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空难之后逐渐沦为鬼城的苏联开发奇迹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苏俄转播 2018-01-08 10:23:27

空难之后逐渐沦为鬼城的苏联开发奇迹

作者:吴鞑靼

Pyramiden,曾经美好而富足的开矿小镇,如今已经被遗弃,成为了一座「鬼城」。城里只有6个人,负责接待前来观看苏联时代遗迹的各国游客。新时代的旅游业收容了这些想在北极圈里独处的人,那里有红色帝国和现代社会都无法给予的平静。

  何为「鬼城」

下载.webp.jpg

  「鬼城」一名的由来,的确有些牵强。因为这里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灵异事件,反倒是北极熊的入侵才是真的危险。

  1998年,人们陆续从这里撤走,回到了俄罗斯大陆。工厂的设备、剧院的桌椅、楼宇里的餐具寝具,都还整齐地留在原处。一下子被腾空的小城,就像是空降而来的一座不见人影的鬼城。

  仿佛只要按一个按键,一切都会瞬间恢复原状,所有曾经的热闹和繁忙都会再现。但人们再也没有回来过,小城也保持着它人去楼空时的样子。

下载.webp (1).jpg

  Pyramiden位于斯瓦尔巴德群岛之中,北纬78.39°。往南是北欧三国,往北就是北极点

  如今每年5月底到10月的时候,游客们可以通过挪威的旅行社或者船运公司,乘坐邮轮,前来享受一日游的观光服务。

  其余的时间内,这里便会处于24小时的极夜中。漫长的黑夜来临时,连Pyramiden上工作的导游都会离开,把这里彻底交给北极圈的动物们。

  苏联鼎盛时期,这里成为了一扇开向西方的「窗口城市」。苏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地球上最北边的宜居之地。

下载.webp (2).jpg

  水泥板楼的宿舍、经典的赫鲁晓夫楼,都很好地沿袭了社会主义集体住宅风。地球最北端的列宁雕像,以及标准的苏联式地名指示标。都象征着这里是一片代表着苏联国力和美学标准的,北方飞地。

  Pyramiden的历史

  17世纪开始,北极诸岛是人们捕捉鲸鱼和海象的据点。到20世纪,各国开始转向煤矿开采。那时,这里仍是没有主权归属的自由地带,荷兰、丹麦、挪威、英国和其他各国的船只都会在岛上来来去去。1920年,挪威、美国和英国等一众国家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的主权交给了挪威。

下载 (1).webp.jpg

  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该条约。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此建立黄河站,作为科学调查活动的基站。这个群岛不是挪威的领土,只是挪威管治

  刚刚完成了革命,还处在内战之中的苏联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了。但是苏联人的运气还不错,根据《斯瓦尔巴德条约》,所有缔约国都可以有平等的权力在这里开展经济行为,而挪威的法律并不足以覆盖全部群岛。于是,苏联人立马签署了条约,并筹划着一项更大的事业。

下载.webp (4).jpg

  黄色的区域,为俄国公司Arktikugol所有,这家公司至今仍在运营

  1926年的时候,挪威建立并发展了朗伊尔城/Longyearbyen,现在它都是整个斯瓦尔巴德群岛上最大的一座城市,有2000多人。1936年,苏联取得了Pyramiden和它南部的Barentsburg/巴伦支堡的开矿权。于是乎,一家1931年建立的俄国国有矿业公司Arktikugol便开始在这两地发展采矿事业。

  一开始的时候,Pyramiden并没有什么生机,没有什么人来这里工作居住。但是二战之后,苏联投入巨资,在这里修建房屋、医院、餐厅、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

下载.webp (3).jpg

  1980年代,小城居民数达到了1000。这里为不同类型的居民,专门设置了男单身青年公寓、女单身青年公寓,以及为短期工人准备的招待所。因为在此定居的人都非常喜欢这里,他们甚至为去世的亲人和猫,分别建立了公墓。

责任编辑:

空难之后逐渐沦为鬼城的苏联开发奇迹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苏俄转播 2018-01-08 10:23:27

空难之后逐渐沦为鬼城的苏联开发奇迹

作者:吴鞑靼

Pyramiden,曾经美好而富足的开矿小镇,如今已经被遗弃,成为了一座「鬼城」。城里只有6个人,负责接待前来观看苏联时代遗迹的各国游客。新时代的旅游业收容了这些想在北极圈里独处的人,那里有红色帝国和现代社会都无法给予的平静。

  何为「鬼城」

下载.webp.jpg

  「鬼城」一名的由来,的确有些牵强。因为这里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灵异事件,反倒是北极熊的入侵才是真的危险。

  1998年,人们陆续从这里撤走,回到了俄罗斯大陆。工厂的设备、剧院的桌椅、楼宇里的餐具寝具,都还整齐地留在原处。一下子被腾空的小城,就像是空降而来的一座不见人影的鬼城。

  仿佛只要按一个按键,一切都会瞬间恢复原状,所有曾经的热闹和繁忙都会再现。但人们再也没有回来过,小城也保持着它人去楼空时的样子。

下载.webp (1).jpg

  Pyramiden位于斯瓦尔巴德群岛之中,北纬78.39°。往南是北欧三国,往北就是北极点

  如今每年5月底到10月的时候,游客们可以通过挪威的旅行社或者船运公司,乘坐邮轮,前来享受一日游的观光服务。

  其余的时间内,这里便会处于24小时的极夜中。漫长的黑夜来临时,连Pyramiden上工作的导游都会离开,把这里彻底交给北极圈的动物们。

  苏联鼎盛时期,这里成为了一扇开向西方的「窗口城市」。苏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地球上最北边的宜居之地。

下载.webp (2).jpg

  水泥板楼的宿舍、经典的赫鲁晓夫楼,都很好地沿袭了社会主义集体住宅风。地球最北端的列宁雕像,以及标准的苏联式地名指示标。都象征着这里是一片代表着苏联国力和美学标准的,北方飞地。

  Pyramiden的历史

  17世纪开始,北极诸岛是人们捕捉鲸鱼和海象的据点。到20世纪,各国开始转向煤矿开采。那时,这里仍是没有主权归属的自由地带,荷兰、丹麦、挪威、英国和其他各国的船只都会在岛上来来去去。1920年,挪威、美国和英国等一众国家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的主权交给了挪威。

下载 (1).webp.jpg

  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该条约。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此建立黄河站,作为科学调查活动的基站。这个群岛不是挪威的领土,只是挪威管治

  刚刚完成了革命,还处在内战之中的苏联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了。但是苏联人的运气还不错,根据《斯瓦尔巴德条约》,所有缔约国都可以有平等的权力在这里开展经济行为,而挪威的法律并不足以覆盖全部群岛。于是,苏联人立马签署了条约,并筹划着一项更大的事业。

下载.webp (4).jpg

  黄色的区域,为俄国公司Arktikugol所有,这家公司至今仍在运营

  1926年的时候,挪威建立并发展了朗伊尔城/Longyearbyen,现在它都是整个斯瓦尔巴德群岛上最大的一座城市,有2000多人。1936年,苏联取得了Pyramiden和它南部的Barentsburg/巴伦支堡的开矿权。于是乎,一家1931年建立的俄国国有矿业公司Arktikugol便开始在这两地发展采矿事业。

  一开始的时候,Pyramiden并没有什么生机,没有什么人来这里工作居住。但是二战之后,苏联投入巨资,在这里修建房屋、医院、餐厅、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

下载.webp (3).jpg

  1980年代,小城居民数达到了1000。这里为不同类型的居民,专门设置了男单身青年公寓、女单身青年公寓,以及为短期工人准备的招待所。因为在此定居的人都非常喜欢这里,他们甚至为去世的亲人和猫,分别建立了公墓。

  面向西方的苏联之窗

  建设和装点Pyramiden的初衷,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苏联更是想让它成为一个美学和意识形态的优良样板,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巨大墙面上马赛克艺术作品,描绘着北欧神话和苏联英雄,等等。苏联人还在这里配备了图书馆、健身馆,甚至一个当年整个斯瓦尔巴德群岛最好的,室内游泳池。

下载 (1).webp (1).jpg

  剧院里有戏服和道具,电影院里有成百上千卷胶片,音乐厅里也有不少乐器,甚至还有一架船运来的「红色十月牌」古典钢琴,至今仍保留着——对,它是地球上最北边的一架钢琴。

  Pyramiden背靠群山,东面是冰川峡湾,听上去这里应该是一副令人向往的仙境般的北欧风光。但当苏联人最初来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尘土飞扬、灰暗无生机。冻土地带土壤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极低,大部分植物都无法生存。

  为应对这个问题,改善北极圈内的冻土环境,让Pyramiden的居民也能在北极种植东西,苏联人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事。他们运来了一船又一船的土壤,覆盖在原有的土地之上。这些不是一般的土壤,而是来自东欧平原的,肥沃的乌克兰黑土。

  无疑,这对「美化」北极地表来说意义重大。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在夏天的时候,让北极的岛屿上长出绿油油的青草。温室里的土壤,还被用来栽培作物。土豆、黄瓜、卷心菜、青椒以及各种观赏植物,都得以生长。当地人甚至还搞起了养殖业,鸡肉猪肉牛肉完全可以通过本地饲养来达到自给自足。

  这改变北极生态环境的奇迹景象,恐怕是再也无法复制了。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理想的,苏联制度下的,生态社会。让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都可以来参观,并「昭告天下」,这些成就都来自于一个更先进的制度,更有实力的社会。

  另外,根据《公约》,缔约国的公民可以免签来这里。于是相应地,苏联完全放开了Pyramiden的签证。外国人可以不用签证,直接过来参观——这也成为了唯一可以允许外国人自由出入的苏联城市。

下载 (1).webp (2).jpg

  曾经在苏联时期来此地做文化交流的芬兰人类学家HeinBjerck,就对Pyramiden有着非常不错的印象。他回忆说,在这里能感受到跟西方阵营完全不同的「东方」气氛。在Hein的眼中,这里确实就是一个面向西方,搞形象展示工程的前哨站。

  繁华落幕

  Pyramiden远离俄国的管辖,它对俄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布局并无特殊意义,但却不能没有它的存在——即便这里煤产量很低,苏联人,以及后来的新俄罗斯人还是选择继续保留着定居点,并努力使它「看上去很美」。

  事实上,Pyramiden的煤矿业,没有任何利润可言。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国家给母公司Arktikugol和小城的财政补贴越来越少。90年代苏联整个国家的亏空,也明显地表现在这里:物资短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生活条件逐渐下降。

  伴随着日常生活的逐渐恶化,一次悲剧性空难的发生,彻底改变了Pyramiden和本地人的命运。1996年,一架从莫斯科飞往斯瓦尔巴德机场的图154客机在岛上坠毁,机上的141名乘客(大部分是矿工家属)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还包括3名儿童。

  空难引发了连锁反应——死亡造成的大面积心理阴影,善后赔偿产生的矛盾,波及了所有与Pyramiden有关的人,也让所有在此生活工作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绝望。

  母公司的高层也很清楚,在效益下滑、国家局势不稳的情况下,还要向Pyramiden扩大投资改善现状,完全不可能。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永久关闭这个北极圈小城。

  1998年3月31日,最后一批煤被从井下运上来,然后工人们便开始陆续收拾东西走人。有的乘船到了南边的巴伦支堡煤矿继续工作,有的则回到了俄罗斯大陆,寻找新生活。

  1998年10月底,在冬季封航期来临之前,最后一批居民离开了这里。

  城空了。Pyramiden陷入了漫长的尘封期,并以「鬼城」之名传遍世界。

  献给未来的遗产

  现在的Pyramiden已经完全交还给了大自然。北极的鸟类在这里筑巢、繁衍生息;北极熊饥饿的时候还会来城里找东西吃。城里仅有的几名住客,也不过是为旅游季节前来的游客们服务而已。

  曾经的居民走了,剩下的就只是过客。

下载 (1).webp (4).jpg

下载 (1).webp (3).jpg

  据说,这里的建筑还能继续保存500年。也许,整个城市会成为一座历史纪念品,像时光胶囊一样,把苏联曾经的样子带到几百年后,供子孙观瞻。

  也许到那时,Pyramiden会超越苏联和冷战的历史局限,成为一座「金字塔」似的存在,一座证明人类曾闪耀辉煌过的北极墓碑。

  图片:DavidBeazley,Hiveminer.com

  资料:RachelNuwer,,Smithsonia.com,2014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