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沈建光:中美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

关键词: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战

来源:FT中文网 2019-12-20 16:20:08

沈建光:中美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

作者:沈建光

两国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分歧不应当也不至于无限度升级。当然,中美双边关系绝非高枕无忧,两国经贸形势过去一年半以来的反复波折,表明仍应警惕未来出现变化和波折的可能性。下一步,在中美双方诉求明确的情况下,短期仍应当尽力促进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地执行,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

  12月13日,中美先后表示就第一阶段经贸协定文本达成共识。综合两国声明,原定于12月15日上调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暂缓加征,10月针对约12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减半,中国方面则将加大自美农产品采购力度。协议本文还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汇率和争端解决等部分。

TIM截图20191220161923.jpg

  中美达成一致,标志着前期迅速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按下暂停键。但笔者发现,外界的反应好坏参半,不乏悲观和批判论调。笔者认为,这些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低估了协定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正确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避免 “零和博弈”的短期视角,着眼于中国的长期利益。

  误区一:经贸协定仍有反悔可能

  波折反复贯穿到目前为止的中美谈判。2019年5月2日,随着特朗普宣布单方面提升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原本向好的中美谈判形势突然生变。8月1日,就在大阪“习特会”促成的中美第十二轮磋商结束后,特朗普又对中国3000亿商品施以关税。有诸多观点认为,鉴于之前的跌宕起伏,此次中美能否最终签署协定仍有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双方最后一刻反悔的可能性。

  但笔者认为,此时经贸协定的签署,对中美两国都具有关键意义,应当相信两国尽早签字的诚意。对中国而言,贸易战恰是过去两年最大的宏观风险,达成协议远好于无协议下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在升级和缓和交替的局面下仍然不断明确放出谈判信号便是明证。分阶段削减关税以及停火,至少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防止中美摩擦滑向科技战、金融战甚至意识形态领域。

  在“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及“六稳”,但高层对于避免通过放松房地产来短期刺激经济的态度仍然坚决。中美达成协定短期内无疑能够避免中国外贸规模萎缩,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传导至生产和就业,在近期是否“保6”引发广泛争论的情况下,使得动用强刺激保增长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而就中长期而言,“缓冲期”内外部环境企稳,有望恢复企业信心,提振沉寂已久的制造业投资。

  对美国而言,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竞选连任的特朗普是一个重大利好。前期关税战引发中国报复性停止进口,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美国豆农承受了巨大损失。七月以来,特朗普曾多次抱怨中国未采购美国大豆。而中国增加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采购,一直是特朗普连任诉求下争取中西部豆农的利益关切所在。

  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经济牌也是特朗普连任的王牌。近期美国消费、就业数据强劲,三大股指屡创新高,成为特朗普频频夸口的“政绩”所在。通过中美协定换取明年稳定的经济环境,提振消费和市场信心,也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倘若中美经贸关系再生波折,特朗普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将严重影响他的连任前景。

  误区二:美国关税减让幅度小

  12月13日市场发生波动的一大原因是,美国关税减让幅度较小。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25%关税维持不变,市场有预计这部分税率下调至15%或20%。曾预言中美无法在美国大选前言和的高盛更是表示,美国降低关税幅度仅为其基准预测水平的一半。

  在笔者看来,“低于市场预期”看法的主因是11月贸易谈判利好消息频出,导致乐观情绪高涨。但事实上,美国不少政治人士认为,此次美国关税减让的幅度不是太小而是太大。例如,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人查尔斯•舒默公开批评特朗普“为了让中国作出购买一些大豆的暂时、不可靠的承诺而出卖自己”;而同属共和党的参议员马可•鲁比奥则认为,不宜过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应当节省关税“弹药”,作为后续国企补贴、市场准入等制度性问题的谈判筹码。

  分析美国关税清单构成可以发现,美国对3000亿商品清单的关税减让,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恰恰最显著。根据笔者基于2017年美国贸易数据的计算,500亿清单商品(加征25%关税)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为8%,2000亿清单商品(加征25%关税)对华依赖度为18.8%,3000亿清单A商品(10月15日加征,税率已减半至7.5%)对华依赖度为24%,3000亿清单B商品(原定12月15日加征,已暂缓)对华依赖度高达86%。笔记本电脑、手机、玩具、游戏机均是美国极度依赖中国出口的消费品。

  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自华进口呈现出关税税率越高、进口降幅越大的规律,这一方面因为高额关税提升商品成本,超出进口商承受能力,一方面因为低关税商品往往也是美国依赖中国的商品,其他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国减让这部分商品的关税,不仅使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受益,还可避免中国产业链长期受到更严重的冲击,对两国都构成利好。

  误区三:中方让步过多

  有观点认为,中国增加自美进口、扩大知识产权保护、遏制技术转让、开放金融服务,有过度让步之嫌。特别是,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声明,未来两年中国自美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口将在2017年基础上新增2000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自美国商品进口1539亿美元,服务进口870.8亿美元。假设每年新增1000亿美元进口,那么中国从美国进口需要比2017年增加四成,这一规模的进口承诺能否消化?

  对此笔者有三点思考。一是增加美国农产品购买,表面上是应对特朗普的核心诉求,但实质上,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扩大进口,可以增加农产品供应,平抑今年猪周期下迅速走高的食品价格。此外,由于季节性因素,各国种植农作物的时令存在错位,恢复、扩大从美国进口,也有助于加强农产品进口数量和价格的稳定性。

  二是中国其他商品乃至服务领域同样拥有巨大消费潜力。例如,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57亿美元,仅占全部进口的3%。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出口稳步提高,在中国能源需求稳中有升的背景下,美国原油成为进口的选项之一。而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升,随着消费结构从必需消费品向可选消费品倾斜,从实物商品向服务倾斜,中国居民对国外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进口需求也在增加,扩大进口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要求。

  三是协议符合目前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步伐的方针基调。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19年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稳步加快,中美协定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开放等内容,其实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的利益。

  综上,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两国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分歧不应当也不至于无限度升级。当然,中美双边关系绝非高枕无忧,两国经贸形势过去一年半以来的反复波折,表明仍应警惕未来出现变化和波折的可能性。下一步,在中美双方诉求明确的情况下,短期仍应当尽力促进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地执行,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

  原题《认识中美第一阶段协定的三大误区》

责任编辑: 昀舒

沈建光:中美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

关键词: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关系 中美贸易战

来源:FT中文网 2019-12-20 16:20:08

沈建光:中美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

作者:沈建光

两国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分歧不应当也不至于无限度升级。当然,中美双边关系绝非高枕无忧,两国经贸形势过去一年半以来的反复波折,表明仍应警惕未来出现变化和波折的可能性。下一步,在中美双方诉求明确的情况下,短期仍应当尽力促进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地执行,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

  12月13日,中美先后表示就第一阶段经贸协定文本达成共识。综合两国声明,原定于12月15日上调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暂缓加征,10月针对约12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减半,中国方面则将加大自美农产品采购力度。协议本文还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汇率和争端解决等部分。

TIM截图20191220161923.jpg

  中美达成一致,标志着前期迅速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按下暂停键。但笔者发现,外界的反应好坏参半,不乏悲观和批判论调。笔者认为,这些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低估了协定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正确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避免 “零和博弈”的短期视角,着眼于中国的长期利益。

  误区一:经贸协定仍有反悔可能

  波折反复贯穿到目前为止的中美谈判。2019年5月2日,随着特朗普宣布单方面提升对中国2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原本向好的中美谈判形势突然生变。8月1日,就在大阪“习特会”促成的中美第十二轮磋商结束后,特朗普又对中国3000亿商品施以关税。有诸多观点认为,鉴于之前的跌宕起伏,此次中美能否最终签署协定仍有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双方最后一刻反悔的可能性。

  但笔者认为,此时经贸协定的签署,对中美两国都具有关键意义,应当相信两国尽早签字的诚意。对中国而言,贸易战恰是过去两年最大的宏观风险,达成协议远好于无协议下贸易战持续升级,中国在升级和缓和交替的局面下仍然不断明确放出谈判信号便是明证。分阶段削减关税以及停火,至少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防止中美摩擦滑向科技战、金融战甚至意识形态领域。

  在“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及“六稳”,但高层对于避免通过放松房地产来短期刺激经济的态度仍然坚决。中美达成协定短期内无疑能够避免中国外贸规模萎缩,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传导至生产和就业,在近期是否“保6”引发广泛争论的情况下,使得动用强刺激保增长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而就中长期而言,“缓冲期”内外部环境企稳,有望恢复企业信心,提振沉寂已久的制造业投资。

  对美国而言,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竞选连任的特朗普是一个重大利好。前期关税战引发中国报复性停止进口,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美国豆农承受了巨大损失。七月以来,特朗普曾多次抱怨中国未采购美国大豆。而中国增加美国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采购,一直是特朗普连任诉求下争取中西部豆农的利益关切所在。

  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经济牌也是特朗普连任的王牌。近期美国消费、就业数据强劲,三大股指屡创新高,成为特朗普频频夸口的“政绩”所在。通过中美协定换取明年稳定的经济环境,提振消费和市场信心,也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倘若中美经贸关系再生波折,特朗普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将严重影响他的连任前景。

  误区二:美国关税减让幅度小

  12月13日市场发生波动的一大原因是,美国关税减让幅度较小。美国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25%关税维持不变,市场有预计这部分税率下调至15%或20%。曾预言中美无法在美国大选前言和的高盛更是表示,美国降低关税幅度仅为其基准预测水平的一半。

  在笔者看来,“低于市场预期”看法的主因是11月贸易谈判利好消息频出,导致乐观情绪高涨。但事实上,美国不少政治人士认为,此次美国关税减让的幅度不是太小而是太大。例如,美国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人查尔斯•舒默公开批评特朗普“为了让中国作出购买一些大豆的暂时、不可靠的承诺而出卖自己”;而同属共和党的参议员马可•鲁比奥则认为,不宜过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应当节省关税“弹药”,作为后续国企补贴、市场准入等制度性问题的谈判筹码。

  分析美国关税清单构成可以发现,美国对3000亿商品清单的关税减让,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恰恰最显著。根据笔者基于2017年美国贸易数据的计算,500亿清单商品(加征25%关税)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为8%,2000亿清单商品(加征25%关税)对华依赖度为18.8%,3000亿清单A商品(10月15日加征,税率已减半至7.5%)对华依赖度为24%,3000亿清单B商品(原定12月15日加征,已暂缓)对华依赖度高达86%。笔记本电脑、手机、玩具、游戏机均是美国极度依赖中国出口的消费品。

  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自华进口呈现出关税税率越高、进口降幅越大的规律,这一方面因为高额关税提升商品成本,超出进口商承受能力,一方面因为低关税商品往往也是美国依赖中国的商品,其他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美国减让这部分商品的关税,不仅使美国消费者和进口商受益,还可避免中国产业链长期受到更严重的冲击,对两国都构成利好。

  误区三:中方让步过多

  有观点认为,中国增加自美进口、扩大知识产权保护、遏制技术转让、开放金融服务,有过度让步之嫌。特别是,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声明,未来两年中国自美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口将在2017年基础上新增2000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自美国商品进口1539亿美元,服务进口870.8亿美元。假设每年新增1000亿美元进口,那么中国从美国进口需要比2017年增加四成,这一规模的进口承诺能否消化?

  对此笔者有三点思考。一是增加美国农产品购买,表面上是应对特朗普的核心诉求,但实质上,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扩大进口,可以增加农产品供应,平抑今年猪周期下迅速走高的食品价格。此外,由于季节性因素,各国种植农作物的时令存在错位,恢复、扩大从美国进口,也有助于加强农产品进口数量和价格的稳定性。

  二是中国其他商品乃至服务领域同样拥有巨大消费潜力。例如,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57亿美元,仅占全部进口的3%。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出口稳步提高,在中国能源需求稳中有升的背景下,美国原油成为进口的选项之一。而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升,随着消费结构从必需消费品向可选消费品倾斜,从实物商品向服务倾斜,中国居民对国外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进口需求也在增加,扩大进口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要求。

  三是协议符合目前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步伐的方针基调。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19年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稳步加快,中美协定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开放等内容,其实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的利益。

  综上,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协定有力回击了“中美脱钩论”,两国尽管存在诸多分歧,但分歧不应当也不至于无限度升级。当然,中美双边关系绝非高枕无忧,两国经贸形势过去一年半以来的反复波折,表明仍应警惕未来出现变化和波折的可能性。下一步,在中美双方诉求明确的情况下,短期仍应当尽力促进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地执行,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

  原题《认识中美第一阶段协定的三大误区》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