程来看,镰刀与铁锤代表农民、工人两大阶级,并与象征资产阶级的城墙王冠一起,象征三大阶级的共和理念。

  社会民主工人党与基督教社会党在共和国建立之初,勉强合作,渡过了难关,但很快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道扬镳了。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遭遇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困境,社会意识形态日益极端化,左右翼之间开始发生暴力冲突。1934年,奥地利爆发了短暂的内战,右翼保守势力控制了国家,对国徽再次进行修改:将单头黑鹰改回为双头黑鹰,鹰头后面各有一个光环,黑鹰胸前是红白红条纹盾徽;去掉了鹰爪上的镰刀、锤头和鹰头上的城墙王冠图案。右翼政府试图用这个纹章将奥地利再次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耀连接起来,以怀念旧的秩序。

(12)1934~1938年的奥地利国徽。.JPG

1934-1938年的奥地利国徽

  但奥地利很快陷入了更大的危机,这源于一个来自奥地利的德国人希特勒。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边境小城布劳瑙,从小就怀有强烈的大德意志主义思想,痛恨奥地利与德国的分离,于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参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又在德国从政,成立纳粹党,并加入了德国国籍。1933年,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希特勒当上了德国总理,扩张的首要目标就是德国之外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被划分为7个行政区,丧失了独特的国家标志。奥地利再次成为德意志帝国的“东部边疆”。但希特勒显然没有将奥地利作为边疆的计划,1939年,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德国战败,奥地利被盟国解放出来,重新成为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但同时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国徽,在两只鹰爪上增加了断裂的锁链,象征从纳粹暴政中解放出来。这条断裂的锁链似乎也暗示奥地利人将从对德国的国家认同中解脱出来。二战前,大部分奥地利人自认为是德意志人,而且是“优秀的德意志人”。二战以后,奥地利人才开始建立奥地利国家认同,尤其是在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中立国,并与美苏英法签订《国家条约》重新获得主权。1956年,有49%的人自认为奥地利人,有46%的人仍自认为是德国人。对奥地利的认同勉强超过了对德国的认同。到了20世纪80年代,认同奥地利的人才占到了绝对多数。

  奥地利国徽上的镰刀、铁锤图案从诞生起就充满了争议。到了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仍有人对这个国徽提出异议,希望去掉镰刀和铁锤,但84%的奥地利人希望保留这些符号。争论才逐渐平息。

(13)奥地利国徽(1945年至今)。.jpg

奥地利国徽(1945——至今)

  四、结语

  公元10世纪以来,奥地利从神圣罗马帝国的边陲之地,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再成为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奥地利共和国。奥地利作为帝国统治中心,长期采用象征帝国的双头黑鹰纹章,并缀以其他领地的纹章;直到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后,改为单头黑鹰纹章。纹章见证了奥地利的历史,尤其是奥地利与德意志、东欧相互交缠的历史。纹章的构成与演变,体现了各派政治势力的政治理念: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到奥匈帝国的权力平衡与联邦精神,再到共和国里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共和的理念。各种政治势力都寻求将自己的政治意志用纹章表达出来,纹章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符号和表达方式。

  (相关简介:林纯洁,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限于篇幅,未保留文章注释,有需要的读者可向本刊编辑部索取。)

花满楼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