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王国乡:中美贸易冲突发生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中美关系

来源:钝角网 2018-11-26 16:59:06

王国乡:中美贸易冲突发生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

作者:王国乡

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平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与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中,货币发行国提供国际储备手段,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失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导致中美贸易冲突乃至全球贸易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就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当务之急。

  下文我将用一个极其简化的分析模型,来说明这本书提出的国际经济学原理的要义。

  1、不同商品价格比率的差异形成比较利益,并决定商品进出口方向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可贸易商品都有一个本币价格(¥)和相应的外币价格($),每一种商品的国内外价格比率(又称相对价格,标记为¥x/$1),是该商品在本国市场稀缺程度的标志。

  假定一国可贸易商品只有A、B两种,其国内市场价格分别为24元和48元,其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分别为6美元和4美元,据以计算的价格比率分别是:

  A商品价格比率=¥24/$6=¥4/$1

  B商品价格比率=¥48/$4=¥12/$1

  由此可知,A商品的价格比率小于B商品的价格比率,即A的稀缺程度小于B的稀缺程度。其价格比率的差异为¥8/$1,这就是A与B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比较利益的标志。

  这样,在不考虑汇率调节作用时,以盈利为目标的外贸企业(下称经济人),选择商品进出口方向的规律是:只有出口价格比率较低的A商品,进口价格比率较高的B商品,且进出口外币额相等,才能实现比较利益,从而获得外贸盈利。据此,经济人出口A商品1000美元,其收购成本为人民币4000元,进口B商品1000美元,其在国内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2000元,在假定进出口费用为0的条件下,就能实现比较利益,即增加盈利8000元人民币。如果进出口方向相反,则亏损8000元。

  上述8000元人民币盈利是以进出口外币额(外汇收支)平衡为条件的。如果进出口额不相等,不论是顺差或逆差,则只能形成对外债权或债务,而不能实现比较利益,即不能增加外贸盈利。

  2、边际价格比率的变动决定商品进出口数量的规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既然出口价格比率较低的A商品可以获利,出口商就会继续增加出口量,借以增加边际(新增)利润。但是增加出口会引起A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外市场价格下跌,从而引起边际(新增)出口价格比率上升,边际利润减少。如此连续等额增加出口量,就会形成一个随出口量增加而依次增加的边际出口价格比率递增数列。将这个数列画在一个平面坐标上,见图1,就会显示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A商品的出口曲线Ass。图1平面坐标的横轴标示的进出口量是以美元为单位(个、十、百、千、万……等任选单位)的进出口额。纵轴标示的是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率,实际上就是每进出口一定单位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数额。

图1.jpg

  同理,连续增加B商品的进口量,就会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下跌,国外市场价格上升,从而引起边际进口价格比率下降,边际利润减少。由此形成一个随进口量增加而依次降低的边际进口价格比率递减数列,并在图1中显示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B商品的进口曲线Bdd。

  两条曲线的交点e表示两种进出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相等,其边际利润为0,总利润达极大值(见图1密集斜线标示的面积),并决定A、B两种商品的最优进出口数量(美元额)为OQ0。

  3、根据Ass和Bdd曲线推导总出口曲线和总进口曲线及其决定市场均衡汇率的规律

  根据Ass单一商品的出口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边际出口价格比率递增)的性质,可以推导出每一种商品的出口曲线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可贸易商品的出口曲线上的,对应于每一个边际价格比率的出口额分别加总,便会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总出口曲线SS,见图2,它表示出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随美元出口总额的增加而依次递增的性质。

图2.jpg

  同理,我们也可以将每种商品的进口曲线Bdd上的,对应于每一个边际价格比率的进口额加总,而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进口曲线DD,见图2,它表示进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随美元进口总额的增加而依次递减的性质。

  SS曲线与DD曲线相交于E点,在此点边际出口价格比率=边际进口价格比率,边际利润=0,总利润达极大值 。见图2斜线标示的面积。

  从国际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出口曲线与进口曲线也分别是外汇供给曲线与外汇需求曲线。这是因为,出口商将出口商品所收入的外汇在国内外汇市场出售,就形成外汇供给。进口商为了从国外进口商品需要用人民币兑换外汇,就形成外汇需求。因此,图2中的E点就是外汇收支平衡点,由此点决定的汇率就是市场均衡汇率。

  4、利润目标、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均衡汇率,共同决定对外贸易的社会总利润趋于极大值的规律

  在经济实践中,外贸商品有成千上万种,进出口什么和进出口多少,都是由众多外贸企业分散决策进行的。那么,在这种分散决策中,会不会出现商品进出口方向倒置,外汇收支失衡,外贸经济效益下降的混乱现象呢?

  我的回答是,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假定交易费用为0和没有税收、补贴以及没有其他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上述混乱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外汇汇率的实质是美元作为外贸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的价格,其表现形式为一美元兑换若干人民币的价格比率,即汇率=¥x/$1。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外汇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平衡条件——边际进口价格比率=边际出口价格比率——决定的。在外贸经营中,对于出口商来说,汇率是出口商的售汇收益,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口商所选择的的出口额,只达到边际价格比率等于汇率为止,这是出口商利润最大化的边际界限。对于进口商来说,汇率是进口商的购汇成本,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进口商所选择的进口额,只达到边际价格比率等于汇率为止,这是进口商利润最大化的边际界限。这两个边际界限就保证了进出口外币额必然平衡,且保证所有进口商品的价格比率都大于所有出口商品的价格比率,从而保证充分实现比较利益——进出口利润达极大值。

  所以说,经济人以利润为目标的选择、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汇率调节是保证外贸秩序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而良性运行的结果则是实现外汇收支平衡和外贸的社会总效益趋于极大值。这一国际经济学原理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还可以用图2来说明。

  图中OFEQ0的积分面积是进口商进口商品在国内出售的人民币总收益,其中汇率线以下的面积是进口商购汇总成本,汇率线以上的面积是进口总利润。图中OR0EQ0的面积是出口商售出外汇所得的人民币总收益,其中出口曲线以下的面积是出口商收购出口商品付出的人民币总成本,出口曲线以上、汇率线以下的面积是出口总利润。出口总利润与进口总利润之和就是外贸总利润,如密集斜线标示的面积。

责任编辑: 昀舒

王国乡:中美贸易冲突发生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贸易战 中美关系

来源:钝角网 2018-11-26 16:59:06

王国乡:中美贸易冲突发生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源与治理对策

作者:王国乡

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平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与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中,货币发行国提供国际储备手段,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失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导致中美贸易冲突乃至全球贸易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就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当务之急。

  按:此文系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张森根教授推荐,原载《中评周刊》第87期。

本文作者王国乡教授.jpg

本文作者王国乡教授

  一、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特征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制度自发进入浮动汇率时代(牙买加体系),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体系相比,其唯一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是主权国家对内发行的信用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而其不同点则表现为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以下四个特征:

  1、国际货币信用化。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流通的国际货币(美元),虽然也是主权国家(美国)对内发行的信用货币,且对内不能兑换黄金,但其在国际流通中却是与黄金挂钩的,也就是由黄金保值的,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可以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定价格兑换黄金。而在牙买加体系下,包括美元在内的所有国际货币都与黄金脱钩,其它非货币发行国持有的国际货币不能向货币发行国兑换黄金。这就使现行国际货币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

  2、国际货币多元化

  从原则上说,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任何一个国家对内发行的信用货币,只要在国际商品交换中能被其他国家信任和接受,都可以履行世界货币(国际货币)职能。但在事实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在能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时,才能称为国际货币。同时由于信用货币制度中存在着“良币驱除劣币”的规律,从而只有其币值相对最为稳定, 并得到其他国家普遍信任的货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货币。美元就是这样一种世界货币。因此现代国际货币制度被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其他发达国家发行的国际货币,从本质上说,只是美元代用券,其国际信誉是靠增加美元储备,并实行本币与美元的自由兑换来保证的。

  3、汇率自由浮动。

  汇率浮动的形式是由国际货币使用国政府自主决定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本币与美元(或其它国际货币)的自由兑换形成自由浮动的市场汇率。另一种是通过强制结汇和制定固定汇率,形成一种有管理的(可调整的)盯住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制度就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储备量无最高限额。

  在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国际货币储备量不受黄金储备量的限制,因而,国际货币储备量具有无限膨胀的可能性。

Bretton-Woods-1.jpg

1944年7月1日至21日,44个二战同盟国的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宾馆召开的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难题——国际收支失衡难题与国际储备膨胀难题

  1、国际收支失衡难题(新特里芬难题)

  美元作为主权国家的信用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必然出现如下两难困境: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虽然有利于提高美元的信誉,但却会使其他国家不可能获得美元储备,从而失去国际清偿能力,不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反之,如果美国无限满足其他国家的国际储备需要,则必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当逆差超出一定限度时,将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降低美元的国际信誉,并导致国际金融风险和债务危机。

  2、外汇储备膨胀难题

  这一难题是指,在存在主权信用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必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前提下,由于下列货币制度缺陷,而使国际收支失衡程度加大,即国际货币(外汇)储备量无限膨胀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会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投机,由此促使国际货币使用国为抵御金融风险而尽可能多的增加美元储备。

  其二,在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储备缺失限额管理的条件下,有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为了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借以获得货币对外输出的红利(铸币税),而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如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和补贴等)增加净出口和美元储备,并以美元为锚发行本国货币,借以提高本币对外输出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信誉。

  其三、从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为了取得更多的对外货币发行红利,也更愿意对外增加货币供给,以满足各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需要。

  由此可以说,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出现“外汇储备膨胀难题”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下面的数据可以证实上述判断的正确性。

  l 1971年,美国GDP为1063亿美元,外债(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为533亿美元,占GDP的5%。

  l 2017年美国GDP为19.3868万亿美元,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为7.1736万亿美元,占GDP的37%。

  数据表明,2017年全球美元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比布雷顿体系时期的1971年的占比膨胀了7.4倍。

  三、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是引发中美贸易争端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经贸关系中,一国的贸易逆差,就是另一个贸易伙伴国的顺差。因此,在上述两个难题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①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使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货币发行国,成为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和债务国,并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增加,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和金融风险等弊端;也是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货币使用国,成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债权国,并导致国内产业结构扭曲,某些部门产能过剩,消费增长缓慢,收入两极分化等弊端。这是引发中美贸易冲突的主要原因。

  根据美方的表述,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的主要理由是,自布什政府以始,美国已经积累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仅2017年就有8000亿美元逆差。与此同时,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累计达到4.7万亿美元,仅去年就达到3755亿美元,几乎占到去年美国贸易逆差的一半。由此导致美国失去5.5万多家工厂,600万个制造岗位,且债台高筑。截至2017年7月3日,美国政府债务总额为19.8万亿美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4%,其中对外债务约6-7万亿美元。据此,特朗普认为,这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而且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美国政府宣称“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

  基于这种认知,美方在中美谈判中,以增加进口关税相威胁,要求中国在两年内减少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继而又提出“三零二停一允许”的贸易规则,要求中方接受。但是由于中美对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和解决之道的认知不同,至今没有达成协议。

  中美双方在贸易争端问题上的不同认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在贸易和工业政策主任及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的支持下,特朗普深信,全球化使众多美国人失去了工作,来自中国、墨西哥等国的廉价商品造成了巨大的贸易赤字,损害了美国经济。

  纳瓦罗的论点核心是,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中国等国家强加的高关税,货币操纵,知识产权盗窃,血汗工厂劳动力和松懈的环境控制等因素推动的。(网文《美名记曝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内情》)

  ——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向特朗普反复说明,美国经济如今以服务业为主,不应该按几十年前的观念,强行用征税等手段把制造业留在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

  科恩相信贸易逆差是无关紧要的,而且可能是一件好事,让美国人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这就是全球市场的效率所在。(同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从根本上说不是赤字,而是盈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来自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愿持有美元。这是美国经济成功的信号。”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美国不能一个帽子扣下来就说中国是经济侵略者,导致这些问题有中国的因素,也有美国的因素,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元输出换回了商品,中国何罪之有?。。。。美国市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美国企业才来采购,所以才有贸易逆差,怎么能是中国的错误呢?(网文)

  ——林兆木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宏观分析》(见人民日报)一文中认为:对美国来说,1971年以后,美元已不再承担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责任,因此可以不顾别国利益而根据自身需要滥发美元,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用以弥补美国持续增加的财政赤字。其渠道就是借助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断地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美元回流购买美国国债获得大量廉价资金。......如此看来,贸易逆差不仅没让美国吃亏,反而让美国占了大便宜。占了便宜的美国,回过头来却以贸易逆差为由向别国发动贸易战,显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其意图无非是想用不讲理的办法从别国获取更多利益。

  以上五位中美精英人士对中美贸易争端的评论,虽然都集中讨论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其利弊评价和政策选择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其中不仅凸显中美贸易争端,还凸显中美两国内部的是非之争。在美国内部存在着以科恩和弗里德曼为代表“贸易逆差有益论”,与以川普和纳瓦罗为代表的“贸易逆差有害论”的激烈争论。作为执政党领袖的川普把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贸易政策,而只字不提美元对外发行机制对美国贸易逆差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中国内部对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以陈文玲为代表的“温和派”认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是国际自由贸易(企业自由选择)产生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不能归咎于中国。而以林兆木为代表的“强硬派”却认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是美国利用美元对外发行的特殊地位沾了中国的大便宜,并且在美国发动贸易战,要求中国减少贸易顺差时,更认为是美国想用不讲理的办法从别国获取更多利益。

  总之,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不论是官方或民间精英人士,就笔者接触到的文献看,还没有发现有一个人论及,现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中美贸易争端或冲突的根本原因的。有鉴于此,我在前文提出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难题,就是试图找到中美贸易争端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

  四、国际货币制度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冲突——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上文分析表明,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两大难题”是导致国际贸易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而本节阐明的国际贸易原理,则在于证明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极大化的必要条件。

  我在1982年出版的《对外贸易与汇价决策新论》②一书中,提出的对外贸易理论——边际比较利益学说,和汇率决定理论——边际购买力平价学说,就是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证明,不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比率的差异是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比较利益的标志;外贸企业以利润为目标,以商品价格比率的差异为依据,所作出的商品进出口方向和数量的选择,在均衡汇率调节下,将能保证在实现外汇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促进客观存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外贸经济效益,并保证对外贸易的社会总效益(总利润)趋于极大值。③

  下文我将用一个极其简化的分析模型,来说明这本书提出的国际经济学原理的要义。

  1、不同商品价格比率的差异形成比较利益,并决定商品进出口方向的规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可贸易商品都有一个本币价格(¥)和相应的外币价格($),每一种商品的国内外价格比率(又称相对价格,标记为¥x/$1),是该商品在本国市场稀缺程度的标志。

  假定一国可贸易商品只有A、B两种,其国内市场价格分别为24元和48元,其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分别为6美元和4美元,据以计算的价格比率分别是:

  A商品价格比率=¥24/$6=¥4/$1

  B商品价格比率=¥48/$4=¥12/$1

  由此可知,A商品的价格比率小于B商品的价格比率,即A的稀缺程度小于B的稀缺程度。其价格比率的差异为¥8/$1,这就是A与B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比较利益的标志。

  这样,在不考虑汇率调节作用时,以盈利为目标的外贸企业(下称经济人),选择商品进出口方向的规律是:只有出口价格比率较低的A商品,进口价格比率较高的B商品,且进出口外币额相等,才能实现比较利益,从而获得外贸盈利。据此,经济人出口A商品1000美元,其收购成本为人民币4000元,进口B商品1000美元,其在国内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2000元,在假定进出口费用为0的条件下,就能实现比较利益,即增加盈利8000元人民币。如果进出口方向相反,则亏损8000元。

  上述8000元人民币盈利是以进出口外币额(外汇收支)平衡为条件的。如果进出口额不相等,不论是顺差或逆差,则只能形成对外债权或债务,而不能实现比较利益,即不能增加外贸盈利。

  2、边际价格比率的变动决定商品进出口数量的规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既然出口价格比率较低的A商品可以获利,出口商就会继续增加出口量,借以增加边际(新增)利润。但是增加出口会引起A商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国外市场价格下跌,从而引起边际(新增)出口价格比率上升,边际利润减少。如此连续等额增加出口量,就会形成一个随出口量增加而依次增加的边际出口价格比率递增数列。将这个数列画在一个平面坐标上,见图1,就会显示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A商品的出口曲线Ass。图1平面坐标的横轴标示的进出口量是以美元为单位(个、十、百、千、万……等任选单位)的进出口额。纵轴标示的是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率,实际上就是每进出口一定单位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数额。

图1.jpg

  同理,连续增加B商品的进口量,就会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下跌,国外市场价格上升,从而引起边际进口价格比率下降,边际利润减少。由此形成一个随进口量增加而依次降低的边际进口价格比率递减数列,并在图1中显示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B商品的进口曲线Bdd。

  两条曲线的交点e表示两种进出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相等,其边际利润为0,总利润达极大值(见图1密集斜线标示的面积),并决定A、B两种商品的最优进出口数量(美元额)为OQ0。

  3、根据Ass和Bdd曲线推导总出口曲线和总进口曲线及其决定市场均衡汇率的规律

  根据Ass单一商品的出口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边际出口价格比率递增)的性质,可以推导出每一种商品的出口曲线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可贸易商品的出口曲线上的,对应于每一个边际价格比率的出口额分别加总,便会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总出口曲线SS,见图2,它表示出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随美元出口总额的增加而依次递增的性质。

图2.jpg

  同理,我们也可以将每种商品的进口曲线Bdd上的,对应于每一个边际价格比率的进口额加总,而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进口曲线DD,见图2,它表示进口商品的边际价格比率随美元进口总额的增加而依次递减的性质。

  SS曲线与DD曲线相交于E点,在此点边际出口价格比率=边际进口价格比率,边际利润=0,总利润达极大值 。见图2斜线标示的面积。

  从国际金融学的角度来看,出口曲线与进口曲线也分别是外汇供给曲线与外汇需求曲线。这是因为,出口商将出口商品所收入的外汇在国内外汇市场出售,就形成外汇供给。进口商为了从国外进口商品需要用人民币兑换外汇,就形成外汇需求。因此,图2中的E点就是外汇收支平衡点,由此点决定的汇率就是市场均衡汇率。

  4、利润目标、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均衡汇率,共同决定对外贸易的社会总利润趋于极大值的规律

  在经济实践中,外贸商品有成千上万种,进出口什么和进出口多少,都是由众多外贸企业分散决策进行的。那么,在这种分散决策中,会不会出现商品进出口方向倒置,外汇收支失衡,外贸经济效益下降的混乱现象呢?

  我的回答是,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假定交易费用为0和没有税收、补贴以及没有其他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上述混乱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是因为,外汇汇率的实质是美元作为外贸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的价格,其表现形式为一美元兑换若干人民币的价格比率,即汇率=¥x/$1。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外汇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平衡条件——边际进口价格比率=边际出口价格比率——决定的。在外贸经营中,对于出口商来说,汇率是出口商的售汇收益,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口商所选择的的出口额,只达到边际价格比率等于汇率为止,这是出口商利润最大化的边际界限。对于进口商来说,汇率是进口商的购汇成本,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进口商所选择的进口额,只达到边际价格比率等于汇率为止,这是进口商利润最大化的边际界限。这两个边际界限就保证了进出口外币额必然平衡,且保证所有进口商品的价格比率都大于所有出口商品的价格比率,从而保证充分实现比较利益——进出口利润达极大值。

  所以说,经济人以利润为目标的选择、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汇率调节是保证外贸秩序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而良性运行的结果则是实现外汇收支平衡和外贸的社会总效益趋于极大值。这一国际经济学原理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还可以用图2来说明。

  图中OFEQ0的积分面积是进口商进口商品在国内出售的人民币总收益,其中汇率线以下的面积是进口商购汇总成本,汇率线以上的面积是进口总利润。图中OR0EQ0的面积是出口商售出外汇所得的人民币总收益,其中出口曲线以下的面积是出口商收购出口商品付出的人民币总成本,出口曲线以上、汇率线以下的面积是出口总利润。出口总利润与进口总利润之和就是外贸总利润,如密集斜线标示的面积。

  5、外汇汇率偏高形成外贸顺差并减少外贸盈利的必然性

  为了便于说明外贸顺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害影响,我们用两条倾斜的直线来分别表示进出口曲线所体现的价格比率的变动趋势,如图3所示,假定外汇汇率高于均衡汇率达到R1的水平,则在国内外物价不变从而价格比率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将使进口额减少到OQ1的数量,出口额增加到OQ2的数量。其中OQ1的出口量是和对应的进口量相等的部分,故仍能创造外贸盈利为人民币GFac的面积,比图1减少了cEa的面积。

图3.jpg

  但是其中Q1Q2的外币出口额,由于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所以,除了没有创造外贸盈利外,还造成双倍的外贸顺差出口额(即Q1Q2出口美元额线段的两倍),以及造成对应的双倍人民币财富流失(即Q1abQ2标示的人民币出口面积的两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图3的横轴, 既表示美元出口额,也表示美元进口额,因此在图中表示的顺差人民币出口面积Q1abQ2,既包括原来出口曲线上的cb线段以下人民币出口成本面积和cb线段以上的出口商盈利面积,又包括原来进口曲线上的ad线段以下的人民币出口成本面积和ad线段以上出口商盈利面积。

  这里之所以把顺差中的出口商的收购成本和盈利都看作是国民财富的外流,是因为在没有相应进口的条件下,出口商卖出外汇所得到的人民币收入,并非来自进口商品的销售收入,而是来自于财政支出。而国家财政支出是其他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的转移支付。

  在此,也许有读者会问:国家收购外汇的支出是一种等价交换,在这种顺差性出口中,固然有以人民币表示的中国财富的流出,但却有等额的外汇流入,怎么会说外贸顺差是国民财富的流失呢?

  我的回答是:1)所谓外汇收入不过是中国外汇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的账户上增加的一笔美元存款,在这笔资金未提用之前,它就是增加了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其实质就是中国财政用其它部门(非外贸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购买的美元,以低利息收益存放于美国金融体系,并成为美国人用于投资和消费的资金来源。这显然是中国国民收入作为资本的低效外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对中国征收的“铸币税”,我称之为美元对外发行红利。2)如果在之后的某个时间内,中国将这部分外汇存款提取出来,再用于对美国或其它国家的逆差性进口,形成了等额的国民财富单向流入,则会形成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利益收入(外贸盈利),并同时减少等额外汇储备。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节分析的意义,见图3,我将我国2017年的贸易收支,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假定其出口总额为5000 亿美元,进口为1000亿美元(实为1300亿),贸易顺差为4000亿美元(实为3755亿),同时假定汇率为R1,由其决定的可以实现比较利益的进出口额分别为1000亿美元,即只有2000亿美元的对等进出口额实现了比较利益,另外4000亿美元贸易顺差(Q1Q2的两倍)没有产生任何比较利益,即其外贸盈利为零。据此可以推导出,在价格比率曲线不变的条件下,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应当为R0,由其决定的最优进出口平衡额分别为2000亿美元,即总贸易额为4000亿美元,可以实现的外贸总利润为GFE的面积 。

  或有读者质疑说:我国人民币汇率未必低估,甚至可能高估。在川普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后,曾引起人民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的事实,就表明之前人民币汇率没有低估。由此是否可以说,你的分析模型未必能说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问题?

  对此,我的回答是:1)在人民币没有对内实行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人民币到底是高估或是低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搁置不论。2)在国际金融学中,人们把外汇管制下的汇率区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指官方宣布的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在存在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的条件下,已经促使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比率普遍下降,并产生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的显著效应,而官定汇率仍然没有作出相应调整的条件下,形成的汇率错位安排,一般称为本币实际汇率低估(即外币实际汇率高估)。据此可以说,本文提出的分析模型,即使不能适用于名义汇率调节下的外汇收支分析,也能适用于实际汇率调节下的外汇收支分析。这种数理分析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揭示,外贸顺差及其累积的官方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害影响及其变革的必要性。

  到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平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与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中,货币发行国提供国际储备手段,必须通过国际收支失衡来实现的运行机制,是相互矛盾的。这是导致中美贸易冲突乃至全球贸易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就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当务之急。

  五、改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先决条件

  我在2012年发表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最优原则及设想》一文,③是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的思考。这里所讨论的“改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问题,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中美贸易争端问题进行的短期思考。这一思考的要点就是在保持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国际货币储备限额管理”机制,借以解决前文论及的“国际收支失衡难题”和“国际储备无限膨胀难题”。概而言之,这一管理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原则:

  1)将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中国际货币储备的职能限定于国际货币使用国满足国际支付需要(即国际清偿力需要)的唯一用途。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国际货币储备额,只要达到当年进口额的25%,就被认为是具有国际清偿力的标志。这个比例本来是一个最低限额,现在将其定为最高限额也是合理的。

  2)要求所有国际货币储备国都必须实行本币与储备货币的自由兑换。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其一,保证形成反映市场外汇供求平衡的均衡汇率,自动调节市场外汇的供求平衡,避免产生超额外汇储备需求,有利于实现外汇储备的限额管理。其二,市场汇率的变动能够灵敏地反映国内货币发行量和物价的变动,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保持币值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3)要求所有国际货币储备国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制度,调节短期汇率的稳定。并由此形成国际收支平衡新概念,即外汇收支平衡的含义,包括国家对国际支付手段的合规需求(限于当年进口额的25%)与供给在内的外汇收支供求平衡。

  4)要求所有国际货币储备国实行中央银行基准汇率与市场汇率自由浮动相结合的制度。这将更有效的保证市场汇率的自由浮动在央行基准汇率约束下保持稳定。同时有利于各国中央银行把基准利率与基准汇率相结合共同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作用。

  5)要求所有国际货币储备国建立远期外汇交易市场,借以形成利率平价机制,防止短期外汇投机活动。

  6)健全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良性竞争机制。在国际储备限额管理条件下,任何国际货币发行国,都将不可能通过用增加美元储备的办法,来提高本国货币的信用度,借以扩大本国货币输出量;而只能通过提高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和国家经济实力与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办法,来提高本国货币的信用度和国际地位。这将有利于形成多种国际货币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7)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地位,切实担当起国际储备限额管理的职能。如果在实行国际储备限额管理之后,在美国作为最大的国际货币发行国仍然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压力的条件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在成员国协商同意的条件下,适度扩大特别提款权的分配额度,以减少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

  上七项原则的实施,必将消除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两难”困境,从而为消除国际贸易冲突问题提供一种最优化的国际货币制度环境。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附录:

  本文阐述的均衡汇率理论,在改革开放初期笔者发表的一系列国际金融论著中,已经作了系统的表述。其中代表作主要有:

  《试论汇率决策的最优原则》(《经济学动态》1985年第1期,摘要稿)

  《汇率决策的最优原则》(《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1985年第2期)

  《运用边际分析方法研究对外贸易与汇率决定的最优原则》(《金融研究》1986年第七期)

  《均衡汇率决定原理》(《世界经济》1986年第五期)

  《比较利益原理与利用外资决策》(《国际金融研究》1991年第7期?)

  《对外贸易与汇价决策新论》专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

  《国际金融简明教程》求实出版社 1989年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从经济学视角求解伦理学难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2月

       注释

  ①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贸易收支只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的一部分,从逻辑上说,不能把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混为一谈。但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人们总是把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贸易收支在数量上是国际收支的最大部分,在质量上也是影响国家利益的主要因素。本文讨论的主题,既涉及国际货币制度中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又涉及中美贸易冲突中贸易收支失衡问题。因此,交互使用这两个词语是不可避免的。读者只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能理解它的含义。

  ① 转引自李长久《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与对应之策》,见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p60

  ② 《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第一次印刷

  ③ 我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汇率决策的最优原则》一文(分别在《经济学动态》1985年1月和《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1985年第二期发表),是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出发提出汇率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外汇收支供求平衡原则、单一汇率原则和有管理的浮动原则,这三个原则后来成为1994年中国汇率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即以市场供求平衡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原则。这一研究结果也成为《新论》一书的理论基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在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取得有效的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成就之后,我国汇率管理趋于僵化,未能按照外汇收支平衡原则作出及时调整,以致于出现人民币汇率低估,外汇储备过度膨胀现象。

  ③ 见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12年第七期,其中有大量删节。原文18000字,只发表3000字。此文是根据我在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2011年年会暨国际金融研讨会发表的演讲整理而成。(此发言在年会会刊上有摘要发表)其中被删节的部分,包含本文的部分内容。当时尚未发生中美贸易冲突,所以我在当时提出的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两难”问题,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的影响及发生贸易冲突可能性分析,并未引起《经济要参》编辑的重视,而被删节了。现在我写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用六年前那篇文章的思想来讨论已经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问题的结果。《要参》中提出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方案是用扩大特别提款权的方式来解决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两难”问题。

昀舒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