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钝角网

首页 外交 大国 周边 新兴国家 安全 经济 七洲志 读书 国际周评


中美贸易谈判:忍痛易,忍痒难

关键词:

来源:FT中文网 2018-05-23 10:32:23

中美贸易谈判:忍痛易,忍痒难

作者:万喆

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最近许多年里,又一次给了我们“痛”感。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刺痛”,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升级的“灼痛”,是关于芯片制裁的“撕裂痛”。

  华盛顿当地时间19日,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看上去,贸易战不打了。

  然而,不必大喜大悲,因为今日中国,更应当明白,忍痛易,忍痒难。

  “搔着痒处”,“赢”了吗?

  贸易摩擦已有几月,数次升温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有了共同声明,不禁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但其实,大喜过望并不至于,患得患失也不必要。

  此份声明,虽有建设性趋势,并无细节性描述。许多人根据各种字眼揣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宜过分,否则反而显得附会。

  有些人则看出“忧虑”来。包括中国所谓的“退让”,特朗普的(又一次证明)强大精明。其实不然。纵观历史,几十年来,美国同他人打“贸易战”,无论与欧洲、日本、新兴国家等,最后基本上都是对手妥协,几无例外。而且究其细节,千万莫误以为因欧洲与其同仇敌忾、日本是其“小弟”、新兴国家没有实力等,才导致其纷纷“落败”。正相反,每次贸易战,双方都是开足火力,在政治、法律、经济上刀光剑影互不相让的。

  就拿很多人一直印象中“软蛋”的日本来看,上世纪的日美贸易交锋,日本为捍卫自己国家利益,也经历了各种“强硬战”“冷淡战”“破裂战”。期间,美国曾签署对日出口到美价值3亿美元存储器征收100%的关税、单方面制裁日豪华汽车100%关税、5年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对日木材、环境、纸张、电脑、电信、保险事实关税报复。印度也曾经以国内法来强横对抗美方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最终,必须承认,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战略战术能力仍旧有不可抗拒的优势。

  因此,在摩擦与谈判回合中,“国家利益至上”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干掉”对方,而是力求“搔着痒处”,在本来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损失最小化。

  此次声明显示,前次美国代表团来华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中国并未接受,整体开放步伐与中国自身主动所求相一致。既非不痛不痒,也未让对方太痛太痒。

  所谓“赢”,要把“赢”的定义搞清楚。立足自身,将目标定得合理,且达到甚或高于目标,即为“赢”。

  “心痒痒”,“发达”了吗?

  中国的忧虑却应仍然在。

  就在4月,世界银行表示,迫于来自“美国的压力”,将提高世行给中国贷款的利率。

  此事与贸易摩擦,实际都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等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中国过去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上所担负的责任义务已经不足以反映现在的中国实力。

  诚如当年日本也被美国指责“搭防务便车”,迫使其加强“大国责任”的付出。

  反观中国,认为中国经济水平、购买力水平、技术水平等“超过美国”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大有中国已经“发达”了的感觉。

  然而,虽然中国GDP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8123美元,居世界第68位,仅为美国(57638美元)的1/7;人均居民消费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5913美元)的1/2,仅为美国(36405美元)的7%;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29.3%,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广大群众较大比重支出仍需满足吃饭穿衣等基本需要。

  从被广受好评认为早已“超英越美”的基础设施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至于中国的技术力量,中兴芯片事件相当有代表性。应该说,现阶段整体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差距。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易受外界经济冲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90%以上,但只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的10%左右,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必须说,中国四十年高速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但不可以偏概全,难以一概而论。总体而言,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各种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

中美贸易谈判:忍痛易,忍痒难

关键词:

来源:FT中文网 2018-05-23 10:32:23

中美贸易谈判:忍痛易,忍痒难

作者:万喆

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最近许多年里,又一次给了我们“痛”感。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刺痛”,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升级的“灼痛”,是关于芯片制裁的“撕裂痛”。

  华盛顿当地时间19日,中美就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看上去,贸易战不打了。

  然而,不必大喜大悲,因为今日中国,更应当明白,忍痛易,忍痒难。

  “搔着痒处”,“赢”了吗?

  贸易摩擦已有几月,数次升温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今有了共同声明,不禁让许多人感慨万千。但其实,大喜过望并不至于,患得患失也不必要。

  此份声明,虽有建设性趋势,并无细节性描述。许多人根据各种字眼揣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宜过分,否则反而显得附会。

  有些人则看出“忧虑”来。包括中国所谓的“退让”,特朗普的(又一次证明)强大精明。其实不然。纵观历史,几十年来,美国同他人打“贸易战”,无论与欧洲、日本、新兴国家等,最后基本上都是对手妥协,几无例外。而且究其细节,千万莫误以为因欧洲与其同仇敌忾、日本是其“小弟”、新兴国家没有实力等,才导致其纷纷“落败”。正相反,每次贸易战,双方都是开足火力,在政治、法律、经济上刀光剑影互不相让的。

  就拿很多人一直印象中“软蛋”的日本来看,上世纪的日美贸易交锋,日本为捍卫自己国家利益,也经历了各种“强硬战”“冷淡战”“破裂战”。期间,美国曾签署对日出口到美价值3亿美元存储器征收100%的关税、单方面制裁日豪华汽车100%关税、5年内禁止东芝集团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对日木材、环境、纸张、电脑、电信、保险事实关税报复。印度也曾经以国内法来强横对抗美方知识产权保护等要求。最终,必须承认,美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以及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战略战术能力仍旧有不可抗拒的优势。

  因此,在摩擦与谈判回合中,“国家利益至上”寻求的不是绝对的“干掉”对方,而是力求“搔着痒处”,在本来条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损失最小化。

  此次声明显示,前次美国代表团来华提出的一些“过分”要求中国并未接受,整体开放步伐与中国自身主动所求相一致。既非不痛不痒,也未让对方太痛太痒。

  所谓“赢”,要把“赢”的定义搞清楚。立足自身,将目标定得合理,且达到甚或高于目标,即为“赢”。

  “心痒痒”,“发达”了吗?

  中国的忧虑却应仍然在。

  就在4月,世界银行表示,迫于来自“美国的压力”,将提高世行给中国贷款的利率。

  此事与贸易摩擦,实际都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等认为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发达国家”。因此,中国过去在国际组织中和国际上所担负的责任义务已经不足以反映现在的中国实力。

  诚如当年日本也被美国指责“搭防务便车”,迫使其加强“大国责任”的付出。

  反观中国,认为中国经济水平、购买力水平、技术水平等“超过美国”的说法也甚嚣尘上。大有中国已经“发达”了的感觉。

  然而,虽然中国GDP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8123美元,居世界第68位,仅为美国(57638美元)的1/7;人均居民消费2506美元,不及世界平均水平(5913美元)的1/2,仅为美国(36405美元)的7%;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29.3%,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广大群众较大比重支出仍需满足吃饭穿衣等基本需要。

  从被广受好评认为早已“超英越美”的基础设施看,目前我国基础设施人均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仍很薄弱。

  至于中国的技术力量,中兴芯片事件相当有代表性。应该说,现阶段整体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仍有相当差距。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仍依靠易受外界经济冲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比重的90%以上,但只占世界工业制成品的10%左右,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必须说,中国四十年高速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但不可以偏概全,难以一概而论。总体而言,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各种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理解,从“一穷二白”的痛苦中,中国破茧而出,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但是,忍痛易忍痒难,不住的心痒痒为自己发展得“特别好”建筑出“泡沫”,不但不能止痒,反而可能中了他人下怀,成为下一个“痛点”。

  “一时嘴痒”,“话语权”是这样吗?

  不仅如此。

  此次中美贸易“交恶”,并不在于中国实质上违反了自己签署加入的WTO协定。中国有否遵守协议条款,世贸组织有两套机制来保证成员合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都相当透明,倘若违规,必可从公开资料中找到,并可予以诉讼解决。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奇迹”成为世界“奇迹”。中国也有意担负起大国责任,与全球共享自己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尤其鼓励支持发展中国家共同成长发展。因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但是,社会上不乏一些声音,对于中国取得的成就盲目乐观,并且盲目自大,有些明确以美国等为主要“目标”的比较方式,显然也引起了美国等的重大关注。包括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反对意见,《国防安全战略》等将中国列为头号竞争对手等,虽然是美欧对我长期遏制战略中的必然,但这些“心烦技痒”恐怕也是导火索、催化剂。而反观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和技术升级,何尝不也是牙根儿都“痒”得很?

  进入WTO对于中国有非凡的意义,使中国经济获得腾飞。但WTO等国际框架显然是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价值共识为基础的。因而西方难免诟病,中国在同意此共识的基础上获利,但却反过来想要破坏基础。这也是此次贸易战中美方指责中方的关键点。

  其实,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WTO,本身也愿意走向更加开放、包容,且一贯不存在侵略性意图,主张共享共治共赢,中国价值共识是在崛起过程中更注重和平、和睦,而非“打败”“称霸”等。

  但是,在诸如“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大多数人在想办法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睦邻友好提供更多服务。也有个别人在借机为己谋利,造成海外的一些误解。不仅不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反而起了反作用。

  对于中国,实力越增强,国际环境的反应越是复杂,如果都在“技痒”,导致擦枪走火、兵戎相见,则斗则两伤,不仅对中美,对全球经济贸易都会有极大负面影响。

  中国需要“话语权”,但绝不是要这种“一时嘴痒”。

  不能“隔靴搔痒”“膝痒搔背”,改革亟需深化

  中国发展至今取得亮眼成绩,是因为坚持改革、深化改革。

  不需讳言,中国经济改革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临着相当困难的处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三、四十年前的中国改革,尽管也有其困难之处,但从经济上看,百废待兴,改革的前途虽然难以预料,包袱却比较小。而时至今日,家大业大,每走一步,牵动着十几亿人的生活日常,每个人生活转变都有巨大的机会成本,更不要说机构、行业和国家。

  但不改革又是不行的。全球都处于结构性改革攻坚期,谁能够率先完成结构性改革升级,就能够获得下一阶段的发展先机。而中国在四十年发展后,也面临经济总量的边际增加已经注定相对下降,而许多结构性扭曲将极大阻碍新经济动力的问题。中国既面临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问题,也面临自身特有的市场化管理水平不足问题。同时面对内外压力,需要内外兼修。

  今年的两会期间,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可以说,已经明确表示了要深化改革的决心。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每次经济环境的大变化,都必然伴随着政府服务管理思路的变化,因此也必然伴随机构改革的发生。

  不得不说,改革不易。多年“成功”难免让人缺少改革动力。从房地产过去的调控历史看,“越调越高”大概就是因为政策历来都是在“隔靴搔痒”的缘故。至于过去证券市场总也整治不好,内幕交易猖獗公司治理混乱总也整治不好,金融机构表外资产扩张总也理不清楚,地方债杠杆几何总也理不清楚,监管套利总也越管越多,货币从来“没放水”却总是越管越多,也不过都是“膝痒搔背”的缘故。

  而这一切,恐怕都是我们“心太痒”,总只想在规模上“争第一”的结果。

  现在我们正其义,把扩大规模“做大”不再放在首要或者唯一位置,而是要“对标高质量发展”,加强监管、梳理市场、提高治理能力,来“做强”。这才是应有之义。

  外面的世界虽然又大又美,但我们不要一天到晚只“心痒难耐”,更不能“虱多不痒”。我们要的是稳扎稳打,战胜自己。

  忍痛易,忍痒难

  双方即使交战,结果总还是要谈,这是必然。因此,微笑即可,此不至于大喜过望之缘故。

  而特朗普团队前期发生科恩辞职事件,后期内部意见发生分歧。中国已经阶段性取得能够取得的较好境遇。此不至于大患得患失之缘故。

  有人说,中国最困难的时期也能够自行研制出“两弹一星”,也能够让美国人重回谈判桌,现在区区贸易摩擦,区区芯片制裁,又算得了什么?

  此话差矣。

  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中国在发展之初,需要考虑的更多是单向性问题。而当国家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需要担负起更大、更重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复杂、更紧迫的风险,也需要更谨慎、更综合的考虑和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有人说,中国人靠着自己勤劳勇敢打下一片天,人口红利创造了世界奇迹,要什么市场化改革?要什么市场开放?

  此话差矣。

  安勤苦易,安闲散难。人民生活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人民衡量幸福的标准在提高,人民获得满足感的内容在丰富。还想用单一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提供,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了。

  有人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全球第一,我们的综合实力现在也非常的强,我们应该倾尽国家之力不惜一切代价做很多事,以取得成功。

  此话差矣。

  忍痛易,忍痒难。

  我们的实力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得来不易,也需要把力量用在刀刃上,让国家和民族有更好的发展,让现有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更有效率,让我们这几代人的努力可以为未来十几代、几十代人的生活奠定繁荣强大的基础。我们是不怕“亮剑”,但不要因为叶公好龙式的“技痒”而亮剑。

  贸易战本身,以及贸易战中的大豆、飞机、芯片等“热点”商品,都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国家经济运行以及深化改革的思考。

  从近期某IT企业与不知对手为谁的“超级大战”则能够看出,中国市场化改革亟需进行。企业究竟应该在市场中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企业觉得市场中的消费者在“黑”自己是否有道理?这些年,被国家和民众“捧”到“巅峰”的企业家,却对市场上的民众、投资者、消费者等大发雷霆大声咆哮大骂出口不在少数。从最终结果看,他们都曾经是“市场化”甚或“自由化”的代言人,但当他们从这种半“自由化”半“垄断”机制中获得利益,而遭到真正的“市场化”挑战,便完全变了嘴脸。这背后原因,是否值得深思?

  我们在高兴得“心痒”的同时,这些不是爬上袍子的虱子,这些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和经济的痛点。千万不要因为“痒”而掩盖了这些“痛”。

  后记

  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就是在最近许多年里,又一次给了我们“痛”感。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刺痛”,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制造业升级的“灼痛”,是关于芯片制裁的“撕裂痛”。正因为突如其来的“痛”,让我们在一片“皮松骨痒”中警醒,看到了自身的缺点,痛定思痛,促进了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进程推进。

  这无异于是一件很好的事。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并不理解“战略定力”的真正意涵,更难以体会“战略定力”对当今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当“痛”过才知道,我们离“痛”已经很久远了,我们已经“痒”了很久。

  此次贸易摩擦的起源,既有短期的战术敲诈,也有长期的战略遏制意图。虽然与我们某些战略战术不足有关,但也与全球、以及中美间结构性差异有关。如果进行对比,会发现当下几个月的事件推进情况与去年从下半年至年底颇有相似,事情似乎又回到了“百日贸易计划”与美国来华访问签订“大单”之时。因此可见,即使当前贸易摩擦看似告一段落,但长期看,未来双方乃至全球的摩擦只会加深、加重、加快。

  从此次应对来看,对于特朗普与美国政策的认识还需加深。“脸谱化”认识和“伦理化”关系定位都不可取,国家利益蕴含全方位的长期较量,即使在“蜜月期”也一样。

  目前看,全球都处于深度调整期,各种互相打击“痛点”可能会更多出现。但对于中国而言,“痛”或也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时期,可能并不“痛”,而要懂得怎么治疗自己心中的“痒”。既不要有了问题还觉得“无关痛痒”,也不要有了成绩就觉得别人都是“纸老虎”所以“老虎头上搔痒”,当然也不要因未到紧急情况就“头痒搔跟”。而是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栉垢爬痒”,抑制心疾。

  因此,“保持战略定力”,正是对正处于“三个前所未有”历史方位的中国、正是对“痛痒难忍”最好的心态和药方!

  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得大道者得天下,此之谓也。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收藏 分享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