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

关键词:

来源:政知道 2017-05-28 08:51:43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

作者:政知道

布热津斯基的推特停在今年5月4日,那条推特的大意是:美国对世界富有经验的领导是世界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缺乏前者的同时,后者也在变得越来越糟。

          5月26日,一位堪与基辛格并列的美国重量级智囊去世了,享年89岁。

说到他的名字,可能有的人熟悉,有的人并不了解,他叫布热津斯基。而他的头衔非常之多,他是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说到官职的话,他曾担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曾在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布热津斯基的推特停在今年5月4日,那条推特的大意是:美国对世界富有经验的领导是世界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缺乏前者的同时,后者也在变得越来越糟。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一以贯之的观点。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了他的遗言。

2013年6月,他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从中其实可以看出很多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观点。

他指出,当前世界所受到的威胁不再来自超级大国,或者是霸权主义,而是源自全球秩序的丧失。这种威胁产生的基础有可能是民族主义、宗教冲突以及历史积怨等。在这种框架内,全球潜在冲突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北非、西非、中东、波斯湾一直到南亚、西亚甚至是中亚;尤其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民粹主义推动的区域战争,在大范围内爆发,变得非常有可能,这种战争往往建立在民族意识或者极端宗教主义的基础上。

他也进一步表示,在当今世界,中美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全球稳定极为重要。美中关系和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竞争关系完全不同,美苏竞争关系是建立在地缘政治层面上的焦虑感和野心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敌对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在美中之间不存在,美中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个事实,中美之间并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没有可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10年、20年、30年——也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对方产生威胁。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1987年的布热津斯基

说到发生在中东的冲突,布热津斯基其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在担任国家安全助理期间,他就建议卡特总统秘密支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反苏派,这会诱使苏联出兵。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在阿富汗培养训练游击战士。而当苏联真的出兵阿富汗之后,布热津斯基写信给卡特称,苏联也陷入了他们的“越战”。

这场战争也对日后的苏联解体产生了影响。而当上世纪90年代,记者问他是否因为现在极端势力的兴起而后悔,他却反问称,“是什么在历史上更重要,是塔利班还是苏联垮台?是穆斯林闹事还是解放中欧和结束冷战?”

后来,苏联解体,证实了他在博士论文中的预言。而布热津斯基在读者心里,也确实是一个以预言著称的人。这还包括他在20多年前就预言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他还说,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正像有网友写的那样,早先看他的《大棋局》没有放在心上,但后来直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发生冲突,俄罗斯国运下滑,和作者描述的极其相似,于是又重新翻出来看了一遍。布热津斯基曾出版多部著作,包括《大抉择》《大棋局》《大失控与大混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的反苏情绪,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两大智囊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出生在欧洲,也都在1938年离开欧洲来到北美,也都带着外国口音在美国取得了成功,要知道,很多美国人要拼写出布热津斯基的名字都要想一想。基辛格生于德国,而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只要了解波兰的历史,也就大体上能明白他反苏情绪的由来。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2016年,布热津斯基(左)与基辛格(右)在诺贝尔和平奖论坛

1928年,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外交官家庭,随父亲到各国游历。父亲驻德国时,纳粹党正在崛起。父亲到苏联时,又目睹了大清洗。父亲到了加拿大之后,二战开始,波兰迎来悲惨的命运。二战结束后,他们一家人留在加拿大,没有回到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祖国。1953年,布热津斯基移居美国。

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出谋划策的布热津斯基,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1979年11月的那场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布热津斯基认定谈判来换取美国人质获释是无效的,于是推动军事行动。卡特总统批准了营救行动,但远赴伊朗的行动却以失败而告终,这不仅使得时任国务卿万斯辞职,卡特也在后来的总统选举中落败。这场人质危机体现在好莱坞电影《逃离德黑兰》中。

对于中国人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布热津斯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努力。1978年的时候,布热津斯基一再催促卡特总统,要卡特同意他访华。后来,他在5月的时候如愿以偿,并见到了邓小平。

在他的印象中,“邓富有才智、机警、精明、理解很快,相当幽默、强硬、直率,他的目的感和干劲使我印象深刻。交换意见中我们确有争吵,但整个趋势是积极的。邓对于正常化并没有作实质性让步,但我们都感到可能有某些灵活性。”

会谈结束后,邓小平邀请他前往北海公园仿膳餐厅共进晚餐,这样的礼遇并不在日程安排中。晚餐时,邓小平表示了访美愿望。布热津斯基则邀请他访美时到自己家用餐,邓小平答应了。在北京,布热津斯基也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并转交了卡特总统的礼物。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1978年,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会见

那次访问之后,当年7月,中美双方开始在北京进行中美建交秘密谈判,并于当年12月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了新阶段。

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访问。当地时间1月28日,在到达当天的晚上,邓小平便赶到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出席他的家庭欢迎晚宴。为这场晚宴,布热津斯基做了精心的准备,并由自己的几个孩子担任服务员,双方交谈甚欢。

布热津斯基在晚宴上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邓小平则答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布热津斯基提到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在国内碰到了一些政治上的困难,并问邓小平在政治上是否也碰到了许多困难。邓小平说,“是呀,我也遇到困难,台湾省也有人反对嘛!”这充分反映出了邓小平的机智和幽默。

布热津斯基一直说邓小平是他的好朋友,回忆录刚一出版就送了一本给邓小平。而卸任之后的布热津斯基回归学术界,依旧忙碌,也依旧有着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曾经多次访华。1981年他和家人在邓小平的建议下重走长征路,回北京后邓小平询问他们的观感,并回顾了自己当年的长征经历。1984年他对中国媒体记者表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飞速发展。北京的建筑规模和范围的巨大,特别是质量的提高使我感到惊讶。北京整个外貌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强调,中国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努力,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从而打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年事已高的布热津斯基来华次数依旧不减,并常常受到时任中国领导人的接见。比如2007年,应中国国际战略协会邀请来中国的布热津斯基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会见,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也在座,双方就国际问题、中美关系等交换了意见。

2012年时,布热津斯基在美国向中国留学生介绍美国外交运作机制,谈到邓小平,他明确表示,“世界上我最佩服两个人,邓小平是其中一位。”他还回忆起与江泽民的交往,并提到江泽民掌握了一门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外语,现场听众无人知道答案,布热津斯基说,“罗马尼亚语,因为有一段时间他在罗马尼亚当工程师。”

 

【环球网快讯】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27日报道,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

兹比格纽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其波兰姓氏也作Brzeziński,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1938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56年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副教授。

1961年任J.F.肯尼迪外交政策顾问。

1961年任社会科学研究学会当代中国问题联合委员会成员。

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共产主义问题研究所所长。

1962年后任国务院和兰德公司顾问。

1966年~1968年任约翰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

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任主任。

1977年任J·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

1981年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顿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理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教授。曾获总统自由勋章。

责任编辑: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

关键词:

来源:政知道 2017-05-28 08:51:43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

作者:政知道

布热津斯基的推特停在今年5月4日,那条推特的大意是:美国对世界富有经验的领导是世界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缺乏前者的同时,后者也在变得越来越糟。

          5月26日,一位堪与基辛格并列的美国重量级智囊去世了,享年89岁。

说到他的名字,可能有的人熟悉,有的人并不了解,他叫布热津斯基。而他的头衔非常之多,他是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说到官职的话,他曾担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曾在1977年至1981年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布热津斯基的推特停在今年5月4日,那条推特的大意是:美国对世界富有经验的领导是世界秩序稳定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缺乏前者的同时,后者也在变得越来越糟。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一以贯之的观点。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了他的遗言。

2013年6月,他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发表演讲,从中其实可以看出很多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观点。

他指出,当前世界所受到的威胁不再来自超级大国,或者是霸权主义,而是源自全球秩序的丧失。这种威胁产生的基础有可能是民族主义、宗教冲突以及历史积怨等。在这种框架内,全球潜在冲突区域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北非、西非、中东、波斯湾一直到南亚、西亚甚至是中亚;尤其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民粹主义推动的区域战争,在大范围内爆发,变得非常有可能,这种战争往往建立在民族意识或者极端宗教主义的基础上。

他也进一步表示,在当今世界,中美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全球稳定极为重要。美中关系和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竞争关系完全不同,美苏竞争关系是建立在地缘政治层面上的焦虑感和野心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敌对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在美中之间不存在,美中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个事实,中美之间并没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没有可能——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10年、20年、30年——也不可能在军事上对对方产生威胁。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1987年的布热津斯基

说到发生在中东的冲突,布热津斯基其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在担任国家安全助理期间,他就建议卡特总统秘密支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反苏派,这会诱使苏联出兵。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在阿富汗培养训练游击战士。而当苏联真的出兵阿富汗之后,布热津斯基写信给卡特称,苏联也陷入了他们的“越战”。

这场战争也对日后的苏联解体产生了影响。而当上世纪90年代,记者问他是否因为现在极端势力的兴起而后悔,他却反问称,“是什么在历史上更重要,是塔利班还是苏联垮台?是穆斯林闹事还是解放中欧和结束冷战?”

后来,苏联解体,证实了他在博士论文中的预言。而布热津斯基在读者心里,也确实是一个以预言著称的人。这还包括他在20多年前就预言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他还说,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正像有网友写的那样,早先看他的《大棋局》没有放在心上,但后来直到乌克兰和俄罗斯发生冲突,俄罗斯国运下滑,和作者描述的极其相似,于是又重新翻出来看了一遍。布热津斯基曾出版多部著作,包括《大抉择》《大棋局》《大失控与大混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棋局》。

布热津斯基的反苏情绪,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美国人最为看重的两大智囊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出生在欧洲,也都在1938年离开欧洲来到北美,也都带着外国口音在美国取得了成功,要知道,很多美国人要拼写出布热津斯基的名字都要想一想。基辛格生于德国,而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只要了解波兰的历史,也就大体上能明白他反苏情绪的由来。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2016年,布热津斯基(左)与基辛格(右)在诺贝尔和平奖论坛

1928年,布热津斯基生于波兰外交官家庭,随父亲到各国游历。父亲驻德国时,纳粹党正在崛起。父亲到苏联时,又目睹了大清洗。父亲到了加拿大之后,二战开始,波兰迎来悲惨的命运。二战结束后,他们一家人留在加拿大,没有回到苏联势力范围下的祖国。1953年,布热津斯基移居美国。

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出谋划策的布热津斯基,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1979年11月的那场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布热津斯基认定谈判来换取美国人质获释是无效的,于是推动军事行动。卡特总统批准了营救行动,但远赴伊朗的行动却以失败而告终,这不仅使得时任国务卿万斯辞职,卡特也在后来的总统选举中落败。这场人质危机体现在好莱坞电影《逃离德黑兰》中。

对于中国人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就是布热津斯基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努力。1978年的时候,布热津斯基一再催促卡特总统,要卡特同意他访华。后来,他在5月的时候如愿以偿,并见到了邓小平。

在他的印象中,“邓富有才智、机警、精明、理解很快,相当幽默、强硬、直率,他的目的感和干劲使我印象深刻。交换意见中我们确有争吵,但整个趋势是积极的。邓对于正常化并没有作实质性让步,但我们都感到可能有某些灵活性。”

会谈结束后,邓小平邀请他前往北海公园仿膳餐厅共进晚餐,这样的礼遇并不在日程安排中。晚餐时,邓小平表示了访美愿望。布热津斯基则邀请他访美时到自己家用餐,邓小平答应了。在北京,布热津斯基也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并转交了卡特总统的礼物。

这位邓小平访美当天就直奔他家的美国人去世了1978年,邓小平与布热津斯基会见

那次访问之后,当年7月,中美双方开始在北京进行中美建交秘密谈判,并于当年12月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了新阶段。

1979年1月,邓小平出访美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访问。当地时间1月28日,在到达当天的晚上,邓小平便赶到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出席他的家庭欢迎晚宴。为这场晚宴,布热津斯基做了精心的准备,并由自己的几个孩子担任服务员,双方交谈甚欢。

布热津斯基在晚宴上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邓小平则答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东亚,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布热津斯基提到卡特总统由于决定和中国关系正常化,在国内碰到了一些政治上的困难,并问邓小平在政治上是否也碰到了许多困难。邓小平说,“是呀,我也遇到困难,台湾省也有人反对嘛!”这充分反映出了邓小平的机智和幽默。

布热津斯基一直说邓小平是他的好朋友,回忆录刚一出版就送了一本给邓小平。而卸任之后的布热津斯基回归学术界,依旧忙碌,也依旧有着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曾经多次访华。1981年他和家人在邓小平的建议下重走长征路,回北京后邓小平询问他们的观感,并回顾了自己当年的长征经历。1984年他对中国媒体记者表示,“中国现代化建设在飞速发展。北京的建筑规模和范围的巨大,特别是质量的提高使我感到惊讶。北京整个外貌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强调,中国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努力,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从而打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年事已高的布热津斯基来华次数依旧不减,并常常受到时任中国领导人的接见。比如2007年,应中国国际战略协会邀请来中国的布热津斯基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了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会见,时任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也在座,双方就国际问题、中美关系等交换了意见。

2012年时,布热津斯基在美国向中国留学生介绍美国外交运作机制,谈到邓小平,他明确表示,“世界上我最佩服两个人,邓小平是其中一位。”他还回忆起与江泽民的交往,并提到江泽民掌握了一门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的外语,现场听众无人知道答案,布热津斯基说,“罗马尼亚语,因为有一段时间他在罗马尼亚当工程师。”

 

【环球网快讯】据美国《纽约时报》5月27日报道,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去世,享年89岁。

兹比格纽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其波兰姓氏也作Brzeziński,1928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美国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1928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其父为波兰驻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领事,1938年随父母移居加拿大。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50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56年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

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副教授。

1961年任J.F.肯尼迪外交政策顾问。

1961年任社会科学研究学会当代中国问题联合委员会成员。

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法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共产主义问题研究所所长。

1962年后任国务院和兰德公司顾问。

1966年~1968年任约翰逊政府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成员。

1973年与大通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共同发起组织美、欧、日“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 Commission),任主任。

1977年任J·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支持中美建交。

1981年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乔治顿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理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教授。曾获总统自由勋章。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