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祗园祭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来源:一览扶桑 2017-07-27 09:36:41

祗园祭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

作者:毛丹青

我跟国内赴日过暑假的好友一律推荐京都的祗园祭,没有第二个推荐。

  连续很多年了,几乎每年到了7月17日都会到京都观看祗园祭,因为这一天是最高峰,花车列队,人群鼎沸,万众欢呼的场面让炎热升发,体验出一种受压抑,同时又要释放的混搭情感,这一活生生的感觉非在现场不可,所以我跟国内赴日过暑假的好友一律推荐京都的祗园祭,没有第二个推荐。

  “祭”的大致意思相当于中文的“节日”,表示那些人头攒聚,万众如潮时的情景。说来也怪,我住在神户,离京都不远,行车只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可每去京都,都觉得是一次旅行,因为每次行程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是雨天,京都的雨一定会比神户大,如果是打雷,京都的雷声也一定会比神户响,可能是因为京都不靠海,三面环山,林木森森,使这座古都显得分外古色古香,安谧平和。每到祗园祭却是另一番景象,密密实实、热气腾腾的民众,山呼海啸般地呼喊,花车压路时的吱吱咯咯,更有那高吭激越的鼓乐笛鸣,冲宵而出,仿佛天宇都被震高了一截。

  祗园祭高峰的前一天晚上叫“宵山”夜,届时百万人涌向街头,观赏挂在花车上的灯盏,倾听刺耳的鼓乐。一个个灯盏好像凝固在盛夏的夜空,清晰可辨那一片片夜色,浓浓浅浅的黑色调,层次分明,有时是花车棚顶下的垂帘,有时是沿路老宅院的灰瓦,有时是那无边无际的星空。

  说起来也怪,我每回加入“宵山”夜的行列中,都能获得深浅不一的黑色印象,尤其是喧嚣的深夜,更是如此,那种令人兴奋,同时又令人无法倾泻出来的压抑,令人沉思。

20140717171122_0399.jpg

  祗园祭起源于后平安时代,公元869年为了防止瘟疫的扩散,京都成立了“御灵会”,每年夏天用66辆花车拉到八坂神社,祈求安泰。据说,当时的众人多穿黑衣,黑色在这里是驱邪避疫,是求生!

  我对日式黑色的理解还来源于另外一个场景,说是理解,听上去也许有些学究气。起先对黑色的观感像在国内一样,这是一种单调、沉闷的色调,任何绚丽的色彩,碰上它都会被吞没,变成黑压压的一片,似乎没有什么亮点可深究。

  在日本生活30年,我才发现黑色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内涵,竟是那么深刻,有时就跟黑色本身一样,显得十分厚重浓烈。日本男人的婚丧礼服都是黑色的,吉服和丧服用的是同一色彩,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在日本却成为人人信守的不成文的规章。

  京都靠东山有个丁字路口,三个方向分别是通向幼儿园、寺院和火葬场,新生儿与出世的和死亡的竟然在一个路口分叉。我当时很惊奇,曾经问过当地的僧侣;“这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嘛,怎么能把大家凑到一个路口上呢?”

  的确,从旅馆眺望,火葬场的建筑是黑色的,间而有几束祭奠的菊花在风中摇晃,孤身独影,留下一点儿闪亮。僧侣回答说:“日本人的生死界限不是那么严格,许多寺院都兼营幼儿园,离幼儿园不远又有墓地,孩子们捉迷藏也经常会在墓地中出没。”

  我不再说话了,目不转睛地注视丁字路口,若有所思,不多时,僧侣像在自言自语说:“寺院是黑色的,但它跟火葬场的黑不一样。”我急忙问僧侣:“那路口边上的幼儿园呢?”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幼儿园不是黑色的,可被那寺院和火葬场压得够呛,生和死都离不开黑色。”

  最后顺便说下,前两天与一位身穿黑西服的日本教授巧遇,说起这些天京都的祗园祭,他告诉我这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我问“从何说起?” 他答:“这时的京都哪儿都是人,餐厅也挤得满满的,有一回我跟三个谁都不认识谁的人排队用餐,结果被安排到一个桌子,因为是日餐,桌子最里头放的是酱油、辣椒面之类的,我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到了最里头,于是我点了生鱼片套餐,目的就是为了生鱼片端上来时,我用酱油可以跟她搭讪,让她帮个忙什么的,结果她挺热情,帮我拿过来了酱油,还说酱油瓶的嘴儿有个破口,倒时要小心。” 我说:“这么细心呀” 他答:“是的。她就是我的太太,一辈子都很细心。”

责任编辑:

祗园祭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来源:一览扶桑 2017-07-27 09:36:41

祗园祭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

作者:毛丹青

我跟国内赴日过暑假的好友一律推荐京都的祗园祭,没有第二个推荐。

  连续很多年了,几乎每年到了7月17日都会到京都观看祗园祭,因为这一天是最高峰,花车列队,人群鼎沸,万众欢呼的场面让炎热升发,体验出一种受压抑,同时又要释放的混搭情感,这一活生生的感觉非在现场不可,所以我跟国内赴日过暑假的好友一律推荐京都的祗园祭,没有第二个推荐。

  “祭”的大致意思相当于中文的“节日”,表示那些人头攒聚,万众如潮时的情景。说来也怪,我住在神户,离京都不远,行车只要1个多小时的路程,可每去京都,都觉得是一次旅行,因为每次行程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是雨天,京都的雨一定会比神户大,如果是打雷,京都的雷声也一定会比神户响,可能是因为京都不靠海,三面环山,林木森森,使这座古都显得分外古色古香,安谧平和。每到祗园祭却是另一番景象,密密实实、热气腾腾的民众,山呼海啸般地呼喊,花车压路时的吱吱咯咯,更有那高吭激越的鼓乐笛鸣,冲宵而出,仿佛天宇都被震高了一截。

  祗园祭高峰的前一天晚上叫“宵山”夜,届时百万人涌向街头,观赏挂在花车上的灯盏,倾听刺耳的鼓乐。一个个灯盏好像凝固在盛夏的夜空,清晰可辨那一片片夜色,浓浓浅浅的黑色调,层次分明,有时是花车棚顶下的垂帘,有时是沿路老宅院的灰瓦,有时是那无边无际的星空。

  说起来也怪,我每回加入“宵山”夜的行列中,都能获得深浅不一的黑色印象,尤其是喧嚣的深夜,更是如此,那种令人兴奋,同时又令人无法倾泻出来的压抑,令人沉思。

20140717171122_0399.jpg

  祗园祭起源于后平安时代,公元869年为了防止瘟疫的扩散,京都成立了“御灵会”,每年夏天用66辆花车拉到八坂神社,祈求安泰。据说,当时的众人多穿黑衣,黑色在这里是驱邪避疫,是求生!

  我对日式黑色的理解还来源于另外一个场景,说是理解,听上去也许有些学究气。起先对黑色的观感像在国内一样,这是一种单调、沉闷的色调,任何绚丽的色彩,碰上它都会被吞没,变成黑压压的一片,似乎没有什么亮点可深究。

  在日本生活30年,我才发现黑色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内涵,竟是那么深刻,有时就跟黑色本身一样,显得十分厚重浓烈。日本男人的婚丧礼服都是黑色的,吉服和丧服用的是同一色彩,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在日本却成为人人信守的不成文的规章。

  京都靠东山有个丁字路口,三个方向分别是通向幼儿园、寺院和火葬场,新生儿与出世的和死亡的竟然在一个路口分叉。我当时很惊奇,曾经问过当地的僧侣;“这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嘛,怎么能把大家凑到一个路口上呢?”

  的确,从旅馆眺望,火葬场的建筑是黑色的,间而有几束祭奠的菊花在风中摇晃,孤身独影,留下一点儿闪亮。僧侣回答说:“日本人的生死界限不是那么严格,许多寺院都兼营幼儿园,离幼儿园不远又有墓地,孩子们捉迷藏也经常会在墓地中出没。”

  我不再说话了,目不转睛地注视丁字路口,若有所思,不多时,僧侣像在自言自语说:“寺院是黑色的,但它跟火葬场的黑不一样。”我急忙问僧侣:“那路口边上的幼儿园呢?”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幼儿园不是黑色的,可被那寺院和火葬场压得够呛,生和死都离不开黑色。”

  最后顺便说下,前两天与一位身穿黑西服的日本教授巧遇,说起这些天京都的祗园祭,他告诉我这是男女相爱的最好季节,我问“从何说起?” 他答:“这时的京都哪儿都是人,餐厅也挤得满满的,有一回我跟三个谁都不认识谁的人排队用餐,结果被安排到一个桌子,因为是日餐,桌子最里头放的是酱油、辣椒面之类的,我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到了最里头,于是我点了生鱼片套餐,目的就是为了生鱼片端上来时,我用酱油可以跟她搭讪,让她帮个忙什么的,结果她挺热情,帮我拿过来了酱油,还说酱油瓶的嘴儿有个破口,倒时要小心。” 我说:“这么细心呀” 他答:“是的。她就是我的太太,一辈子都很细心。”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