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9-07-29 14:39:23
作者:马云根
《统计数字会撒谎》这书的书名直译过来是《如何利用统计撒谎》,这本书是1954出版的,距今有65年了。如今最新出版的书名变为《统计陷阱》,不过直译的书名更准确,只不过会被认为是“行骗指南”。因为它道出了统计的真相: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是死的,是被人整理筛选计算出来的。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是统计的人在撒谎,是他们在利用数字骗人。所有的号称理论家中最狡猾的和最阴险的,就是那些坚称让事实和数字说话的人。因为,这些人刻意的隐瞒了自己对事实和数据进行了分类和筛选,读者得到的东西就是他们希望人们知道的东西。
《统计陷阱》是本启蒙读物,如果你对各地的平均工资、房价等有质疑,如果你对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数字有质疑,如果你发现风头正劲的专家学者张**、林**等人,为什么总是在用事实与数据说话来忽悠中国社会,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教读者如何识破虚假的统计资料,寻找可靠有用的数据。在这里作者对统计资料提出了五个问题用于辨别它的真伪。“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么”这五个问题。以下为本书绪言。
绪言
我岳父刚从爱荷华州到加利福尼亚州便对我说:“你们这儿治安不好。”在他所阅读的报纸中的确是这样描述的。但是,这种报纸以不轻易忽略当地发生的任何犯罪行为,并且以对于爱荷华州发生的谋杀案用比爱荷华州本地的主要报纸更多的笔墨进行大肆渲染而闻名。
我岳父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一个建立在明显有偏样本基础之上的随意的统计结论。类似于其他某些更为精致的统计结论,它也存在着证据与结果不匹配的问题。它假定报纸专栏中对犯罪行为的报道是测量犯罪率的工具。
几年前,十来个调查人员分别独立地发表了关于抗组织胺药物的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证明,在经过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后相当大比例的感冒能够治愈。这引起了传媒的大肆宣传,至少在广告中也是如此,并兴起了药物生产的热潮,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药物具有强烈的需求。但奇怪的是,人们拒绝越过统计去注意一下早就了解的事实。正如一位幽默的非医学权威人士,亨利·G·菲尔森(Henry G. Felsen)所指出的那样,服用上述药物的确能在一个星期内治愈感冒,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使不服用上述药物,一般而言,感冒也能在七天内痊愈。
你所见所闻的许多东西也和上面的事例一样。平均数、作用关系、趋势和图表与看上去的并不总是一致。虽然经验告诉我们“眼见为实”,但眼睛告诉我们的也许隐瞒了或者夸大了一部分事实。
统计这种神秘的语言,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是如此的吸引人,但有时它却被利用并成为耸人听闻、恶意夸大或简化事实、迷惑他人的工具。在报告社会经济趋势、商业状况、民意测验和普查的大量数据时,统计方法或者统计术语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并恰当地使用这些统计语言,而读者又并不能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含义,那么,统计结果只能是一堆废话。
在通常的科学写作中充斥着被滥用的统计数据,以至于人们很难想到这些统计数据的背后,有一个“白衣侠客”在昏暗的灯光下没日没夜地工作,就像一小撮药粉、一小瓶颜料,统计把一些重要的事实弄得似是而非。巧妙伪装的统计资料胜过希特勒的弥天大谎,虽然它也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却不会因此受到指责。
本书是一本如何利用统计以达到瞒天过海目的的入门读物。看上去,它很像骗子的行骗指南。但或许我可以模仿一个已退休的窃贼——在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撬开一把锁的方面,他的回忆录达到了研究生课程的水平——替这本书说句公道话:毕竟,骗子早就掌握了行骗的技巧,而诚实的人出于自卫也应该学会它。
《统计陷阱》是美国统计学家达莱尔·哈夫的名著,自1954年出版至今,多次重印,被译为多种文字,影响深远。
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将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例如各种证券信息、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公司财务报告等,这些资料、数据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进行鉴别?这本《统计陷阱》回答了这些问题。
达莱尔·哈夫,美国统计专家。1913年出生在美国爱荷华州,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lowa),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由于成绩优异加入了美国大学优等生的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同时还参加了社会心理学、统计学以及智力测验等研究项目。达莱尔·哈夫的文章多见于《哈泼斯》、《星期六邮报》、《时尚先生》以及《纽约时报》等美国顶尖媒体。1963年,由于他的贡献被授予国家学院钟奖(National School Bell )。
此书只有一百多页,带有文学风格又带有实用性的书,对当下社会的认识也会具有极大的帮助,值得一读!
关键词: 社会万象
来源:钝角网 2019-07-29 14:39:23
作者:马云根
《统计数字会撒谎》这书的书名直译过来是《如何利用统计撒谎》,这本书是1954出版的,距今有65年了。如今最新出版的书名变为《统计陷阱》,不过直译的书名更准确,只不过会被认为是“行骗指南”。因为它道出了统计的真相:不是统计数字会撒谎,统计数字是死的,是被人整理筛选计算出来的。统计数字只是工具而已,是统计的人在撒谎,是他们在利用数字骗人。所有的号称理论家中最狡猾的和最阴险的,就是那些坚称让事实和数字说话的人。因为,这些人刻意的隐瞒了自己对事实和数据进行了分类和筛选,读者得到的东西就是他们希望人们知道的东西。
《统计陷阱》是本启蒙读物,如果你对各地的平均工资、房价等有质疑,如果你对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数字有质疑,如果你发现风头正劲的专家学者张**、林**等人,为什么总是在用事实与数据说话来忽悠中国社会,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教读者如何识破虚假的统计资料,寻找可靠有用的数据。在这里作者对统计资料提出了五个问题用于辨别它的真伪。“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么”这五个问题。以下为本书绪言。
绪言
我岳父刚从爱荷华州到加利福尼亚州便对我说:“你们这儿治安不好。”在他所阅读的报纸中的确是这样描述的。但是,这种报纸以不轻易忽略当地发生的任何犯罪行为,并且以对于爱荷华州发生的谋杀案用比爱荷华州本地的主要报纸更多的笔墨进行大肆渲染而闻名。
我岳父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一个建立在明显有偏样本基础之上的随意的统计结论。类似于其他某些更为精致的统计结论,它也存在着证据与结果不匹配的问题。它假定报纸专栏中对犯罪行为的报道是测量犯罪率的工具。
几年前,十来个调查人员分别独立地发表了关于抗组织胺药物的数据。所有的数据都证明,在经过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后相当大比例的感冒能够治愈。这引起了传媒的大肆宣传,至少在广告中也是如此,并兴起了药物生产的热潮,这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药物具有强烈的需求。但奇怪的是,人们拒绝越过统计去注意一下早就了解的事实。正如一位幽默的非医学权威人士,亨利·G·菲尔森(Henry G. Felsen)所指出的那样,服用上述药物的确能在一个星期内治愈感冒,但人们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使不服用上述药物,一般而言,感冒也能在七天内痊愈。
你所见所闻的许多东西也和上面的事例一样。平均数、作用关系、趋势和图表与看上去的并不总是一致。虽然经验告诉我们“眼见为实”,但眼睛告诉我们的也许隐瞒了或者夸大了一部分事实。
统计这种神秘的语言,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社会里是如此的吸引人,但有时它却被利用并成为耸人听闻、恶意夸大或简化事实、迷惑他人的工具。在报告社会经济趋势、商业状况、民意测验和普查的大量数据时,统计方法或者统计术语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并恰当地使用这些统计语言,而读者又并不能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含义,那么,统计结果只能是一堆废话。
在通常的科学写作中充斥着被滥用的统计数据,以至于人们很难想到这些统计数据的背后,有一个“白衣侠客”在昏暗的灯光下没日没夜地工作,就像一小撮药粉、一小瓶颜料,统计把一些重要的事实弄得似是而非。巧妙伪装的统计资料胜过希特勒的弥天大谎,虽然它也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却不会因此受到指责。
本书是一本如何利用统计以达到瞒天过海目的的入门读物。看上去,它很像骗子的行骗指南。但或许我可以模仿一个已退休的窃贼——在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撬开一把锁的方面,他的回忆录达到了研究生课程的水平——替这本书说句公道话:毕竟,骗子早就掌握了行骗的技巧,而诚实的人出于自卫也应该学会它。
《统计陷阱》是美国统计学家达莱尔·哈夫的名著,自1954年出版至今,多次重印,被译为多种文字,影响深远。
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将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例如各种证券信息、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公司财务报告等,这些资料、数据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进行鉴别?这本《统计陷阱》回答了这些问题。
达莱尔·哈夫,美国统计专家。1913年出生在美国爱荷华州,毕业于爱荷华州立大学(the State University of lowa),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由于成绩优异加入了美国大学优等生的荣誉学会(Phi Beta Kappa),同时还参加了社会心理学、统计学以及智力测验等研究项目。达莱尔·哈夫的文章多见于《哈泼斯》、《星期六邮报》、《时尚先生》以及《纽约时报》等美国顶尖媒体。1963年,由于他的贡献被授予国家学院钟奖(National School Bell )。
此书只有一百多页,带有文学风格又带有实用性的书,对当下社会的认识也会具有极大的帮助,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