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欧洲的王公贵族,打仗为何必须冲锋在前?

关键词:

来源:冷热军事史 2017-05-10 10:19:49

欧洲的王公贵族,打仗为何必须冲锋在前?

作者:Q先森

西欧中世纪的战争中,无论国王还是贵族,都会与手下骑士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少有例外。

   1176年,意大利北部的莱尼亚诺附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帝国骑兵正与意大利伦巴第联盟的步兵浴血奋战,这时两队骑兵从后方突破了帝国军阵线,歼灭了腓特烈的护卫队,皇帝本人也摔下马,身负重伤。

  1213年,法国图卢兹附近的米雷,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国王佩德罗二世纵马至队伍前沿,他脱下王室甲胄,穿上了普通士兵的简朴盔甲。然而敌军的第一骑兵中队发起冲锋时,阿拉贡的骑士不堪一击,佩德罗摔落马下,他大喊着”我是国王“,仍然被杀死。

  上述战役中的国王、皇帝都身先士卒、英勇战斗,而不是位于后方相对安全的指挥地点,但国王、皇帝所在的一方都输掉了战役。实际上,西欧中世纪的战争中,无论国王还是贵族,都会与手下骑士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少有例外。

  作为最高指挥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投入战斗值得吗?领袖身先士卒,固然能激励士气,尤其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一旦投入到战斗,他们对所在战斗地点以外的己方部队就难有影响,从而失去了对整场战役的驾驭。更何况如果国王皇帝被俘、阵亡,将导致无可弥补的巨大政治损失。

  莱尼亚诺战役,神圣罗马帝国之所以大败,原因之一就是深陷局部战斗中的腓特烈一世,不能从全局高度把握战役,没有和己方步兵保持联系,没能发现从后方袭来的意大利骑兵。

  

 

  莱尼亚诺战役

  古典时代的指挥官怎么做?

  不只是中世纪的指挥官才上阵搏杀,古典时代也不乏同类。亚历山大远征的历次战役中,都亲率部队作战。战场上,对变化做出的有效反应主要来自他手下将军的主动性,而不是靠亚历山大的全局指挥。当然,亚历山大作为欧洲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在军事战术战略的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创造性实践,本文并不否认这个事实。

  亚历山大之后的另一个天才汉尼拔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经典的坎尼战役中,汉尼拔没有直接参战,他所处的位置能纵览全局。汉尼拔还掌握了一支可以随时支配的预备队,最终靠这支预备队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包围。战前建立一支预备队,会为指挥官影响战斗结果提供一种确有保障的资源。此后,打败了汉尼拔的西庇阿以及凯撒都都使用了预备队。

  在罗马内战决定性的法萨卢斯战役中,庞培左路的骑兵驱赶走了凯撒的右路骑兵之后,转身攻击恺撒中军暴露的翼侧。这时,凯撒事先部署在中军翼侧后面的重装步兵预备队,极其猛烈地进攻毫无准备的庞培骑兵,后者逃离战场。预备队的致命一击,扭转了法萨卢斯战役的战局,为凯撒最终取胜奠定了基础。

  

 

  法萨卢斯战役的庞培一方

  指挥官不参加战斗,位于能指挥战役的地点以及提前建立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运用之,这两点是古代军事战术史上一次重要的进步。然而中世纪西欧的大多数指挥官没有继承这种做法,他们鲁莽地发起骑兵冲锋,亲自投入战斗,忘记了指挥官最重要的职责,虽然时不时也会有少量预备队,但并不能有效地运用,更不用说他们往往严重忽视步兵的价值。

  从纯粹的战术与指挥角度看,中世纪西欧为什么退化了?这要从中世纪的政治分权角度谈起。

  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

  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欧洲中西部分布着蛮族建立起来的继承国。这些王国理论上对其领土拥有“主权”,比如法兰西王国(前身是西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以及其后的英格兰等国。然而国王、皇帝的实力与地盘未必比其封臣(公爵、伯爵等)强大,他们对后者缺乏足够的权威。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由数百个附属政治实体组成,包括公国、侯国、宗教及贵族领地、自由城市等,以伦巴第地区为核心的意大利东北部的独立性尤其突出。与东方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相比,神罗皇帝对帝国的控制就是小巫见大巫。

  上述的莱尼亚诺战役之前,腓特烈一世向他的封臣萨克森公爵、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寻求援兵,惨遭后者拒绝。

  卡佩王朝早期,法国国王仅能控制巴黎周边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等拥有的领地都远比法王广大。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后来征服了英格兰,其继承者还一度占有整个法国西部,建立起安茹帝国,法国国王只能自惭形愧,阿基坦公爵更是傲慢到不出席法王的加冕典礼。

  中世纪早中期的英格兰算是欧洲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但英格兰与威尔士交界的地区也很难控制,而且如果国王性格不强势,不擅权术,也掌控不了野心勃勃的英国贵族。

  更糟糕的是,这些国王的封臣下面还有自己的封臣,比如小贵族、领主或骑士,他们与国王、大贵族一样,拥有封地、城堡、追随的骑士或者扈从。整个西欧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领主领地构成,相当大程度上,国王只是领主中的一个,最终决定这些领主之间关系的是实力(通过联姻和联盟强化)。一个贵族、骑士作为封臣,甚至可以向多个宗主效忠,低地地区的伯爵、公爵既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臣。

  中世纪指挥官能做些什么?

  这种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之下,经济落后的西欧没有一个王国,能像罗马帝国那样建立有效的行政与后勤管理体系,维持一支由职业军人构成的常备军。维京人和马尔扎人的侵袭劫掠基本结束后,中世纪西欧的战争主要是领主之间的冲突,他们的军队由家族骑士,临时召集起来的骑士、地位低下并缺乏训练的农民、城镇步兵以及雇佣兵组成。作为主力的封臣骑士通常只有四十天的服役期,中世纪早中期不算很普遍的雇佣兵也很少签订长期合约。

  军队最高指挥官,一般由地位最高的贵族或国王、皇帝担任,但他们不能像罗马军团的将军命令百人队队长那样,对其追随者如臂使指。按照欧洲史学家的研究,在战争中,中世纪指挥官也下达命令,但劝说、鼓励与其地位相仿的贵族(甚至骑士)似乎更常见。罗马军团里那种上下级分明的指挥链并不存在,指挥官的声望,以及其拥有的贵族骑士都崇尚的勇武与军功,往往更能发挥作用。

  

 

  罗马军团的百人队队长

  因此,一个中世纪指挥官想鼓励追随者冒死战斗,他自己要敢于冲锋在前,或者至少位于主力军阵中。1214年的布汶战役,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分别处于中军的第二阵线,且有亲兵保护,但战斗中两者都曾落马、几乎被杀。在早年与英格兰“狮心王”理查的战斗中,菲利普就被打得落入河中。

  理查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他懂得步兵和弓弩手的价值,能充分发挥不同兵种间的协同配合。在法国的一次围城战中,理查像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指挥官一样勇猛无畏,却被敌军一支弩箭射中,几天后身亡。理查的弟弟、不能打仗的约翰继位后,疆域辽阔的安茹帝国很快就终结了。

  中世纪指挥官都有尽早做出决策的压力。他们如果谨慎从事而不立即发起正面进攻,骑士文化主导的贵族会认为他们或是胆怯无能,或是夸大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或是为迟缓甚至不采取行动找借口。

  前面提到的米雷战役开战前,阿拉贡国王佩德罗被建议采取守势、用弓弩和投枪远程打击削弱敌人,佩德罗认为那不符合骑士精神,拒绝了这个建议。佩德罗之死与这个愚蠢决定有很大关系。指挥官要迅速做决定的原因还包括后勤补给困难,必须赶在骑士服役期满前,或付给雇佣兵的佣金花完前。

  中世纪早中期(公元1300年之前),西欧战役中最常见的打法是骑兵正面冲锋,指挥官即使想采取复杂的协同配合战术,一般也很难做到。最高指挥官往往在开战前不久,才集结了所有军队。他并不了解手下军队的素质、骑兵与步兵的比例。骑兵里尽管会有方旗骑士那样的中层指挥官,但整支军队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指挥链条。他也没多少时间训练队伍,士兵们完全不如共同生活的罗马帝国军人那样长期训练、纪律严明,更缺乏默契和凝聚力。

  中世纪当然也有不少例外,比如布汶战役中,法国骑士就比较守纪律,也有凝聚力,他们或者是法王菲利普忠实封臣手下的忠实骑士,或者是王室的家族骑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阿苏夫战役中,狮心王理查也能较好地指挥骑士。

  菲利普和理查皆以“骑士国王”著称于史,他们对骑士的成功控制既来自其政治权威,尤其是菲利普;也因为两人亲身投入战斗符合中世纪贵族骑士对军事领袖的期望,尤其是理查。

  

 

  阿苏夫战役,头戴王冠的就是狮心王

  中世纪西欧虽有很多著名的野战战役,但实际上最常见的战争形式,是劫掠、突袭和破坏,围城战也不是非常多,野战战役发生的频率就更低。因此除了比武竞技外,中世纪骑士少有直接的战役交锋经验。骑士虽然靠集体冲锋形成威力,但他们推崇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屑于、也较少了解集体战术配合,十字军东征除外。

  1264年英国的刘易斯会战既是中世纪军队组织的典型,也是一个战役上的特例。战前,指挥官莱切斯特伯爵西蒙.德.蒙特福特发现,他的军队没有统一的编制单位,没有建立起指挥链,没有任何训练和共同战斗经验。蒙特福特花了一天一夜时间整编改组,将混乱的军队按一定的规则组织成四个列阵,他亲自控制一只预备队,部署于三个主阵之后。

  尽管刘易斯战役开始时,蒙特福特一方遭遇不利,但在关键时刻蒙特福特命令预备队出击,彻底打败了数量占优的敌军,最终俘虏了敌方参战的统帅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蒙德福特成为英格兰的“无冕之王”,实质性统治英国一年。古典时代名将经常运用的预备队,在中世纪西欧只有少数指挥官真正理解,蒙特福特是其中成功运用的指挥官之一。

  

 

  刘易斯战役

  总而言之,由于严重的地方政治分权,后勤保障和组织能力低下,军人服役期较短等因素,中世纪早中期的西欧,不能像罗马帝国以及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那样拥有正规常备军。骑士文化主导下的西欧野战战役,更多地依靠骑兵正面冲锋;作为最高指挥官的国王、贵族在同侪压力下,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一线战斗,尽管他们落马、被俘和阵亡经常导致灾难性的军事和政治后果。

  古典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指挥官掌控全局、拥有预备队、多兵种协同作战等战术与指挥理念,由于战争文化的改变,组织能力、战术素养和军队凝聚力的下滑,只有少数优秀的西欧指挥官才能运用实施。

  当然,西欧的战术实践远非一无是处,重骑兵冲锋的高度发展,城堡防御体系的构建,以及英国长弓和欧陆的十字弩等,都是中世纪早中期对军事史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欧洲的王公贵族,打仗为何必须冲锋在前?

关键词:

来源:冷热军事史 2017-05-10 10:19:49

欧洲的王公贵族,打仗为何必须冲锋在前?

作者:Q先森

西欧中世纪的战争中,无论国王还是贵族,都会与手下骑士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少有例外。

   1176年,意大利北部的莱尼亚诺附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帝国骑兵正与意大利伦巴第联盟的步兵浴血奋战,这时两队骑兵从后方突破了帝国军阵线,歼灭了腓特烈的护卫队,皇帝本人也摔下马,身负重伤。

  1213年,法国图卢兹附近的米雷,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国王佩德罗二世纵马至队伍前沿,他脱下王室甲胄,穿上了普通士兵的简朴盔甲。然而敌军的第一骑兵中队发起冲锋时,阿拉贡的骑士不堪一击,佩德罗摔落马下,他大喊着”我是国王“,仍然被杀死。

  上述战役中的国王、皇帝都身先士卒、英勇战斗,而不是位于后方相对安全的指挥地点,但国王、皇帝所在的一方都输掉了战役。实际上,西欧中世纪的战争中,无论国王还是贵族,都会与手下骑士同仇敌忾、并肩战斗,少有例外。

  作为最高指挥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投入战斗值得吗?领袖身先士卒,固然能激励士气,尤其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一旦投入到战斗,他们对所在战斗地点以外的己方部队就难有影响,从而失去了对整场战役的驾驭。更何况如果国王皇帝被俘、阵亡,将导致无可弥补的巨大政治损失。

  莱尼亚诺战役,神圣罗马帝国之所以大败,原因之一就是深陷局部战斗中的腓特烈一世,不能从全局高度把握战役,没有和己方步兵保持联系,没能发现从后方袭来的意大利骑兵。

  

 

  莱尼亚诺战役

  古典时代的指挥官怎么做?

  不只是中世纪的指挥官才上阵搏杀,古典时代也不乏同类。亚历山大远征的历次战役中,都亲率部队作战。战场上,对变化做出的有效反应主要来自他手下将军的主动性,而不是靠亚历山大的全局指挥。当然,亚历山大作为欧洲战争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在军事战术战略的诸多领域都有卓绝的创造性实践,本文并不否认这个事实。

  亚历山大之后的另一个天才汉尼拔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经典的坎尼战役中,汉尼拔没有直接参战,他所处的位置能纵览全局。汉尼拔还掌握了一支可以随时支配的预备队,最终靠这支预备队完成了对罗马军队的包围。战前建立一支预备队,会为指挥官影响战斗结果提供一种确有保障的资源。此后,打败了汉尼拔的西庇阿以及凯撒都都使用了预备队。

  在罗马内战决定性的法萨卢斯战役中,庞培左路的骑兵驱赶走了凯撒的右路骑兵之后,转身攻击恺撒中军暴露的翼侧。这时,凯撒事先部署在中军翼侧后面的重装步兵预备队,极其猛烈地进攻毫无准备的庞培骑兵,后者逃离战场。预备队的致命一击,扭转了法萨卢斯战役的战局,为凯撒最终取胜奠定了基础。

  

 

  法萨卢斯战役的庞培一方

  指挥官不参加战斗,位于能指挥战役的地点以及提前建立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运用之,这两点是古代军事战术史上一次重要的进步。然而中世纪西欧的大多数指挥官没有继承这种做法,他们鲁莽地发起骑兵冲锋,亲自投入战斗,忘记了指挥官最重要的职责,虽然时不时也会有少量预备队,但并不能有效地运用,更不用说他们往往严重忽视步兵的价值。

  从纯粹的战术与指挥角度看,中世纪西欧为什么退化了?这要从中世纪的政治分权角度谈起。

  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

  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欧洲中西部分布着蛮族建立起来的继承国。这些王国理论上对其领土拥有“主权”,比如法兰西王国(前身是西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前身是东法兰克王国),以及其后的英格兰等国。然而国王、皇帝的实力与地盘未必比其封臣(公爵、伯爵等)强大,他们对后者缺乏足够的权威。

  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由数百个附属政治实体组成,包括公国、侯国、宗教及贵族领地、自由城市等,以伦巴第地区为核心的意大利东北部的独立性尤其突出。与东方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相比,神罗皇帝对帝国的控制就是小巫见大巫。

  上述的莱尼亚诺战役之前,腓特烈一世向他的封臣萨克森公爵、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寻求援兵,惨遭后者拒绝。

  卡佩王朝早期,法国国王仅能控制巴黎周边被称作“法兰西岛”的地方,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等拥有的领地都远比法王广大。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后来征服了英格兰,其继承者还一度占有整个法国西部,建立起安茹帝国,法国国王只能自惭形愧,阿基坦公爵更是傲慢到不出席法王的加冕典礼。

  中世纪早中期的英格兰算是欧洲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但英格兰与威尔士交界的地区也很难控制,而且如果国王性格不强势,不擅权术,也掌控不了野心勃勃的英国贵族。

  更糟糕的是,这些国王的封臣下面还有自己的封臣,比如小贵族、领主或骑士,他们与国王、大贵族一样,拥有封地、城堡、追随的骑士或者扈从。整个西欧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领主领地构成,相当大程度上,国王只是领主中的一个,最终决定这些领主之间关系的是实力(通过联姻和联盟强化)。一个贵族、骑士作为封臣,甚至可以向多个宗主效忠,低地地区的伯爵、公爵既是法国国王的封臣,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臣。

  中世纪指挥官能做些什么?

  这种地方分权、相互制衡的政治格局之下,经济落后的西欧没有一个王国,能像罗马帝国那样建立有效的行政与后勤管理体系,维持一支由职业军人构成的常备军。维京人和马尔扎人的侵袭劫掠基本结束后,中世纪西欧的战争主要是领主之间的冲突,他们的军队由家族骑士,临时召集起来的骑士、地位低下并缺乏训练的农民、城镇步兵以及雇佣兵组成。作为主力的封臣骑士通常只有四十天的服役期,中世纪早中期不算很普遍的雇佣兵也很少签订长期合约。

  军队最高指挥官,一般由地位最高的贵族或国王、皇帝担任,但他们不能像罗马军团的将军命令百人队队长那样,对其追随者如臂使指。按照欧洲史学家的研究,在战争中,中世纪指挥官也下达命令,但劝说、鼓励与其地位相仿的贵族(甚至骑士)似乎更常见。罗马军团里那种上下级分明的指挥链并不存在,指挥官的声望,以及其拥有的贵族骑士都崇尚的勇武与军功,往往更能发挥作用。

  

 

  罗马军团的百人队队长

  因此,一个中世纪指挥官想鼓励追随者冒死战斗,他自己要敢于冲锋在前,或者至少位于主力军阵中。1214年的布汶战役,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分别处于中军的第二阵线,且有亲兵保护,但战斗中两者都曾落马、几乎被杀。在早年与英格兰“狮心王”理查的战斗中,菲利普就被打得落入河中。

  理查是中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他懂得步兵和弓弩手的价值,能充分发挥不同兵种间的协同配合。在法国的一次围城战中,理查像大多数那个时代的指挥官一样勇猛无畏,却被敌军一支弩箭射中,几天后身亡。理查的弟弟、不能打仗的约翰继位后,疆域辽阔的安茹帝国很快就终结了。

  中世纪指挥官都有尽早做出决策的压力。他们如果谨慎从事而不立即发起正面进攻,骑士文化主导的贵族会认为他们或是胆怯无能,或是夸大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或是为迟缓甚至不采取行动找借口。

  前面提到的米雷战役开战前,阿拉贡国王佩德罗被建议采取守势、用弓弩和投枪远程打击削弱敌人,佩德罗认为那不符合骑士精神,拒绝了这个建议。佩德罗之死与这个愚蠢决定有很大关系。指挥官要迅速做决定的原因还包括后勤补给困难,必须赶在骑士服役期满前,或付给雇佣兵的佣金花完前。

  中世纪早中期(公元1300年之前),西欧战役中最常见的打法是骑兵正面冲锋,指挥官即使想采取复杂的协同配合战术,一般也很难做到。最高指挥官往往在开战前不久,才集结了所有军队。他并不了解手下军队的素质、骑兵与步兵的比例。骑兵里尽管会有方旗骑士那样的中层指挥官,但整支军队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指挥链条。他也没多少时间训练队伍,士兵们完全不如共同生活的罗马帝国军人那样长期训练、纪律严明,更缺乏默契和凝聚力。

  中世纪当然也有不少例外,比如布汶战役中,法国骑士就比较守纪律,也有凝聚力,他们或者是法王菲利普忠实封臣手下的忠实骑士,或者是王室的家族骑士。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阿苏夫战役中,狮心王理查也能较好地指挥骑士。

  菲利普和理查皆以“骑士国王”著称于史,他们对骑士的成功控制既来自其政治权威,尤其是菲利普;也因为两人亲身投入战斗符合中世纪贵族骑士对军事领袖的期望,尤其是理查。

  

 

  阿苏夫战役,头戴王冠的就是狮心王

  中世纪西欧虽有很多著名的野战战役,但实际上最常见的战争形式,是劫掠、突袭和破坏,围城战也不是非常多,野战战役发生的频率就更低。因此除了比武竞技外,中世纪骑士少有直接的战役交锋经验。骑士虽然靠集体冲锋形成威力,但他们推崇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屑于、也较少了解集体战术配合,十字军东征除外。

  1264年英国的刘易斯会战既是中世纪军队组织的典型,也是一个战役上的特例。战前,指挥官莱切斯特伯爵西蒙.德.蒙特福特发现,他的军队没有统一的编制单位,没有建立起指挥链,没有任何训练和共同战斗经验。蒙特福特花了一天一夜时间整编改组,将混乱的军队按一定的规则组织成四个列阵,他亲自控制一只预备队,部署于三个主阵之后。

  尽管刘易斯战役开始时,蒙特福特一方遭遇不利,但在关键时刻蒙特福特命令预备队出击,彻底打败了数量占优的敌军,最终俘虏了敌方参战的统帅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蒙德福特成为英格兰的“无冕之王”,实质性统治英国一年。古典时代名将经常运用的预备队,在中世纪西欧只有少数指挥官真正理解,蒙特福特是其中成功运用的指挥官之一。

  

 

  刘易斯战役

  总而言之,由于严重的地方政治分权,后勤保障和组织能力低下,军人服役期较短等因素,中世纪早中期的西欧,不能像罗马帝国以及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那样拥有正规常备军。骑士文化主导下的西欧野战战役,更多地依靠骑兵正面冲锋;作为最高指挥官的国王、贵族在同侪压力下,冒着生命危险投入到一线战斗,尽管他们落马、被俘和阵亡经常导致灾难性的军事和政治后果。

  古典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指挥官掌控全局、拥有预备队、多兵种协同作战等战术与指挥理念,由于战争文化的改变,组织能力、战术素养和军队凝聚力的下滑,只有少数优秀的西欧指挥官才能运用实施。

  当然,西欧的战术实践远非一无是处,重骑兵冲锋的高度发展,城堡防御体系的构建,以及英国长弓和欧陆的十字弩等,都是中世纪早中期对军事史的重要贡献。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