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我在日本乱扔了一袋垃圾,结果让我终身难忘

关键词:

来源:日本浪荡 2017-08-02 08:42:28

我在日本乱扔了一袋垃圾,结果让我终身难忘

作者:梁坚

日本的垃圾收集点,一般在主干道两旁的某个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设置一个点;使用同一个点的,就那么5-8户人家。

  干净!干净!干净!

  这对每个去过日本的游客,几乎已成共识。

  以前偶尔和朋友小聚,我说日本干净,没有人信。这几年去的人多了,倒也不用我再白费口舌了。更令他们惊讶的是,东京街头一个垃圾桶都没有,却也能干净如斯。

  很多朋友回国便来问我:这是为什么?

  在日本浪荡十年,恰好经历了日本垃圾管理制度的变迁历史。闲来聊写几笔,希望可以一解朋友们的疑问。

  1

  90年代,广州→香港→东京

  1993年9月中下旬,还在银行工作的我,接到了庆应义塾大学寄过来的资料,于是匆匆辞了职,上广州办防疫手续、签证 。

  住在五羊新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天河北、珠江新城还是农田,这里算是广州比较繁华的新城区, 街边粤菜、川菜、拉面馆, 一间接一间,生意兴隆。

  美中不足的是,满街都是快餐泡沫盒和纸巾等垃圾;临街喝着啤酒,一阵晚风吹过,还捎来潲水的味道——因为很多餐馆都直接把潲水倒在路边,白天太阳一晒,百米之外都能闻到臭味。

  ——这就是90年代的广州印象。

  那时候,广州还不能直飞日本,我从香港飞,机票还是辗转托一个香港老板买的。到香港,第一次坐地铁,拖着拉杆箱不知道怎么过票闸,只好一把顶在头上。

  香港的街头,高楼林立,广告牌、霓虹灯鳞次栉比,街道明显比广州要整洁。这对于年仅24岁的我来说,显然代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原来传说中的香港,确实不同凡响!

  等飞机降落日本,“更高层次的文明”之感就更加明显。从北赤羽去高田马场,我第一次见识到日本的街道。黑色的沥青路面,白色的车道划线整洁、光滑而醒目。双车道路旁的人行道,也是沥青石子铺就。单行线两边,用白线画出仅容一人通过的人行道。每隔50米就有一根电线杆,有车来,得侧着身子从杆旁通过。一路上,走走看看,充满好奇。路上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偶尔可见的是屋檐下的花盆,开着几朵小花。

  与香港不一样,这里商店工厂的招牌一般都不大,素色基调,与周围相当协调。门前挂着一串风铃,两张竹帘,几根麻绳;又或一丝清水,沿着青青竹筒削尖的端口,缓缓流下,落在地上的石盘里……显然,商家依赖的,不是招牌的大字和抢眼的颜色,而是门面装饰的文艺和雅气。

  这便是90年代,我对广州、香港、东京的第一次印象对比。

  2

  乱扔垃圾,随时会被邻居盯上

  我在北赤羽的一个民间留学生公寓住了下来。公寓内的前辈就第一时间告诉过我:垃圾必须分类后才可以丢掉。而且,不同类别,收集时间也不同。一般生活垃圾的收集时间是每周二和周五,不可燃的是周三,资源类是双周周四;所有收集时间都具体到当天上午10点前,过时不侯。

  前辈还顺便交给我一本生活指南,里面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包括垃圾分类标准、方法和收集时间等。学习这本指南,也成了我的日常功课。

  刚开始难免挂一漏万。有一天大早,我赶着上学,忘记扔餐余(可燃)垃圾了。晚上回来,那个四帖半(一帖相当于一个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充满了酸腐味。第二天,我把它和不可燃垃圾装进一个更大的袋子,心怀侥幸地扔到了最近的垃圾收集点。

  日本的垃圾收集点,一般在主干道两旁的某个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设置一个点;使用同一个点的,就那么5-8户人家。

mp59244223_1455700251889_6.jpg

  傍晚回家,刚想进入公寓正门,突然后面有人说了声“すみません。(Sumimasen、对不起)”。我回过头,原来是对面餐馆的老板,手里拿着早上我扔的垃圾袋,问是不是我家的。

  我涨红了脸点了点头。他说,他拆开垃圾袋,看过里面的纸片,知道是我家的,然后另外找了个袋子,把里面的不可燃垃圾分开,放在了垃圾收集点;这些可燃垃圾就留在原袋子里,一直等着我放学回来。他叮嘱说:周三是扔不可燃垃圾的时间,不能扔可燃垃圾 。

  真是万分羞愧,我连声道歉,接过了那袋垃圾。

  在日本乱扔垃圾,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责任编辑:

我在日本乱扔了一袋垃圾,结果让我终身难忘

关键词:

来源:日本浪荡 2017-08-02 08:42:28

我在日本乱扔了一袋垃圾,结果让我终身难忘

作者:梁坚

日本的垃圾收集点,一般在主干道两旁的某个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设置一个点;使用同一个点的,就那么5-8户人家。

  干净!干净!干净!

  这对每个去过日本的游客,几乎已成共识。

  以前偶尔和朋友小聚,我说日本干净,没有人信。这几年去的人多了,倒也不用我再白费口舌了。更令他们惊讶的是,东京街头一个垃圾桶都没有,却也能干净如斯。

  很多朋友回国便来问我:这是为什么?

  在日本浪荡十年,恰好经历了日本垃圾管理制度的变迁历史。闲来聊写几笔,希望可以一解朋友们的疑问。

  1

  90年代,广州→香港→东京

  1993年9月中下旬,还在银行工作的我,接到了庆应义塾大学寄过来的资料,于是匆匆辞了职,上广州办防疫手续、签证 。

  住在五羊新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天河北、珠江新城还是农田,这里算是广州比较繁华的新城区, 街边粤菜、川菜、拉面馆, 一间接一间,生意兴隆。

  美中不足的是,满街都是快餐泡沫盒和纸巾等垃圾;临街喝着啤酒,一阵晚风吹过,还捎来潲水的味道——因为很多餐馆都直接把潲水倒在路边,白天太阳一晒,百米之外都能闻到臭味。

  ——这就是90年代的广州印象。

  那时候,广州还不能直飞日本,我从香港飞,机票还是辗转托一个香港老板买的。到香港,第一次坐地铁,拖着拉杆箱不知道怎么过票闸,只好一把顶在头上。

  香港的街头,高楼林立,广告牌、霓虹灯鳞次栉比,街道明显比广州要整洁。这对于年仅24岁的我来说,显然代表着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原来传说中的香港,确实不同凡响!

  等飞机降落日本,“更高层次的文明”之感就更加明显。从北赤羽去高田马场,我第一次见识到日本的街道。黑色的沥青路面,白色的车道划线整洁、光滑而醒目。双车道路旁的人行道,也是沥青石子铺就。单行线两边,用白线画出仅容一人通过的人行道。每隔50米就有一根电线杆,有车来,得侧着身子从杆旁通过。一路上,走走看看,充满好奇。路上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偶尔可见的是屋檐下的花盆,开着几朵小花。

  与香港不一样,这里商店工厂的招牌一般都不大,素色基调,与周围相当协调。门前挂着一串风铃,两张竹帘,几根麻绳;又或一丝清水,沿着青青竹筒削尖的端口,缓缓流下,落在地上的石盘里……显然,商家依赖的,不是招牌的大字和抢眼的颜色,而是门面装饰的文艺和雅气。

  这便是90年代,我对广州、香港、东京的第一次印象对比。

  2

  乱扔垃圾,随时会被邻居盯上

  我在北赤羽的一个民间留学生公寓住了下来。公寓内的前辈就第一时间告诉过我:垃圾必须分类后才可以丢掉。而且,不同类别,收集时间也不同。一般生活垃圾的收集时间是每周二和周五,不可燃的是周三,资源类是双周周四;所有收集时间都具体到当天上午10点前,过时不侯。

  前辈还顺便交给我一本生活指南,里面详细记录各种信息,包括垃圾分类标准、方法和收集时间等。学习这本指南,也成了我的日常功课。

  刚开始难免挂一漏万。有一天大早,我赶着上学,忘记扔餐余(可燃)垃圾了。晚上回来,那个四帖半(一帖相当于一个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充满了酸腐味。第二天,我把它和不可燃垃圾装进一个更大的袋子,心怀侥幸地扔到了最近的垃圾收集点。

  日本的垃圾收集点,一般在主干道两旁的某个电线杆下面。通常每隔二三十米,就设置一个点;使用同一个点的,就那么5-8户人家。

mp59244223_1455700251889_6.jpg

  傍晚回家,刚想进入公寓正门,突然后面有人说了声“すみません。(Sumimasen、对不起)”。我回过头,原来是对面餐馆的老板,手里拿着早上我扔的垃圾袋,问是不是我家的。

  我涨红了脸点了点头。他说,他拆开垃圾袋,看过里面的纸片,知道是我家的,然后另外找了个袋子,把里面的不可燃垃圾分开,放在了垃圾收集点;这些可燃垃圾就留在原袋子里,一直等着我放学回来。他叮嘱说:周三是扔不可燃垃圾的时间,不能扔可燃垃圾 。

  真是万分羞愧,我连声道歉,接过了那袋垃圾。

  在日本乱扔垃圾,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3

  为了省垃圾费,我也是蛮拼的

  大约到了1994年初,东京各区开始对生活垃圾收费,要求使用专门垃圾袋。

  原来扔垃圾,就是把垃圾装在塑料购物袋里,按照收集时间扔到收集点。刚开始收费时,总觉得要到便利店花钱购买专用垃圾袋不划算,就直接用购物袋装垃圾。结果有一天,过了垃圾收集时间,我家的垃圾还原封不动留在收集点。我只好灰溜溜又拎回家。

  原来,生活垃圾收费的过渡期结束了,不装在专用垃圾袋的垃圾,一律不收。

 001n7IPZty6EysPQ5nA5a&690.jpg

  垃圾袋其实不贵,最贵也就两百日元(相当于十二三块人民币)。但对于那时候像我一样的留学生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愿意花的开销。我没有拿过家里一分钱去留学,知道每一个日元上面,凝结的血汗有多少。

  于是,能不往家里带垃圾就不带,成了我的铁律。比如在商店买了双鞋子,我会只把鞋子带回来,盒子啥的统统留给商店。白天在外边上学打工产生的垃圾,就扔在外边的垃圾箱。

  经济学最基本的假定就是理性人假定,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按照利益最大化行事——尽量扩大收益,尽量缩减成本。我在扔垃圾这种事上,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1995年,奥姆真理教的毒气事件发生后,东京出于安保考虑,撤走了街上所有垃圾箱。在节省垃圾费这件事上,我不得不找其他出路。没办法了,哪里买的饮料,站在店铺(或者自动贩卖机)前喝完,罐瓶留下 。偶尔还可以把书包里的垃圾,扔到24小时便利店门前的垃圾箱里。

  便利店分布在东京的大街小巷,这点利用还是可以的。不过,在扔之前还是要把垃圾放在背包里,这总不是件好受的事。

  于是就挖空心思,减少垃圾产生。

  此乃终极之计。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从思维到行动。

  4

  大件垃圾收费后,就没法捡宝了

  90年代初期,东京的垃圾收集点,常见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以及书桌椅子等家具。我和许多这个时期留学日本的人一样,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买”家具家电。缺什么,只要在垃圾收集点转悠两次,必定可以找到你想要的。

  1994年4月,马来西亚的亲戚来日留学。初来乍到,他抱怨,日本的家电太贵,想要一台电视一台冰箱,买不起。我说好办,等两周,我送给你。果然,第二周,我就从附近的垃圾收集点,捡到了电视冰箱各一。他看到高兴坏了。

  再后来,这等好事就再也没有了。

  大件垃圾也开始收费了,不同种类的垃圾收费也不一样,再也没有人把大件垃圾放到垃圾收集点。扔大件垃圾,需要先到“7-11”或者“Lawson”等便利店购买大件垃圾票,贴好后自己打电话给垃圾收集中心,约好时间收集。

  这些原来“免费”的东西,后来只能在报纸上的二手市场版买了。

  5

  日本人对公共空间的责任心

  有一次打工,我跟着一个叫中西的老板和另一个日本人,去东京都足立区搞清洁。工作内容是,弄掉他们前天傍晚不小心倾倒在马路上的白色油漆。

  足立区在东京都的东北部,属于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那里最出名的也许就是一个监狱。我们搞清洁的地方,就离那监狱不远。

  油漆面积有半平方米大,外加断续的一条尾巴。我们三个人,用铲子铲、铁刷刷,还倒了香蕉水,在烈日下干了一个多小时,都于事无补。

  我心里吐槽,这么偏僻的一个地方,这么大条马路,倒点油漆怎么了?于是建议老板放弃算了。谁知道老板连声说道“dame!dame!(不行不行)”。

  没办法,我心里一边骂老板“死脑筋”,一边继续干活,铁刷刷在沥青路上,都是对老板的怨气。烈日暴晒下,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两个日本工友衣服上全是一圈圈的浅白盐迹。

  后来,还是我脑子转得快——想起安装热水器时,连接铜管所使用的小型燃气喷火器。我们买了几瓶燃气,很快就把那些油漆烧得干干净净。

  干活的时候,我对中西老板充满了怨气。后来,这件事反而成了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标记——他们对于公共空间责任的那份执着,让我永生不忘。

  6

  有公德心与廉耻心,就离干净不远了

  东京都几乎每一条街道,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在这样的地方,不管你有没有经过训练,你都不会、不敢乱扔垃圾。因为就算别人不说你,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就像进了一个五星级宾馆里面,你绝对不会在里面乱吐痰一样。

  东京是一个干净的城市,稍带文艺气质。京都奈良,就更加干净而端庄典雅。京都的人均每日垃圾产生量,甚至已经少于500克,已经是世界级的榜样。

  东京以及日本其他城市的干净,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成功。他们实施多排多付的垃圾收费政策,能有效减少垃圾的产生。最近几年,国内部分城市也试点了垃圾收费制度,绝大部分都是随着水费一起征收。

  这种方式,最多只能减轻一点政府处理垃圾的负担,其他结果就不用指望了。如果每多扔一袋垃圾所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零,人们该扔多少还是扔多少,一点都不用担心多付钱的问题 。

  城市的干净,更主要源于公德心与廉耻心的有无及强烈。这两者却又依赖于教育与教养。而日本的教育教养原点,就在于儒家忠孝公德文化,一如我在“教育敕语”一文所述(←点击重温)。想想,这些东西,我们才是本家。日本人拿去了,创造出一个令人更有尊严的环境,真是令人唏嘘。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