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苏联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2022-08-31 16:04:38
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当地时间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苏联最后一代领导人去世了。
可能是因为“战斗民族”体质和酗酒的缘故,苏联-俄罗斯领导人大多享寿不永,但戈尔巴乔夫却是个特例,他创造了两个奇迹:
第一,2022年他去世时享年91岁——这在斯拉夫男人当中算是超高龄。
第二,1985年他秉政苏联时“年仅”54岁——这在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领导人中,属于“婴儿般的年纪”。
是的,上一位苏联领导人去世,还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正式上台前。而当时,苏联已经连续4年给三任现任领导人办了国丧——
1982年,勃列日涅夫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6岁。
1983年,安德罗波夫因感冒引发的化脓去世,享年71岁。
1985年,契尔年科因多种综合病症并发去世,享年73岁。
连续的领导人去世,并不是当时的苏联遭遇了什么诅咒,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后,苏联高层确实已经老龄化到了无人可用的程度。喜欢讲笑话的苏联人当时编过一个段子:“有四十颗牙,四条腿的动物是什么?——鳄鱼。那有四颗牙,四十是条腿的动物又是什么?——苏共政治局。”所以契尔年科在短暂的一年秉政之中,做了一件当时看起来无比正确的决定,他以近乎火箭的速度提拔了“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为其接班人。据说契尔年科曾对身边人算过一卦,说你看戈尔巴乔夫同志身体这样好,精力这样旺盛,一定能为我们祖国服务较长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契尔年科算对了,戈尔巴乔夫确实身体好,扛到今天,享年91岁。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契尔年科又算错了,他没算到他的祖国苏联居然没活过戈尔巴乔夫同志,1991年苏联就解体了,享年69岁。
苏联的身板居然没扛过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是因为早于契尔年科撒手人寰时,这个国家的机体已经出现了与这位领导人一样难以遏制的衰老和“多脏器衰竭”。1984年,病休前的契尔年科最后一次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曾说过一句非常耸人听闻的话,叫“西方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总攻已经到来,我们的事业处于危机关头。”这话抛去意识形态的色彩,确实所言非虚。1984年,由勃列日涅夫鲁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且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场战争消耗了苏联这个红色巨人大量的资源、资金和年轻人的生命。
且更为关键的,它对内导致了苏联始终处于一种“战时经济”的非正常正常状态,对外则极度恶化了苏联的外交关系,包括中、美、英、法、西德、日本等几乎所有非苏联卫星国的主要国家都表态反对这场入侵。而即便苏联的东欧卫星国内部,关系也在变得空前紧张,波兰的反对势力“团结工会”已经日渐形成气候,东德、匈牙利等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的。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也仅仅是依赖苏联的驻军和每年巨量的经济输血才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
换而言之,当时的苏联处于全方位的“失血状态”状态,无论西方阵营、自己阵营内部、还是苏联国内,到处都是需要资源和资金填补的窟窿。而苏联的民用工业产品早已落伍,日子靠什么来过呢?当时的另一个苏联流行笑话是:现在能够给苏联在国际市场上赚取外汇的东西,只有三样——1、军火,2、石油,3、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这种局面,你即便找一位政治和经济都叫得响的双料改革大师来,也未必能力挽狂澜,更何况戈尔巴乔夫还根本做不了这样一个人。由于过于“年轻”,在当时的苏联官场上,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资历和经验都非常不足,为了操纵苏联这艘巨轮,他像任何年轻船长一样,不得不用自己一身蛮力,用最大的力量去试图转动那已经锈死的船舵。然后,“嘎嘣”,劲儿使大了,舵断了。
这就是所谓的“戈尔巴乔夫激进推动改革、矫枉过正”说法由来——其实戈尔巴乔夫本人之前的主张也不像上台后那般“激进”,他也知道治苏联的病要一步步来,但有什么办法呢?不把观点提鲜明一点,已经没人听他的了。当然,后世在复盘这段历史时,站在给苏联续命的角度,可以提出无数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戈尔巴乔夫可不可以不搞松绑式的改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内严控,对外发动新的战争,激化冷战冲突,以转移国内矛盾?这种思路,当然未必是不可行的,毕竟勃列日涅夫时代,畸形跃进的军工产业已经为苏联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恐怖的军事力量,不“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化玉帛为干戈”对苏联来说确实属于“扬长避短”。但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扬长避短”其实是更要命的饮鸩止渴。甚至勃列日涅夫晚期对阿富汗草率开战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是这种“扬长避短”思路的第一次应用——经过70年代的“全面优势期”,苏联的综合实力在79年时已经隐隐出现了颓势,阿富汗战争正是苏联高层觉得“不打这一仗镇不住小兄弟”的结果。
所以与很多人幻想的不同,如果戈尔巴乔夫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只会一错再错。更何况,这种“扬长避短”将更深度的将苏联民众的生活拖入苦难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谬误是,苏联的物资短缺问题,并不是在解体前后才出现的,而是在七十年代末已经显现端倪,在整个八十年代逐渐加剧。粮食、蔬菜、肉类、肥皂……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当时的苏联都需要排队,有的时候还要记账等待。戈尔巴乔夫是还算清醒的领导人,他看到了苏联当时民众的日子已经过的有多苦,他也知道这种游戏继续玩下去,民众的日子只会越过越苦。
排队、排队、排队……所有的东西都要排队。于是他进行了那场“新思维改革”。这场改革,当然是富于争议的。但我觉得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你到底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抽象的、虚构的苏联“国家之神”,想象海量的苏军可以像游戏《红警》里的动员兵一样画个框就直接朝敌人A过去。那戈尔巴乔夫的选择当然蠢透了。因为苏联当时可打的牌,的确还有一些,实在不行还可以拼个鱼死网破么。无论如何,都还没有到非要打出“GG”的地步。
甚至实在不行,大不了上核弹么。可是,如果你站在其他任何一个人、而非“神”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当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在莫斯科寒风中排队买面包的主妇,一个在阿富汗荒野望眼欲穿等待回国的士兵,一个在柏林墙两侧惴惴不安的猜核弹和亲人究竟哪个先来的百姓……你会发现,戈尔巴乔夫的选择也许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不是最坏的。
他至少没有加剧这个世界的对抗,他给全球那根本以崩的很紧的核大战之弦松了绑,他避免了一个大国在病入膏肓之际与这个世界以一种异常惨烈的方式拼个鱼死网破。他也许挽救了无数人本来将消逝的幸福与生命。尤其是,当你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去评价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戈尔巴乔夫。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的军事威胁,一直是一个我们在发展经济时甩不掉的包袱。1958年中苏交恶以前,中国原本已经裁军至237万,但是到了66年,不得不增兵超过500万了。到1974年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70万。这些军队中一半以上是为了防御苏联整个强大而富于攻击性的北邻的。中国在高峰时期有上亿的人口直接或间接的在为防御“苏联陈兵百万”而不得不进行国防建设。这几乎是在重演中国历史上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进行“备边”“戍边”和修筑万里长城。
即便1979年后改革开放开始以后,这个包袱也并没有完全被甩掉。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同步缓和的不仅仅是美苏关系,更还有中苏关系。同年,中国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百万大裁军,大量的青壮年带着他们那无穷的活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中国的经济开始加速腾飞了。
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东西方关系的急速缓和,乃至冷战随苏联解体的终结,也给我们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空间的巨大机遇与红利。冷战结束了,资本、技术和原材料像洪水冲破闸门一样开始在全世界流通。勤劳的中国人发现,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我们就可以吸引外资在自己的国家开工设厂,让人们在工厂里找到工作;只要我们虚心愿学,我们就可以出过留学,上演《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只要我们踏实发展,经济就能一年一个台阶的高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一个样。
而这一切梦幻般繁荣盛世的基底,得益于戈尔巴乔夫任职内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的急速解冻。得益于冷战的终结。我们中国,我们每个中国人,其实都是冷战终结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真的很少有人会想想,如果戈尔巴乔夫做另一个选择呢?如果他如同某些键盘侠YY的一样,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拼着苏联那最后一点家底,搞个鱼死网破,又会怎样?世界可还能使今天这般模样?你可曾还能有今日的工作?今日的收入?今日的生活?如果戈尔巴乔夫做了那种选择,无论冷战持续,还是热战来临,世界、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绝不会有今天这般繁荣的光景。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我发现怎样给戈尔巴乔夫盖棺定论,这还真是个“立场问题”,正应了如今互联网上某些人最常说的那两句话:“你的屁股究竟坐在哪边?”“你还是不是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在他执政末期出生,并受惠于他所做的选择的中国人,我对戈尔巴乔夫先生的死表示悼念。我相信所有觉得这三十年我们的日子比原来更好、且能想明白事理的中国人,都会对他致以相似的谢意和悼念。他本可以让这一切都不存在。但他,并没有那样选。为此,我们感谢他。
关键词: 苏联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2022-08-31 16:04:38
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当地时间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苏联最后一代领导人去世了。
可能是因为“战斗民族”体质和酗酒的缘故,苏联-俄罗斯领导人大多享寿不永,但戈尔巴乔夫却是个特例,他创造了两个奇迹:
第一,2022年他去世时享年91岁——这在斯拉夫男人当中算是超高龄。
第二,1985年他秉政苏联时“年仅”54岁——这在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领导人中,属于“婴儿般的年纪”。
是的,上一位苏联领导人去世,还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正式上台前。而当时,苏联已经连续4年给三任现任领导人办了国丧——
1982年,勃列日涅夫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6岁。
1983年,安德罗波夫因感冒引发的化脓去世,享年71岁。
1985年,契尔年科因多种综合病症并发去世,享年73岁。
连续的领导人去世,并不是当时的苏联遭遇了什么诅咒,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后,苏联高层确实已经老龄化到了无人可用的程度。喜欢讲笑话的苏联人当时编过一个段子:“有四十颗牙,四条腿的动物是什么?——鳄鱼。那有四颗牙,四十是条腿的动物又是什么?——苏共政治局。”所以契尔年科在短暂的一年秉政之中,做了一件当时看起来无比正确的决定,他以近乎火箭的速度提拔了“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为其接班人。据说契尔年科曾对身边人算过一卦,说你看戈尔巴乔夫同志身体这样好,精力这样旺盛,一定能为我们祖国服务较长一段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契尔年科算对了,戈尔巴乔夫确实身体好,扛到今天,享年91岁。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契尔年科又算错了,他没算到他的祖国苏联居然没活过戈尔巴乔夫同志,1991年苏联就解体了,享年69岁。
苏联的身板居然没扛过戈尔巴乔夫的原因,是因为早于契尔年科撒手人寰时,这个国家的机体已经出现了与这位领导人一样难以遏制的衰老和“多脏器衰竭”。1984年,病休前的契尔年科最后一次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曾说过一句非常耸人听闻的话,叫“西方资本主义对我们的总攻已经到来,我们的事业处于危机关头。”这话抛去意识形态的色彩,确实所言非虚。1984年,由勃列日涅夫鲁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且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场战争消耗了苏联这个红色巨人大量的资源、资金和年轻人的生命。
且更为关键的,它对内导致了苏联始终处于一种“战时经济”的非正常正常状态,对外则极度恶化了苏联的外交关系,包括中、美、英、法、西德、日本等几乎所有非苏联卫星国的主要国家都表态反对这场入侵。而即便苏联的东欧卫星国内部,关系也在变得空前紧张,波兰的反对势力“团结工会”已经日渐形成气候,东德、匈牙利等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的。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也仅仅是依赖苏联的驻军和每年巨量的经济输血才能够维持表面的稳定。
换而言之,当时的苏联处于全方位的“失血状态”状态,无论西方阵营、自己阵营内部、还是苏联国内,到处都是需要资源和资金填补的窟窿。而苏联的民用工业产品早已落伍,日子靠什么来过呢?当时的另一个苏联流行笑话是:现在能够给苏联在国际市场上赚取外汇的东西,只有三样——1、军火,2、石油,3、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这种局面,你即便找一位政治和经济都叫得响的双料改革大师来,也未必能力挽狂澜,更何况戈尔巴乔夫还根本做不了这样一个人。由于过于“年轻”,在当时的苏联官场上,戈尔巴乔夫的政治资历和经验都非常不足,为了操纵苏联这艘巨轮,他像任何年轻船长一样,不得不用自己一身蛮力,用最大的力量去试图转动那已经锈死的船舵。然后,“嘎嘣”,劲儿使大了,舵断了。
这就是所谓的“戈尔巴乔夫激进推动改革、矫枉过正”说法由来——其实戈尔巴乔夫本人之前的主张也不像上台后那般“激进”,他也知道治苏联的病要一步步来,但有什么办法呢?不把观点提鲜明一点,已经没人听他的了。当然,后世在复盘这段历史时,站在给苏联续命的角度,可以提出无数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戈尔巴乔夫可不可以不搞松绑式的改革?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内严控,对外发动新的战争,激化冷战冲突,以转移国内矛盾?这种思路,当然未必是不可行的,毕竟勃列日涅夫时代,畸形跃进的军工产业已经为苏联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恐怖的军事力量,不“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化玉帛为干戈”对苏联来说确实属于“扬长避短”。但我们要意识到,这种“扬长避短”其实是更要命的饮鸩止渴。甚至勃列日涅夫晚期对阿富汗草率开战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就是这种“扬长避短”思路的第一次应用——经过70年代的“全面优势期”,苏联的综合实力在79年时已经隐隐出现了颓势,阿富汗战争正是苏联高层觉得“不打这一仗镇不住小兄弟”的结果。
所以与很多人幻想的不同,如果戈尔巴乔夫再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只会一错再错。更何况,这种“扬长避短”将更深度的将苏联民众的生活拖入苦难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谬误是,苏联的物资短缺问题,并不是在解体前后才出现的,而是在七十年代末已经显现端倪,在整个八十年代逐渐加剧。粮食、蔬菜、肉类、肥皂……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当时的苏联都需要排队,有的时候还要记账等待。戈尔巴乔夫是还算清醒的领导人,他看到了苏联当时民众的日子已经过的有多苦,他也知道这种游戏继续玩下去,民众的日子只会越过越苦。
排队、排队、排队……所有的东西都要排队。于是他进行了那场“新思维改革”。这场改革,当然是富于争议的。但我觉得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你到底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抽象的、虚构的苏联“国家之神”,想象海量的苏军可以像游戏《红警》里的动员兵一样画个框就直接朝敌人A过去。那戈尔巴乔夫的选择当然蠢透了。因为苏联当时可打的牌,的确还有一些,实在不行还可以拼个鱼死网破么。无论如何,都还没有到非要打出“GG”的地步。
甚至实在不行,大不了上核弹么。可是,如果你站在其他任何一个人、而非“神”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当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在莫斯科寒风中排队买面包的主妇,一个在阿富汗荒野望眼欲穿等待回国的士兵,一个在柏林墙两侧惴惴不安的猜核弹和亲人究竟哪个先来的百姓……你会发现,戈尔巴乔夫的选择也许不是最好的,但至少不是最坏的。
他至少没有加剧这个世界的对抗,他给全球那根本以崩的很紧的核大战之弦松了绑,他避免了一个大国在病入膏肓之际与这个世界以一种异常惨烈的方式拼个鱼死网破。他也许挽救了无数人本来将消逝的幸福与生命。尤其是,当你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去评价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戈尔巴乔夫。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的军事威胁,一直是一个我们在发展经济时甩不掉的包袱。1958年中苏交恶以前,中国原本已经裁军至237万,但是到了66年,不得不增兵超过500万了。到1974年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70万。这些军队中一半以上是为了防御苏联整个强大而富于攻击性的北邻的。中国在高峰时期有上亿的人口直接或间接的在为防御“苏联陈兵百万”而不得不进行国防建设。这几乎是在重演中国历史上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进行“备边”“戍边”和修筑万里长城。
即便1979年后改革开放开始以后,这个包袱也并没有完全被甩掉。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同步缓和的不仅仅是美苏关系,更还有中苏关系。同年,中国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百万大裁军,大量的青壮年带着他们那无穷的活力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中国的经济开始加速腾飞了。
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东西方关系的急速缓和,乃至冷战随苏联解体的终结,也给我们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空间的巨大机遇与红利。冷战结束了,资本、技术和原材料像洪水冲破闸门一样开始在全世界流通。勤劳的中国人发现,只要我们勤劳肯干,我们就可以吸引外资在自己的国家开工设厂,让人们在工厂里找到工作;只要我们虚心愿学,我们就可以出过留学,上演《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只要我们踏实发展,经济就能一年一个台阶的高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一个样。
而这一切梦幻般繁荣盛世的基底,得益于戈尔巴乔夫任职内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的急速解冻。得益于冷战的终结。我们中国,我们每个中国人,其实都是冷战终结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真的很少有人会想想,如果戈尔巴乔夫做另一个选择呢?如果他如同某些键盘侠YY的一样,选择一条路走到黑,拼着苏联那最后一点家底,搞个鱼死网破,又会怎样?世界可还能使今天这般模样?你可曾还能有今日的工作?今日的收入?今日的生活?如果戈尔巴乔夫做了那种选择,无论冷战持续,还是热战来临,世界、尤其是我们的国家,绝不会有今天这般繁荣的光景。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我发现怎样给戈尔巴乔夫盖棺定论,这还真是个“立场问题”,正应了如今互联网上某些人最常说的那两句话:“你的屁股究竟坐在哪边?”“你还是不是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在他执政末期出生,并受惠于他所做的选择的中国人,我对戈尔巴乔夫先生的死表示悼念。我相信所有觉得这三十年我们的日子比原来更好、且能想明白事理的中国人,都会对他致以相似的谢意和悼念。他本可以让这一切都不存在。但他,并没有那样选。为此,我们感谢他。