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来源:毛有话说 2020-07-20 11:33:59
作者:释老毛
警惕,一种错误倾向。
现在流行一个新名词“内循环”,很多媒体鼓吹,中国人善于用一种倾向压倒另一种倾向,忽视“外循环”,追求“内循环”,那不就是换了一副马甲的“闭关锁国”吗?
无良媒体甚至鼓吹这轮牛市的本质就是“内循环牛”。因为我们加速主义,敢于脱钩,走自己的路,所以股市也选择走出一轮特立独行的行情。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环时体理中客的甩锅说,这不怪中国,都是美帝和外国人的错,目前的环境逼我们无法继续开放了,只能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其实以前也一样,实际阻力更大,冷战环境更尖锐,极左思想更僵化,任何时候打开一个封闭社会的大门都是不亚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壮举。
哪怕是以自由开放著称的民国时代,鲁迅还把中国社会比喻为一座密不透风的“铁屋”,“搬一张桌子都得流血”: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
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为什么邓公就能突破重重阻力打开国门?
1979年,能对曾经同一阵营的同志加兄弟痛下杀手,取信世界,获得了西方的认同和接纳。
有人说不怕,韬光养晦只是权宜之计,自力更生才是大国之基,当年条件那么差,两弹一星,中国都能挺过来,中国的今天是自己苦干出来的。
美帝也是这么说的。导师教导我们,凡是敌人赞同的,我们都要反对。至少要警惕,帝国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那敌人灌的这碗米汤,为什么很多人欣然笑纳了?
在事实和逻辑上,大家有意无意混淆了一点:同样是苦干,前30年更苦更拼,结果是越干越穷,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后40年却干出了经济奇迹。请问:刻苦勤劳真的就必然富裕吗?
以前的计划经济,就是短缺经济,苦干了30年,结果是什么都缺,居民有钱都买不到,凭票供应,共和国前30年出生的几代人从童年开始骨子里就打下“匮乏感”的烙印,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非常匮乏的。想当年,我小时候,电视机都是奢侈品,一家人在大院里放电视很多家小孩坐着看;安装电话必须缴初装费,否则排队都得排一年;轿车就是上汽的桑塔纳,一款落伍的老车在中国属于超级大款的座驾,相当于今天的奔驰、特斯拉……
经济学家周其仁告诉我们:勤劳未必富裕。如果能吃苦就能致富,天底下就没有穷人了!
同样苦干,不同结果,差别在哪?
差别在于:前30年,中国就是处于高度内卷化的状态,苦干只会导致自己和同类的处境愈加苦逼;后40年,正是改革开放打破了内卷化,苦干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选择比努力重要。
从制度经济学看,常识很简单,只要尊重私人产权,尊重自由交易,尊重开放交流,满足这三个条件,社会自然就能发展起来;反之,用公有压制私产,用管制压制市场,用“内循环”压制开放,个人无权利,政府爱折腾,社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内循环,其实就是内卷化,中国这种大国依靠内需和内生动力也可以维持,但社会可能丧失结构性变革的机会,长期停滞在某个发展阶段。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模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个词,是人类学家吉尔茨在考察印尼水稻生产时提出的概念,他发现:
“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其实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还出现了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
这种现象就叫“内卷化”。这个社会学的术语,引入中国后,在网络空间流行一时。网络名词“内卷化”,指的是:
“丧失了外来的价值来源,只能靠极端剥削、压榨自己,或靠极端剥削、压榨劳动力,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竞争优势。”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一个宅男,没有生活伴侣,刚需只能靠手,自己日自己,从而自我满足获得快感。长此以往,这种生活模式日趋固化,甚至有女孩青睐也不想改变,永远“宅”下去。
汉唐有丝绸之路,海纳百川,宋朝西域丝路断绝,但另辟新天,开创出更为广阔的海上丝路贸易。汉唐雄风,两宋风华,这些朝代都给人昂扬舒展之感,就是因为有外循环,外卷化。
史学一般认为,明清开始,中国开始剧烈的内卷化,社会活力一步步丧失。这是因为开创新时代的朱元璋,是个农民政治家,他发布禁海令,片板不许下海,导致中国社会迅速小农化、封闭化、官僚化。乃至到了清末,龚自珍感叹“万马齐喑究可哀”,期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但即便是闭关锁国的明清,也不是真正的完全封闭,明朝中叶张居正发动的“隆万改革”,重启海禁,以至于全球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大明气数才得以续命;清朝也有广州十三行贸易,只不过必须牌照特许,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五口通商”,改变广州一口通商的官商垄断局面。如果没有“外循环”,哪怕明清这种历史最落后闭塞的王朝也是撑不下去的。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天然就喜欢“内卷化”,怀疑市场分工和合作。大跃进时一句著名的口号就是“万事不求人”,外部分工全部内部化,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当时连一个农村公社都豪情壮志要办医院、办大学,办成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三十年实践的结果是,把国内居民汲取到山穷水尽,国民经济死气沉沉,最美的蓝图画得是一塌糊涂。
中国以前跳的坑是前苏联挖的,当时经济建设就是模仿苏联,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前苏联的经济就是典型的内卷化模式,斯大林模式靠压榨和盘剥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实现高积累,工业化,但是结果看是非常失败的,表面吹牛逼的数字掩盖了这种工业化模式背后的极度浪费和低效率,还有社会不公。城乡差距的社会不公后遗症,现在中国都没有消化干净。
以高科技为例,科技的源头越来越拧紧水龙头,这个比扭转贸易顺差还严厉。质子飞来,科技封锁,就是倒逼你科技“内卷化”,自力更生,不卡脖子,只能以安全为优先目标,科技树转向自我封闭和自我积累。
美国开列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国有近三百家机构和个人被列入其中。在全部309页的清单中,从第15页到第79页都是中国的机构。按照篇幅算相当于1/5的实体清单内容,仅次于俄罗斯。
除了最熟悉的菊厂之外,最多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下属的各个研究所,如北京的11所,石家庄的13所,南京的55所、14所,成都的29所、10所,合肥的38所,西安的20所等等。一旦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该机构想和美国企业进行交易,或者获得美国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就非常困难。虽说理论上可以申请获取许可证,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绝大部分美国企业会拒绝与实体清单上的机构谈生意,因为周期长、审查严,程序非常麻烦,还容易招惹合规风险。
欧盟、日本、五眼联盟国家的企业往往与美国的出口管制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其销售的产品往往包含美国的部件或技术,同属《出口管理条例》管控。一旦违反同样会遭受美国政府的制裁。这就是新时代的“巴统协议”。(巴黎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的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西方发达国家向铁幕阵营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科技,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随着冷战结束,1994年4月1日,“巴统”宣告解散。但为了管控高科技战略物资的扩散,1996年西方33国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内卷化”大潮之下,即便菊厂这种超级大厂也会非常痛苦。
开始是美帝打响了第一枪,人们还觉得老美是无理取闹;继而南方变局,英国选择加速排除菊厂,加、澳等五眼联盟统一步调;地缘政治摩擦,印度翻脸不意外;意外的是,冷眼旁观一段之后,欧盟也开始没底,对中国产品信心动摇,法、德反水,连疫情中深受大恩的意大利也开始转向……
当然菊厂不会死,因为还有亚非拉带路国家作为主要市场,更大的靠山是国内,中国是最大的5G应用市场,这就叫内卷化,只能向内挤压榨取了。
但全面封锁后,竞争力和成长性肯定是打折的。全球分工,每个厂商做自己最拿手的,是最有效率的供应链。什么都内部化,封闭化,虽然最安全,但缺乏全行业的竞争和交流,你的技术如何迭代?如何与国际主流标准兼容?质量和成本如何控制?
菊厂的海思也不是自己生产,而是台积电代工,台积电会不会也遵守美国禁令?扶植中芯国际,中芯的封装技术能去美国化吗,否则不照样被连带封锁?
菊厂的手机如果无法安装谷歌断供的油管等APP,国内习惯了,海外市场怎么接受?
菊厂的备胎“鸿蒙”,安卓用户能习惯吗?你的迭代进化能力与开放的安卓相比有竞争力吗?
高科技产品有木桶效应,就算你掌握了大部分技术,只要有一个短板,这块短板就能决定你的成败。而现代科技,任何公司都做不到大而全,小而全,全部自力更生,这种安全观无异于闭关锁国,自绝于现代科技文明体系。这也许就是美国人想让我们去做的,诱导你走“内卷化”之路。
科技“内卷化”的上一个典型就是前苏联。
俄罗斯在芯片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就是历史上点错了科技树,与美帝脱钩,另搞出一套解决方案。最初美国发展半导体技术时,苏联主张的方向是发展小型电子管,一开始就错过了芯片发展的黄金期,之后苏联推行的“三进制”与世界上普遍推行的二进制相冲突,影响了整个研究进程,再然后,苏联解体,分布于各加盟国的产业无法整合,俄罗斯继承下来的零星碎片对芯片技术的发展也毫无用处。为什么俄罗斯没有高端芯片,还能造出许多先进武器?因为俄科技人员扬长避短,利用最擅长的模拟电路技术,发明激晶体振荡器,弥补了俄罗斯的数字技术短板。虽然自主代替打破半导体“卡脖子”的封锁,但俄罗斯自我封闭的技术体系永远与世界科技主流脱钩了。
总之,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没啥可点赞之处,其实所有的建设都是模仿和复制同期西方,但永久停滞在复制那一刻。苏联的大工厂模式就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什么苏联特色,只不过后来西方不断迭代,面目全非,而苏联模式没有自我创新和迭代的能力,管理模式就永远停留在20、30时年代的面貌。
胜利全靠统计局吹,解体后一看真相一研究根本没有任何优越性可言,后期全靠挖石油卖资源在支撑。勃列日涅夫命好,正赶上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油价大涨,给苏联经济续命,日子还能维持。如果不是因为油价大涨,根本就熬不到90年代,国民经济早成僵尸了。
二战后所有学习苏联模式的国家,都没有顺利实现现代化和富裕繁荣。除了中国,印度也是另一个受害者,尼赫鲁钟情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政治学英美,经济学苏联,改革比中国还晚,穷逼一枚。非洲,拉美,全都入坑啦,什么阿根廷贝隆夫人,学苏联搞国有化搞计划经济,国家隔几年就货币崩盘一次。整个拉美,只有一个没入坑的,智利在70年代搞军事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军政府引入芝加哥学派学美帝,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成长为南美最富裕繁荣的国家。
所谓“拉美化陷阱”,实质就是“内卷化”现象在拉美地区的体现。
警惕,美国给中国挖的“苏联化”大坑,围追堵截,步步诱导,就是牵引你走上“内卷化”之路。历史证明,片面强调“内循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都是美丽的陷阱,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独立后,实施进口替代,追求“不卡脖子”,结果无一不掉进坑里,几十年爬不出来。
关键词:
来源:毛有话说 2020-07-20 11:33:59
作者:释老毛
警惕,一种错误倾向。
现在流行一个新名词“内循环”,很多媒体鼓吹,中国人善于用一种倾向压倒另一种倾向,忽视“外循环”,追求“内循环”,那不就是换了一副马甲的“闭关锁国”吗?
无良媒体甚至鼓吹这轮牛市的本质就是“内循环牛”。因为我们加速主义,敢于脱钩,走自己的路,所以股市也选择走出一轮特立独行的行情。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环时体理中客的甩锅说,这不怪中国,都是美帝和外国人的错,目前的环境逼我们无法继续开放了,只能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其实以前也一样,实际阻力更大,冷战环境更尖锐,极左思想更僵化,任何时候打开一个封闭社会的大门都是不亚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壮举。
哪怕是以自由开放著称的民国时代,鲁迅还把中国社会比喻为一座密不透风的“铁屋”,“搬一张桌子都得流血”: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呐喊》自序)
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为什么邓公就能突破重重阻力打开国门?
1979年,能对曾经同一阵营的同志加兄弟痛下杀手,取信世界,获得了西方的认同和接纳。
有人说不怕,韬光养晦只是权宜之计,自力更生才是大国之基,当年条件那么差,两弹一星,中国都能挺过来,中国的今天是自己苦干出来的。
美帝也是这么说的。导师教导我们,凡是敌人赞同的,我们都要反对。至少要警惕,帝国主义糖衣炮弹的攻击。那敌人灌的这碗米汤,为什么很多人欣然笑纳了?
在事实和逻辑上,大家有意无意混淆了一点:同样是苦干,前30年更苦更拼,结果是越干越穷,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后40年却干出了经济奇迹。请问:刻苦勤劳真的就必然富裕吗?
以前的计划经济,就是短缺经济,苦干了30年,结果是什么都缺,居民有钱都买不到,凭票供应,共和国前30年出生的几代人从童年开始骨子里就打下“匮乏感”的烙印,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非常匮乏的。想当年,我小时候,电视机都是奢侈品,一家人在大院里放电视很多家小孩坐着看;安装电话必须缴初装费,否则排队都得排一年;轿车就是上汽的桑塔纳,一款落伍的老车在中国属于超级大款的座驾,相当于今天的奔驰、特斯拉……
经济学家周其仁告诉我们:勤劳未必富裕。如果能吃苦就能致富,天底下就没有穷人了!
同样苦干,不同结果,差别在哪?
差别在于:前30年,中国就是处于高度内卷化的状态,苦干只会导致自己和同类的处境愈加苦逼;后40年,正是改革开放打破了内卷化,苦干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
选择比努力重要。
从制度经济学看,常识很简单,只要尊重私人产权,尊重自由交易,尊重开放交流,满足这三个条件,社会自然就能发展起来;反之,用公有压制私产,用管制压制市场,用“内循环”压制开放,个人无权利,政府爱折腾,社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
内循环,其实就是内卷化,中国这种大国依靠内需和内生动力也可以维持,但社会可能丧失结构性变革的机会,长期停滞在某个发展阶段。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模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个词,是人类学家吉尔茨在考察印尼水稻生产时提出的概念,他发现:
“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其实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还出现了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
这种现象就叫“内卷化”。这个社会学的术语,引入中国后,在网络空间流行一时。网络名词“内卷化”,指的是:
“丧失了外来的价值来源,只能靠极端剥削、压榨自己,或靠极端剥削、压榨劳动力,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竞争优势。”
用通俗的话解释,就是一个宅男,没有生活伴侣,刚需只能靠手,自己日自己,从而自我满足获得快感。长此以往,这种生活模式日趋固化,甚至有女孩青睐也不想改变,永远“宅”下去。
汉唐有丝绸之路,海纳百川,宋朝西域丝路断绝,但另辟新天,开创出更为广阔的海上丝路贸易。汉唐雄风,两宋风华,这些朝代都给人昂扬舒展之感,就是因为有外循环,外卷化。
史学一般认为,明清开始,中国开始剧烈的内卷化,社会活力一步步丧失。这是因为开创新时代的朱元璋,是个农民政治家,他发布禁海令,片板不许下海,导致中国社会迅速小农化、封闭化、官僚化。乃至到了清末,龚自珍感叹“万马齐喑究可哀”,期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但即便是闭关锁国的明清,也不是真正的完全封闭,明朝中叶张居正发动的“隆万改革”,重启海禁,以至于全球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大明气数才得以续命;清朝也有广州十三行贸易,只不过必须牌照特许,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五口通商”,改变广州一口通商的官商垄断局面。如果没有“外循环”,哪怕明清这种历史最落后闭塞的王朝也是撑不下去的。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天然就喜欢“内卷化”,怀疑市场分工和合作。大跃进时一句著名的口号就是“万事不求人”,外部分工全部内部化,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当时连一个农村公社都豪情壮志要办医院、办大学,办成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三十年实践的结果是,把国内居民汲取到山穷水尽,国民经济死气沉沉,最美的蓝图画得是一塌糊涂。
中国以前跳的坑是前苏联挖的,当时经济建设就是模仿苏联,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前苏联的经济就是典型的内卷化模式,斯大林模式靠压榨和盘剥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实现高积累,工业化,但是结果看是非常失败的,表面吹牛逼的数字掩盖了这种工业化模式背后的极度浪费和低效率,还有社会不公。城乡差距的社会不公后遗症,现在中国都没有消化干净。
以高科技为例,科技的源头越来越拧紧水龙头,这个比扭转贸易顺差还严厉。质子飞来,科技封锁,就是倒逼你科技“内卷化”,自力更生,不卡脖子,只能以安全为优先目标,科技树转向自我封闭和自我积累。
美国开列的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国有近三百家机构和个人被列入其中。在全部309页的清单中,从第15页到第79页都是中国的机构。按照篇幅算相当于1/5的实体清单内容,仅次于俄罗斯。
除了最熟悉的菊厂之外,最多的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下属的各个研究所,如北京的11所,石家庄的13所,南京的55所、14所,成都的29所、10所,合肥的38所,西安的20所等等。一旦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该机构想和美国企业进行交易,或者获得美国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就非常困难。虽说理论上可以申请获取许可证,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绝大部分美国企业会拒绝与实体清单上的机构谈生意,因为周期长、审查严,程序非常麻烦,还容易招惹合规风险。
欧盟、日本、五眼联盟国家的企业往往与美国的出口管制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其销售的产品往往包含美国的部件或技术,同属《出口管理条例》管控。一旦违反同样会遭受美国政府的制裁。这就是新时代的“巴统协议”。(巴黎统筹委员会,是1949年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成立的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西方发达国家向铁幕阵营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科技,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随着冷战结束,1994年4月1日,“巴统”宣告解散。但为了管控高科技战略物资的扩散,1996年西方33国在奥地利维也纳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
“内卷化”大潮之下,即便菊厂这种超级大厂也会非常痛苦。
开始是美帝打响了第一枪,人们还觉得老美是无理取闹;继而南方变局,英国选择加速排除菊厂,加、澳等五眼联盟统一步调;地缘政治摩擦,印度翻脸不意外;意外的是,冷眼旁观一段之后,欧盟也开始没底,对中国产品信心动摇,法、德反水,连疫情中深受大恩的意大利也开始转向……
当然菊厂不会死,因为还有亚非拉带路国家作为主要市场,更大的靠山是国内,中国是最大的5G应用市场,这就叫内卷化,只能向内挤压榨取了。
但全面封锁后,竞争力和成长性肯定是打折的。全球分工,每个厂商做自己最拿手的,是最有效率的供应链。什么都内部化,封闭化,虽然最安全,但缺乏全行业的竞争和交流,你的技术如何迭代?如何与国际主流标准兼容?质量和成本如何控制?
菊厂的海思也不是自己生产,而是台积电代工,台积电会不会也遵守美国禁令?扶植中芯国际,中芯的封装技术能去美国化吗,否则不照样被连带封锁?
菊厂的手机如果无法安装谷歌断供的油管等APP,国内习惯了,海外市场怎么接受?
菊厂的备胎“鸿蒙”,安卓用户能习惯吗?你的迭代进化能力与开放的安卓相比有竞争力吗?
高科技产品有木桶效应,就算你掌握了大部分技术,只要有一个短板,这块短板就能决定你的成败。而现代科技,任何公司都做不到大而全,小而全,全部自力更生,这种安全观无异于闭关锁国,自绝于现代科技文明体系。这也许就是美国人想让我们去做的,诱导你走“内卷化”之路。
科技“内卷化”的上一个典型就是前苏联。
俄罗斯在芯片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就是历史上点错了科技树,与美帝脱钩,另搞出一套解决方案。最初美国发展半导体技术时,苏联主张的方向是发展小型电子管,一开始就错过了芯片发展的黄金期,之后苏联推行的“三进制”与世界上普遍推行的二进制相冲突,影响了整个研究进程,再然后,苏联解体,分布于各加盟国的产业无法整合,俄罗斯继承下来的零星碎片对芯片技术的发展也毫无用处。为什么俄罗斯没有高端芯片,还能造出许多先进武器?因为俄科技人员扬长避短,利用最擅长的模拟电路技术,发明激晶体振荡器,弥补了俄罗斯的数字技术短板。虽然自主代替打破半导体“卡脖子”的封锁,但俄罗斯自我封闭的技术体系永远与世界科技主流脱钩了。
总之,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没啥可点赞之处,其实所有的建设都是模仿和复制同期西方,但永久停滞在复制那一刻。苏联的大工厂模式就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什么苏联特色,只不过后来西方不断迭代,面目全非,而苏联模式没有自我创新和迭代的能力,管理模式就永远停留在20、30时年代的面貌。
胜利全靠统计局吹,解体后一看真相一研究根本没有任何优越性可言,后期全靠挖石油卖资源在支撑。勃列日涅夫命好,正赶上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油价大涨,给苏联经济续命,日子还能维持。如果不是因为油价大涨,根本就熬不到90年代,国民经济早成僵尸了。
二战后所有学习苏联模式的国家,都没有顺利实现现代化和富裕繁荣。除了中国,印度也是另一个受害者,尼赫鲁钟情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政治学英美,经济学苏联,改革比中国还晚,穷逼一枚。非洲,拉美,全都入坑啦,什么阿根廷贝隆夫人,学苏联搞国有化搞计划经济,国家隔几年就货币崩盘一次。整个拉美,只有一个没入坑的,智利在70年代搞军事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军政府引入芝加哥学派学美帝,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成长为南美最富裕繁荣的国家。
所谓“拉美化陷阱”,实质就是“内卷化”现象在拉美地区的体现。
警惕,美国给中国挖的“苏联化”大坑,围追堵截,步步诱导,就是牵引你走上“内卷化”之路。历史证明,片面强调“内循环”、“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都是美丽的陷阱,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二战独立后,实施进口替代,追求“不卡脖子”,结果无一不掉进坑里,几十年爬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